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us N56VZ 試玩分享,質感與作工再精進的全新 N 系列聲籟筆電

在前一陣子 Intel Ivy bridge i7 / i5 處理器型號的公開發表後,華碩終於也宣佈 N6 系列正式在台開賣。依稀記得 N6 系列初次亮相的時候是在年初 CES 展上,那時經由國外媒體網站得知該系列會有 N46/N56/N76 三種機型可以選擇,螢幕尺吋分別就是 14 吋、15.6 吋、17.3 吋。在外型設計的部份與前一代 N5 系列也有不小的突破,至少在這一代看起來是比較順眼一點的 XD 而 N 系列一直強調的美聲表現一樣讓人印象深刻,從上一代 N5 系列開始出現的外接式重低音在這一代的 N6 系列也有保留,並且該重低音在外觀上由原本的鏡面設計改為霧面,可省去易沾指紋及刮痕顯而易見的困擾產生。而我們今天要分享的 N56VZ 筆電算是目前 N 系列的影音旗艦機種,剩下的部份就讓在下用看圖說故事的方式繼續介紹下去吧:

P.S 由於 01 會將圖片寬度縮至 640,想直接看原圖大小的朋友可直接點這裡前往瀏覽。

1.外觀體驗

▼ 全新 N6 系列問世,在外觀質感上以及材質的選用都較前一代有相當的進步,今次要為大家分享的是 15.6 吋的 N56VZ。


▼ 上蓋採用陽極氧化處理,其特色在於防刮、防滑、抗腐蝕,再加上深咖啡色的金屬垂直式髮絲紋設計,呈現出不差的質感。


▼ 換個角度上蓋再來一張,質感更勝上一代使用黑色亮面烤漆的 N55..垂直式髮絲紋的俐落設計,華碩最近也開始使用於旗下各系列機種,像是 Zenbook 的 C 面,以及接下來要分享的 U47VC 上蓋及 C 面皆是採用該呈現方式。


▼ 先前 nbView 介紹 N56VZ 的文章中有提到:「這次位於上蓋的 ASUS Logo 部份是採用有機玻璃鏤空設計,不同於以往的金屬不透明設計;再加上螢幕是採用一體嵌入式設計,所以當螢幕背光開啟的時候,會將部份光源投射至上蓋處的 ASUS Logo 以呈現微微發光的感覺,在燈光較暗處會更為明顯。」


▼ 平常於一般室內開啟日光燈使用筆電時呈現的效果


▼ 在室內微光狀態下,發光的 Asus logo 更為顯眼,只是當背光關閉時就不會亮啦 XD


▼ 看似簡潔有力、一體成型的置手區,其實華碩這一次在 N6 系列的 C 件下了不少苦工。


▼ 這一張圖片說明了一切,另外據華碩表示鍵盤與 C 件也是一體成型的,無法分別拆換,已入手 N56 的朋友們請記得小心呵護您的鍵盤,尤其是過保固之後...(汗)


▼ 以電源鍵為中心所擴散出去的同心圓孔位看起來就很「搞剛」,而上方所見的轉軸處也不同以往,改採用更為堅固的鋅合金材質,附帶一提轉軸也是一體成型的,並沒有什麼塑膠殼包覆。


▼ 位於 C 件左上方也有一顆按鍵與右上方的電源鍵相呼應,該按鍵的功能華碩將它定義成「自訂功能鍵」,您可以藉由華碩提供的小工具軟體自行設定想要啟動的程式。


▼ C 件左下方的規格貼紙說明了 N56VZ 使用 Intel i7 處理器、NVIDIA GT650M 2G 獨顯以及內建 Windows 7 作業系統。但其實我想說的是這些貼紙撕掉之後 C 面會更簡潔好看才對 XD


▼ 在 B 面的部份可以看到螢幕以及邊框都不是會反光的霧面設計囉。


▼ N56VZ 的螢幕最大開啟角度約在 135 度左右。


▼ 從側面角度看過去,這次 N6 系列較上一代 N5 系列瘦身不少,前端最薄處僅 10mm,最厚處約 30mm,以影音旗艦機種來說,算是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囉。


▼ 在外觀體驗最後的部份我們來看 N56VZ 的 D 面,可以看到華碩為了保持乾淨的視覺效果,有螺絲的孔位都黏上了黑色軟墊,而電池仍是可以拆缷,下方的底板是留給我們更換記憶體或是硬碟的地方,在效能體驗時會再做進一步的介紹。


