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品"與"進口品"的關稅與感慨 VS 保護與擺爛

也不能說沒成功
2003年
"台灣汽車零組件製造廠約供應全球85%~90%的AM市場零組件"
凡戴克 wrote:
台灣是不是就是太多這種只會內鬥的好戰份子、只會嘴砲,導致問題點都沒辦法好好討論呢??
難道政客早已平民化??
還是會嘴砲的都跑去選舉又剛好都當選了?恕刪)

既然會寫這段,怎麼不會自我反省一下?只會嘴砲,導致問題點都沒辦法好好討論呢
之前幫你澄清錯誤的論述,怎麼也沒一聲更正?
這是你說的
國產車被保護了那麼久,連裕隆嚴老總也放棄研發,選擇了代理
->錯!花了幾十億!搞的動力板沸沸揚揚的納智捷是玩假的喔

這是你說的
"BENQ、ACER、ASUS在全球再怎麼賣,也賣不贏HP,在地製造的雙A,CP值也還是比HP貴->
事實上:Acer創立於1976年,ASU」,公司成立於1989年4月2日 ,HP於1939年註冊成立。後來還併compact,這樣比似乎不太公平,在國外(歐洲各國),很多地方acer或是asus的銷售量都是贏hp的,另外acer大部分產品cp值都比hp高.

另外"hp"電腦,在你的認定到底是自行研發還是?


這是你說的
"國產品在長期受到進口貨物關稅的保護機制下,漸漸的在技術上已經沒有國際競爭力了,不是嗎?
臺灣真的沒有國產車,真的!!
不管是TOYOTA、HONDA、MAZDA、FROD、日產
這些整台車有90%以上的材料都是進口來台灣組裝的"

事實上!台灣電子產品,零組件,汽車am市場,或是機械工具....在全世界都很有競爭力!
沒有當初政府的保護,會有今天的現況嗎?台灣也可能跟香港一樣,沒有製造業,只能巴求大陸那邊賞口飯吃,
還有從以前到現在台灣汽車的自製率還從來沒到過10%,最低的當屬台本跟現代,
位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208/4/1e3me.html
節錄~
一位汽車廠負責人指出,我國加入WTO之後,政府取消行之有年的自製率規定,不少汽車廠力求能在最短時間內將新車導入台灣量產,自製率從原本至少40%遽降至2到3成....
中華汽車主管指出,中華每個車型平均自製率50%,逐年提高自製率是中華既定政策。裕隆日產總經理吳新發透露,裕隆日產內部正著手規畫部份車型零件改向台灣採購,以提高零件國產化比重。
這又是你說的
PS:
真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用平民的價格買一台法拉利來開開、雙B當代步車
真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用平民的價格買一台X系列的BRAVIA,邊撇大條邊打PS3
但這些都因為進口貨物關稅而讓我們要付出更多的價錢才能得到
而這些高額的進口貨物關稅收了也沒看到拿來扶持台灣的中小型企業
唉~~這就是台灣的悲哀啊

去看看吧!http://www.appc.org.tw/about_us/
最近如果有去買一些大型家電,政府再有結能標章的"國產品"有補助,請問這些不是扶持台灣的企業嗎?
沒有政府對汽車產業的保護,沒有政府對進口件的高關稅,depo,tyc,瑞利......這些公司會發展的起來?
沒有國內車廠變態的一直小改款,自己改東改西,會讓這些產業相對的練就一身快速反應的本領?
台灣汽車產業相關零組件從業人員有多少你知道嗎?她們再全世界零組件又佔了多少比,你又知道嗎?
政府在扶植產業方面投入了相當多的心血,其中工研院付出極大的功勞!
不是你的一句話,就能全部都抹煞掉了!也不是因為你買進口品買貴了,這些相關的產業就不該受到政府的保護!
http://memory.itri.org.tw/index.aspx

這又是你說的

看看北方的泡菜國,但這幾十年來,臺灣政府並沒有真真正正的扶持台灣的自有品牌

如果台灣政府可以做的根泡菜國一樣的狠,台灣人有泡菜國的愛國,現在或許一切都不一樣了!至少網路上就會少了很多崇尚進口名牌,為購買名牌而幹譙的文章出現了!
文章有太多的錯誤,錯不可恥!不承認也不可恥!可憐的是不承認還狡辯...................


