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不覺今年已來到了尾聲,全球車壇在電動車浪潮的席捲下,2022一整年全球市場上又多了不少新世代電動車問世,而台灣雖然沒有如歐洲、中國等地電動化發展的如此快速,但隨著2022年國內開始實施CAFE油耗新制,綜觀今年度市場上所推出的純電新車,國內電車市場選項可是越來越豐富,不管是豪華品牌還是一般品牌都增加了許多電車新面孔,但也因為各式各樣的電動車相繼推出,若平常沒有特別關注實在會搞得霧煞煞,因此本文章將整理今年於國內發表上市(含預售中、小改款)的新同學,數量共有20款,其中又以德國雙雄Mercedes-Benz與BMW為數最多,另外也可見歐系品牌推出電動車的力道與速度確實更加積極。
Mercedes-Benz

由於車款眾多,接下來會以品牌依序為大家介紹,首先先來看今年於國內推出四款全新電動車的Mercedes-Benz,明確地將電動車款劃分在電能子品牌Mercedes-EQ,打頭陣的旗艦房車EQS是於三月份正式在台發表,動力編成一共導入EQS 450+與隸屬M.AMG的EQS 53,身為電車版的S-Class,EQS論配備與質感當然是目前EQ系列的代表性作品,除了具備出色的高級車質感,EQS的續航力表現在電車市場中算是相當突出,兩款車型都搭載高達107.8kWh的鋰電池組,EQS 450+使用單馬達後驅設定,擁有333hp/57.9kgm的最大輸出,續航里程具備770公里的優異表現(WLTP標準),另外講求性能的EQS 53,改為前後雙馬達四驅設定,動力性能提升至658hp/96.9kgm,不過大動力的代價就是續航力降低至586公里(WLTP標準)。
試駕文章:EQS 450+ from Mercedes-EQ搶先淺嘗試駕 │ 電動三芒的火力展演,誰與針鋒的電能旗艦!
Mercedes-EQ EQS 450+先鋒版 試駕|融合科技感、豪華優雅又很Chill,里程焦慮可直接忽略!

繼EQS之後,台灣賓士再於十月份一口氣發表EQE、EQA與EQB三款電動車,首先EQE與EQS同樣為四門房車,不過尺碼與定位低於EQS,就如同燃油車S-Class與E-Class之間的關係。基本上EQE與EQS使用相同概念打造,若先忽略大小差異,就外觀實在像極了大哥EQS,同樣都是圓滑流線的低風阻設計,不過雖然外觀相似,但兩者尾門卻有不同開啟方式,有別於EQS能連同後擋風玻璃上掀,EQE回歸傳統三廂四門房車設定僅有後廂蓋能開啟,拿取物品等使用方式就不如EQS來的方便;動力規格方面,國內導入動力有EQE 300與EQE 53,前者使用89kWh鋰電池組,驅動方式為後驅單馬達,最大續航有639公里(WLTP標準),後者改為雙馬達四驅,電池容量稍稍增加至90.56kWh,最大續航則有534公里。
試駕文章:EQE 300 from Mercedes-EQ 試駕|拋開傳統羈絆,以電能姿態開創全新豪華格局!
Mercedes-AMG EQE 43 4MATIC 試駕|豪華結合性能的電動車標竿,快意又舒適的駕馭感受!


不同於EQS、EQE是以專為電動車開發的EVA模組平台建構,自燃油車款平台延伸的EQA與EQB,外型當然就是直接承襲GLA以及GLB(不過如燈具等部分外觀細節還是有經過重新設計),雖然科技與電力架構不如EQS與EQE,但優勢當然是價格更為親民。兩款擔任入門定位的電動休旅,國內動力部分EQA導入EQA 250,EQB則導入EQB 300,兩者都是單馬達前輪驅動設定,EQA 250具備190hp/39.3kgm的最大輸出,電池容量為66.5kWh,續航里程為496公里(WLTP標準),EQB 300動力輸出則有228hp/39.8kgm,電池容量同樣是66.5kWh,續航里程為423公里,由帳面數據即可發現,EQA與EQB在先天條件限制下,不僅續航力與動力表現較為入門,包含會影響充電速度的充電功率也不及EQS、EQE,這方面是需要留意的。
上市報導:【採訪】搶進200萬元豪華純電級距!賓士純電大軍EQA、EQB、EQE正式在台發表!
試駕文章:Mercedes-EQ EQB 300 4Matic試駕 │ 台灣少有的七座純電,機能強化的都會之選!
BMW

