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630 wrote:
你說你本來不打算談,但還好你有談,因為這樣才知道你的問題出在哪裡,但是出問題的原因我就不清楚了...(恕刪)

這個就麻煩您容小弟晚些再來回這部分, 因為這寫起來會很長...

abc630 wrote:
1. 既然你的觀念比較喜歡說"在轉速固定的情況下,扭力越大馬力就越大",那為什麼還要說加速與馬力有關?不是因為扭力越大馬力才越大的嗎?還是你也用了a=b, b=c, 所以a=c呢?不需要考慮因果關係嗎?

我會那樣子說是因為隱含了我對 "馬力=扭力x轉速" 這個關係式中, 我個人主觀地 "傾向" 認知馬力是由扭力和轉速共同構成, 這帶在一種因果關係的認定意味, 所以我比較不會寫成 "馬力愈大扭力愈大", 比較習慣寫 "扭力愈大(則)馬力愈大" 但這是主觀的認知; 或者我補充說一下, 就算寫成 "馬力愈大扭力愈大" (註: 轉速固定), 也沒錯, 因為沒有違反 equation。我想這個是 wording 問題, 應該不需要太在意...

您談到 "那為什麼還要說加速與馬力有關?", 請容我下一段解釋, 但在解釋前, 我想先點一下, 馬力是功率, 表示在一段時間內所做功的量, 這應該能同意吧... 那麼接下來這段, 不好意思地得麻煩您細心慢看一下, 看看能不能交流得更清楚些:

如果說, 輔以剛才小弟談的 "馬力是由扭力和轉速共同構成 (refer to 馬力=扭力x轉速)", 那麼我想我說明應該合乎邏輯, 甚至進一步精確地說, "加速與扭力及轉速均有關"。讓我們先不急著去談加速是否就必然等於拉轉 (因為這會把傳動扯進來較易複雜化), 舉例: 設有一全域定扭力單缸四行程引擎在 3000rpm (50rps, 25 ignitions/sec) 跟 6000rpm (100rps, 50 ignitions/sec), 因為其為全域定扭力引擎, 故每次點火產生的推力 (扭力) 都不變, 一樣一秒鐘的時間區間裏, 處於 3000rpm 的引擎可以推 25 下, 或說做功 25 次 (合力F_3000rpm=f1+f2+...f25), 而處於 6000rpm 的引擎則可以在同樣的一秒內做功 50 次 (合力 F_6000rpm=f1+f2+...+f50), 又因為我們已假定每次點火產生的推力都是不變, 所以 F_3000rpm 的總合推力是 25*f, 而 F_6000rpm 的總合推力是 50*f, 恰為兩倍差... 由總輸出量 (throughput) 的觀點來說, 只要完全不浪費掉這些力, 那麼回到 F=ma, F_3000rpm=m*a_3000rpm 與 F_6000rpm=m*a_6000rpm, 這兒的 a_6000rpm 就會是 a_3000rpm 的兩倍, 是故在此例述中, 單位時間輸出量 (做功總量) 決定了加速度的強弱, 其比例也恰為轉速 (轉速就是單位時間做功次數的約略等價詞) 的比例。

這個例述說明了 "扭力固定, 轉速可變" (剛好跟您先前談轉速固定的條件反過來) 的條件下, 加大馬力的作法, 同時也回歸到 F=ma, 讓我們看到: "只要這一秒鐘做的功全部不浪費掉, F_3000rpm 跟 F_6000rpm 的力作用在質量 m 的車子上, 其加速度就恰為兩倍差 -- 轉速高一倍者, 其在 1 秒鐘內貢獻出多一倍的功, 因此造就了一秒後質量 m 的車子瞬時速率能快一倍的機會... (當然不管觀察幾秒都一樣符合兩倍差的比例)"

當我們能把這個純理論的想法貫通後, 再把傳動問題帶進來, 再慢慢去面對工程問題, 比較不會思考到亂掉...


abc630 wrote:
...我當時的原文是說
2, 你說扭力馬力是相生關係,單純這句話我不反對,因為在轉速固定的情況下,馬力越大扭力就越大,但是,......請問你認為我的觀念有跟你的觀念不一樣嗎?還是你的觀念跟我的觀念一樣?為什麼你要說"我的觀念會比較喜歡說..."這樣的話呢?