標題應該改成"崇尚進口名的消費者之怨恨!"


最後,之前家裡微波爐壞了,拜政府發放消費卷所賜,預算可以提高,看了很多,從1千多到1萬多都有,
最後選定了"微波+燒烤功能"看看後有國際牌跟聲寶兩個選擇,
其中國際是大陸製造的,聲寶有台灣有大陸製造的,
聲寶大陸的是4800左右,台灣製造的是5500左右,國際的5800左右,還有"變頻"
唉真是天人交戰!大廠+變頻!價格又差不多!只是這樣會辜負政府的美意!
後來看到廣告,"謝謝您,購買台灣產品....又多了工作機會.....
當下就決定買聲寶,台灣製的!
我這一點點的購買力,不足以影響什麼,至少當進口跟國產品牌抉擇時,並不像板主所言"答案很明顯"
很抱歉!跌破了板主的眼鏡!
至少我心安理得!當我在網路上說了什麼話,至少我沒違背我的想法
,如果有更多人跟我一樣的想法,而不是一昧的崇尚進口品牌,也或許有那麼一小撮人會因為我們的支持,不會失業,
家庭不需愁沒苦臉,也或許社會上少了一個燒炭的人!那台灣會多一點力量再次爬起來!
台灣加油!
最後華擎這顆2.2的是否自行研發的?
看看下面的文章吧!
http://doit.moea.gov.tw/news/eachcontent.asp?ListID=14&q1=&q2=&q3=&q4=&status=find&award=ex

建立創新自主引擎工業--車輛動力系統技術

案例年度:94年
案例說明
由於車輛工業是最早全球化的主要產業,受到國內市場有限的影響,台灣車輛產業開發始終在整車發展與零組件自製的政策下擺盪,為建立自主引擎工業,政策採用以法人帶領產業技術引進,由研發至產品化能量之持續投入,歷經自英國Lotus技術引進與後續結合中華、裕隆與羽田合力自主開發自有引擎,於1991年~2000年累計政策投入新台幣11.6億元之共用引擎計畫,其成功的為台灣開發出第一款符合現代汽車低污染、高效能之自主引擎,商業面促成華擎機械公司的成立,成為台灣第一家專業的引擎製造公司;其效益不僅促使業者投資共新台幣23 億元,且於1998年11月開始量產1.2L/8V引擎,搭載於中華威利貨車促成了台灣擁有完整的汽車工業,進而成為亞洲第三個有自主現代化引擎的國家。累計華擎機械公司生產的引擎總銷售量115,000台,直接總產值超過新台幣50億元以上,累計8年帶動總產值超過新台幣460億元。

由於擁有自主引擎開發的能力,使得裕隆與中華汽車進軍大陸得以取得設廠、開發新車型與國際車廠分工整合的籌碼,同時帶動工具機與專用機械的外銷機會。華擎機械於2002年獲投審會核准,前往大陸投資設立「福建華擎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搶攻大陸車市商機。上海通用汽車已向福建華擎採購1,300c.c.引擎,搭載在其最暢銷的小型車賽歐(Corsa)上,預期未來幾年,大陸每年1,200c.c.至2,000c.c.引擎需求量約為 150~200萬顆,華擎以一成的市占率,約15~20萬顆以上為目標,將使台灣車輛零組件工業找到可自主揮灑的新市場。

由於華擎的成功經驗,除了建立了自由的研發能量,同時開發汽車動力系統切入亞太、大陸商用車、轎車、RV整車與零組件市場,使業界敢於響應技術處所提出之自主整車研發的承諾。在汽車引擎發展與製造方面,華擎後續及其衛星體系與工研院合力發展第二部1.6~2.0公升之模組引擎,並搭配變速箱產品建立完整之動力系統產品線,推動台灣成為亞太區域引擎與變速箱供應中心。相關技術後續衍生開發出大c.c.數的機車引擎,帶動光陽公司自2001年10月起量產Venox 250c.c.機車,不必受到日本技術合作合約的限制,而可以直接銷售歐、美市場,年產值達新台幣15億元,並陸續投產500c.c.以上重型高值機車。另外,生產符合EURO III及EPA 2006法規之250c.c./400c.c./500c.c.單缸電子噴油休閒車引擎,使台灣ATV四輪沙灘車產業維持其強大的競爭力。