嚴格來說是去年底壓線發表的iX,是繼距離發表已年代久遠的i3、i8之後,全新世代的BMW純電車款,外觀內裝都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前衛設計,這輛BMW全新純電休旅國內一共導入iX xDrive40、iX xDrive50與最後追加的iX M60三種動力車型,三種動力均為雙馬達四驅設定,擔綱入門的xDrive 40搭載76.6kWh鋰電池組,最大動力326hp/64.3kgm,最大續航里程425公里;xDrive50電池容量升級至111.5kWh,動力輸出也提升至523hp/78.1kgm,續航里程更進步至最高630公里;而頂規的M60除了具備零百加速3.8秒的強悍實力,同樣111.5kWh的電池容量,最大輸出來到619hp/112.2kgm,續航里程則是最高561公里(以上均為WLTP測試標準)。
上市報導:【採訪】BMW全新電動休旅iX正式發表,雙車型劃分自320萬元起!
試駕文章:BMW iX xDrive40 旗艦版試駕|初嘗巴伐利亞發動機的轉型代表作!

上市報導:【採訪】BMW i4雙車型255萬元起開賣,最大續航里程590公里!
試駕文章:BMW i4 eDrive40 試駕 │ 這是電動車迷的福音,卻少了令人回眸的餘韻!

與燃油車型大改款7系列一同推出的i7,終於在12月正式上市,與7系列一同邁入全新世代,i7在外觀設計與內裝鋪陳與新一代7系列並沒有太多差異,身為BMW旗艦車款,純電版本當然也是擁有滿滿的配備與高級質感,其中頂規Excellence版本後座高達31.3吋的懸浮式劇院螢幕更是相當吸引人。國內i7引進了xDrive60 Luxury、Excellence兩種規格,動力系統統一使用前後軸雙馬達設定,具備544hp/76kgm的性能輸出,搭配105.7kWh鋰電池組,最高續航里程來到625公里(WLTP測試標準),當然i7上市之後,瞄準的對手肯定就是M.Benz的EQS,兩部來自德國的豪華旗艦電動車,所散發出來的產品力肯定是日後的重要看點。
相關報導:【採訪】BMW 7系列大改款正式抵台,燃油488萬元、純電655萬元同步開賣!

國內尚在預售階段的iX1,與i7有著類似概念,都是隨著大改款的燃油車型一同登場,因此外觀內裝基本就與X1車系共用,僅在一些細節如飾條或是材質選用不同進行區分,另外則因國內總代理導入的iX1 xDrive30 xLine屬車系最高等級,預售價也最高,配備部分當屬最豐富完整;國內販售的iX1採xDrive30 xLine單一規格,搭載66.5kWh鋰電池組,馬達形式為前後雙馬達四驅設定,最大輸出來到313hp/50.3kgm,動力性能為X1/iX1全車系最強,零百加速僅需5.6秒,續航里程方面,iX1 xDrive30 xLine擁有最高440公里的表現(WLTP測試標準)。
相關報導:【國內新訊】大改款BMW X1、iX1預售正式展開,建議售價190~222萬元起,純電里程達440公里!
Audi

Audi的e-tron車系算是相對早導入國內的純電動車,2020年底就上市推出並分有傳統SUV車型與斜背的Sportback車型,不過今年台灣奧迪則是再追加了性能版的e-tron S、e-tron S Sportback,提供追求性能電車的消費者一項新選擇,除了更加熱血運動化的車身外型,搭載前1後2的三具電動馬達設定,e-tron S、e-tron S Sportback將性能輸出表現提升至435ps/82.4kgm(Boost模式為503PS、99.2kgm),百公里加速成績為4.5秒。另外鋰電池組容量為95kWh,續航里程在WLTP標準下最高則有372公里(e-tron S)與378公里(e-tron S Sportback)。
上市報導:【國內新訊】Audi e-tron S/e-tron S Sportback正式上市,建議售價394萬元起!
試駕文章:Audi e-tron S Sportback試駕|三具馬達更帶勁,舒適、動態它都行!
Volvo

