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下有貓被狗咬死了,沒救成心情不好,睡到一半也睡不著了。(嘴巴套著罩子還能把貓咬死!這狗太…,伴著即將斷氣的貓心情實在是…,我要是早點醒來就好…)

心情實在太…滑滑手機…

又看到類似的文章,因為太多這樣的文章,看了有點痛苦(也常被問到…),卻沒有一篇說的清楚,我也未必能說到盡善,但儘量了(至少我沒有私人立場),免得以後一堆人車況有問題。

網路上很多文章看似專業,確實也沒有錯,但、少了些但是(也很多根本是假的、捏造的!),
這樣的文章讀者需要多琢磨。

發這篇文並不是我多專業,而是希望讀者自己多思考。

任何"網路上"的文章都要自己再做驗證,
找不到驗證的,要像閱讀科學資料抱著增廣見聞但不盡信的心態,除非有時間研究參考內的論文或文章,否則一概抱持懷疑,等待相反立場、研究成果的文章出現,再作對比,立一個基礎判斷。這才符合科學精神



我對汽車業、生態算了解,但我不敢給身邊的親友建議比照國外換油模式,Why?台灣氣候嚴苛?No~(跑工地的當然另當別論)

重點在於大部份文章中的內容取決於:
合格的機油、合適的機油、合格的油芯、合格的技師(程序)。

我沒辦法顧的了所有人,說了也未必能理解,一知半解的最恐怖。
我只能"儘量"加強其知識,但、我通常不會提到國外的換油里程。為什麼?

因為我未必瞭解每一個廠牌、每一顆引擎的特性,如賓士的長效機油是要用專用的濾芯才能達到效果,有些車子引擎精度較高不適合亂用機油,有些車天生就適合黏度較高的機油…。

而台灣市場充斥著"不合格"的產品,很多人都是在外面保養,而我身邊的親友很多也是。
外廠良莠不齊,如果我的親友用的是不合格的油芯,那會有什麼情況?如果連機油都是不合格的、或不適合的?

所以,沒有拉長太多換油週期至少傷害有機會減輕、甚至還OK。



像駕駛每個神經病的程度不一樣
像急驚風永遠沒時間等到達工作溫度
像不同時期的車引擎精度不一樣
像每台車機油量不一樣
像油溫每台車不一樣
像堆高機(吃油的)都沒有里程錶、只有時程錶(長期低速行駛)

會一天到晚在拉高轉的人敢一萬五、甚至像賓士三萬換機油嗎?性能車為什麼有油壓表?
這些每個人都不同,無法套用在每個人身上,我想這也是車商的顧慮之一(又能…)。



這不就像婚姻一樣…
文章關鍵字
說得好,我也覺得另外那偏是廢文...

機油衰退怎可能感覺不到? 是神經太頓? 油門的回饋感清清楚楚就在那裡...

再好的機油,加在老車上,由於汽缸氣密環的老化,導致燃燒室的油氣大量竄入曲軸箱,機油根本撐不到五千公里就劣化了...

新車 + 長效油 + 長效油芯 才有可能一萬或一萬五千公里換一次機油...


其實,我認為VAG車系是設計最好的車了,根本終生免更換機油,因為跑一公里會自己吃掉一公升機油,原廠還跟你說正常喔...車主每一千公里自己補一罐機油,根本不需要特別進廠換機油耶...
觀念正確~本來就沒一定的標準...

論里程不准?那換以小時數好了?還不準?

得小時數+均時速+均轉速+坡陡度+溫濕度+含塵量

可能還得將細懸浮微粒(PM2.5)計算是否對車輛造成傷害

哈哈~扯不完了啦!個人除了愛用金屬罐,一直以萬公里為標準

最近發現有必要提前,至於提前多少?不是那個誰也不定車主說了算

保固內就乖乖回去繳保護費,與其想破頭還不如為愛車慎選適用而非假劣油

工序工法正確+環境許可其實Diy換油清濾,打氣抹蠟+巡油電風水都不麻煩之事

我也沒有覺得是廢文啦,只是怕很多人引述的文章裡面不周全的解釋對不假思索的人產生不良的影響。

而且歷史資料未必可用,舉個例子之,這是我昨天傳給我親友看的:


科學也是會被推翻的,現在沒事不代表沒事。

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致癌,肝臟無法代謝反式脂肪,也是高血脂、脂肪肝的重要原因之一。

反式脂肪屬於不飽和脂肪,發明之初曾被認為是較飽和脂肪更健康(讓油更耐高溫、不易變質,並且增加保存期限),加之價格低,耐儲藏,用它油炸過的食品口感好,在食品工業大量使用。許多速食連鎖店也因此由原來的含有飽和脂肪酸的油脂改用反式脂肪。

