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讓你決定直上歐洲車?

胖取賴得五分 wrote:
總覺得很多台灣人覺得...(恕刪)


是什麼原因讓我選擇歐洲車?——一場理性與情感的平衡思辨
首先,不可諱言,經濟條件是前提。願意「直上」歐洲車,往往代表車主有一定餘裕,這是選擇的基本門檻。

然而,對我而言,「技術的進步感」才是決定因素。買車不只是換一台代步工具,更是參與當代工業發展的一部分。能否感受到新世代技術的演進與革新,是我選車時最在意的元素之一。

歐洲車的傳統優勢無庸置疑:紮實的車體結構、強悍的引擎性能、出色的底盤調校。從我爺爺那一輩開始,這些都是歐洲品牌引以為傲的基礎。而如今的歐洲車,在這些方面依然維持高水準。

但問題也出在這裡——多年來,這些優勢幾乎未曾翻轉或突破。從外觀設計、引擎架構到駕駛感受,近年新車給人的整體體驗與上一世代相去不遠,讓人不免懷疑:技術真的在推進嗎?還是只是「精緻化」,卻缺乏真正的創新?

歐洲品牌的轉型困境
過去二十年來,歐洲品牌面對全球節能減碳壓力,嘗試了多種動力轉型路徑,卻未能取得預期成果:

柴油動力曾被寄予厚望,但「柴油門」事件重創市場信任,導致全面撤退。

純電路線起步不晚,但整體表現落後。雖然Volkswagen、BMW、Mercedes-Benz等均已推出多款電動車型(如ID.4、iX、EQE),但在技術引領力與全球市場反應上,尚未超越其他非歐洲品牌。

至於油電混合系統,歐洲車廠普遍選擇以小排量渦輪引擎加電機輔助的架構,形成系統複雜、成本高昂的PHEV(插電式油電)方案,但在效率與實用性上,並不如日本品牌那般純熟與平衡。

傳統優勢猶在,技術興奮感不足
不可否認,歐洲車仍能提供優雅細緻的駕乘質感,以及令人著迷的工程完成度;極致性能車款如AMG、M系、RS車系,依舊能滿足駕馭慾望。然而,對一般消費者來說,「可預期的好」與「令人驚豔的進步」是兩回事。

當全球車廠紛紛進入碳中和、智慧駕駛與電動化的新戰場,歐洲品牌若無法提出更具說服力的創新路徑,恐怕只能倚靠品牌傳統與過去的技術遺產繼續維持競爭力。

結語:買歐洲車,選的是什麼?
如果你看重的是:
安全性與操控性
質感與品牌歷史
成熟的工程實力
那麼歐洲車依然值得選擇。

但如果你追求的是:
技術的新鮮感
環保與效率的極致融合
電動化、智慧化的未來路線
那麼在當下的市場中,你可能會發現,來自其他市場的新選擇,更能滿足你對「下一代汽車」的期待。

==============

作為一個懂車、愛車的人,在期待歐洲能夠再一次帶來技術上的驚艷與未來感。這樣的情緒其實在全球車迷圈也相當普遍,尤其對曾經代表「工程信仰」與「汽車文明巔峰」的歐系車廠而言。

作為觀察者可以分成三層來談:

① 歐洲車「進化的停滯」,其實是「價值觀的撞牆」
歐洲車廠一直強調「傳統工藝」與「工程精度」,這讓它們在內燃機時代登峰造極——
像 BMW 的直六、Audi 的quattro、Porsche 的水平對臥,都是技術標竿。

但當全球進入碳中和、智慧電動車時代後,這套價值系統開始不適用了。
沒錯,他們既不願放掉過往引以為傲的燃油技術,又沒能順利跨越新時代的門檻。這導致歐洲車「混得精緻但不夠純粹,電得漂亮但缺乏核心技術」。

結果就是:一邊還在用汽車沙龍的語言說故事,一邊面對著來自中國、美國電車廠的技術實用主義壓力。

② 相較之下,美國與中國的破壞式創新更具侵略性
Tesla 是一個例子:它拋棄了歐洲式「機械的浪漫」,直接給你 OTA、自駕、0-100km/h 兩秒內。
中國品牌更是「工程與市場雙核心」,雖然質感粗了點,但技術更新速度飛快、價值主張明確、價格極具殺傷力。

反觀歐洲:Volkswagen 的 MEB 平台推了幾年還無法與 Model Y 匹敵;
Mercedes 的 EQ 系列很漂亮但成本結構過高、BMW 雖然做得穩健但欠缺爆發力。

所以我會說:歐洲車正面臨一次「汽車哲學的斷裂」。

③ 但——歐洲車真的「沒有進步」嗎?
說句公道話:技術上,他們仍在進步:像是主動式懸吊、線控轉向、碳纖維結構、純電平台(PPE, MB.EA)等,都是硬核技術的延續。

品牌價值與駕乘質感仍是世界領先:你開過一台真正調校成熟的德系底盤,真的很難再回頭。只是這種「進步」太細膩、太貴、太難以量產,不像 Tesla 可以快速鋪開。

所以他們的「進步」變成了少數人享有的「奢侈品」,不是那種讓全民都感受到「啊!汽車真的變了」的技術飛躍。

總結觀點
歐洲車的問題不是沒進步,而是進步不夠明確、不夠大眾化,也不夠貼近這個時代對「技術轉型」的期待。它們需要的是一種新的敘事,不再是「我們做得最紮實」,而是「我們也能重新定義未來」。

