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ON99 wrote:
本來要投降說不知道的...(恕刪)

那種車超過8000馬力喔

PS: 可見F1級數的輪胎也不難買到嘛, 電動車那人怎那麼笨, 沒想到drag racing, 還是另有隱情?

meridian wrote:
那種車超過8000馬力喔

PS: 可見F1級數的輪胎也不難買到嘛, 電動車那人怎那麼笨, 沒想到drag racing, 還是另有隱情?(恕刪)


拜託 Drag racing
他的輪胎也沒在便宜 世界級的比賽
有朝天上噴的廢氣產生三倍車重以上力量(界王拳)
超極大汙染源

美國那台電動車是環保人士發明的
不會想製造汙染
還有車牌 可以上路哩

F1規矩超多 引擎只有2400cc 還不能渦輪增壓 不能ABS
車體還要露出一個人頭 太新的科技不能用

這種加大對地壓力的絕招 好像在GT5有看過....(車底加裝吸塵器把車底抽真空)
禿然想到 那台電動車去跟高橋啟介尬上坡賽
轉子引擎也不是對手 輕鬆獲勝
只要不要比到一半沒電......
ACON99 wrote:
F-35跟AV-8一樣有向下噴嘴跟風扇
最大推力 三萬磅以上 才能在空中定竿..
這真的是耍笨....
飛機七噸重以上......三支竹竿頂住?
錯得離譜...
台灣以前的F-5引擎全開也不能垂直爬升
因為總推力沒有大於總重....

三根竹竿只是比喻, 不然改用鋼達姆合金做成的柱子來頂也可以. 管你飛機有多重, 固定位置高度, 沒有任何速度時, 引擎的有效作功就是零, 什麼叫做作功? 請你回去翻你的國中理化課本.
當然推力至少要等於重力才能垂直定杆啊. 只是此時引擎做的全是白功, 效果等同於拿東西把飛頂在空中, 這就是再現有科技下你想要平空定在空氣裡要付出的代價.
如果你想要討論的不是有效做功, 而是單純引擎輸出功率的話, 因為他輸出的是空氣的動能, 你必須知道引擎噴出的空氣量, 由噴出的空氣的動量和重量來計算出該引擎輸出的功率.但是計算這種功率似乎沒有意義.
White bear wrote:
三根竹竿只是比喻, 管你飛機有多重, 固定位置高度, 沒有任何速度時, 引擎的有效作功就是零, 什麼叫做作功? 請你回去翻你的國中理化課本.
當然推力至少要等於重力才能垂直定杆啊. 只是此時引擎做的全是白功, 效果等同於拿東西把飛頂在空中, 這就是再現有科技下你想要平空定在空氣裡要付出的代價.
如果你想要討論的不是有效做功, 而是單純引擎輸出功率的話, 因為他輸出的是空氣的動能, 你必須知道引擎噴出的空氣量, 由噴出的空氣的動量和重量來計算出該引擎輸出的功率.但是計算這種功率似乎沒有意義(恕刪)


不要再凹了

沒有一台噴射機是標示馬力的
噴射引擎就是直接標示推力
定速高速飛行時不見得耗油
加速過程需要大推力才會耗油

飛機的動能不是引擎的輸出動能
同顆引擎 不同機翼 飛行速度性能就差很多
連推力的時變率都很難計算 (後燃器全時間全開?)
何況飛一飛油就耗掉了減重..
根本不能計算功率

*所以指標是推力 不是功率....

就算是作白功 三支竹竿的比喻也是零分 去念你的理化課本吧.不然遇到我教課會被當掉
還剛蛋合金哩 去月球挖喔......
今早的早餐比看新聞精采多了! 都是在辯理論, 我愛這地方!

忘了前面哪位大大談到輪上扭力與各項阻力的合力平衡點 (合力0) 到達就是極速點, 原則上在靜力分析上這應該是沒錯的... 前述也有人談到了動力密集度的問題, 這個也很不錯, 點到了重點了~

以實務上的動力機械來說, 我們日常街上看到的動力車輛, 包括電動馬達推進的車子都是脈衝式動力, 這類型發動機或電動機都是週期性作功, 這跟像衝壓式發動機的分析方式不大一樣 (衝壓發動機小弟我就不多提了), 週期性作功的動力機對上連續存在的阻抗, 我們必須談的是一段時間內的平衡, 所以單純以靜力分析來看會有一點不一樣; 但我們可以說當脈衝頻率 (基本上在四缸四行程引擎就是 [rpm / 2 x 4 / 60] Hz) 極逼近無限大時, 它幾乎等同於衝壓型發動機的分析, 也就是動力輸出本身不再是脈衝式, 而是幾乎像是連續式, 此時採取如同靜力分析會容易點, 就是前述大大先進們談的扭力與阻力的平衡。

若以單動力單元 (單缸) 脈衝式發動機來看, 5kgm@100000Hz 跟 500000kgm@1Hz 算出來的馬力 (功率) 值是一樣, 這是一種長期均值分析的概念, 但是實務上它們就是不同, 一個像是穩穩地定速, 一個就像每秒被鐵槌子搥出去一次一樣, 就一段時間的累積總作功量來說, 我們可以說兩者等價, 但是在微觀的時間尺度上, 它們有點不同; 再論阻抗連續存在性 (特別是談風阻這類型的阻抗)... 以 1Hz 的動力密度來說, 或許看倌們會較喜歡 5kgm@100000Hz 這台; 除了在動力綿密性上來談它會優秀一些, 其次是因為高密度的動力週期, 讓連續阻抗能影響的時間變得很小; 我們知道速率是加速度在時間軸上積分結果, 但若動力週期密度太差, inter-ignition gap 太大, 在微觀的時間尺度來看, 可能我們會有些不同的想法...

