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ON99 wrote:
1. 請見#750篇 看不懂要問啊~

2. 加速到400kmph用千匹馬力跟100kmph沒用到千匹 有啥關?

1. 我什麼時候說過? 規定只能用一半轉速的是你吧?
我說的是 輪子3000轉等於時速200公里以上 扭力夠大的話 加速時間就是0-3000rpm拉轉時間~
(電動車就是這樣)
難道妳連這個都不會算?

2. 同集團有個啥關係? VW 一樣有作柴油車啊 還不是被你嫌到爆?(加速不如IS250,輪胎又比較小 可見扭力沒用....XD) 拿 VW golf來跟 Bugatti攀關係? 乾脆說金龜車是保時捷911的表兄弟算了.....XD

管快管快~等你回喔~~~~lol


1.真的不太懂你的邏輯,bugatti的馬力表到底有沒有參考價值?因為加速過程中確實有甩到1001的位置

2.如果你的「加速靠扭力」理論成立,扭力恆定的情況下,3000rpm就升檔後還是落在最大扭力區
與升到5000rpm升檔,同樣加速到100km/H,時間會一樣,你的意思是這樣嗎?

3.同集團只是剛好想到,不用特別拿這個作文章

為什麼你會覺得低轉速不能比較馬力大小?
剛剛看到vw有台車可以拿來比較

VW Tiguan 2.0T

兩個版本
170匹的trend&fun -->簡稱甲車
200匹的sport&style -->簡稱乙車

扭力都是28.57kgm

除了乙車裝了比較容易重拖的大尺吋輪胎以外
各方面規格大致雷同
拿這台車比較能看出馬力對加速的影響

扭力一樣,甲車還比較輕,乙車輪胎阻力更大

但乙車加速就是比較快 (8.5s vs 9.9s)

為什麼?
其實, 大家可以不用太鑽牛角尖, 甚至是雞同鴨講, 因為每個人闡述的切入點, 基準點不同, 所以變成了各說各話的局面....


小弟認為, 不要太學究的去研究"某個點"的加速, 也不要用完全不同的車去做比較, 就拿同一部車的引擎曲線去做調校來比較就好了


基本上, 小弟認為加速跟扭力絕對呈現正比關係, 但同一個檔位內的整體"加速表現"跟"扭力分布"有更close的正比關係, 也就是說, 扭力較高自然加速會比較快, 但同時也要看你扭力是怎麼分配的, 然而, 一旦扯到"分布/分配", 那就是扯到了"轉速", 扯到了"扭力"與"轉速", 其實講的絕對值就是"馬力"


只不過, 用馬力來敘述給人的感覺比較模糊一點, 用扭力或者扭力曲線來看會給人比較直接的感覺



同一輛車, 同樣的condition, 假設我們能夠自由調整扭力曲線好了, 分為A.B.C.三種調校:

調校A: 著重低速高扭力(300Nm/2500rpm), 中段之後(4000rpm之後)扭力便大幅下降, 最終馬力較低(200Hp/5500rpm)

調校B: 中扭力寬平原(270Nm/2000rpm~4500rpm), 最終馬力中等220Hp/5500rpm

調校C: 重視高轉速扭力(300Nm/5000rpm), 低轉扭力流失嚴重(150Nm/2500rpm), 最終馬力較大240Hp/6500rpm


各位看官認為這三種調校哪一種加速最好? 假設只比較同一個檔位好了....

當然如果能夠劃出扭力/馬力曲線圖更好, 這樣說明更清楚, 但小弟的看法是, 扭力峰值最低的B調校, 應該會有最佳的加速表現, 何故? 因為B調校的引擎曲線在圖表上cover的整體"面積"最大, 這個面積, 我指的不是"扭力曲線"cover的面積, 而是"馬力曲線"cover的面積, 面積最小的, 恐怕是A調校, 其次是C調校

我認為要純粹看引擎曲線來說長論短的話, 在其他變數都固定的情況下, 比較引擎圖表裡面的"馬力曲線涵蓋範圍"應該最接近加速表現的論述方式!