在本回文的前面有解釋過我的觀念傾向, 所以只能說我 "習慣於" 反過來寫, 但是亦如前述, 其實我們都沒有違反 equation (馬力=扭力x轉速), 所以我覺得這算是 wording 問題, 若造成您的混淆, 還請您不要介意, sorry!




abc630 wrote:
...3. 增加缸數為啥可以增加功率?如果你說增加缸數,曲軸可以接收跟多爆炸的推力,這我可以接受,然後再說,在相同轉速時,力增加可以增加功率,這樣講我也可以接受,但是,你是因為增加力所以才增加功率,而不是因為功率增加才增加力。

最後,在本棟討論的範疇內,沒有力,或者沒有運動,就沒有功率。
...(恕刪)


抱歉, 我漏了您這個問題... 首先建議您到 p.49 #489 看一下, 該篇小弟談到了曲軸角度跟對應到的氣缸壓力 (氣缸點火後的高溫廢氣壓力), 這壓力透過活塞, 連桿, 到曲軸, 會形成曲軸的扭轉力道, 在 #489 中, 圖示的是單一個氣缸的結果, 如果您進一步點進去看所引用的原文:

http://www.academicjournals.org/jmer/fulltext/2011/Mar/Ranjbarkohan%20et%20al.htm

在該原文的 Figure 9, 它呈現了 aggregate 4 個氣缸後, 反應在曲軸角度上的扭力分佈情況:



這四個氣缸的點火正時依照點火順序, 各自錯開 180 度, 讓扭力分佈在曲軸各角度盡量平均, 如果再給您四個氣缸, 為了平均分佈動力, 您一定會選擇錯開 90 度均勻地分佈各缸點火正時... (先前小弟常提到脈衝式動力, 這兒應該就比較有感覺了才是), 如果加四個缸呢? 最後我們得到一個結果, 缸數多引擎, 曲軸轉一圈能送出的推力次數 (做功的次數) 就可以較多, 引申會推導出它的馬力 (功率) 會更大 (細節推導我就不談了, 在小弟前一 po 中我想我談了不少)

當缸數多到一個程度, 會有 duty cycle 重疊的問題, 自然會在曲軸上形成合力, 這就會變成您講的, "力增加造成功率增加", 但重點是, 加缸的原意不在重疊 duty cycle (不同缸重疊點火), 會有重疊點火是因為缸數多到 720 度的曲軸空間中排到不得不重疊; 再者, 前述有談到, 為了動力的平均分佈, 基本上多缸都是朝分散均置各缸點火正時, 這在本質上就是有隱含傾向不走複數缸聯合點火推動的想法, 而是朝向盡量在曲軸各角度都能均勻排到點火, 使動力勻化而綿密...

所以可能得麻煩您先盡量多轉一下上述的說法, 或者您就能明白為什麼我被限制轉速後, 又不能增加扭力, 我採取加缸數來提升馬力... 畢竟我走的是 "加多爆炸", 而非 "加大爆炸" 的想法; 至於缸數多到 720 度的曲軸空間都很難避開重疊時, 那麼會產生您所謂曲軸 "同時" 接受到複數個爆炸的聯合推力, 這也會額外地得到加大推力的結果, 一樣導致馬力上升。

---
補充編輯:
您提到 >> "但是,你是因為增加力所以才增加功率,而不是因為功率增加才增加力。"
呣... 我想, 經過上述的說明後, 是不是可以釋疑... 其實我沒有增加力, 我只是在曲軸循環角度中, 多安排一些爆炸去提高作功的密度, 使單位時間內作功的次數加多, 至於缸數加多到會有點火重疊, 這並不是我的原意, 它只是額外得到的結果... 所以不知道您同不同意我能此時否定您這句話呢? 我是透過密集作功在提升功率, 而且我並不提升力... 至於密集作功得到高功率並推導出較大的加速, 得麻煩您參考上一 po 了~

dancingra wrote:
"只要這一秒鐘做的功全部不浪費掉, F_3000rpm 跟 F_6000rpm 的力作用在質量 m 的車子上, 其加速度就恰為兩倍差 -- 轉速高一倍者, 其在 1 秒鐘內貢獻出多一倍的功, 因此造就了一秒後質量 m 的車子瞬時速率能快一倍的機會... (當然不管觀察幾秒都一樣符合兩倍差的比例)"(恕刪)


扭力 = 打一拳, 傷害度 -10.
轉速 = 每分鐘出幾拳
馬力 = 傷害度

北斗百裂拳 (一分鐘揍一百下)= -10 x 100 = -1,000 傷害度
北斗千手壞拳 (一分鐘揍一千下)= -10 x 1,000 = -10,000 傷害度

是這個意思喽?