另, 稍提一下, 前面好像有些 argument 已經在 confuse 功跟有效功了? 這個不講清楚, 可能是永遠吵不完的... 有高手要 clarify?


----------
不好意思, 多嘴補充一下... 其實這個 topic 不見得需要去談到傳動到輪子這一段, 這一段也就只是曲軸輸出的線性轉換, 只是原題在談 "扭力" 與 "加速能力", 扭力定義算是大家有共識, 但加速能力感覺就沒什麼精確定義, 特別是加速能力在部分人眼中多少指的是貼背感跟指針上升的速度, 但在這個定義之下, 它摻雜了太多變數進來, 如果不把變數明定, 那會談得很亂... (但, 也因為這樣才有 30 樓的實力, 可以邊看邊喝茶, )
許多人可能有疑慮的是,對於
車A: 5000rpm 140ps, 20kg-m
車B: 2500rpm, 140ps, 40kg-m
這兩類的車,是否車A這台的起步加速就比較弱?是否當車B已經到達最大馬力的 2500rpm 時,車A 還在2500rpm,馬力卻小於車B,也因此起頭的時候輸了車B?其實答案已經在我先前給的圖中了,而這個問題用輪上的扭力會更好說明。

下面為引擎的力矩-轉速圖,紅線為車A,藍線為車B。


兩台引擎分別經過 2:1 和 1:1 的終傳比。對於 2:1 的終傳比,轉速會減半,而扭力會加倍,也就是套入 y_new = y(2x)/2 。對於 1:1 的終傳比,曲線不會變。於是,傳達到輪胎的力矩-轉速圖如下。


沒錯,兩台車有相同的輪上力矩-轉速圖。兩個曲線完全重疊了。

輪上力矩可由 tau=F*r 以及 F=ma,直接換算為加速度
a = tau/(m*r)
輪上的轉速可由 velocity(每秒公尺)=rpm*2r*pi/60,直接換算為速度
假設兩台車輪胎半徑、車重相同,m, r 為常數,這張圖便可視為「加速度-速度」圖。

於是考慮一檔的狀況,由 0 km/hr 開始加速,中途不換檔。依據這張圖,在任何時刻,兩台車的輪子會同時到達相同的速度。所以兩台車其實會一直保持齊頭的前進,沒有誰輸誰贏。當車B 的輪子到達 2000rpm 時,車A的輪子也會到達 2000rpm。對於車B,輪子在 2000rpm 的時候,引擎是 2000rpm,然而對於車A,輪子在 2000rpm 的時候,由於 2:1 的終傳比,引擎是 4000rpm。沒錯,當車B 的引擎達到 2000rpm 的同時,車A的引擎也達到了 4000rpm。

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 2500rpm, 40kg-m 與 5000rpm, 20kg-m 的兩種車子,起步加速有可能平分勝負。並不是 2500rpm, 40kg-m 必勝。要看扭力值在轉速上的分佈,不能單看最大扭力值的高低。而車廠會視扭力值轉速上的分佈,給予車子適合的終傳比和變速箱各檔齒比。

當然這兩條扭力曲線都是特別設計過,以方便說明,並不等於柴油、汽油車的真實狀況。拿出真實的柴油車、汽油車的扭力圖,以及他們的終傳比、齒比,或許就能說明為什麼很多人有柴油車低速時加速較快的感覺。以及電動車起步加速較快。
扭力跟加速也不是完全沒關係啊@@
起步加速那瞬間若是缺乏扭力 馬力再大也枉然

高速中要在加速 空有馬利而無扭力 也枉然
麋鹿測試 wrote:
問題是....只交代...(恕刪)

感謝回覆

查了些馬力和扭力的基本解釋(英文網頁)
馬力和扭力的差異
馬力和扭力的關係
好像沒有像現在討論的把二者分開
簡單敘述一下好像就很清楚
(其實某樓應該有提,但後來都淹沒在一堆「公式」中)
可能現在熱烈討論的都比較深入吧?

國外也有人有相同的問題
馬力、扭力和加速
而他的答案是「扭力」
但要注意的是「扭力是輪上扭力」
而完整的答案是「馬力」
因為馬力包含不只是引擎扭力還包含汽車施以地面加速的扭力

忽然覺得名詞上的執著有點
台灣大概太喜歡二方惡鬥了

Cloudy Shiau wrote:
國外也有人有相同的問題
馬力、扭力和加速(http://danielmiessler.com/study/horsepower/)
而他的答案是「扭力」
但要注意的是「扭力是輪上扭力」
而完整的答案是「馬力」
因為馬力包含不只是引擎扭力還包含汽車施以地面加速的扭力

看完您提供的文章,讓小弟覺得自己的表達能力真的還須多多加強。他的切入點和表述方式都相當不錯。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