但是!

這是在"同一個檔位"的情況下!

如果還考慮換檔的問題, 在測試0~100或者100~200的情況, 我會認為C調校還是加速最優的! 何故!?

因為加入換檔因素之後, 整體加速區間只會在高轉速範圍內移動, 大約是4500rpm~7000rpm之間, 而這段區間裡面, "馬力曲線涵蓋範圍"最大的, 則是C調校, B調校都不如C調校, 更別提A調校了


但是!

如果是一般道路行駛情況下, A調校所展現出來的加速表現可能是最好的! 因為一般道路駕駛情況下很少超過4000rpm, 在這段1500-4000rpm區間內, A調校的"馬力曲線覆蓋範圍"應該是最大的


至於B調校, 則是兼顧了一般道路行駛以及偶爾熱血的路段, 而且特別利於彎道出彎表現, 對於喜愛操控的人來說, B調校則是上選!




所以, 這棟樓蓋了那麼久, 不知道到底各位先進到底討論出什麼結論了嗎?


PS: 備註一下小弟對此樓的解答: "對於車輛來說", 扭力對加速很重要, 但最終決定值 = 馬力(但這裡不侷限於"最大馬力")
更多訊息: https://www.facebook.com/HankRS225

hughkk wrote:
扭力都是28.57kgm
除了乙車裝了比較容易重拖的大尺吋輪胎以外
各方面規格大致雷同
拿這台車比較能看出馬力對加速的影響(恕刪)

講過N遍了 大輪胎, 黏的輪胎 = 阻力大 = 對地施力大 = 加速快
線速度 = 半徑 X 角速度
你自己看不懂一直鬼打牆...
騎腳踏車跟人家比速度你會去騎小一號的輪胎嗎?
當然是在腳力能負荷下 輪胎越大越好....

hughkk wrote:
1.真的不太懂你的邏...(恕刪)

講半天 前後文接不起來的敘述
倒底你#750篇看了沒? 官方的資料去推理有很難懂嗎?

PO一個不清不楚的影片 還不是起步加速哩(不知多少到兩百多公里 還一直晃) 倒底要說啥?
跟0-100kmph有沒有吃一千匹馬力有啥關?
那是官方的影片嗎? 還是官方網站有寫出0-100kmph吃掉一千匹馬力?

從頭到尾不承認扭力跟加速有關的是閣下啊
還發明"不是扭力大 是低轉速時的馬力大" 這種凹詞....
(現在又來說 低轉速馬力不能比嗎)

真的是期望你 有辦法的話去反駁一下我PO的#750啊~

算了 不要強人所難....XD
請參考
http://classroom.u-car.com.tw/classroom-list.asp?ccid=9

馬力曲線圖是由扭力曲線圖換算來的.

所以,1001超跑的馬力表顯然和轉速表連動而已,僅止表示在該轉速下,引擎可發揮多大功率,未滿載(動能+阻力),實際輸出未達馬力表值.

再複習一次,

g值(加速)累積=>速度
扭力累積=>馬力

Tiguan 170hp vs 200hp 是個非常好的例子,
兩車完全一樣,只差在馬力值.轉速,4200rpm vs 5000rpm.
兩車有相同的最大齒比,全油門下,起步瞬間到4200rpm,兩車加速曲線絕對完全相同.
差異在170hp款,轉速達4200轉,無滑差後會隨車速改變齒比.200hp款要到5000rpm才改變齒比.

0-100km/h:200hp 比 170hp快,是因為在最大齒比下提供相同驅動力(傳動軸扭力)的時間得以延後(齒比降低傳動軸扭力就減低),也就是說,200hp款,最大齒比下的驅動力作用時間比較長,使得0-100時間較短.

如果是比較0-30km/h,應該是雷同的.