2.規格、尺吋及重量體驗

簡單的介紹 N56 的外觀之後,再來回顧一下 N56VZ 的規格、尺吋以及重量的實秤數字是如何吧。

Asus N56VZ-051A3610QM

詳細規格

處理器:intel Core i7-3610QM ( 2.3 GHz ~ 3.3 GHz 3 段調整, 6MB L3 Cache , TDP 45 W )
晶片組:Intel HM76
記憶體:4G DDR3 1600 MHz * 1 ( 尚留一擴充槽 )
硬碟機:1TB 5400RPM
光碟機:DVD Super Multi (DL)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650M 2G VRAM DDR3
螢幕:15.6 吋 LED 背光,Full HD 1920 x 1080 解析度,150 度廣視角防眩光霧面寬螢幕
視訊:100 萬畫素 HD 等級網路視訊攝影鏡頭
重量(含電池):官方 2.7KG,採用電子秤實測約 2.672KG
作業系統:Windows 7 HomePremium 64Bit & SP1 ( 支援六國語系 )
其他功能:3 合 1 讀卡機、USB 3.0 x 4、802.11 bgN、Gigabit Ethernet、Bluetoosh 3.0、HDMI、D-SUB、內建 6Cells 5200 mAh 56 Whrs、外接式重低音喇叭。
機身尺吋:38.0 x 25.5 x 2.73 ~3.40 cm (WxDxH)

▼ 作業系統下的裝置管理員可以看見一些硬體資訊。


▼ N56VZ 含電池的重量經由非營業用電子秤測出來的數據為 2.672KG,僅供參考。


▼ 外接式重低音實際拿起來一點也不重 XD 實測僅 141 克左右。


▼ N56VZ 使用跟 A55VM i7-3610QM 同款式的 120W 「磚塊」變壓器,一樣是台達電子代工,就直接沿用之前 A55VM 變壓器的照片讓大家參考囉。


3.螢幕的體驗

N56VZ i7-3610QM 這次的螢幕規格也較 N55SF 進步,解析度從原本 N55SF 1600 x 900 解析度升級到 Full HD 1920 x 1080 的水準,華碩還宣稱這次使用的面板水平可視角可達 150 度,垂直可視角可達 120 度,實際試看的結果跟其他使用 TN 面板的筆電比起來真的好上許多!當使用 Youtude 觀看 1080P 的 MV 或是電影預告片,一度還產生以為在看 IPS 面板等級桌上型螢幕的錯覺 XD 而這一塊面板經由軟體查看得知是 LG-PHILIPS 出品,小遺憾的是沒有直上 IPS 面板,在縱向的可視角方面還是稍嫌不足,但以一般筆電水準來比較的話算是很棒了。

▼ 在 15.6 吋的螢幕塞入了 1920 x 1080 的解析度,字變得細小許多,所以原廠預設值已先將文字大小貼心的調整為 125%。下圖是設定成 100% 方式瀏覽桌面,滑鼠游標變得好渺小阿...


4.聲音的體驗



▼ 這次 Asus N56VZ 使用與 Bang & Olufsen ICEpower 共同開發的 SonicMaster Premium 技術,並搭配予以升級的 Waves MaxxAudio 專業級音效處理軟體。


▼ 從對岸網站找到了一篇喇叭單體的照片,大小跟信用卡差不多,以筆電的水準來說算是很驚人的 SIZE 了!圖中紅色圓圈的地方就是喇叭的實際位置。


N56VZ 聲音的體驗過程中,音量輸出的表現相當夠力,且就算作業系統內的音量調至 100 也不會有破音的情況出現,但伴隨著音量調到滿格所產生的震撼感,整台筆電也可明顯感受到共震,以一般使用者來說,不太可能一直在這樣 OVER 的環境下使用,以在下的經驗來說,調到 50 就相當夠用了。另外再搭配華碩所附的外接式重低音以及獨家分音技術,將中低音再延伸至外接重低音輸出播放,此時聽到的聲音感受會再渾厚一些,細節也更清楚了,於是爽度又再次破表了 XD 平心而論,N56VZ 的聲音體驗,只能用過癮來形容...不管是觀賞電影或是聽聽音樂,這台影音旗艦機種都表現得相當稱職,當然這是以筆電的水準來分享;如果是用桌上型喇叭來比的話,筆電先天條件不良 ( 喇叭單體大小受限、產生的共嗚對筆電的影響都需考慮進去,桌上型較為不用 ) 實在很難比較...但如果是在考慮要不要再添購外接 USB 喇叭的話,在下是建議可以先省下這筆費用,不如先試試 N56VZ 的表現,相信它不會讓您失望的。