預期未來十年內,潔淨和富行動力的小型車將是城市的主流產品,因此工研院目前正著手研發混合電動車,為業者搶佔市場先機。混合電動車是以375c.c.引擎搭配6千瓦的馬達和高供力的鋰電池所製造的綜合體,引擎藉由發電機驅動馬達串聯運轉而產生動力,比一般汽機車引擎直接驅動馬達產生動力來得有效率,且可大幅降低污染,產業潛力無窮。



引擎工業是一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及高度人才密集的產業,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技術能力程度的重要指標,政府以往致力推動國家汽車工業之發展,已成功的協助國內汽車廠建立車身及底盤的自主研發能力。政府為進一步落實汽車工業升級,乃透過共用引擎計畫整合國內車廠資源,發展國內汽車引擎關鍵技術並成立華擎公司。在政府、工研院及國內主要車廠與華擎之共同努力下,第一顆自行開發製造的汽車引擎於87年正式誕生。

華擎公司的成立是以開發獨立自主的汽車動力系統,建立汽車動力系統模組化技術平台,支援國內車廠整車開發能力,拓展國際市場為目標。此目標實現的過程正如本公司 吳董事長 舜文女士在85年新建廠房動土典禮上所表示的:「台灣引擎工業發展已由政府推動共用引擎計畫播下了種,華擎公司的任務是要將這顆種子繼續的生根、萌芽、成長、茁壯」。

華擎公司為使引擎工業能萌芽、成長、茁壯,全體同仁共同設定『貢獻全體同仁的智慧,追求綠色環保的動力系統』為公司的共同願景。並以現有之產品為基礎,導入引擎族及引擎模組化之概念,繼續研發「高效率、低污染、模組化、複合動力引擎」及「動力系統控制」等關鍵技術與產品為發展方向;使我國成為亞洲第三個擁有引擎工業之國家。

華擎公司除了作為國內車廠發展的策略伙伴外,並與國內各汽車中衛體系密切配合,帶動協力體系共同提昇研發新技術,提昇汽車產業的產值,使台灣的汽車產業成為具世界競爭力的產業。

目前面對全世界每年汽車總銷售量約5000餘萬台,台灣、大陸及東南亞諸國之銷售量約250萬台的商機,將積極與車廠及協力體系配合,建構250cc~2200cc引擎之產品線,拓展國際市場。



日期 | 事項
ATV整車正式量產。
取得經濟部『節能GDI引擎動力系統關鍵技術開發』之科專計畫,開始研發1.5L GDI引擎,為期三年。
1.2L 16V引擎正式量產取代1.2L 8V引擎,1.2L 8V引擎生產超過13萬台。
完成2.2L TC引擎主導性新產品計畫之開發工作。
ATV雛形引擎誕生。
ATV整車開始研發。
1.2L 16V雛形引擎誕生。
2.2L TC雛形引擎誕生。
通過 TS16949品質系統制度認證
8V共用引擎生產達10萬台
2.0L引擎首次運轉
通過ISO-9001&QS9000品質系統制度認證
OHSAS 18001職安衛管理系統驗證通過
ISO-14001環境管理系統驗證通過
威利箱型車導入,全車系搭載共用引擎
8V共用引擎生產達10,000台
共用引擎下線暨廠房落成啟用典禮
通過QS9000/ISO-9002品質系統制度認證
8V共用引擎開始量產
生產設備架設完成
廠房建築完工
廠房動土開工
華擎公司成立
共用引擎股份有限公司籌備處成立
8V引擎首台雛型機問世
共用引擎計劃開始展開





可以確定的是初期是loutus幫忙研發,後來華擎自行研發的包含了光陽的引擎,當然不可否認的或許loutus有幫了忙!更高興的是取得經濟部『節能GDI引擎動力系統關鍵技術開發』之科專計畫,開始研發1.5L GDI引擎,為期三年
幾年之後台灣或許有1.5又是gdi缸內之噴的引擎了!
看來大陸和美國也很喜歡拼裝 買華擎的引擎
要人不要筆戰自己為何又開砲
這根本無關書讀的多少
很多根本只是基本禮貌吧
連尊重別人這種基本禮儀都做不到的話
有沒讀書都一樣啦
相信我前面寫的你也看到了但你文章還是叫人泡菜國嘛