liquidgroove990 wrote:
...北斗百裂拳 (一分鐘揍一百下)= -10 x 100 = -1,000 傷害度
北斗千手壞拳 (一分鐘揍一千下)= -10 x 1,000 = -10,000 傷害度
是這個意思喽?
...(恕刪)

我好像應該同意你的樣子... 如果沒有健四郎那種拳速, 找一堆人來圍毆也可以有一樣的效果, 單位時間內作功總量也很高 (我在說什麼)

dancingra wrote:
抱歉, 我漏了您這個...(恕刪)

1. 空檔拉轉速很輕鬆
但是不是真功率
要真的有大動能輸出 必須要有夠大的負載
結果是又要拉轉速...Orz
0-60mph起步加速沒有降擋換轉速這招...XD

2. 有沒有偷偷存動能的作弊裝置? 答案是有 也有賽車用:
叫做飛輪(海)....就是有個大質量大半徑的轉輪在裡面 你先偷偷加速
因為重質量輪子已經高速轉 所以內含大動能
到時候要起步加速 就把它接上傳動軸~
缺點: 大質量, 搞不好轉彎還要學機車壓車XD(大轉動慣量的物體有陀螺儀效應)
保時捷油電賽車用飛輪儲存減速時的動能, 做動能回收~

3. 但是 就算你有大動能 輪胎磨擦力有限 結果只是原地燒胎 你要是繼續催油門, 車子也不會前進, 只是在那"發爐慶煙"....很臭XD

4. 如果連輪胎摩擦力都無限大 那就跟之前舉的例子一樣 瞬間飆到100kmph 駕駛變成肉醬..XD

5. 套句我當兵時連長講的話: "不是我要打你啊 是點名簿打你! 是電話記錄簿看不下去飛過去K你!"
dancingra wrote:
我會那樣子說是因為隱含了我對 "馬力=扭力x轉速" 這個關係式中, 我個人主觀地 "傾向" 認知馬力是由扭力和轉速共同構成, 這帶在一種因果關係的認定意味, 所以我比較不會寫成 "馬力愈大扭力愈大", 比較習慣寫 "扭力愈大(則)馬力愈大" 但這是主觀的認知; 或者我補充說一下, 就算寫成 "馬力愈大扭力愈大" (註: 轉速固定), 也沒錯, 因為沒有違反 equation。我想這個是 wording 問題, 應該不需要太在意...

你這一段,我有點不知道該怎麼說了,我在想是不是我表達方式不易讓理解,還是容易讓人誤解?
1. 我之前說"轉速固定下,馬力越大扭力越大",這句話是為了要迎合你所說的"加速與馬力扭力相關",不是我的本意,我本意的重點是要說,因為你可以提高扭力,所以是扭力越大馬力越大,若你可以想到方法提高馬力,那就是馬力越大扭力越大。另外,請問你可以找出不透過量測轉速以及扭力而直接量測出馬力的儀器嗎?
2. 沒有違反equation沒有錯,但就像是我之前講的,轉速固定時,馬力越大扭力越大是出現在現實生活上面,還是出現在考卷上面?

dancingra wrote:
舉例: 設有一全域定扭力單缸四行程引擎在 3000rpm (50rps, 25 ignitions/sec) 跟 6000rpm (100rps, 50 ignitions/sec), 因為其為全域定扭力引擎, 故每次點火產生的推力 (扭力) 都不變, 一樣一秒鐘的時間區間裏, 處於 3000rpm 的引擎可以推 25 下, 或說做功 25 次 (合力F_3000rpm=f1+f2+...f25), 而處於 6000rpm 的引擎則可以在同樣的一秒內做功 50 次 (合力 F_6000rpm=f1+f2+...+f50), 又因為我們已假定每次點火產生的推力都是不變, 所以 F_3000rpm 的總合推力是 25*f, 而 F_6000rpm 的總合推力是 50*f, 恰為兩倍差... 由總輸出量 (throughput) 的觀點來說, 只要完全不浪費掉這些力, 那麼回到 F=ma, F_3000rpm=m*a_3000rpm 與 F_6000rpm=m*a_6000rpm, 這兒的 a_6000rpm 就會是 a_3000rpm 的兩倍, 是故在此例述中, 單位時間輸出量 (做功總量) 決定了加速度的強弱, 其比例也恰為轉速 (轉速就是單位時間做功次數的約略等價詞) 的比例。

