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zda 3 2.0S, Swift 1.5GLX , TIIDA 5D 1.8P要選哪一部

不過想到馬自達是福特的體系,且台灣馬自達又是福特製造的,唉!!要多加考慮考慮囉~
其實還好啦

平常應該都是我在開

家人自己還有一台車
如果比短程衝刺的話
TIIDA可能是這幾台裡面表現比較棒的
前幾期的汽車雜誌有作測試
TIIDA 0~100km/h的加速比喜美快
充沛的扭力跟小尺寸的輪胎應該幫了不少忙~~
在珍珠白的閃光之下 帶著淡藍色的憂鬱 是的 我是最快的藍色寂寞
想像一下...你坐在一台車內.哪一台你沒買的車經過時會很幹的.就是那一台了!!對不起.稍微粗了點.但唯有如此才可以營造那場景.
OrsonChen wrote:
如果比短程衝刺的話T...(恕刪)

上次去試乘時,載著業代以另二個家人共四名大人,
開tiida 4d 1.8在市區,
大腳油門的衝刺還蠻有力的耶,
而且剎車雖然是前碟後鼓,不過很利喔~
為什麼我會知道呢?因為在試乘的那段衝刺後,
我以為在開自己的手排車,就將剎車當成離合器給他用力踩下去…
結果全車的人都知道我把它當成手排車了…丟臉丟到家 …
===如果===
一:考慮=====維修保養====
二:=====油耗===(Tiida 第一桶油油耗 11.86/L)篇(http://tw.mb.yahoo.com/auto3/board.php?bname=152957734&action=m&tid=51674
三:消耗性零件的耐用度===
四:-----

結果====可以選別台嗎???SORRY,個人淺見=====
====老菜鳥===會建議人====看缺點,短板,====5年~10年後較不會後悔===
Suzuki Liana

http://www.bain.idv.tw/liana/index.php
0939416446 wrote:
中國的組裝跟台灣的組裝是不一樣的!!所以耐撞程度也不一定相同,不然馬自達6就不會被公平會罰款156萬廣告不實,用外國的耐撞評價4顆星來引用到台灣的馬6上!!況且你那台車3500CC的噸位這麼大去撞一台1600CC的噸位的車,若是你的車比較慘的話你不就把你的車拿去丟了!!試想一台大巴士撞你那台車或是你去撞的話誰比較慘,可想而知!!(恕刪)


中國的組裝跟台灣的組裝是不一樣的!!所以耐撞程度也不一定相同...
不知道這位大大提出這樣的見解,是說中國的組裝比台灣組裝差還是比台灣組裝好?
或是您有確切的實證說明,同樣一款車中國的租裝比台灣的組裝差或是比台灣的組裝好?
我個人真的看不太出來到底是說哪邊不好?
但是,如果是說中國的組裝比台灣的組裝爛,那我個人其實不太能夠同意,
我這樣說好了,就普銷型汽車的組裝來看,
自動化比例愈高的車廠,其組裝精準度必然會優於人工組裝比例較高的車廠,
因為機器比較不會有Monday-Blue或是週五浮躁症,
而且現在中國上市的新車都一定得要通過標準等同於US NCAP的撞擊測試,
台灣的國產新車,目前尚未有這種強制規定,
聰明一點的車廠也會對外宣稱有送回日本原廠作過撞擊測試,
那麼,同一款MIC跟MIT的Tiida,耐撞程度到底誰一定會較優?恐怕很難說吧?

不然馬自達6就不會被公平會罰款156萬廣告不實,用外國的耐撞評價4顆星來引用到台灣的馬6上!!
我也實在是看不懂前面的MIC/MIT陳述,跟Mazda6被公平會罰款的事件之間到底有啥關聯?
用國外的耐撞評價四顆星來引用到台灣的Mazda6上,這中間差異到底在哪裡?台灣上市的Mazda6基本規格屬性是日規嗎?不是!是美規嗎?也不是,是歐規嗎?其實比較接近(Mazda3更是鮮明)!那麼台灣的Mazda6就會比國外賣的Mazda6來得差嗎?不都是日本原廠生產的嗎?台灣市場的銷量是有多驚人,有需要針對台灣市場特別製造一批安全性比較爛的Mazda6嗎?

