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不是唯一!鋰電池的能量密度物理局限注定電動車無法取代所有運輸工具

同意 , 自用車九人座以下的我覺得純電非常適合
不合適的是電動貨車
特斯拉的Semi , 續航才8百多公里 , 要是充80%也才640公里
送貨還要來回計算 , 里程直接除2 , 因為一般的轎車的超充無法充Semi
更不用說鋰電池在6萬公里之後會電量衰退 , 至少12~15%

至於純電公車台灣已經實際營運好幾年了
在都市使用確實比吃油的公車優點多 , 主要是沒廢氣和噪音
缺點就是續航里程稍短
所以公車我覺得技術還不到可以全部改成純電
純電的可以設定只跑市區
跨縣市或長途客運還是需要用吃油的
電動公車最適合市區使用,反正也跑不快

像之前大溪到永寧電動公車跑國三不敢開到正常速限,怕越高速越耗電,只能時速65慢慢開,已經換別家客運接手營運了!
eric62
難怪每天看到都在外車道車速不到70km在開
dslme wrote:
至於純電公車台灣已經實際營運好幾年了
在都市使用確實比吃油的公車優點多 , 主要是沒廢氣和噪音
缺點就是續航里程稍短
所以公車我覺得技術還不到可以全部改成純電
純電的可以設定只跑市區
跨縣市或長途客運還是需要用吃油的


短程都會區的大眾運輸工具很適合電動車
長距離且路線不固定的就真的不適合
更多訊息: https://www.facebook.com/HankRS225
ran02847 wrote:
先不管國外
在台灣這個小小地方
電車是非常好用的
充電站隨便佈就很密集
續航里程也是妥妥的很夠用
但不是所有車輛都適合電動沒錯

油電車才是雞肋
有兩套系統要保養


充電站很密集

這是那一年才能成真的神話故事

電動車的最大問題是續航里程

如果是市區用車..他很適合

旦如果你會開長程.這就是個永無止境的麻煩

進充電站永遠會是個自找麻煩的選擇

因為充電站的充電時間是硬傷

1個小時就是個無止境的麻煩了

1個加油站4個加油槍..5分鐘能加滿4台汽車走人..這種前題下..過年過節都有機會塞車

那一個充電站..4個充電位..1小時能充4台..過年過節你要怎麼排??



油電車在我眼中才是真正的優勢

就算是一般油電車..每公升的油能跑的里程也都能到2X了..

這每公里的開銷金額不比純電車來的貴多少(去充電站充電非常的貴)

特別是PHEV這一類的油電車

市區短程全靠每天下班回家充電

長程時又可以依靠汽油來增加里程上的限制

這比純電的..優勢多太多了
台灣真的適合電動車
1 貨物稅減半
2 免牌照稅
3 超便宜電費(燒煤與天然氣再加上全民補貼嘛)
4 小島一座 沒有里程焦慮
日本一直鼓吹倡導氫能源與固態電池
說真的關台灣啥事一樣是當韭菜
就算成功了還不是又一個被日本壟斷的領域
國產車一樣永遠走在漲價的路途上

眼看世界快被對岸蠶食超越的汽車市場
現在又開始說鋰電池的不好與不便
說穿了還不是因為在產業規模
及電車與電池專利上處於劣勢
想利用認知作戰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個人感覺未來價格會是影響市場的決勝點要素
PHEV才是未來市場發展方向
因為他是油電混和的2.0版
重點在電池技術研發創新與突破
sanlinlee wrote:
日本一直鼓吹倡導氫能...(恕刪)


PHEV最不可能成為主流,因為成本太高。

消費者要的很簡單,便宜好用就會是主流。

汽油車成本最高3樣東西是引擎,變速箱,排氣管,電動車最貴的是電池,馬達,變壓器。

油車的三樣剛好換成電車這三樣,電車現在電池還是偏貴,所以整體電車還是貴一點,但只要電池成本下降,兩種車成本就差不多了。

但是使用成本差很多,汽油一公升30元,油耗10KM/L算,每公里要3塊錢,電車每度電6公里算,每度電算6元,每公里才1塊錢,如果家裡有充電的,每度不到2塊錢,等於每公里只要0.33元,是油車的1/10而已,保養稅金那些就不說了。