上面這段話,我想了一天,因為我對引擎不熟。
請問你在這邊,為什麼可以把單位時間的力加總起來?他們是出現在同一時間的嗎?
再請問,單位時間內(毫秒、秒、日、月或年,隨便你),一個人去推一台車10下,跟十個人去推同一台車一下,且推一下的力都一樣的話,這兩個狀況下的車子會有一樣的運動行為嗎?
再請問一下,你舉的例子,單位時間是秒,那如果單位時間是年呢?請問你的總輸出量是多少?合理嗎?

dancingra wrote:
同時也回歸到 F=ma, 讓我們看到: "只要這一秒鐘做的功全部不浪費掉, F_3000rpm 跟 F_6000rpm 的力作用在質量 m 的車子上, 其加速度就恰為兩倍差 -- 轉速高一倍者, 其在 1 秒鐘內貢獻出多一倍的功, 因此造就了一秒後質量 m 的車子瞬時速率能快一倍的機會... (當然不管觀察幾秒都一樣符合兩倍差的比例)"

你這一段話,症頭應該是跟上一段一樣。我還是搞不清楚,你是依據什麼而可以把出現在不同時間的力加總起來。
dancingra wrote:
當我們能把這個純理論的想法貫通後, 再把傳動問題帶進來, 再慢慢去面對工程問題, 比較不會思考到亂掉...

請問你貫通了沒?
dancingra wrote:
這四個氣缸的點火正時依照點火順序, 各自錯開 180 度, 讓扭力分佈在曲軸各角度盡量平均, 如果再給您四個氣缸, 為了平均分佈動力, 您一定會選擇錯開 90 度均勻地分佈各缸點火正時... (先前小弟常提到脈衝式動力, 這兒應該就比較有感覺了才是), 如果加四個缸呢? 最後我們得到一個結果, 缸數多引擎, 曲軸轉一圈能送出的推力次數 (做功的次數) 就可以較多, 引申會推導出它的馬力 (功率) 會更大 (細節推導我就不談了, 在小弟前一 po 中我想我談了不少)


你附上的Fig. 9,以及你所提到的DUTY CYCLE,也就告訴了你,週期性的函數你應該要看的是在一個週期內所發生的事情,而且你要看的是DUTY佔一個週期的比例(百分比),而不是可以任意的把所有的Duty加總起來。

另外請問,你所謂的"引申會推導出它的馬力 (功率) 會更大",是不是因為你先得到更大的力,所以才得到馬力會更大?

如果是,那請問你,是扭力跟加速有關係還是馬力跟加速有關係?還是加速跟馬力扭力有關係?以及,你是提升扭力還是提升馬力?

如果不是,就希望你有空的話,可以麻煩你把推導的過程PO來見識一下。但因為我不知道複雜的程度為何,所以就不強求,你有空有意願再說就好。

dancingra wrote:
呣... 我想, 經過上述的說明後, 是不是可以釋疑... 其實我沒有增加力, 我只是在曲軸循環角度中, 多安排一些爆炸去提高作功的密度, 使單位時間內作功的次數加多


在活塞運動的時候,我對於功的理解是F*s,所以想請教你,你是提高F的密度還是s的密度?還是功的密度?

另外,你直接說出提高單位角度下的功,卻沒有說出本質上如何提高功,那這樣跟我不認同的"提高功率"有什麼差別?只是差一個是單位時間一個是單位角度而已,請問你這樣有解釋到嗎?

最後,小弟是就事論事以及不喜歡節外生枝的人,因此你我的討論,可以直接一點,你不需要加入那麼多的但書。

謝謝。

abc630 wrote:
請問你可以找出不透過量測轉速以及扭力而直接量測出馬力的儀器嗎?(恕刪)

應該是可以的
就是像白老鼠在轉輪裡跑一樣
在實車的動力輪底下裝"跑步機"
量"跑步機"所獲得的動能 / 時間
可以得功率
(只要跑步機的阻力夠大的話)
沒記錯的話日本賽車節目常出現..

abc630 wrote:
一個人去推一台車10下,跟十個人去推同一台車一下,且推一下的力都一樣的話,這兩個狀況下的車子會有一樣的運動行為嗎(恕刪)

我覺得你的例子用錯:
前面我有說明 同扭力下 低轉速時 引擎"打混秒數"比較多 理想上 在一分鐘內 六千轉的引擎真實施力時間是一千轉的六倍, 理想上 電動馬達在一分鐘內 都沒有半秒在打混XD