我也認同前面網友提道的過度保護如同抽煙抽到上癮了一樣
但是政府開放關稅只為了讓你有機會去買更多國外的奢侈品的話
那還是不要開放的好
政策是該用在保護多數人的利益
不是用來滿足個人私利的

當然你要邊上廁所邊做什麼還是你的自由
或是開什麼車也是你的自由
只是你講的這些東西永遠沒有機會是“平民價“
因為他們的定位就不是以平民品質為出發點

我想如同前面網友說得你可以考慮改成
崇尚進口名牌的消費者的怨恨!
檢討方向可能要改為“你的收入何時才能夠輕鬆的買的起這些東西“



台灣的產品有一件大家一直沒提到也是揚名海外的
就是速克達
光陽和三陽在首爾機車街上各有一家 本田和SUZUKI也各一家不過沒有YAMAHA和KAWASAKI
我也在看邊看到不少SYM和KYMCO尤其是大型速克達
還有台灣YAMAHA和台灣SUZUKI的MAJESTY.勁戰和GSR
當然後兩者屬於日本品牌但我印象中是台灣製造與設計的
並且我在這邊看到的上面有時是貼著跟台灣一樣的中文說明貼紙像是汽油口那邊貼了限加9X
在日本時朋友跟我講說台灣的速克達在日本人之間評價很高
豪華又耐用
我們去機車店買東西時就看到了一大堆來自台灣的MAJESTY和勁戰
我對於能打進韓國市場的台灣廠商真的是深感佩服

附上照片兩張

本人文章內容不同意未經許可之任何形式複製轉載
3a1993 wrote: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208/4/1e3me.html
http://www.appc.org.tw/about_us/
http://memory.itri.org.tw/index.aspx
http://doit.moea.gov.tw/news/eachcontent.asp?ListID=14&q1=&q2=&q3=&q4=&status=find&award=ex

感謝3a1993大大提供這些連結,我看完了。
也許是我第一篇文章沒有真正導引出我想表達的觀點導致你的誤會,
不可否認台灣的製造及研發是有一定的水準
什麼好東西的研發設計參與,臺灣人都佔有一席之地
但偏偏賣出去掛的品牌卻很少是台灣自有品牌
這些台灣人設計得好東西,偏偏掛上外國品牌再賣回台灣(多了個進口貨物稅)
但這些稅真正被用來扶持台灣中小企業品牌的錢,卻少之又少
這就是代工業(OEM、ODM)的悲哀,不是嗎
但我其實真正是想表達的是"品牌"問題
臺灣做了那麼久的代工,到現在真正能上的了國際檯面的"品牌"卻沒幾家
許多大的代工廠都在保四保五這種低毛利率,景氣不佳面臨客戶砍單最後苦的還是臺灣勞工和代工廠
反觀像國外的品牌大廠,不論3C或精品類的產品,其"毛利率"遠遠高於我們台灣辛辛苦苦幫他們設計和代工的企業
小弟本身就在面板代工大廠工作,深深體會出代工業的悲哀
我還是想表達因為台灣的內需市場實在是非常小,
政府真正應該要做的是扶持台灣品牌國際化,提升競爭力以抵抗外國大廠
將台灣優越的設計&研發能力套在台灣自有品牌的產品上
將"Made in Taiwan"在國際市場裡有一個難以取代的地位

外國人用高毛利的品牌策略在全世界賺飽荷包
我希望哪天我們台灣人也能用同樣的手法把被賺走的錢賺回來
但......政府目前的動作,只會讓目前在亞洲四小龍墊底很久的台灣,
永遠也趕不上政府VS企業互相合作的韓國

se3p wrote:
要人不要筆戰自己為何又開砲
這根本無關書讀的多少
很多根本只是基本禮貌吧
連尊重別人這種基本禮儀都做不到的話
有沒讀書都一樣啦
相信我前面寫的你也看到了但你文章還是叫人泡菜國嘛

不可否認我的確很討厭韓國人
暫且先排除網路上盛傳王建民祖先是韓國人這類型無法得知是否確實為韓國人自己發佈出來的消息以外
從1992年因為利益關係無預警的與台灣斷交下、
從為了利益加上他們政府大力扶持的優勢下以割喉戰方式破壞市場機制對待台灣企業下、
從同樣的產品在美國售價與台灣售價上的鉅額差異把台灣人當盤仔的惡劣行為下
韓國人有民族意識,我不認為我以仇恨泡菜的眼光來同情台灣、認同台灣、熱愛台灣的民族意識是錯的
連與三星合作生產面板的SONY也受不了韓國人自私自利且傲慢的民族意識,
轉而與昔日的競爭對手Sharp合作建10代廠,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

你的收入何時才能夠輕鬆的買的起這些東西←←←←←這不是我要表達的東西
與其要這樣說,不如說同樣的高額的消費如果台灣品牌做得到這種像國外那樣的水準,我一定買台灣品牌
凡戴克 wrote:
也許是我第一篇文章沒有真正導引出我想表達的觀點導致你的誤會,

說別人誤會你?