5.輸入/輸出裝置 ( I/O ) 的體驗

▼ 在 I/O 體驗這一部份,N56VZ 身為旗艦機種,提供的輸入/輸出裝置也算是相當有誠意,兩側共 4 組 USB 皆為 3.0 的規格,位置也設計得不錯,先從右側的 I/O 看起由左至右依序為「耳機/SPIDIF 輸出、麥克風輸入、USB 3.0 x 2、DVD Super Multi (DL)、電源孔、Kensington 防盜鎖孔」


▼ 這次 N56VZ 另一個感到可惜的地方就是沒有藍光光碟機...(怨念很重)


▼ 電源孔跟鎖孔做在一起其實並不是很人性化的設計,各位可以想像當您接上原廠提供的變壓器 L 型接頭時,如果再接上電腦鎖是不是會卡卡的?幸好用電腦鎖的人其實並不多?( 只能這樣安慰自己了 orz )


▼ 撇開上述小問題不談,N56VZ 在兩側 I/O 配置區的部份也可發現一些用心的地方,像是銀黑的配色讓機身厚度看起來有更薄的視覺感,而 I/O 的位置是相當整齊一致的,皆置於底色是銀色的位置;每個接頭的上緣都有相互切齊,RJ-45 網路孔多了防塵蓋設計,D-SUB VGA 輸出孔的位置也恰到好處,使用外接螢幕時不會去壓迫其他的接頭,相鄰的 USB 接頭間距有稍微拉開。左側的 I/O 接頭由左至右依序為「外接式重低音專屬 2.5mm 接孔、D-SUB VGA 輸出孔、散熱孔、RJ-45 網路孔、HDMI、USB 3.0 x 2」


▼ 較靠近前端的 USB 3.0 接孔提供關機/睡眠充電功能,華碩也有在接孔旁加上閃電圖示以利辨識。


▼ D-SUB VGA 輸出孔的位置做在散熱孔後面個人認為算蠻理想的位置,這樣線的部份就不會被散熱孔排出來的熱風烤到了 XD


▼ 多合一讀卡機 ( SD/ MS/ MS Pro/ MMC ) 位於左下角處,原本 A55VM 被拿掉的防塵假卡在比較高價的 N56VZ 就有出現了...XD


▼ 跟 A55VM 一樣的小問題,因為前端有往內削薄的關係,插拔記憶卡的動作不是那麼順暢,在下還是覺得置於兩側是比較理想的位置。


▼ N56VZ 使用 HD 畫素等級的網路視訊鏡頭,在光源充足的室內實際試用成像還算蠻清晰銳利的。


6.觸控板、鍵盤及電池的體驗

身為一個常逛網路世界、三不五時又會打打嘴炮誤人子弟的宅宅,鍵盤敲擊的手感也是在下挑選筆電相當重視的一個環節,從之前的 4736ZG、FO200、3820TG、L630、U36JC 到現在服股中的 UX31E 跟這次的 N56VZ 做個比較的話,好不好打、順不順手真的是見人見智,其實說穿了就是一個「習慣」的問題。因此接下來的分享將會相當主觀,還請各位見諒。



而跟 N56VZ 相處這幾天的時間下來,先來說說鍵盤的表面好了,它看起來是霧面的,但實際摸起來又帶一點光滑,之前接觸過的鍵盤表面除了霧面以外還讓人有點廉價的感覺?但 N56VZ 不會給我這樣的印象,而實際敲打的體驗中,它的鍵程當然不會像 Ultrabook UX31E 那麼短到不行,就一般筆電的鍵程,回饋感的部份如果說恰到好處,似乎又幫華碩說太多好話了 XD 應該說比恰到好處再偏硬一些,但真的只有一些,整體來說這組鍵盤帶給我的印象是正面的,沒什麼好挑剔的。( 可能是我被 UX31E 蹂躪過看得很開了吧 orz ) 但敲過這麼多台筆電的鍵盤,至今仍讓我難以忘懷的卻是 U36JC,在鍵程、回饋感都相當的順手。

