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隧塞車之我見--與前車距離的問題


dss wrote:
如果是我一位義憤填膺的朋友看到,一定會說:那就禁止頭又大的車進去就好了
我也會回他:廢話,少了一半的車,哪都順。
以上只是拌嘴,回正題了...

不是有不能越線的兩道嗎?
改成可以越線的,並且開放其中一道為超車道
在超車道上,前車所佔的路權是後車的,意思是只要有車在後就一定得讓路
這樣就可讓快車跟慢車分流了,也就不會慢車堵快車,相信連慢車的速度也會變快些

只不過這非原創,是國外友人說他們那邊的Freeway是這樣
不知是成文法還是不成文法
anyway 這法子還未進口就是了


你說的是一般的狀況吧,在國外,隧道還是不能超車的。
法規的問題不大,重點是駕駛人吧,
看到剛剛有人分享在隧道內拍照,應該也是將時速降至50以下吧。
現在只罰超速不罰低速,所以平均車速都降低了。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3366057.shtml

雪山隧道通車前三天都大塞車,高公局長陳建宇表示,塞車主要是民眾駕駛行為尚未適應,不少車輛在隧道內車速只有20公里,導致車流量壅塞,一個月後,高公局將對時速45公里以下的龜速車加強取締,違者將處3000至6000元罰鍰。

陳建宇指出,用路人在剛進入隧道的前二公里,行車時速明顯減慢,有的民眾邊開車邊開窗拍照,有的民眾則慢速觀看隧道四周,車速只有20至30公里,影響後方行車順暢,預計用路人的駕駛習慣約需一個月調適改善。

陳建宇表示,有民眾指隧道的速限太慢導致塞車,這只是初期的錯覺,而且隧道設計不同,行車速度限制也不能說改就能改,未來還要再觀察一段時間,再考慮是否提高速限的必要,不過,行車間距維持50公尺的規定不會變。

拖吊業者昨天齊聚在雪山隧道前,抗議拖吊業務遭壟斷,高公局表示,雪山隧道目前規定不得開放大貨車進入,未來雖可考慮開放拖吊車輛進入雪山隧道提供服務,但是拖吊業者不能任意在隧道內穿梭來回,相關管理辦法會在兩周內提出。
Alberthuang wrote:
你說的是一般的狀況吧...(恕刪)


對對對,只是一般狀況
隧道內還是不能超車的好
尤其這麼長的隧道

只不過如果是路隊長而導致塞車還是很討厭
阿如果路隊長有定速50
後面沒定速的車一定就要眼腳協調
要不吃罰單
要不開完也暈了

唉~~只好沒定速就別進雪隧了咩
小弟週五晚上回宜蘭
開個雪山隧道嚐個鮮
7點40內湖上環東 8點45就到羅東家中
真是太方便了

先前也有點擔心車速 與車距的問題
實際上開 倒也沒那樣難開 嚴重

小弟愛車 是國產車 沒有定速功能 但是有抬頭顯示車速的功能
車速的維持上 在60-70之間要維持 在約10分鐘的車程中
事實上 並不難維持

車距
前面車友提過的 消防箱 真的是蠻明顯的對照標的 好好放鬆的開 應該也沒問題
20公尺的車聚 相信對照一下 再稍稍適應 應該也可以應付

題外話
最近一款牛頭牌的新款頂級車(非廣告 小弟對該品牌事實上頗為感冒)
就配有定速裝置 還配有定車距的功能(請有用過的車友 應該可以分享)
這樣的安全配備 相信其他的車款
會因為競爭的關係 也相繼配備 消費者 應該是會受惠

另外一個問題 是測速的問題
整各隧道內 滿佈的是監視的攝影機
但是 具有違規取締的數位攝影機 應該就是8部
運用攝影機的方式 應該會是事後針對影像的分析 處理
而不是一般照像式 監控違規才告發照相 你的雷達偵測 等等啥都不管用啦...

另外一個想起的問題

雪山隧道總長 12.9 公里
一般限速70 (12.9/70)*60=0.18*60=11分鐘 即可出隧道
塞車 算時速只有20 約38分鐘 時速30 約25分鐘
怎樣算 都遠比其他的選擇要快...

擔心的 應該要是另外一個問題...
車距+車軸(以國產車teana為例) 50公尺+4.89公尺 約當 54.9 公尺
12900/54.9 意思是說 算計一般狀態下 隧道內 約234台車輛

塞車時 車距減半 也就是說會有234的兩倍的車輛塞在隧道內..