2003—攝取反式脂肪與飽和脂肪酸會促進阿茲海默病的病情發展。
2007—相對於從碳水化合物取得熱量,從反式脂肪攝取的熱量每增加2%,排卵障礙性不孕的風險將增加72%。
2012—多吃反式脂肪的人,情緒比較易怒,行為也較有攻擊性。

2010年8月
大豆油(沙拉油)炸油後,易生反式脂肪: 
大豆油雖未經過氫化,但「精緻」處理過程,仍有微量的反式脂肪,嘉義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教授徐錫樑研究發現,大豆油在平常室溫含量在0.85%到1.47%,比酥油的1.82%到18.2%還低。但隨著油炸溫度增加,大豆油反式脂肪生成量大於酥油,到攝氏240度時,大豆油平均是1.88%,酥油是1.07%,且大豆油產生二種以上的反式脂肪。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指出,大豆油發煙點是攝氏160度,相對較低,不適合高溫加熱,反倒適合涼拌、快炒。徐錫樑也認為,如果大豆油❨出現煙❩時,就可能產生反式脂肪。

特別提醒一下,很多商家有意識的避開「反式脂肪」的字眼而用其它名稱表示,凡是成分表中出現如:
植物奶油、植脂末、精煉植物油、氫化植物油、部分氫化植物油、氫化棕櫚油、氫化脂肪、酥油、起酥油、人造酥油、氫化菜油、固體菜油、代可可脂、植物黃油(人造黃油、麥淇淋)、雪白奶油,都是含有反式脂肪酸無疑。


Note:
所以科學是會被推翻的,現在沒事不代表沒事。
謹記一個原則:
儘量吃原貌的食物(天然未經加工),多元化進食,不要常吃一樣的東西,不熟悉製作過程的店家不要長期食用。
台灣氣候已算是非常溫和,道路流量也算是很不錯,塞車情況跟全世界太多地方比較起來,也算是好太多。

常見(聽)一堆人表示台灣氣候嚴苛,道路塞車嚴重,所以汽機車要提早換機油,避免傷害引擎....等等

開BMW車系算算也將近快30年了,累積里程也數十萬公里,年輕時忙於工作,車的機油常常開到忘了去換油,有時亮機油燈,就補一罐機油,去修車時才一起換機油,3萬4萬是常事,近十年來才穩定1.5~2.5萬公里去更換機油,也從沒有因此引擎便無力或燒毀過,年輕開E32 735一上高速公路到南部沿路幾乎都是高速行駛,常常一年下來罰單5萬上下。現在階梯式超速款+可能刑事罪,安分點好。

引擎只要水冷式,整體散熱系統沒問題,風扇會在一定溫度時啟動,運轉到低於一定溫度時才停止,其實都不用擔心低速或塞車,拉轉更不用擔心,因為沒人會在原地一直拉轉!

我也都是一萬才換油,因為車主手冊寫一萬或半年換油
但油品我都選合成油SN級別的
五樓的兄台,您這是錯誤的示範啊~
(我以前每年的紅單也是常突破六位數… ,不是一天到晚超速啦,台北市實在太難停車了,有時候怕誤事…)

過與不及都不好,失油到一定比例一定會有程度性的傷害。

拉轉油溫確實是會上來的,而且油膜一旦瓦解,降溫後也回不來。
樓主說的好
而且很多損傷不是短時間看的出來

以前機車我都固定一千換機油,有些人說可以一千五,甚至兩千換就好
我愛實驗,哩程數四萬的車,本來幾乎不會吃機油
試過幾次一千五左右換,就開始吃機油,機油是使用原廠建議15W50)
現在即使縮短哩程數換,一千進大概750~800出而已
好慘~回不去了
經濟能力許可 就常換 爽就換
還可以就 照手冊上寫的換
沒錢就 別買車
換機油而已 有這麼麻煩嗎?
憑感覺決定要不要更換機油?
要科學? 將舊機油送實驗室檢測不知夠不夠科學? 數據一目瞭然(至於有哪些數據,那都是一些化學的東西,一堆機油經過使用後的產物,可能需要各位自行去研究了,不過該網站上都有詳細的說明),國外專門討論機油的網站看到的。這網站已行之有年,相當成熟,台灣還停留在“聽說“,“憑感覺“的階段。只不過這東西在美國,並且送檢測的手續好像還不太困難。一般人都可以。不知有沒有真心尋求科學驗證的臺灣車主將舊機油送美檢測?

順便提供一下不負責任的數據:就個人觀察,該網站送檢機油大多已行駛超過5000 miles, 檢測結果大多也是正常,堪用。不過當然可能又會有人說:那是美國的用車環境,跟臺灣不同。sure,請自行判斷。

最後,只是想說,別再道聽塗說流於無知的文盲,理盲了。請拿出各位在學校所學僅存的邏輯能力,科學精神,做出最合理的判斷。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