▼ N56VZ 的鍵盤質感不錯,另外每顆鍵帽上的文字及圖示都改為白色,看起來較不會有雜亂感。


▼ N56VZ 的鍵盤不同以往 N 系列,終於改為巧克力懸浮式設計,顆粒分明的黑色鍵帽搭配一體成型、作工精細的銀色 C 件,確實帶給人不少的加分印象。


▼ 現在市面上大部份 15.6 吋的寬螢幕筆記型電腦都會多一組獨立數字鍵,N56VZ 也不例外。只是...這組獨立數字鍵跟方向鍵有比較瘦一點。


▼ 白色 LED 背光鍵盤在燈光全關的環境下呈現出來的效果


▼ 拍照技術不佳,實際體驗亮度是更明顯的,鍵帽上的文字及圖示也都清晰可見。


▼ 這塊採用玻璃鋼材質以及表面經過同心圓設計處理 ( 拍不出來 orz ) 的一片式觸控板,在 Windows 7 環境下操作竟比想像中還流暢?但隱藏在觸控板底下的機械式左右鍵卻給人不太好的印象...按下去的回饋感相當之模糊,且左下角處按下去幾乎沒有反應,得不到支撐點。而在下最後的解決方案就是忘了這塊觸控板下方有隱藏的機械式按鍵 orz,想按左鍵就用手指頭點按,想使用右鍵我就開啟雙指點擊出現工具選單的功能,這樣比較不會有中風的感覺...

▲ 訊號指示燈的位置這次做在前緣側邊處,其好處是當螢幕蓋上時也不會遮到指示燈影響查看,由左至右依序為「電源、電池、硬碟、無線、大小寫」,跟以往華碩 15.6 吋筆電相比似乎少了一個獨立數字鍵啟閉燈...可能藏在某個地方在下沒注意到,或是華碩覺得不需要把它拿掉了吧。

▼ 這一章節最後要分享的是電池規格,N56VZ 使用 6Cells 5200 mAh 56 Whrs 的鋰電池,容量表現算是一般。而電池的拆卸還算輕鬆,一根手指頭就可以完成拆下電池的動作。


7.效能體驗

終於到後面的效能測試章節了,這一小節除了會分享 N56VZ 的硬體詳細資訊以及分享跑分結果外,最後還會分享在下將 N56VZ 升級固態硬碟的一些小小心得,話不多說,請各位繼續看圖吧:

▼ Asus N56VZ 採用 Intel 第三代 ivy bridge i7-3610QM 四核心處理器,本身可以模擬八個執行緒,採用先進製程 22 奈米技術,預設時脈為 2.3GHZ,藉由 Intel 獨家渦輪加速技術,最大時脈可增至 3.3GHZ,其他規格如 TDP 45W、L3 快取來到 6MB、內建顯示晶片為 HD4000 並支援 DX11 技術。


▼ Intel HD4000 內建顯示晶片相關資訊


▼ 內建 4G DDR3 1600MHZ 記憶體,顆粒為海力士提供,預留一個擴充槽,可升級至 8G ( 4+4 )、12G ( 4+8 )、或將原廠記憶體拆下裝上兩支 8G 的記憶體以達到 16G。( 升級前請先考慮記憶體與筆電的相容性 )


▼ 獨立顯示晶片使用最新 28 奈米 的 NVIDIA Kepler GT650M 2G DDR3 VRAM,下面會分享一些簡單的測試數據供各位參考。


▼ 3DMark06 預設解析度 1280 x 720 跑出來的分數為 13334 分。


▼ 3DMark06 解析度設定成 1920 x 1080 跑出來的分數還是有破萬,效能算是相當強悍。


▼ 3DMark Vantage 預設值跑出來的結果如下圖。


▼ 快打旋風 4,解析度為預設 1280 x 720,這邊在測試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件事,在螢幕更新頻率的部份,華碩原廠預設值居然是 40Hz?導致測試過程彷彿開了加速器一樣,十分有趣 XD 後來進入 Intel 圖形管理調回 60Hz 才恢復正常的速度,而測試結果如下。


▼ 把解析度調到 1920 x 1080 之後,測試結果僅剩下 B 的等級。Full HD 解析度運作遊戲果然是相當嚴苛的環境阿...