講到電動化,Volvo也是積極轉型的車廠之一,國內去年底引進XC40 Recharge後,隨著海外發表小改款車型,今年10月國內也正式發表小改款的XC40 Recharge,並且在車系編成上增加了Single Motor單馬達版本,入門定位加上大幅降低的入手門檻,可以預期XC40 Recharge接下來應會有更為出色的銷售表現;至於小改款後的XC40 Recharge,內外變動其實不大,主要是外觀細節如水箱護罩造型等等做出修改,而動力系統部分,新增的單馬達版本馬達置放於前軸,動力表現231hp/33.7kgm、百公里加速7.4秒雖然溫和許多,但其實也足敷日常使用,而雙馬達版本則是維持408hp/67.3kgm的最大輸出,百公里加速更有著4.9秒的強悍成績。鋰電池組容量單達版本為69kWh,雙馬達版本則是78kWh,續航里程以官方公布的NEDC測試數據,分別是單馬達486公里與雙馬達的465公里。
上市報導:【國內新訊】Volvo XC40 Recharge小改款上市,新增單馬達車型、入手門檻降低至179萬元起!
試駕文章:Volvo XC40 Recharge Single Motor全台首試(租?) │ 更便宜也更好開,先相處後再購買!

C40 Recharge擁有帥氣的斜背造型,但本質上與XC40 Recharge大致相同,而國內雖然目前尚未正式發表,但依照原廠計畫農曆年後應就會有上市消息,目前國內官網也早已放上完整的車輛規格表與售價資訊,不同於XC40 Recharge提供單馬達版本,C40 Recharge僅有規劃雙馬達版本,動力規格與配備清單也比照XC40 Recharge,408hp/67.3kgm的輸出已有不少性能味,另外78kWh鋰電池組使得其具備514公里的最高續航里程(NEDC標準)。
相關報導:【國內新訊】Volvo C40 Recharge官網上架,雙馬達單一規格售價229萬元!
MINI

今年六月正式開啟預售的MINI Electric是國內首款導入的MINI純電車款,但追溯其首次海外亮相時間已是2019年,採用的是來自BMW i3S的電力架構,MINI Electric動力系統為前置單馬達設定,MINI Electric具備最大184hp/27.6kgm輸出,百公里加速為7.3秒,由於配置電池容量僅32.6kWh,加上整套電力系統已是多年前開發,種種因素都間接影響了續航里程表現,WLTP標準下僅有234公里的續航表現,小巧可愛的MINI Electric應還是較適合拿來都市行走的短程代步。
相關報導:【國內新訊】預售價155萬元起,MINI Electric交車贈家用充電樁!
試駕文章:MINI Electric 電動版試駕|貌似平凡無奇,骨子裡卻是全新好滋味!
Peugeot

今年八月正式登台的e-2008,是國內首款引進的法系電動車,基於油、電共用的模組化平台,e-2008與一般燃油的2008車系擁有相似的外觀內裝配置,而國內總代理寶嘉聯合為e-2008導入單一編成GT Pack版本(加價六萬可選配全景天窗),GT套件在原先即有高識別度的外觀上又增添帥氣運動風格。e-2008採用前置單馬達配置,最大動力輸出136hp/26.5kgm以電動車來說算是動力表現相對保守的設定,鋰電池組容量則是50kWh,續航里程WLTP測試有345公里/NEDC則為385公里。
上市報導:【國內新訊】Peugeot e-2008正式上市,GT Pack單一規格、售價149.9萬元起!
試駕文章:Peugeot e-2008 GT Pack試駕∣家族電能新作 表現是強還是弱
Opel

