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品"與"進口品"的關稅與感慨 VS 保護與擺爛

發這篇文章,其實不是希望大家來筆戰,而是大家站在一個合理的邏輯性來思考
思考什麼??
政府發放消費卷目的是希望大家應該買國產品,但是國產品到底比進口貨好在哪??
政府早期在保護國產企業下提高了進口關稅,主要是保有國產品在價格上的競爭優勢
其中不乏家電(光是這個就涵蓋數百萬種產品)、交通工具、以及其他雜七雜八的產品
現在我們就來討論一下:
進口關稅真的能保護的了國產企業的生存嗎
進口關稅的徵收,大家真的就會選比較便宜的國產品嗎
進口關稅的徵收,到底是害了台灣人還是幫了台灣人
政府要救台灣企業,到底是治標的砸錢,還是治本的整頓產業結構鏈的問題?


假設雙B的車子和LUXGEN同樣平價,你會選哪台?
假設SONY BRAVIA和BENQ、奇美、大同、歌林、東元同樣平價,你會買哪台?
以上二個問題,我想答案應該非常非常明顯且沒有爭議
為什麼? 因為技術不如別人,不是嗎?
國產品在長期受到進口貨物關稅的保護機制下,漸漸的在技術上已經沒有國際競爭力了,不是嗎?
臺灣真的沒有國產車,真的!!
不管是TOYOTA、HONDA、MAZDA、FROD、日產
這些整台車有90%以上的材料都是進口來台灣組裝的
FIT和CIVIC8在日本多便宜呀,臺灣呢!!!
國產車被保護了那麼久,連裕隆嚴老總也放棄研發,選擇了代理
如果站在商人的立場,他代理是對的,因為研發費用實在驚人且錢坑無底
但站在不繼續將自家產品的發揚光大,對與錯,其實很難斷論,當初的速利、飛羚,使台灣人發自內心的驕傲

BENQ、ACER、ASUS在全球再怎麼賣,也賣不贏HP,在地製造的雙A,CP值也還是比HP貴
在高收入的日本,對他們來說,車子便宜的要死,反而停車位比車價還可怕
而日本是妳必須要有停車位,才可以買車子
同樣的車型,如果台灣也有代工組裝,車價還是比日本原價貴上至少30%以上,為什麼?
不是國產嗎?
臺灣不是已經加入WTO了嗎?為什麼關稅還是如此高呢?
以上都不是我真正想問的問題,各位網友大大不用回答我。

我想說的是以下幾個重點
臺灣這次面臨全球性的金融風暴的反應,其實是台灣的產業結構鏈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臺灣走了三、四十年的代工業,原本想說以較高的進口關稅來減少國內中小企業的衝擊
看看北方的泡菜國,但這幾十年來,臺灣政府並沒有真真正正的扶持台灣的自有品牌
消費力下滑,品牌就會砍單,代工廠的設備和人力已SETUP完成,面對這種砍單效應
為了降低成本支出,只好排員工無薪假、裁員,而偏偏這種需要大量員工的代工廠不少
例如:台積電、鴻海、友達、奇美電、聯電.........多到數不完
而台灣的勞工真的有很大一部分都在這類型的公司就業,有些還是夫妻都在同一家公司
當人民收入因無薪假和裁員而收入減少時,何來多餘的錢來消費?
誰說小企業就無法國際化的銷售經營? 就怕技術不如人而已,不是嗎?
大家看看NICOLAI、AP(剎車卡鉗)、Brembo和一些手工製作的喇叭
這些企業的規模和資本額絕對不會比台積電、鴻海、友達這種幾千億資本額等級的代工廠來得大
但是人家為什麼可以行銷全球,家喻戶曉?
既然每個國家各有所長的話,為什麼不把關稅降低,讓台灣民眾更能得到合理的價格去購買更好的產品呢
過度的保護,使得台灣品牌如溫室裡的花朵,完全沒辦法與國際品牌競爭
既然沒辦法競爭,何不好好的思考去改變台灣產業路線呢?
香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腹地不夠開工廠,於是轉型為以金融與觀光為主要收入的城市
但也因為關稅優勢,雙B和保時捷滿街跑,真好
瑞士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資源缺乏,於是專力於精細工業(鐘錶),全世界只要說到瑞士就提到鐘錶
在德國、義大利、瑞士這些國家裡,學歷不高但月入不凡的技師比比皆是,因為技術遠比學歷重要
反觀台灣,連教授自己都對自己的學生說:大學生滿街走,碩士生像條狗,但空有學歷卻沒有技術。
的確!!在台灣碩士生比路上野狗還要多,但他們會什麼??
論文和作業報告是自己親自做報告的人多,還是晚上上網查一查"複製貼上",隔天就交報告的人多??
所以新一代的台灣人競爭力呢? 專業呢? 技術呢? 臺灣人真的經得起國際化的競爭嗎??
我想真正愛台灣的人,真的要好好思考這些攸關台灣未來,甚至是我們下一代何去何從的真正問題....
而不是整天在藍綠、只管選票和政治利益的地方上原地打轉....