▼ 惡靈古堡 5,DX10 模式、解析度預設 1280 x 720,測試結果得到 S 的優異分數。


▼ 一樣把解析度調到 1920 x 1080 後,掉到剩下 B 的表現,但 FPS 還是有 59.3 的成績出來。


▼ 太空戰士 14,預設解析度 1280 x 720


▼ 太空戰士 14,解析度 1920 x 1080


▼ 接著我們來看硬碟好不好拆;打開底蓋就可以看見硬碟的位置。


▼ 使用 Seagate 1TB 5400RPM 的硬碟,下面還有 HDTune 5.0 軟體提供更多硬碟資訊。


▼ N56VZ 出廠時的硬碟分割情形,可以見到 25GB 的還原磁區已搬到後面,這對效能有些許幫助,前面 200MB 應該 Windows 7 開機磁區所用。


▼ 這顆硬碟效能算是相當普通,可惜了 N56VZ 的強大效能..


▼ CrystalDiskMark 測試,讀寫速度以 5400RPM 的硬碟來說還不差。


為了解除 N56VZ 被傳統硬碟封印住的效能,我們拿了一顆 SATA3 介面的 Intel 520 120GB SSD 來做測試,基本上在換裝的過程沒有太大問題,硬體都是 9.5mm 的規格,需要留意的是作業系統安裝的部份;一開始我們採取的方法是將華碩原硬碟內建驅動程式的 E-Support 資料夾 Copy 到隨身碟,打算安裝完乾淨的 Windows 7 系統再執行 e-driver 程式讓它自動安裝驅動程式,但囧的是 N56VZ 四個 USB Port 都是 3.0 裝置,而 Windows 7 又尚未內建 USB 3.0 驅動,以致於安裝完系統後,插上隨身碟還是其他裝置都是偵測不到的...

好吧,那燒到光碟片去讀總可以了吧,於是我們將 e-support 燒到光碟片後再去讀取,果然沒問題了,但是新的問題又來了,只要讓 e-driver 這個程式一開始跑自動安裝,重開機之後就出現藍底白字,進不去系統了...orz 只好再度重灌...實驗到最後我們的解決方式是用手動的方式,先進入 E-support 資料夾找一個 software 的資料夾,華碩附的驅動程式跟自家軟體都在這裡面,再依序安裝就可以了...( 不過華碩自家軟體倒是沒裝到..所以還是不清楚為何一執行 e-driver 自動重開機後就藍底白字無法進入系統 )

以上是提供給想要自行安裝乾淨版作業系統的朋友一個經驗分享,如果您想要再省事一點,又想要使用華碩提供的附加軟體的話,那您可以先將還原光碟備份出來,大約需要 4 片 DVD,接著再換上 SSD,使用第一片還原光碟做開機的動作,接著再依循著軟體的指示去操作就可以了,還原光碟會將開機磁區、系統槽、D 槽、還原磁區都安裝到您的 SSD 裡頭,好處是 F9 單鍵還原功能依然保留,缺點是 SSD 分割太多磁區,多少會影響到效能以及減少可用空間,但老實說沒有去實際做交叉比較,其實也感覺不出來囉...

最後應該會有人關心 N56VZ 究竟有沒有支援 SATA3?我們分享幾張軟體的截圖還有測試的數據,讓各位去做判斷吧:

▼ 首先我們藉由 AIDA64 這套軟體來了解 Intel 520 120G 的相關資訊,最大讀寫可達 550MB/s、500MB/s


▼ 雖然經由軟體可以得知它是 SATA3 裝置類型,但不代表它正以 SATA3 的傳輸介面在運作..


▼ 使用 HDTune 5 查看 SSD 資訊


▼ Windows 7 的評等裡頭,硬碟得到 7.9 滿分。


▼ 再用 HWiNFO64 查看硬碟資訊。


▼ CrystalDiskinfo 顯示傳輸模式是 SATA/600,不知是否意謂著「正在運作的傳輸模式」呢?附帶一提右手邊的使用時數是誤判,看看就好...因為當初這顆 SSD 一上市我入手的時候它就顯示已使用這麼多小時了 XD..