"加速看扭力,極速看馬力"只能參考.

以個案,不管是大馬力比較快,或是大扭力沒比較快的例子,
都不能否定物理定律:作用力=質量*加速度 & 扭力=轉動慣量*角加速度!








ACON99 wrote:
Bugatti 原廠數據
0–100 km/h 2.5 sec.
0–200 km/h 7.3 sec.
0–300 km/h 16.7 sec.
0–400 km/h 55.6 sec.
就假設0-100kmph真的吃一千匹馬力(功率)好了
功率 X 秒數 = 功 = 動能
在真空下 動能正比於速度平方
所以靜止加速到200kmph至少要是加速至100kmph的四倍動能

所以 以加速100kmph的秒數去算
至少要加速 2.5 X 4 = 10秒鐘!
可是實際上是7.3秒啊?!
比真空中還快?...(恕刪)



隨便抓個1200Nm,一檔終傳比14,輪胎為230/50R18算好了
這顆引擎在一檔的出力約可達到48000N強
所以原廠的數據是可能的

bull5444 wrote:
隨便抓個1200Nm...(恕刪)

妳要證明什麼?
Bugatti 原廠一檔齒輪比約3.18 輪胎也有規範(四萬美金一組喔)
不需要猜啊
henrylai21 wrote:
其實, 大家可以不用...
...
所以, 這棟樓蓋了那麼久, 不知道到底各位先進到底討論出什麼結論了嗎?
PS: 備註一下小弟對此樓的解答: "對於車輛來說", 扭力對加速很重要, 但最終決定值 = 馬力(但這裡不侷限於"最大馬力")
(恕刪)

您的回文很中肯也簡潔, 小弟蠻同意的...
至於討論出什麼結論嘛... 我個人是覺得其實我的結論很早就下完了, 剩下的其實都是解釋而已, 講愈多就愈亂囉~
對於您的答案, 小弟也很同意!

壓縮米 wrote:
...所以,1001超跑的馬力表顯然和轉速表連動而已,僅止表示在該轉速下,引擎可發揮多大功率,未滿載(動能+阻力),實際輸出未達馬力表值....(恕刪)

這個也跟大大您分享一下, 這兩天既然都談到馬力錶了, 小弟這兩天也特別把 OBD2 錶調到 HPR (horse power) 檔來看馬力報值 (平常我是不太看馬力報值的):

-- 平常定速巡航時, 大概都報在 3.x~6.x 匹左右 (指一般郊區公路, 順順地開在 60~80kph)
-- 掛六檔, 不退檔直接踩油門加速, 踩下去後開始加速, 輸出馬力值報到近 3x 匹
-- 再重複一次相似的加速動作, 但先退檔拉出轉速, 踩下去後, 輸出馬力值踩差不多深, 卻可以報到 50 匹以上
-- 上述實驗, 退檔加速自然是較快到達我要的目標時速, 退檔在直覺上是反應成輪上扭力較大, 以及動力輸出頻率較密; 而就較不直覺的功率角度來看, 退檔踩油門加速反應的是把輸出功率瞬間調高來推車子
-- 這也不算開很兇, 我的車子最大可以放出 130 匹以上的功率, 平常順順加速我甚至很少用到 50 匹馬力的功率, 所以像平常開的 1.6 小車, 其實都算很夠用的

當然這經驗分享是不能代表精確的結果, 但錶面上的值跟車子的加速反應強弱感覺是很一致的...

在 OBD2 的數值中, 我是沒找到我的車會報當時的扭力(推力)報值, 但有一個項目叫 Load(%), 它大略反應的就是油門深度... 概略來說, 馬力值是同時跟 Load% 與 RPM 有關係... 掛高檔位油門踩重一點, 輸出馬力會上升, 但是上升有限, 加速也不會太快; 退個檔把轉速拉上去, 油門踩重下去, 輸出馬力會躍升很快, 加速也會比較有勁。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