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款車自排一定比手排少一檔?

這樣的配置有何特別用意嗎?
如果手排多一檔是為了減少換檔頓挫,那為何自排就不會頓挫?
點解?
文章關鍵字
最大的原因就是成本的考量~
手排因構造較簡單成本低,
自排多一速價錢就跳一級。
matrostar wrote:
最大的原因就是成本的...(恕刪)


是喔?
我總覺得應該是某些技術層次的考量?!
要不然, 為何不把手排檔數配置得和自排一樣,
如此一來成本更低,反應到售價不是更有競爭力嗎?
singleheart wrote:
這樣的配置有何特別用...(恕刪)


4AT是因為行星齒輪設計的變速模式就是最多這幾種,之後每多一速就要再增加一軸,所以就是成本問題....

檔位越多每檔間齒密比落差就可以調整的越小越平均,自然頓挫感較低
不一定所有的車都這樣阿

現在也有六速手自排的車,或是有離合器的六速自手排,房車中的變速系統,七速變速箱也出來了

無段變速的CVT系統,能模擬到八速(理論上因該要模擬幾速都OK吧?)
自排的檔數可以隨設計的進步一直加上去, 但真正有離合器的手排最多六檔吧? 太多的話開車的時候哪搞得清楚現在是放在第幾檔啊? 到時候入錯檔更麻煩!
樓主的問題,很有意思。其實如果你不提出來,我還真沒想過這也是個正經的問題。
我也不知道確切的答案啦,但是我知道的兩點是:
1. 手排的技術限制如樓上有人分享的,大致上可以一直加上去,所以四速和五速的成本差異不會非常之大。
2. 自排的技術限制則嚴苛許多,大致上四速就是最中庸的平衡點,要五速六速不是做不到,但是成本會差很多,而且重量非常可觀,維修保養也不像四速那麼好搞,故在經濟型車款上不太適合採用。

至於售價問題,在國外通常是同款車手排比自排便宜,完全反映成本的差異。
話說回來,要問這種正經的問題,我會建議你去汽車技術網開問,得到內行答案的機率會高很多。
以前自排總是少手排一檔,這部分有很大因素是跟扭力轉換器有關
一般來說,手排車的一檔齒筆大概都在3.5~4之間,自排卻常在2.8~3之間
這是因為紐力轉換器是一種液體連軸器,當他在車輪不轉引擎轉(起步瞬間),
他可以放大扭力達到兩倍
之後慢慢的兩邊(車輪跟引擎側)轉速慢慢接近,扭力放大約為1.3倍
如果扭力轉換器鎖定,那麼就沒有放大扭力,兩邊轉速一比一
看到這還看得懂嗎??
做個表格比較好了,用的是Yaris的齒比

車名 減速比 1 2 3 4 5 終傳比
Yaris手排 各檔 3.545 1.904 1.31 0.969 0.815 3.722
總減速比 13.19 7.08 4.87 3.6 3.03
Yaris自排 各檔 2.847 1.552 1 0.7 4.23
總減速比 12.04 6.56 4.23 2.96

這是一般看到齒比做的簡單換算,但是扭力轉換器的放大1.3倍卻看不出來
以Yaris的這顆變速箱3&4檔可以做扭力轉換器鎖定(不過一般車輛會選擇進入四檔而非在三檔鎖定扭力轉換器)
如果以扭力轉換器在四檔鎖定來看齒比,然後一到四檔不鎖定時都乘1.3倍來看,就如下表:
1 2 3 4 4檔鎖定
總減速比 15.65 8.53 5.499 3.84 2.961

看出來為什麼自排車可以少一檔了嗎??
利用扭力轉換器的鎖定與否,以及放大扭力的特性,自排變速箱可以做出更大的變速範圍
自然當手排只有5速時,自排只需要4速,因為這兩者可以做出幾乎相同的變速範圍&換檔落差
所以在"以前",手排總是比自排多一檔,因為這樣才能有相同的表現

至於行星齒輪的設計,我是在腳踏車的內變速討論看到的
一組行星齒輪可以提供兩段變速,而外殼直接旋轉可以提供1比1的齒比
因此,一組行星齒輪可以是兩段變速&三段變速(外殼直接轉動)
兩組可以提供四~五速,三組可以提供6~7速,四組可以提供8~9速
當然,外殼直接轉動的話,扭力承受值會比較小,所以有些是採用三組行星齒輪來達成五速變速的效果
這個問題如果是10年前問還比較可以成立,
但今天,自排(非CVT類)的檔位有許多都已經進入五速,
高階一點的平價車款也都配到六速,
豪華車款七速、八速都已經可以輕易得見,
反觀一般乘用車的手排檔速就停留在六速而已就不再增加。
所以...這個問題的成立現在是大有問題了。
BrilliantWing wrote:
這個問題如果是10年...(恕刪)


撇開變速問題不說

6速已經是變速箱的極限(非CVT)

再加上去的話

幾乎是要多一顆變速箱的零件出來

我想在未來的趨勢中

平價車款應該不可能出現

畢竟一顆最輕的變速箱也有一個人重

沒必要為了多一速多這不必要的重量出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