PHEV,油車要的東西他都要,電車要得他也要,成本一定降不下來,保養稅金也沒有優勢,引擎很少啟動時間到也是要保養,乍看好像什麼都有,但是又什麼都做不好,成本也高,車廠推出這種幾乎都不賺錢,宣示意味多一點。
skybug
PHEV大概邮车一半,在没有电车的时候是个好选择。
chengjer
PHEV貴是在台灣,看看BYD的DMI車型根本就跟油車同價,台灣根本就是被割韭菜.
通篇就是基于废话
现今科学已知最大能量密度的物质,就是物质本身,因为E=m*c*c)正反物质的湮灭反应可以质量完全转变为能量。而核融合反应(氢弹)也就只能消耗不到十分之一的质量,核分裂反应(原子弹)更是不到1%。
所以湮灭反应发动机才是唯一
电池(不论什么电池)都只是电化学反应,物质质量没有损失。是最低效的能量转化方式之一。
但燃烧反应的转化效率更低。所以一个系统如果要烧什么东西,那肯定没有电能的效率高。

还有这种文章,一看就是日系厂家在背后当推手。
拿鋰電池跟一次性燃料比能量密度就是日系車拿來安慰自己沒有電動車的話術。

汽油、柴油這些驅動工業革命的燃料,都是一次性燃料,燒完就沒了,可是鋰電池至少可以充1000次電,真要比,哪也比整個生命週期可以儲存的能源總量,這種比法真的是太不科學了。

而且退一萬步,就還是拿能量密度來比好了,哪也比一下今天的內燃機可以轉換多少能量?今天最好的民用內燃機,也就40%左右的熱效率,可是電池基本上可以轉換超過90%的能量轉換成動能,這還是拿最好的工況來比哦!如果拿平均熱效率來比,一般家用車的熱效率基本低於30%,可是電動車的強項就是能源轉換率高,即使加上充電工況,電池的轉換真的比內燃機高太多了。

接下來很多人又要說,電池的電不一樣都是燒出來的?是的,今天依然以火力發電為主的國家,電也都是所謂不乾淨的電,但以台灣來說,難道油是天上掉下來,然後我們挖個坑存下來的嗎?92、95無鉛汽油也是消耗很多能量煉出來的,所以不要再拿不乾淨的電去打壓電動車,油不會比較乾淨的....

最後電動車唯一的缺點就是充電,以台灣來說,中油在台灣已經經營超過半世紀,台塑也超過30年,充電基礎建設要追上肯定需要時間,但電是這個世界上最容易取得的能源,你在家踩著一台自行車都能發電,而充電設施不再像中油時代一樣,是壟斷的,今天一般老百姓都很容易去申請經營一個充電站,這意味著只要有足夠誘因,充電設施會如雨後春筍一般跑出來,不會再需要半世紀的時間來建設。然後如果你回想一下,你會發現,車子停在車位的時間比跑在路上的時間多很多,當充電體系完整的時候,充電就不是像加油一樣,你跑到一個特地地點,然後喊著95加滿的方式,而是當你車停下來,你就順手把電給充上了。
電動車時時刻刻都要扛著笨重的電池,確實不是很裡想,個人以為,只要是發電廠全面綠能,完全放棄化石燃料,就夠了,交通工具還是以能量密度較高的氫能瓦斯甚至汽油為主就好,將綠電留給非用電不可的家庭與工廠,想想看,化石燃料發電也就是40%轉換成電,再經過傳輸、降壓、充電放電、馬達效率等耗損,最後用在交通工具前進的動力,只剩~33%,這其實對減排效果也有限。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