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銘翰
2024-08-19
TOYOTA 積極發展混合動力車以抗衡純電動車。
source
TOYOTA 可能是開發純電動車腳步最慢的傳統汽車製造商,但是就現實狀況而言,TOYOTA 卻很有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家,徹底放棄純燃油車的傳統汽車公司。
根據外媒報導,近日有兩位 TOYOTA 高層不約而同指出,在推出開創性的油電混合動力車款 Prius 的 30 年之後,TOYOTA 已經開始著手將大部分,甚至於公司旗下全部車款,通通都換成混合動力並拋棄純燃油車,包含那些掛上 LEXUS 品牌的車型在內。
TOYOTA 董事長豐田章男今年一月曾表示,他認為純電動車的全球市場占比,最高約可達 30% 左右,但 TOYOTA 仍堅持「多元動力策略」,同步發展純電動車、混合動力車、氫燃料電池車、綠色燃料車等,以及投資更多具有應用潛力的全新動力技術。
全面轉向混合動力,RAV4、Camry 都不例外
豐田章男在混合動力方面的大膽押注,隨著電動車需求放緩逐漸獲得豐厚回報;舉例來說,美國市場最暢銷的 SUV 車款 RAV4,其混合動力車型已經佔了總銷售量一半;隨著 2026 年 RAV4 即將迎來大改款,TOYOTA 正在考慮於北美市場直接放棄銷售純汽油版本。
目前 2025 年式 TOYOTA Camry 於美國並不提供純汽油版本,同時豪華越野車 Land Cruiser、多功能休旅車 Sienna,在北美市場也僅提供混合動力版,卻依然繳出漂亮的銷售成績。
由此可見,TOYOTA 正在更努力的將產品線全面轉向混合動力,兩位匿名高層也透露,目前多款銷售情況良好的混動車款,在未來可能會推出擁有更大電池的插電式混合動力版本。
外媒指出,消費者普遍認為現今的電動車價格過高且充電麻煩,這為 TOYOTA 長期押注的混合動力車帶來了市場契機。
開發新型內燃機,並非只要汽油車加電池
堅持發展混合動力的策略也賦予 TOYOTA 獨特優勢,使該公司能夠遵守美國日益嚴格的碳排放限制,並且節省數十億美元的監管罰款和成本,同時也為 TOYOTA 贏得更多時間,繼續開發純電動車或其他零碳排汽車。
根據熟悉 TOYOTA 產品規劃的消息人士指出,除了繼續發展混動車外,TOYOTA 也計劃到 2030 年時,將把全球約 30% 的車款轉換為純電動車,重點則擺在現有暢銷車型的純電動版本。
2025 年式 TOYOTA Camry 於美國並不提供純汽油版本。
2025 年式 TOYOTA Camry 於美國並不提供純汽油版本。圖片來源
先前 TOYOTA 曾宣布,將投資 350 億美元購買新電池和新款電動車平台,不過在今年 5 月份,該公司卻展示了一款小型化的內燃機原型,據稱可以使用生物燃料或低碳合成汽油運作,而且可以跟混合動力的傳動系統搭配使用。
知情人士指出 TOYOTA 開發該款小引擎尺寸的主要目標,其實是讓團隊內部有不一樣的方式,繼續開發各種混合動力車,例如在新款電動車平台上導入這款小型內燃機,使其成為更有效率的混動車款,而非是單純為現有的燃油車加上電池。
據傳這款基於新平台和引擎的首款混動車,可能會是 Toyota Corolla 的插電式混合動力版,並且於 2026 年在中國上市、2027 年時美國推出。
蠶食純電動車市場,混合動力投資有意義
TOYOTA 所帶起的混合動力熱潮,必須歸功於數十年前的大膽投資。當時,TOYOTA 決定壓低製造成本,藉由提高混合動力的運作效能與效率,為旗下車款創造出價格優勢,讓把成本作為優先考量的消費者有所選擇。
現在 TOYOTA 多數車型的混合動力版本,只會使終端零售價增加不到 2000 美元,加上混合動力技術的進步,成功解決了消費者心中的兩大疑慮,進而受到青睞並銷量長紅;回顧 2019 年,混動車於美國的總銷量佔比還不到 3%,可是截至今年 6 月,這一比例已經達到 37%。
數位行銷公司 Cox Automotive 資深分析師 Stephanie Valdez Streaty 指出,雖然純電動車的市場將會持續增長,但速度將比過去幾年來得慢;在此同時,混合動力車則會繼續蠶食純電動車的銷售量,因為它們是比純電動車更為簡單、消費者更加熟悉的替代品,而且還不存在電動車車主最為擔心的里程焦慮。
TOYOTA 預計混合動力車的銷售漲幅將繼續加速,明年起混動車的整體銷售量,一定就會超過旗下汽車總產量的 5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呵呵!
日本人的技術sense還是不錯的。
純電車炒作幾年後,大眾也回歸務實理性了。
車主實際使用會發現有額外的問題
之前就看過對岸試車,當時這台車加氫實際時間超過10分鐘,不過沒有特別說明什麼原因
有聽過加氫站壓力不足要蓄壓,這都是實際使用可能會發生的額外等待時間
以5.6公斤的氫燃料相比60公升的汽油,成本高出3倍以上
便利性.續航力實際上沒那麼理想,能源成本又高,難怪幾年下來美國還是推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