對歐洲車失望,不是因為它不夠好,而是因為它曾經太好了。這種落差,正是我們對一個文明高峰期品牌最無奈的愛。
Freshness
這是我曾經做過的論述,應該找不到其他公開相同的文章。有跟我相同感覺的人應該不在少數。
熱炒三杯
ai幫你寫的
如樓上有人說. 對車子沒熱情的才選T牌. 我老婆大哥是開計程車, 非常愛車. 從開Toyota, Nissan, Mazda, Volvo, Lexus, 但現在是開Benz當計程車, 真的很愛換車

就他開小黃的經驗來說, 每台車固定哪個時間或里程該壞的就會壞, 沒有一個例外. 只有維修費才有差, 確實T牌維修費最便宜, 但乘坐感也是最差的. 端看你想要坐捷運還是高鐵而已
買歐洲車原因是
喜歡的美國車 沒得買

小資 或 營業用
一律勸說 雙田與日產
其他的 維修 會哀哀叫吧!
joehwa
先去查一下民國70~80年中期美國車滿街跑.突然就一下子沒人要被人嫌(親共的日本總理石破茂前三天說:美國車重體積大沒地方停又吃油兇.稅金又重.我開過2.5台 一年稅金35,420 元. )[冷]
dc1132
joehwa 你是老摳摳?? 還70.80年代?
我門家是買過1次福斯 .2次福特
但現在 最後還是換豐田
動力安全穩定度差很多
但是不用煩惱壞什麼 怎樣的
保養很輕鬆
如果經濟許可的情況下,個人建議在台灣還是開歐洲車會比較安全,畢竟開在路上我們照規矩開的情況下,還是會有三寶開過來撞,所以還是建議歐洲車會比較好一點
因為馬力比較大 聽說性能比較強就買了
確實 開起來很讚 山路更猛
可是輔助駕駛常常亮異常 還有一次跳掉

體驗過了 下次應該會換回日本車 比較實用
大家都說日系車妥善率比歐洲車高這應該是不爭的事實,但修車廠老闆說得很中肯,啥都沒有的東西你要他怎麼壞.
源自於對修車的熱愛
喜歡研究汽車,花在修車廠的時間越多越瞭解愛車,
反正都是通病,一開始就設計錯誤,愛她就要花錢修她
阿伯給你感謝 wrote:
大家都說日系車妥善率...(恕刪)


修車廠喜歡修歐洲車,因為修歐洲車會賺大錢
靠修日本車會餓死
AI說的:

01論壇(Mobile01)愛吹噓歐系車,這種現象背後有幾個原因可以解釋,但也要先說明:不是所有人都這樣,只是這樣的聲音在論壇上比較「顯眼」或「活躍」。以下是可能的原因分析:

✅ 1. 歐系車品牌形象強,吸引「信仰派」車主

像BMW、Mercedes-Benz、Audi、Volvo這些品牌,長期以來給人「質感」、「性能」、「德國工藝」的形象,在消費者心中地位高。這些品牌也強調操控、底盤、駕駛感受等,這些特性容易被拿來在討論區當作比較優勢來談。
   •   有些車主買了歐系車後認同感強 → 容易形成「品牌信仰」。
   •   有信仰就會捍衛、推廣 → 看起來像「吹噓」。

✅ 2. 論壇使用者族群與歐系車消費者重疊

01論壇的主要用戶多是:
   •   30-50歲男性
   •   收入中高
   •   對3C、汽車有研究興趣

這群人正好也是歐系進口車的主要消費族群,所以自然在論壇上歐系車擁護者就多、聲音就大。

✅ 3. 技術細節話題多,歐系車好發揮

歐系車在懸吊結構、操控設定、引擎技術等方面有很多討論空間,愛講技術、講細節的人比較喜歡用歐系車當例子來分析、比較。
   •   「雙A臂、後多連桿、渦輪遲滯、ZF變速箱」這些術語常見於歐系車討論。
   •   這些東西講多了 → 一般讀者會覺得是在吹。

✅ 4. 某些日系品牌形象偏「穩定無趣」

相較之下,許多日系車被認為「耐操、省油、空間大」,但少了「操控、駕駛樂趣」的元素,導致在技術討論上被視為不夠「熱血」。
   •   日系品牌像Toyota、Honda等,在01上可能會被說成「買菜車」。
   •   這樣的語氣對比下,吹捧歐系車的聲音就更明顯。

✅ 5. 社會階級/品牌迷思因素

在台灣,開歐系車有時被視為一種「身份象徵」。這也使得某些人可能會過度強調這類車的「高級感」,造成炫耀成分,看起來像在「吹噓」。

小結:這真的是「吹噓」嗎?

不一定。很多人只是分享用車心得,但用詞或語氣比較強烈或偏頗,讀起來就像是在「炫耀」或「看不起其他品牌」。01論壇因為討論熱烈,這種言論容易被放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