今年才重返國內的Opel,帶來的首款車型即是Mokka車系,純電版的Mokka-e則是一同導入
販售,Mokka-e於十一月份開啟預售,而依照目前Opel展間布局速度距離正式發表應已不遠。由於Opel原先屬法系PSA集團,後來又進一步與FCA集團整併為Stellantis集團,基於資源共享,Mokka與前面的2008車系是使用相同CMP模組平台(電動車為eCMP),現階段可以說是德皮法骨;而國內預計推出的Mokka-e採用單一Elegance車型編成,動力系統為前置單馬達設定,最大動力表現為136hp/26.5kgm,從這邊也能發現Mokka-e與e-2008的關聯性,鋰電池組同樣是50kWh,續航表現方面則是399公里(NEDC測試標準)。
上市報導:【新訊】Opel Mokka、Mokka-e 正式上市;維持預售價103.9萬元起!
試駕文章:Opel Mokka/Mokka-e 德國搶先試駕|全新跨界休旅品種展現鮮明德式風格!
Tesla

講到電動車,怎麼能少了Tesla這個代表性電動車廠,國內消費者期待已久的Model Y終於在今年九月正式上市,而十二月的大量到港交車可以想見Tesla在國內電動車市場表現依舊相當強勢,甚至很有可能在十二月的新車銷售排行坐二望一,挑戰單月掛牌數冠軍。既然轎車形式的Model 3叫好叫座,休旅形式的Model Y肯定更受大家喜愛,國內Model Y目前一共導入Long Range與Performance兩種規格,兩者都搭載前後雙馬達設定,官方並未公布實際輸出數據,但Long Range版本具備零百加速5秒實力,Performance版本則近一步提升至3.7秒,動力表現都算是非常優異,續航里程以WLTP測試標準則分別為542與514公里。
上市報導:【新訊】Tesla Model Y正式在台灣上市,雙車型售價分別為229.99與259.99萬元
試駕文章:Tesla Model Y Performance 試駕|來看電動休旅新神車如何虜獲人心!
Toyota

豐田集團以e-TNGA平台打造的首款純電動車bZ4X,今年五月也正式導入國內市場,身為國內市占率極高的品牌,挾帶著Toyota這塊金字招牌登場的bZ4X上市以來確實也是話題不斷,上市後又因為輪轂螺栓瑕疵而暫停販售一段時間,幸好目前原廠已解決問題重新上架。與Subaru Solterra為雙生車的bZ4X,動力系統其實具備單馬達前驅與雙馬達四驅兩種規格,但總代理和泰目前僅導入了單馬達車型,最大204ps/27.2kgm的動力輸出,搭配71.4kWh鋰電池組,具備最大626公里的續航里程(NEDC標準)。
試駕文章:Toyota bZ4X 700公里長途試駕|加速、電耗完整測試;將化身電動車界的RAV4!
Subaru

今年度國內日系品牌的兩輛全新電動車,bZ4X之外當然就是雙生兄弟Subaru Solterra,然而雖然是雙生車,但Solterra與bZ4X外觀各自設計,尤其車頭所散發出的視覺感受還是有著自身品牌的設計元素。相較bZ4X晚了一些,Solterra 10月底國內才正式上市,而或許是為了與bZ4X有所區隔,國內導入的是雙馬達四驅版本,配備豐富度也更上一層樓,兩者明顯瞄準不同的消費族群;強調越野機能的Solterra動力系統為前後雙馬達設定,擁有最大215ps、34.4kgm動力輸出,鋰電池組同樣為71.4kWh,因此雙馬達配置的Solterra續航里程表現為502公里(NEDC標準)。
上市報導:【採訪】Subaru Solterra正式上市,雙馬達四驅單一規格、售價189.8萬元起!
試駕文章:Subaru Solterra 試駕 │ 不失靈魂的純電,滿配bZ的體驗!
Hyundai

介紹完兩輛日系電動車,很巧的今年國內也有兩輛韓系電動車加入,並且同樣的也是互為雙生兄弟,那就是Hyundai Ioniq 5與Kia EV6,首先先來看Ioniq 5,基於集團的E-GMP電動車平台,是目前市場上少數支援800V電力架構的電動車,國內Ioniq 5共導入了EV400、EV600、EV600 Performance三種動力規格,除了頂規的EV600 Performance為前後雙馬達,另兩個規格均為後置單馬達設定,入門的EV400鋰電池組為58kWh,另兩個動力車型則增加至77.4kWh,最大動力輸出也分別為167hp/35.6kgm、226hp/35.6kgm、301hp/61.9kgm,續航里程(NEDC標準)EV400為438公里,EV600及EV600 Performance由於23年式電池容量升級,目前並未公布最新續航測試數據。
試駕文章:Hyundai Ioniq 5 試駕|把「居家生活」一起搬上車!
Kia

