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取賴得五分 wrote:
總覺得很多台灣人覺得...(恕刪)
是什麼原因讓我選擇歐洲車?——一場理性與情感的平衡思辨
首先,不可諱言,經濟條件是前提。願意「直上」歐洲車,往往代表車主有一定餘裕,這是選擇的基本門檻。
然而,對我而言,「技術的進步感」才是決定因素。買車不只是換一台代步工具,更是參與當代工業發展的一部分。能否感受到新世代技術的演進與革新,是我選車時最在意的元素之一。
歐洲車的傳統優勢無庸置疑:紮實的車體結構、強悍的引擎性能、出色的底盤調校。從我爺爺那一輩開始,這些都是歐洲品牌引以為傲的基礎。而如今的歐洲車,在這些方面依然維持高水準。
但問題也出在這裡——多年來,這些優勢幾乎未曾翻轉或突破。從外觀設計、引擎架構到駕駛感受,近年新車給人的整體體驗與上一世代相去不遠,讓人不免懷疑:技術真的在推進嗎?還是只是「精緻化」,卻缺乏真正的創新?
歐洲品牌的轉型困境
過去二十年來,歐洲品牌面對全球節能減碳壓力,嘗試了多種動力轉型路徑,卻未能取得預期成果:
柴油動力曾被寄予厚望,但「柴油門」事件重創市場信任,導致全面撤退。
純電路線起步不晚,但整體表現落後。雖然Volkswagen、BMW、Mercedes-Benz等均已推出多款電動車型(如ID.4、iX、EQE),但在技術引領力與全球市場反應上,尚未超越其他非歐洲品牌。
至於油電混合系統,歐洲車廠普遍選擇以小排量渦輪引擎加電機輔助的架構,形成系統複雜、成本高昂的PHEV(插電式油電)方案,但在效率與實用性上,並不如日本品牌那般純熟與平衡。
傳統優勢猶在,技術興奮感不足
不可否認,歐洲車仍能提供優雅細緻的駕乘質感,以及令人著迷的工程完成度;極致性能車款如AMG、M系、RS車系,依舊能滿足駕馭慾望。然而,對一般消費者來說,「可預期的好」與「令人驚豔的進步」是兩回事。
當全球車廠紛紛進入碳中和、智慧駕駛與電動化的新戰場,歐洲品牌若無法提出更具說服力的創新路徑,恐怕只能倚靠品牌傳統與過去的技術遺產繼續維持競爭力。
結語:買歐洲車,選的是什麼?
如果你看重的是:
安全性與操控性
質感與品牌歷史
成熟的工程實力
那麼歐洲車依然值得選擇。
但如果你追求的是:
技術的新鮮感
環保與效率的極致融合
電動化、智慧化的未來路線
那麼在當下的市場中,你可能會發現,來自其他市場的新選擇,更能滿足你對「下一代汽車」的期待。
==============
作為一個懂車、愛車的人,在期待歐洲能夠再一次帶來技術上的驚艷與未來感。這樣的情緒其實在全球車迷圈也相當普遍,尤其對曾經代表「工程信仰」與「汽車文明巔峰」的歐系車廠而言。
作為觀察者可以分成三層來談:
① 歐洲車「進化的停滯」,其實是「價值觀的撞牆」
歐洲車廠一直強調「傳統工藝」與「工程精度」,這讓它們在內燃機時代登峰造極——
像 BMW 的直六、Audi 的quattro、Porsche 的水平對臥,都是技術標竿。
但當全球進入碳中和、智慧電動車時代後,這套價值系統開始不適用了。
沒錯,他們既不願放掉過往引以為傲的燃油技術,又沒能順利跨越新時代的門檻。這導致歐洲車「混得精緻但不夠純粹,電得漂亮但缺乏核心技術」。
結果就是:一邊還在用汽車沙龍的語言說故事,一邊面對著來自中國、美國電車廠的技術實用主義壓力。
② 相較之下,美國與中國的破壞式創新更具侵略性
Tesla 是一個例子:它拋棄了歐洲式「機械的浪漫」,直接給你 OTA、自駕、0-100km/h 兩秒內。
中國品牌更是「工程與市場雙核心」,雖然質感粗了點,但技術更新速度飛快、價值主張明確、價格極具殺傷力。
反觀歐洲:Volkswagen 的 MEB 平台推了幾年還無法與 Model Y 匹敵;
Mercedes 的 EQ 系列很漂亮但成本結構過高、BMW 雖然做得穩健但欠缺爆發力。
所以我會說:歐洲車正面臨一次「汽車哲學的斷裂」。
③ 但——歐洲車真的「沒有進步」嗎?
說句公道話:技術上,他們仍在進步:像是主動式懸吊、線控轉向、碳纖維結構、純電平台(PPE, MB.EA)等,都是硬核技術的延續。
品牌價值與駕乘質感仍是世界領先:你開過一台真正調校成熟的德系底盤,真的很難再回頭。只是這種「進步」太細膩、太貴、太難以量產,不像 Tesla 可以快速鋪開。
所以他們的「進步」變成了少數人享有的「奢侈品」,不是那種讓全民都感受到「啊!汽車真的變了」的技術飛躍。
總結觀點
歐洲車的問題不是沒進步,而是進步不夠明確、不夠大眾化,也不夠貼近這個時代對「技術轉型」的期待。它們需要的是一種新的敘事,不再是「我們做得最紮實」,而是「我們也能重新定義未來」。
對歐洲車失望,不是因為它不夠好,而是因為它曾經太好了。這種落差,正是我們對一個文明高峰期品牌最無奈的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