淨空內線會少一個車道的謬誤

要解決,先把大車限行外側2車道的規定取消,修法將各車道高低速限重新修過才有用啦...
開超速..罰,開太慢也罰

eric62 wrote:
要解決,先把大車限行外側2車道的規定取消,修法將各車道高低速限重新修過才有用啦...
開超速..罰,開太慢也罰

您說的有理,也就是車速分流,
其實也不必規定某車道一定要多少公里,只要是快車在左,慢車在右就ok
Gullit168 wrote:
這張照片在荷蘭拍攝超...(恕刪)


超車道在車多的時候, 為了超越外線車,一定會進入內車道超車, 不可能沒車
要看有沒有正在"超車"

圖1和圖2, 是因為外線車要匯出在交流道, 所以會減速
車流會集中到內車道, 這是正常的現象

況且在法規的例外當中, 也有為了不妨礙正常車流,上下交流道,可以變換車道進入內線
還要看標誌 , 交流道附近可能有"禁止變換車道"標誌, 以防止車流擾動
車流會集中到內車道, 這是正常的現象, 過了交流道之後, 會有解除標誌。

第三張圖不像是德國
1.因為沒看過有這麼多車道的autobahn
2.Autobahn 的Road Signs是藍色的 ,
此圖主要是綠色+一些藍色 express lanes為綠色, collector lanes是藍色
交錯的主線和支道,組合在一起, 這稱為 The Basketweave

這是加拿大 Ontario highway 401 (King's Highway 401 ;Macdonald–Cartier Freeway)

北美和德國的法規, 本來就不一樣
都會區正在塞車, 本來就可以進入內車道
herblee wrote:
超車道在車多的時候, 為了超越外線車,一定會進入內車道超車, 不可能沒車
要看有沒有正在"超車"

圖1和圖2, 是因為外線車要匯出在交流道, 所以會減速
車流會集中到內車道, 這是正常的現象

況且在法規的例外當中, 也有為了不妨礙正常車流,上下交流道,可以變換車道進入內線
還要看標誌 , 交流道附近可能有"禁止變換車道"標誌, 以防止車流擾動
車流會集中到內車道, 這是正常的現象, 過了交流道之後, 會有解除標誌。


看吧,歐洲優越論馬上跑出來了,反正歐洲人開在內側車道一定有他們合理的正當性


反而像台灣這張

台灣的車開在內線,您的論點馬上變成這樣
herblee wrote:
這是在道路的"右半部"行駛沒錯,卻不是在"最右邊"車道行駛
三台車都行駛於超車道,中/外線完全無車, 這是超越"空氣"
超車道是最左邊的車道
三台車都靠在最左邊的車道, 這是靠左行駛

一台Google街景車,慢速在中線拍照取景,導致後方三輛快車進入超車道準備超車
而且還是非常完美的左側超車,而非較危險的右側超車,遵行左快右慢法則

您有去想過這幾台車為什麼開內線道的合理性嘛?? 還是只要是台灣內線有車
就是台灣人的問題? 台灣法律的問題???


在台灣,交通比較亂,不遵守法紀的情況比較多是事實
但是這種崇洋媚外到用雙重標準看待交通,更讓人作噁...
Gullit168 wrote:
看吧,歐洲優越論馬上.
一台Google街景車,慢速在中線拍照取景,導致後方三輛快車進入超車道準備超車
而且還是非常完美的左側超車,而非較危險的右側超車,遵行左快右慢法則

您有去想過這幾台車為什麼開內線道的合理性嘛?? 還是只要是台灣內線有車
就是台灣人的問題? 台灣法律的問題???
在台灣,交通比較亂,不遵守法紀的情況比較多是事實
但是這種崇洋媚外到用雙重標準看待交通,更讓人作噁..
..(恕刪)

請注意這兩個箭頭所指路旁鐵架

白車正通過橋下,後面二車離箭頭所指鐵架,也有一段距離了

白車通過橋下了, 後面還是同樣那二台車跟著, 未通過橋下


過橋很久了, 20條以上車道線


Google 街景車還超過白車的前車

Gullit168 wrote:
這張照片在荷蘭拍攝超...(恕刪)


車流量多--超車道等於一般車道
車流量少--超車道有沒有龜車,無所謂,很需要超車的人自己會選擇怎麼超
車流量普通--大多也能接近110km/h,這也是呼籲超車道讓出來最需要的時候,但以台灣交流道密度跟城鄉很近的情形下,普通車流很容易被打破

之前我就提過,如果三車道都100m內容納2台車,時速都110km/h
然後硬要保持超車道無車,也就是內線變成至少300m容納1台車左右
這樣整體中外線時速就會降下來至80km/h左右
也就是速度從車流普通變車流量多,這樣有比較好?
herblee wrote:
請注意這兩個箭頭所指...(恕刪)


看圖說故事這檔事呢,
如果心中有惡魔,看出去都是惡魔,所以照片裡的人都是妖魔鬼怪

我沒您那麼黑暗,那就用我的版本重新詮述一遍
順便把您隱藏的部分一起放出來


herblee wrote:
請注意這兩個箭頭所指路旁鐵架


這張的另一個角度,看起來這台白色Toyota Camry除了要超被您視為空氣的街景車之外 前方還又多了一台Toyota Telcel
中線與內線車道皆有車,這台Camry沒機會也沒空間可以超車


前視角畫面



herblee wrote:
白車正通過橋下,後面二車離箭頭所指鐵架,也有一段距離了


herblee wrote:
白車通過橋下了, 後面還是同樣那二台車跟著, 未通過橋下

一樣是前視角畫面
前方的Telcel還在內側車道,而更前方還有台汽車
到現在,這台Camry還是只能一路跟隨,根本沒空間可以超車




herblee wrote:
過橋很久了, 20條以上車道線

herblee wrote:
Google 街景車還超過白車的前車

一樣前視角,那台Telcel被超不能算是他的錯,
是因為更前面的車輛速度比中線的Google街景車慢一點點,導致Telcel速度放慢
真的要歸咎的話,前面那台車或許還比較有責任



但是那台就是龜車嗎?? 那倒也未必
因為再往前看的話,其實會發現前方的中線跟內線車輛不少
尤其是內線,彼此的車距都只有幾條白線,代表車距較短
所以內側車道的速度整體拉不起來



最後Camry終於受不了,只好用較危險的右側超車

真的該鞭的是這一張...
Bailysu wrote:
車流量多--超車道等...(恕刪)


您說的這些,那些人聽不懂啦
他們只知道超車道要讓出來
好讓他們可以過過像在德國開車的乾癮

至於會不會塞車或是車流密度的問題??
他們根本不在乎
果然又開始鬼打牆

雙重標準

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Gullit168 wrote:

這張的另一個角度,看起來這台白色Toyota Camry除了要超被您視為空氣的街景車之外 前方還又多了一台Toyota Telcel
中線與內線車道皆有車,這台Camry沒機會也沒空間可以超車


一直討論 Camry , 但 Telcel?

Telcel既然車速跟中線一樣(甚至還慢了點),中線又很空,為何還窩在內線取暖?

是不是妨礙到後車Camry的超車權?

這才是問題所在吧?

Gullit168 wrote:
最後Camry終於受不了,只好用較危險的右側超車

真的該鞭的是這一張...


怎會倒因成果?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