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之前的幾篇引出一些高手,如meridian 大還有公式-操作曲線 ...
這幾篇是很早就在腦子裡,在2014年末以這篇作個ending
1.車體才是安全的主體,其他鈑金厚度根本無關?
在說這句話對不對之前, 有興趣的人可以作個小實驗,拿一個水果箱,即外面有印水果可裝約20-30斤的紙箱,或是大小類似裝3C的紙箱,用膠帶封住開口
再來你可以用身體(如整個背部)壓下去(倒下去),不能用單腳從中間跳上去,等於用你全身的重量均勻快速的壓上去,看要用多少的力量.高度才能將其壓扁?
(以上紙箱是拍電影在沒有緩衝墊時的代用品)
紙箱才多重?材質只是紙,可以承受多少倍的重量衝擊才能將其壓扁?
把紙箱換成鈑金,你就知道我在講啥了
沒錯,主要衝擊由車體吸收,但是鈑金可以增加一點點衝擊的吸收,這一點點是 1%,2%,5%或是0.1%我沒有數字,但是只要有增加,即是增加安全性一點點,你說稍堅實的鈑金要不要買單 ?
其實這也不用強辯,可惜國內沒像BBC有作 crash test ,直接拿兩台不同車種直接對撞….高下立分
這都還沒說到車體生鏽的問題,20年車子全車鍍鋅的車體,根本不會有生鏽的問題,倒是有很多國產車,沒幾年就生鏽了,車廠也會極力鼓吹,2-3年全車烤漆.. 全車烤漆不用錢 ?佔車價的幾% ?
很多只能用時間證明,開進口車根本不用花這個錢,長期下來省很多,這是只開國產車不知道的(還有保險費用,1樣乙式,國產車的保費竟然比較高,進口車乙式含強制險只要$19000),他們只看到車價貴,零件貴,卻看不到長期養下來,好的進口車事實上加總起來不會比較貴
2.有尾巴比較安全?
不幸的是,Hatchback 歐洲無尾的車子,到了新興市場才會開發加掛行李箱的有尾的車子,如POLO -> Vento ,還有如大陸特殊版, 還在有有尾巴比較安全的觀念,表示想法都還停在新興市場(就是未開發國家),而這個尾巴,就是上面的那個紙箱的用途…
才差 20-30公分你是想可以多裝哪些東西?
更甚者,後面只有保麗龍沒剛樑,又空有尾巴 , 相較之下其用途與紙箱有何差別 ?
日本車也沒後保剛樑? 在日本的國情就是順順跟著潮流開 … 車子也是跟著國情設計的 . 如美國車, Neon 曾有進口台灣,但煞車系統就是比較差
3.有安全氣囊比較安全?
大陸有車送EuroNcap去測,結果很慘,因為安全氣囊是建立在車體剛性夠時,用以緩衝,當車體剛性不夠時 AirBag 只是廢物,所以不用再鼓吹要六顆安全氣囊了,提供給我們像EuroNcap那樣制度下的車體剛性再說…
4.車重: 有人以為車子愈重愈安全,是對但也不對,因素一有引擎變速箱佔車重多少?同一車重同一車格相比,如果引擎變速箱愈重,表示車體愈輕, 可惜找不到資料
,因素二鋼材的強度如何? 更不用說還有那種一撞會從B柱斷成2截的車
焊點:有人說國產車的焊點數不足….. 這要有證據才行..不談
-------------------------------------------------------------
台灣很奇怪,身高沒別人高(如歐洲人)老是嫌車子空間小,車子要比別人大(如休旅型式),開車技術比別人爛又比別人狠(相較於日本人),剎車要比別人爛還貼的特別近(相較於美國車,以前美系車是這樣,不知現在有沒有全面改善了)
連停車也輸日本人(去日本玩的人請注意看,每一台車大都放在標準的停車格內,還很正確,不會有偏一邊的情形,因為他們的國情就是不造成別人的困擾,隅而有沒放好的就變成少見的異類了)
台灣要進入已開發國家之林,只看年平均收入是沒用的,況且經濟還更差了
網軍一直存在,我就不在敍明,只要記得網路上的文也許只是廣告文,但還好有的廣告文會有良心的暗示你,這明眼人一看便知, 有的就只是純廣告文甚至還不及格
記得廣告詞聽聽就好,事實可能是相反的...
要算C/P值,請先將進口車砍17.5%的繳給政府稅金後,再看配備,再比較國產車,最近還要再比較產地(很簡單與送 EuroNcap 或 IIHS 測是否相同的全球化車款),你就知道國產車根本不能買,買了,你只是提高其EPS的無名英雄,然後讓自己陷入不安全的風險中...
我寧願多繳稅給政府,也不要給無良的國內車廠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