這是你第一篇說的:
為什麼? 因為技術不如別人,不是嗎?
國產品在長期受到進口貨物關稅的保護機制下,漸漸的在技術上已經沒有國際競爭力了,不是嗎?
這是現在說的:
不可否認台灣的製造及研發是有一定的水準
什麼好東西的研發設計參與,臺灣人都佔有一席之地


你在第一篇說的:
為了降低成本支出,只好排員工無薪假、裁員,而偏偏這種需要大量員工的代工廠不少
例如:台積電、鴻海、友達、奇美電、聯電.........多到數不完

現在說到你在面板大廠工作, 正好我也是, 就在最大那一家.
我們不是"代工"好唄, 是自行研發, 製造,
所生產的面板是別人的"零組件"
請先搞清楚產業鏈的地位跟生態.
製作零組件跟代工差很遠....

順帶一提,
台積, 聯電雖名為代工,
但它們的能力是"研發"製造技術.
講簡單點, 沒有台積, 聯電製造技術,
那些晶片設計只是白日夢,
不要把它當成家庭代工那種路邊攤.


你又說了:
臺灣政府並沒有真真正正的扶持台灣的自有品牌
政府真正應該要做的是扶持台灣品牌國際化,提升競爭力以抵抗外國大廠
要怎麼做?
用關稅, 貨物稅來保護品牌嗎?
這樣不是自打嘴吧.

通遍不知道你到底要講關稅, 還是品牌, 還是保護政策, 還是講設計製造能力?
一下又要平價買雙B, 一下又要買Bravia,
還要在上廁所時打 PS3.
又要抱怨關稅,貨物稅,
看嘸你在講啥啦.

順帶一提,你說的:
論文和作業報告是自己親自做報告的人多,還是晚上上網查一查"複製貼上",隔天就交報告的人多??
每個人的碩士論文再爛, 都是經過教授口試背書的.
你說內容有參考別人的我可以接受,
說人家是"複製貼上"的,
所有拿碩士學位的人跟審過碩士論文的教授都可以去告你.
看了這麼多爭論, 小弟有個小 小的問題:

前面引發關稅問題, 是因有「進口車」與「國產車」之別, 但是....

為什麼台灣一定要有「國產車」呢?
為什麼台灣一定要有「自己研發的汽車產業」呢?

瑞士也沒它們的國產車, 芬蘭也沒他們的國產車, 他們不都活得好好的, 用車用得很快活?....
~~ 新願資本-臺醫壹號創投基金-普通合夥人 ~~
raytracy wrote:
看了這麼多爭論, 小...(恕刪)

解釋一下,小弟所指的產品不是只有指車子,只是剛好拿車子作舉例而已
可能是小弟的表達能力不夠好

總之我只是想闡述:
為什麼我們台灣人都在買幫人OEM、ODM,只是掛了國外的牌子就要花更多的錢(稅)才能買到,
實際上偏偏政府對台灣產業所做的扶持卻不和這些所收的稅成正比 ,然後景氣不好人家砍單,
代工廠休無薪假的、被裁員的、工廠倒閉的,我們卻無力抵抗 的這個理念。

理念照道理講應該不會侷限在 detail 的特定產業
所以才會被一些"細心"的大大們挑到語病

我們小老百姓在網路上爭論那麼多,不如直接在報紙投稿 (立委早已不能相信了)
或是直接告訴政府,深深為台灣未來擔憂的小老百姓的訴求,不是更好嗎
雖然在開版當天我就直接在國是論壇裡PO文,但我也知道這種活老百姓的訴求,管理者不一定會理
但至少我覺得我能做的訴求就應該盡力去做,至於政府單位如何反應,就不是我能力範圍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