可怕的是這樣的空氣污染..
如果前方車子顧路
後方車子如變換車道會受罰嗎?
很多車種的定速裝置都要在時速60公里時才會作動

目前我來回的經驗,要在白天的時候在雪山隧道內使用定速,很難

通車的第一天晚上,我就由宜蘭回台北先體驗一次(約2130出發),路上沒什麼車(在我視線範圍內,前後和右邊總共只有看到7部車)

我是內線第三部車(我這排連我共五部車,右邊車道只有兩部),時速也只有50出頭,一樣無法使用定速

因為同車道的第一台車就是開50,無論第二部車怎麼閃大燈.按喇叭,他老兄就是要50龜爬,你能拿它怎麼辦?

看著右邊車道的兩部車揚長而去(他們也沒超速!)

到快出雪山隧道前右邊又兩部愉快的超越而去

我這排後面連我在內四部車真的是幹到牙都歪掉!
老J wrote:
很多車種的定速裝置都...(恕刪)

這種在最低速限的龜車,
說實在他們也沒犯法,
而且儘管他想讓路也沒辦法…
但是如果是我遇到了還是會很幹…
前兩天我開了兩趟宜蘭-台北,在雪山隧道內龜速前進的車子還真是不少!
很多時候時速還低於50,大概都只維持在50~60,大概都是怕超速被罰吧!

個人覺得保持50M的安全距離並不難,只要留意一下旁邊的消防栓即可,
會造成塞車的原因,應該是最高速限70+1就開罰,所以很多人都自動降速行駛,
造成車流量嚴重減少,車子全都塞在隧道內龜速前進,而一出隧道就不塞了...

如果把超速上限放寬成70+10,駕駛人受罰的壓力減少,
龜速車應該會少一點,或許假日塞車的情形就會改善很多...

希望有關單位趕快研擬辦法,在不影響用路安全下,讓雪山隧道通車更順暢...

其實, 我個人比較激烈一點, 我認為那種法定上限+10不罰的普遍概念很不可取, 了不起+5,

這麼長的隧道, 一但出車禍, 乘員跑不出去, 人命關天的. 執法應該要嚴!, 嚴的好

塞車與生命, 哪個重要? 更何況塞半小時也是比北宜快.
我覺得 ,我們不是討論要不要+10km還是+5km就要罰的問題
而是比較正面的解決問題才是。

例如尖峰時段流量管制可能會是一個比較好的做法,車少自然就快了嘛
現在大家都想去看看,車了當然就多,車多自然就慢。

小弟拙見
我到不這磨認為哩 法定速限+10其實是有時道理的
看看現在雪隧裡大家大概都開五十幾或六十出頭 加上10不是正好70嗎
這個10代表雙方的度量恆誤差 也COVER了高速行駛下每個人對速度與距離的感覺判斷無法及時
雖說不一定一定要10 (國道1跟3已經改成3) 這是可以討論跟改變的 但是超過一公里就罰
結果就是大家自己來抓buffer 所以整體車流速度就下降了 這是必然的道理 (難道你叫我加速一點萬一我被罰高公局買單) 所以為了保險 這個10大家會自己去抓 事實可以證明

這兩天 報紙上有一位高工局的工程師自己投書
引用他的話來說 大部分的車禍 是酒駕 是隧道變換車道 精神不濟 爆胎車子未保養等許多原因
速度的影響其實不是全部 人的眼睛如果不斷的調整焦距(就是直線量測與前車距離 速度等 有點像相機的Zoom in/Zoom out) 換遠比轉動眼球(看其他地方)來得累 反而造成危險
此外 雪山隧道的工程巨大 花了許多錢卻只有這磨小的經濟效益 高工局實在不應該迷信這種速度管制 視為避免車禍的萬靈丹 這是專業人士的話

也許不全是應為速限造成塞車 也許真的因為尖峰負載量超過高速公路的塞車
但是大家會往下抓一點buffer 避免重罰卻是不爭的事實 假設55-65是雪山隧道設計的安全速度
那就合理 如果大家直覺太慢 那就必須檢討 兩旁的標地物只能當做參考來量測距離 一直飄移目光其實也很危險 開慢一點才是應付這種政策的萬靈丹

大家開車的模式已經說明一切 不是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