老實說,Mazda Taiwan當初做事情的確是不小心且過於大意,沒有考慮到自己導入在台灣銷售的車子只標準配備前座雙氣囊,也為了價格競爭考量,並沒有把車側氣囊列為標配或是選配,但是只要是做過汽車銷售的人,哪一家台灣車廠或是總代理不把原廠的豐功偉業拿來掛在嘴上?2003年11月,Mazda6的的確確是獲得了EURO NCAP撞擊測試最高標準的4顆星,但是那時用的是增加了選配車側氣囊的4氣囊車款去送測,但是呢,Mazda6原廠早在2001年12月就把預計2002年3月於日本上市的新車資料提供給台灣的業者,我猜想,大概沒人可以在1年多以前就精準預測1年多之後歐洲不同國家銷售規格會是如何狀況吧?事實是,Mazda Japan在設計Mazda6時,就是以當時最嚴格的EURO NCAP參數作為Bench Mark(所有有份量的汽車廠其實都是這樣做!!),所以在新車上市前對全世界銷售/製造夥伴公佈的資料,就是{我們的Mazda6擁有能夠通過EURO NCAP撞擊測試的安全防護效果},而且這個承諾在一年多之後也成為事實,所以,Mazda Taiwan在型錄上做出的其實就是一個事實的單純陳述,但是最大的失策、也是最笨的地方,就是沒有註明清楚(測試車為歐規車款),所以囉,Honda Civic就比較考慮周詳,翻開型錄上看見獲得的美國IIHS撞擊測試最高5星標準,就註明了是(美規車型),但是大家也很清楚,美規Civic車型最多可以選配到6氣囊,而台灣製造的Civic最低階車款甚至只有1個氣囊(還是根本沒氣囊?我也忘了!抱歉!),那,這也算是廣告不實囉???如果因為註明了美規車款就是{廣告真實},那我也看不出來在型錄上額外註記(美規車款)的用意何在??是說台灣規格跟美規無關還是有關??

況且你那台車3500CC的噸位這麼大去撞一台1600CC的噸位的車,若是你的車比較慘的話你不就把你的車拿去丟了!!試想一台大巴士撞你那台車或是你去撞的話誰比較慘,可想而知!!
再一次地,陷入了Size Does Matter的迷思中!其實不妨去找找三、四年前Smart Fortwo(當時不叫這個名字啦!)的安全防護資料,Mercedes-Benz還特別把Smart Fortwo拿來跟E-Class進行車頭Off-Set對撞(我個人想...Fortwo vs. E-Class,比例應該約略堪等於Tiida vs. Carnival吧??),結果呢?Fortwo的車體設計硬是獲得了等同於E-Class的安全防護效果!!車頭Off-Set對撞,其嚴苛與慘烈的程度內行人都很清楚,那麼,不明就裡的外行人是不是一看到Smart Fortwo就會覺得這是一台碰上撞擊必死車呢?

唉...我覺得我的語氣好像太憤慨了,而且我也沒有筆戰的意思,實在是抱歉!!但是在這樣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如果自己不能讓自己具備篩選/過濾/辨別資訊的能力,一味地想當然耳,那也實在是愧對自己身為一個知識份子吧??


MURPHY LOVE MOBILE01
墨菲 wrote:
中國的組裝跟台灣的組...(恕刪)


Smart Fortwo也有做過側撞的測試,卻是翻車!!若真的跟噸位沒關係的話,你也沒說到若跟大客車撞的話,誰會較慘呢??
我是Swift的車主,買車前請我姊夫(開版金廠)去看了一下車,他看車的方式是趴下去,看車子的底盤是怎生模樣,看完之後他說,『這個車子可以買』。我是個剛買車的生手,對車子還不夠熟悉,但是他這種看車的方式大概是我們一般老百姓絕對想不到的,或許版主可以考慮看看。另外,除非是比直線加速度,不然我不覺得馬三的操控性會比Swift來的好。去山路比一比吧。

還有一個小故事,那一天在我家門口看到一台馬三撞上一台舊型的Opel,馬三用車頭去撞Opel的駕駛座門,Opel的車門凹陷,馬三的車頭爛掉(精確一點,傷到水箱,低的滿地都是油水)。供參考。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