所以起步加速的前幾秒 汽車引擎由低轉在拉到高轉 其實有很多秒數是引擎沒施力 以三千轉以下來估算 大概50%的時間引擎在打混 所以電動馬達起步加速一秒 約等於汽油引擎加速兩秒
難怪電動跑車可以快同級汽油跑車1~1.5秒XD

abc630 wrote:
你說你本來不打算談,但還好你有談,因為這樣才知道你的問題出在哪裡,但是出問題的原因我就不清楚了,
F = ma
狀況1: 1kg物體受到1N力會產生1m/s^2的加速度
狀況2: 1kg物體受到0N力會產生0m/s^2的加速度
這樣應該就有回答到你一直在說一個物體受力"後"的狀態了。

謝謝, 我的頭腦雖然不是很好, 但這個我想還可以理解的... 好, 我補上下午沒空寫的東西:

----------
F = ma 是個很簡單的關係式, 但它跟我們說了一些事, 也有些事沒說...

1. 【有說的事】在力的大小不變的情況下, 受力物體質量愈大, 該力對受力物體的運動狀態的改變幅度就愈小 (或說因質量愈大, 改變其運動狀態就愈加困難)。而對同一個受力物體 (i.e. 受力物體質量是固定住不要變), 力愈大, 造成的運動狀態改變幅度就愈大。

3. 【沒說的事】F = ma 這條等式中, 並沒談到施力要施多久時間, 它也沒有說若干程度的力要花多少時間才能 transfer 完畢。換句話說, 力 (force) 並不是一個存量的概念, 而力作用於物體這個 "行為" 也不適於把它當成 "一杯水接上一條小管子, 要花多久才能傳送完畢" 的概念。不然, 1N = 1kg x 1m/s^2 就會面對 "要花多少秒" 才能讓該等式成立這個問題 (即便這個秒數極小)。

4. 【再論施力於物】如果我們不想用 "傳輸" 的觀念來看力, 那麼比較適宜的方式是什麼? 在此, 小弟認為以因果論的觀點來看它會較好! 由這個觀點看, 力施於物並不需要傳輸時間 (或者我們說傳輸時間是 0)。這個因果關係是: 有施力, 運動狀態就有改變; 沒施力, 運動狀態就沒有改變。因果論中所談的 "先" 與 "後" 很容易被解釋成時間上的先後, 我也同意的確很多因果論的實例都有時間觀念的色彩在其中, 但因果論更重視的是 "因果依存性", 而不是在探討 "因" 出現後要多久才會有 "果"。當這一點能理解時, 我們就可以用因果決定論的觀點來審視物體第 0 秒時是算動還是算靜?

[Q] 質量 1kg 的物體, 請問它在第 0 秒的瞬間時點時, 它是 "靜" 還是 "動"?
[A] indeterminable, 請問在第 0 秒瞬間, 有沒有施予大於 0 的力? 如果你說得出有或沒有, 我必然能回答它是靜還是動


在這個例問答中, 呈現的是因果依存性, 以及因的決定 (確定), 果自然能決定, 這跟時間沒有關係, 跟條件決定才有關係, 這需要一點抽象思考...

5. 【關於加速度 m/s^2】稍微口語的解釋是, "一秒後, 被觀測物的運動速度會有同向於受力方向的運動狀態改變, 而改變的幅度就是同向於施力方向的運動速率會增加 "若干" m/s"。所以, m/s^2 只是一個協助我們由觀察面來感受運動狀態變化 (運動方向以及速率之變化) 的方便形式, 它以秒為單位, 告訴了我們下一秒的速率增減幅度。但, 秒並不是必然單位, 小時, 分鐘, 百分秒, 毫秒... 都可以, 抽象化地說, 它就是說明了時點 A 跟時點 B 的觀察差異。但是它也是沒有交代觀察時點 A 與 B 之間的變化過程是什麼? 所以我們不一定要去假設 A 跟 B 之間的觀察差異 "必然是線性漸變", 只是在分析上為了方便, 尤其是引入微積分後, 我們會先假定 A 與 B 之間是線性漸變, 然後再把 A 與 B 的區間互相逼近 (或是 A 跟 B 之間不斷增加分割點去微分割作分析), 並檢定其變化連續性, 以求無限逼近真實答案。但是當我們以線性漸變的 model 來解釋 A-B interval 時, 我們必須明白這是一種為思考方便的假設, 但就單位的原始定義而論, 它沒有明確定義其時間單位內是線性漸變的性質

----------
所以我說這會跑題很大就是這樣子啊...
這個還是要再強調, 這是小弟我個人的觀點來解釋 F=ma, 就交流交流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