▼ 既然用偵測軟體還是無法確定,不如直接進行效能測試讓數據說話吧,先用測試開機速度的工具軟體來測 ( 這是還原光碟還原的系統 )


▼ 這是乾淨版系統的開機速度,而我們也自行採用人工的測試方法,就是在完全關機的狀態,按下電源鍵的瞬間開始計時,直到進入系統右下角常駐工具列跑完,可以正常操作情況下約是 20~25 秒之間,而在進入系統之前,會先出現四個彩球合體變成 Windows 7 Logo 的動畫不知各位有無印象?經由我們的多次測試,大部份的情況下都是四顆球尚未合體就進入系統,也許這也能當做效能指標之一吧 XD


▼ CrystalDiskMark 3 的測試結果。


▼ AS SSDBenchmark 的測試結果,看各位網友的美光 128G 都有 7XX 分的表現,在下也只能安慰自己 Intel SSD 是重質不重量的產品阿...( 保固有五年,效能是次要 orz )


▼ ATTO Disk Benchmark 的測試結果達到了這顆 SSD 官方提供的讀寫標準值,N56VZ 究竟有沒有支援 SATA3 SSD?也許這就是我們要的答案了。


8.溫度的體驗

有強大的效能體驗,卻沒有良好的散熱體驗,這台筆電也是很難讓人敗下去的,因此我們斗膽為各位進行了不是很專業的溫度測試,分享一些數據給各位,希望有所幫助,當然這些資訊僅供參考,每個人的感受都是相當主觀的,我們只能試著去努力取一個平衡點出來,以創造出更有價值的資訊給大家囉。

「待機」的定義:開機進入作業系統後閒置狀態。
「全速」的定義:執行 3D 遊戲測試軟體或燒機軟體,將 CPU 或 GPU 的使用率保持在 100%。

▼ 當時室內溫度:27.1 度,冷氣房內無關門。

( 測量工具:DIT-513 紅外線溫度計 )

▼ 當時室內溫度:27.1 度,冷氣房內無關門。( 出風口的溫度是將紅外線掃至散熱片上取最高溫度值,而不是吹出來的熱風喔 )

( 測量工具:DIT-513 紅外線溫度計 )

▼ 執行惡靈古堡測試軟體監控 CPU、GPU 的晶片溫度,室內溫度一樣為 27.1 度,於冷氣房內測試。


以 Asus N56VZ 的中高階規格來說,這樣的溫度控制得還算不錯,但因為這是新筆電,散熱風扇不會有老化及卡灰塵的問題出現,我們還是建議每隔一段時間 ( 依使用環境而不定 ),當您發現筆電的溫度不如從前涼爽甚至有燙手的情形出現時,別猶豫了,趕緊送到原廠請工程師協助檢測或做個清風扇的動作吧。

9.軟體的體驗

其實在 N 系列筆電裡,華碩附贈了很多影音相關的實用軟體,只是我們沒時間去一一把玩,尚請見諒 orz 其他比較值得一提的就是華碩獨家的智慧節能技術 ( SHE II ) 在純使用電池的環境下自動幫您切到省電模式,以增加續航力還有延長電池的壽命;Instant On 技術可以讓我們從睡眠模式快速回復的時間僅需 2 秒。

10.不專業小結

這一次華碩推出的全新 N6 系列算是進化得相當成功,經過陽極氧化處理過的金屬髮絲紋上蓋、作工精細的一體成型 C 件營造出的高質感,Full HD 解析度搭配全新的廣視角螢幕,讓我們的靈魂之窗稍微遠離了廉價 TN 面板的荼毒 X_X;新一代的 SonicMaster Premium 聲籟技術,以及白色 LED 的背光鍵盤,都帶給我們全新的優質體驗。但是最後還是要稍微提一下讓人覺得可惜的地方:

重量 - 雖然我們都知 N56VZ 是一台影音旗艦機種,鮮少人會帶著四處奔走,但如果它的重量可以壓在 2.5KG 以下,厚度再薄一點,相信更可以提高潛在型的購買意願。( 尤其是最近又看到剛改版的 Macbook Pro 15 以及 XPS 15 的小小感想 )

