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楊高架剛開通的第一天,上去試跑了一趟,發現內側車道的高承載路段,
根本就是龜車路段,真不知是哪個天兵想出的這種方法。
從泰山段到中壢段,只有幾個點可以切入和切出,其他路段都是雙白線。
一堆大車在走內線,也走不快,最重要的是雙白線的設計,使得這條內線
白白浪費了。
一般的車子就只會走中外二車道。可惜了三線道的設計。唉…
ps:我猜不久的將來,內側車道的使用方式,該會被檢討才是。
goethe0214 wrote:
腦殘的應該是罵錯人的.
高乘載車道全球有多少國家採行,就只有在台灣出現車車慢行的事..(恕刪)
HOV High-Occupancy Vehicle Lane 或稱 Carpool lane 或Diamond lane (地上劃雷諾車標誌)
就是美國,加拿大 , 澳洲 紐西蘭
歐洲只有荷蘭和西班牙,英國, 奧地利Linz有一小段路 , 北歐的瑞典,挪威
但是荷蘭沒有共乘的法律, 和HOV lane 有抵觸...內車道為超車道...
使用的國家實在不多, 長度也並不長
美國是幾乎人人都有車, 大眾運輸不是很方便 , 幾乎是一人一車 , 要讓車道更有效率, 所以鼓勵共乘
減少車輛的數目
歐洲,日本的大眾運輸比較發達 , 並沒有跟著美國的方式
台灣需要用美國這套方法嗎? 是鼓勵共乘嗎?
HOV 的配套法令還有很多
小車(包含計程車)要坐超過2人(2+)或3人(3+)
巴士, 要超過 16 人
如果是節能車, 油電車,純電池車, 可以容許單人
如果是收費道路, 單人使用要加收費用(差別收費)
救護車,消防難車,警車也有豁免權
台灣目前缺乏配套法令
單單高管規則 8-1-3 內側車道為超車道 , HOV 實際上是不能超車,就不知要如何釋義, 才符合這條
如果 Taxi 空車或 bus空車, 都可以上 HOV , 也失去共乘的原意
反正外車道才是超車道, 法令和實況是背道而馳,HOV不要進去就沒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