同樣來自E-GMP模組平台的電動車,Kia EV6雖然在電力系統架構與Ioniq 5高度相通,不過包括外觀、內裝等設計與Ioniq 5有著非常顯著的差異,EV6顯得較為圓潤流線,內裝也換上Kia新世代車款的設計風格。不過不論何者,這兩輛韓系電動車所散發出的產品力在目前電動車市場中確實非常具有競爭力。國內EV6一共導入四種編成,分別是Light標準版、Air標準版、Air增程版與擁有帥氣GT-line套件的GT-line e-AWD增程版,動力規格部分,前三者都為後驅單馬達設定,GT-line則升級為四驅雙馬達;鋰電池容量則是標準版搭載58kWh,增程版搭載77.4kWh,實際輸出數據Light、Air標準版有170ps、35.7kgm,Air增程版馬力提升至229ps、扭力維持35.7kgm,最後GT-line e-AWD增程版則擁有最大的325ps、61.7kgm強勁水準。最大續航里程方面,依序有著438、438、560、496公里的表現(WLTC測試數據)。
試駕文章:Kia EV6 GT-Line試駕 │ 技術力的集大成,越級打怪靠電能!
KIA EV6 Air 試駕|掌握電能趨勢,韓系新星銳不可擋!
Nissan

Nissan Leaf嚴格來說並不算是今年加入的電動車,2017年海外發表,2019年進入國內市場的第二代Leaf,在電動車界已是大前輩等級,然而在眾多新世代電動車環伺下,競爭力已明顯不足,因此今年九月推出的2023年式車型,雖然不是小改款但跟隨海外市場外觀與續航力迎來了有感升級,同時透過降低售價來固守電動車入門級距,對於預算不足又想要嘗試電動車的消費者其實算是不錯選項;新年式Leaf由過去的單一規格改分為輕旅版以及長程勁化版,其中長程勁化版的電池容量升級至62kWh,最大續航里程463公里(NEDC測試標準)相較搭載40kWh的輕旅版319公里增加了不少,另外新年式Leaf透過換上新式樣鋁圈、新式廠徽、新的黑化水箱護罩等等讓外觀稍微有點新鮮感。最後動力輸出方面,兩個版本均為前置單馬達設定,輕旅版維持過往的147hp/32.6kgm,而電池加大的長程勁化版最大輸出則上漲至214hp/34.7kgm。
上市報導:【國內新訊】Nissan 2023 年式 Leaf 新增 62kWh 電池之「長程勁化版」,雙車型 125/139 萬元正式上市!
試駕文章:電動車新手的初階入門課!Nissan Leaf x Hyundai Kona Electric
以上是今年國內市場電動車總整理,若把時間拉長遠來看,現階段算是電動車正要起步並普及的開端,當然影響購買意願最直接的售價與使用便利性,電動車真的要追上傳統燃油車肯定還須經過不小考驗,另外除了車輛本質,未來國內是否能建立起友善符合需求的充電環境,相信也是有意入手電動車的消費者所在意的點。不過無論如何,有更多的產品導入國內增加選擇都是好事,展望明年,接下來本站也會再整理一篇2023年將導入國內或是海外值得期待的電動車,有興趣的網友們可以多多關注囉。
▋回文抽獎活動
活動規則:看完本篇文章後,回覆文章留下你對 今年國內電動車市場回顧 的看法或選擇,就符合抽獎資格喔!但複製貼上別人的回覆內容,會直接喪失抽獎資格,請務必發表自己的看法。獎品為汽車品牌桌曆,共計1個名額。
抽獎回文活動截止時間至2023年1月5日中午12:00止,之後會抽出得獎人並在本篇文章內文更新得獎名單,請把握時機參加!
◆獲獎名單暨抽獎影片公佈:
◆獲獎名單(站內ID):
得獎順序 | 會員名稱 |
汽車品牌桌曆 | 阿良唯 |
◆抽獎實況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