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配置有何特別用意嗎?
如果手排多一檔是為了減少換檔頓挫,那為何自排就不會頓挫?
點解?
一般來說,手排車的一檔齒筆大概都在3.5~4之間,自排卻常在2.8~3之間
這是因為紐力轉換器是一種液體連軸器,當他在車輪不轉引擎轉(起步瞬間),
他可以放大扭力達到兩倍
之後慢慢的兩邊(車輪跟引擎側)轉速慢慢接近,扭力放大約為1.3倍
如果扭力轉換器鎖定,那麼就沒有放大扭力,兩邊轉速一比一
看到這還看得懂嗎??
做個表格比較好了,用的是Yaris的齒比
車名 | 減速比 | 1 | 2 | 3 | 4 | 5 | 終傳比 |
Yaris手排 | 各檔 | 3.545 | 1.904 | 1.31 | 0.969 | 0.815 | 3.722 |
總減速比 | 13.19 | 7.08 | 4.87 | 3.6 | 3.03 | ||
Yaris自排 | 各檔 | 2.847 | 1.552 | 1 | 0.7 | 4.23 | |
總減速比 | 12.04 | 6.56 | 4.23 | 2.96 |
這是一般看到齒比做的簡單換算,但是扭力轉換器的放大1.3倍卻看不出來
以Yaris的這顆變速箱3&4檔可以做扭力轉換器鎖定(不過一般車輛會選擇進入四檔而非在三檔鎖定扭力轉換器)
如果以扭力轉換器在四檔鎖定來看齒比,然後一到四檔不鎖定時都乘1.3倍來看,就如下表:
1 | 2 | 3 | 4 | 4檔鎖定 | |
總減速比 | 15.65 | 8.53 | 5.499 | 3.84 | 2.961 |
看出來為什麼自排車可以少一檔了嗎??
利用扭力轉換器的鎖定與否,以及放大扭力的特性,自排變速箱可以做出更大的變速範圍
自然當手排只有5速時,自排只需要4速,因為這兩者可以做出幾乎相同的變速範圍&換檔落差
所以在"以前",手排總是比自排多一檔,因為這樣才能有相同的表現
至於行星齒輪的設計,我是在腳踏車的內變速討論看到的
一組行星齒輪可以提供兩段變速,而外殼直接旋轉可以提供1比1的齒比
因此,一組行星齒輪可以是兩段變速&三段變速(外殼直接轉動)
兩組可以提供四~五速,三組可以提供6~7速,四組可以提供8~9速
當然,外殼直接轉動的話,扭力承受值會比較小,所以有些是採用三組行星齒輪來達成五速變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