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瑪蘭之熊 wrote:如果使用相同強度的鋼...(恕刪) 說真的小弟我有點好奇鋼材厚一點、強度高一點真的會多出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成本嗎??(就像livina和BMW X3)還是說研發費用比較貴?亦或品牌價值?
K7 > 02ALTIS > 08IS250 > 325ci急煞與急轉向差很多!!IS250不敢說,但有些動作ALTIS來做一定滑出去車道..ALTIS跟IS250急煞點頭很嚴重,本來沒感覺,但跟BMW比差很多~之前急煞都覺得好像煞不住,不穩定感很強,煞停前都忍不住想把方向盤往左或往右打...
歐洲車與日本車的差異。以我個人經驗來說歐洲車的確多數偏向性能取向,尤其是德國產的四大品牌在國際上的名氣也是顯而易見的。不過也是因為在歐洲當地的許多道路和地形上或許還真的需要一點性能取向的車子。向德國的高速公路都是無上限的。所以安全性相對也得提高。這就是為什麼大家會說歐洲車會比較耐撞、鋼板比較硬之類的說法再來說日本車吧。亞州地區除了賽車場以外究竟哪裡可以開到時速100以上呢?像Subaru WRX 或是evo 系列等日系跑車說真的他們也不會放太多馬力在上面因為他們都是屬於彎道型的車種, 所以會有人畫頭文字d的漫畫來滿足在彎道上的飄移夢想。 所以你說日本車跑不贏歐洲車?那也得看在哪跑。你開BMW 上秋明人家賣豆腐的86照樣跑贏你。但是你去地形高低複雜的賽道或公路BMW 等歐洲車明顯會比日本車有優勢。有人會說歐洲車的豪華度比較高?我們現在來看看日系各大場牌的車。配備配到頂來個皮椅天窗加電視GPS 會有比較差嗎?人家歐洲只是把標準配備提高而已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廉價車。其實對小弟個人意來說在亞太地區買歐洲車的多數只是為了面子好看或者真的是個人喜好。實用性實在沒那麼高。你只是買了一輛從0加速到100快了那麼幾秒的車子而已。其實也不是說我自己個人不喜歡歐洲車。如果今天我住在歐洲。那我購車首選自然就不會選日本車了PANCE7200 wrote:這問題一直讓我困惑很...(恕刪)
到底GTR有沒有辦法電一堆超跑在這裡就可以看的很清楚紐伯林賽道回歸正題大部份人說開的日系車,其實都是國產車吧國產日系車,開起來很不好玩...這是我的感覺進口日系車的話,我沒開過,所以不知道...我目前是開206山路跟高速進交流道的彎....是真的很爽~
我開opel, 我覺得車寛, 重心高低, 避震硬度, 有些許不同了.但我也覺得,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 那點差別就跟礦泉水與自來水的差別一樣.比較起來有很多不同, 但真正使用時, 又不是水的專家, 最大的差別就是心理作用而己.
我兩種都有買過,前一台是德國小跑車,高速公路時速170遇到內線龜速且沒後燈的小貨車,緊急轉方向盤,整台車轉了180度變成逆向還好後面沒車,現在開日本車8年了頂多130就飄了,緊急狀況急煞轉向,我不太敢想肯定翻,但那台歐洲車引擎是皮帶斷掉引擎整個換,發電機換了無數個,水箱,壓縮機換了數個,修到受不了所以就換日本車了,沒所謂的好不好兩台車我都喜歡,不過常跑高速的還是開歐洲車會比較好,光看那輪子,就知道誰較穩了
火海飛舞 wrote:歐系超跑被電假的??你知道地球上最具指標性的賽道在那嗎!!GT-R 跑了幾分幾秒 你知道嗎你這種論述 我看你才可能會被電假的 紐北是不是最具指標性的賽道其實有點爭議因為當年義大利跑車廠不是很想來這邊就是了(有點遠)只有德國車廠喜歡來這測時,BMW/Porsche特別愛但因為跑不進8分鐘,所以有著"紐北8分障礙"的說法而R33 GT-R是第一台跑進紐北8分障礙的量產車(1996年,7:59)雖然說不完全算是打贏了全部的跑車廠(德國車廠以外的都不太來咩)但至少Porsche是完敗就是了
ger1234 wrote:這是真的,一位德國朋友在一個禮拜內,必須分別在3個都市工作,各相距200公里,他是開輛15年舊的GOLF GTI,在高速公路上都開190公里/小時,他薪水不高,他希望2~3年後能換 Ford 的小小車,原因是GTI比小小車讓他必須要多接一個工作,才能付得起多出的油錢。(當然Ford 的小小跑不贏GTI,但為省油也沒辦法)...(恕刪) 也不用換車啦,這種速度下換車也不會省油,開慢點比較實際以風阻來計算,開到快200km/h的狀況下大概只有5km/L左右改成開150km/h大概可以變成7km/L左右,立馬省40%的油錢換車的錢也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