PS:
真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用平民的價格買一台法拉利來開開、雙B當代步車
真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用平民的價格買一台X系列的BRAVIA,邊撇大條邊打PS3
但這些都因為進口貨物關稅而讓我們要付出更多的價錢才能得到
而這些高額的進口貨物關稅收了也沒看到拿來扶持台灣的中小型企業
唉~~這就是台灣的悲哀啊

臺灣的未來核心競爭力到底該怎麼定位...
我是不是應該要把這些文章,PO到馬總統的信箱啊>"<

以上是小弟有感而發,如果我有說錯的,大家也可以一起來討論,但請不要筆戰,謝謝
台灣真的是保護過頭了
政府也不重視
也沒有安全撞擊測試報告
稅制更X得奇怪
想歐洲真的進步很多
車子重安全 Euro-NCAP 上網公開隨便看
安全配備,引擎,變速箱,車生底盤也不會偷工減料........
國慘車號稱跟原廠..........."Mark一樣"......

車子用馬力,碳排放量來抽稅
台灣...............
Hello April
據說acer筆電全球市佔率快超過HP了--------------
說得不錯
雖然詳細的關稅我是不太了解
但保護了過頭的感覺
就拿小孩子來講
分明顯= =a
鬼島一堆鬼腦袋! 台灣有三寶,政客、嘴砲、辦不到!
掛羊頭賣狗肉

表面上關稅是為了保護國內企業,但實際上只是為了賺稅金。
否則應該有個期限讓國內企業去迎頭追上,然後再取消或降低關稅讓市場自然發展,
而不是像現在,國內企業品質追趕上後,關稅沒降反而是國內產品售價去追上含有關稅的進口產品。

政府樂得收大筆稅金,國內企業也樂得拉高獲利,然後消費者呢?

你只是待宰的肥羊。

以近來麥當勞降價的例子來看就好,你覺得他降那麼大的幅度後就沒賺嗎?
賠錢生意沒人做,你當他佛心來著?
那之前那麼高的售價是怎樣?

人的貪念無止境,你只是待宰的肥羊。
各位說的不無道理,
但關稅不是只有收稅金, 跟保護產業這麼簡單.
它是用來跟外國做貿易談判的工具,
在訂定關稅的稅率時,
要考量國內整體經濟狀況做整體式的調整,
不是在訂車子的稅率時, 就只考量車子這個單一商品.

現在的經濟已經開始進入無國界化, 網路化, 虛擬化, 數位化,
產業要靠關稅保護來求取生存, 根本就不可能.


再窮的國家也有人買超跑,
再有錢的國家, 也還是有人連二手車都買不起,
所以, 問題是在關稅嗎?!
其實這跟台灣的內須市場就這麼一點大也有關係,
不做保護的話很多公司馬上就倒給你看,保護了廠商又不長進,
所以政府也是兩難呀,這跟台灣只要代工而不願投入大量資金研發與品牌行銷有關。
國產品沒人買,國內經濟初期會更糟糕,有多少人可以接受?
保護國內市場,扶植國內企業不是必是必需的?
在技術還沒和別國並駕其驅時,產品有何競爭力?
Hello~
尋夢 wrote:
不做保護的話很多公司馬上就倒給你看,保護了廠商又不長進,
所以政府也是兩難呀,這跟台灣只要代工而不願投入大量資金研發與品牌行銷有關。


"保護"二字是人為冠上的, 暫且不談.
商場上的競爭本來就是自由市場跟政策因素的複雜結合.

生存是現實的,
今天做代工有比較容易賺錢, 我幹嘛花錢做研發?
明天只做代工容易被取代, 市場自然會淘汰.
況且, 市井小民都知道要做研發才有未來了,
大公司會不知道? 會沒在做?
結論不要下太早.


公共政策是會有影響沒錯,
但請清醒點....現在已經 2009 年了,
我們面臨的競爭對手是Samsung, Sony, Philips, GM, GE, Citibank, HSBC, B&Q, Shell....
所有的商業競爭是全面性的, 國際化的, 無國界化的,
光靠政策不努力, 照樣被別人拚倒好唄~
重點不在政策, 商業競爭重點在自由市場.
我常在說,買進口車,您口袋的一百萬只值五十萬;
買國產車,您口袋的七十萬只值三十萬。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