沒有藍光 -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台灣的網站看見網友們都希望導入藍光 ( 主要是之前的 N 系列高階機種都有 ),但台灣賣的版本卻只有 DVD 光碟燒錄機,而對岸卻有提供藍光的版本可選購,但是有一天我在某個對岸網站看見 N56 評測文下方的回應裡看到「要這蛋疼藍光做啥,用不到的鬼東西」這真的蠻有趣的 XD

儲存裝置 - N56VZ 所用的處理器跟顯示卡在筆電來說算是蠻高階的,卻被 1TB 5400RPM 的硬碟封印住效能,要是對電腦不是很熟悉的朋友,第一反應一定是覺得花了四萬多塊買的筆電怎麼開關機速度跟一兩萬塊的筆電差不多?幸好這台 N56VZ 日後升級硬碟的動作並不困難,也沒有被什麼混合硬碟系統綁住 XD

雖然我們提出了一些希望 N56VZ 可以繼續努力的方向,但整體來說這次 N6 系列的推出仍是瑕不掩瑜,我們又再一次看見華碩在自家產品上的用心付出,只求讓消費者有更棒的使用體驗。如果您是正在觀望 N56VZ 的準購買者,希望這篇文章的內容有些是對您有幫助的,如果您已經入手了這台筆電,也歡迎在這裡分享心得,將寶貴的使用經驗留給有需要的朋友們。:D

延伸閱讀
Asus N56VZ 開箱不專業評測,質感與作工再精進的全新 N 系列聲籟筆電
【Ivy Bridge 筆電】華碩揭示「快樂體驗 2.0」全系列筆電新標準
【Ivy Bridge 筆電】Asus N56VZ 在台開賣!全新打造的 N 系列聲籟筆電!
ASUS N46/N56/N76將會使用Ivy Bridge 預計第二季末上市
華碩N56拆機圖內部構造一覽無餘

☆小易☆ wrote:
在前一陣子 Inte...(恕刪)


這台我去光華商場試用了一下
聲音真他X的震撼到我了
很難想像現在的筆電能有這樣的LV
最近寶貝乖乖準備要升大一
現在就是在比價 準備敗一台給她當開學禮物啦
這麼高階了怎麼無線網卡還不是用INTEL的真是奇怪
CPU在惡靈古堡5測試下溫度不是最大溫度到達9X多...為什麼文章寫40?
溫度還挺高的說..
我只覺得洞這麼多以後灰塵怎麼辦...

而且也不能在筆電前面吃零食了,

不然屑屑會掉到洞洞裡
號稱影音旗艦機種卻沒有藍光機是一大敗筆....0分

還有
文章介紹可支援到16G RAM是真的嗎?
為什麼華碩客服跟我說只支援到8G?

想入非非 wrote:
這台我去光華商場試用...(恕刪)

電腦展快到了,可以去展場逛逛多比較囉^^

張政之 wrote:
這麼高階了怎麼...(恕刪)

的確阿...如果有 Intel WiDi 技術就加分了。

timsplove wrote:
CPU在惡靈古堡5測...(恕刪)

您好阿,軟體顯示 9X 度的是核心溫度,40 度您應該指的是在下測量的 C 件表面溫度。
9X 度的核心溫度真的算是不低,但是在測試過程倒是沒有出現當機的情況,跟 Hp DV6 溫度破百比起來似乎好一點點 ^^"

aabbcc81502 wrote:
我只覺得洞這麼多以後...(恕刪)

那孔位是沒有穿過去的喔,其實在下一開始也有跟您一樣的疑慮呢,
那時天真的以為要是螞蟻爬進去某個洞裡,會從其他 13999 個洞之哪一個洞出來鑽出來呢

gimmyspa wrote:
號稱影音旗艦機種卻沒...(恕刪)


給 0 分太狠了,給個 59 分好了

剛幫您找了 VR-ZONE 的專業測試文,該站是用兩條 8G 測試的,給您參考看看:這裡

理論上主機板晶片組跟作業系統都是可以支援到 16G 的,原廠客服其實各大品牌都一樣,因為要考量種種因素所以在回覆上相對會比較保守一點;而且單條 8G 的選擇目前還不是那麼多,相容性的問題也比較難以掌握,所以囉..希望以上有解決您的疑惑。

☆小易☆ wrote:
給 0 分太狠了,給...(恕刪)


記憶體控制器在CPU裡,所以記憶體支援到多大是看CPU的..

josephine wrote:
記憶體控制器在CPU...(恕刪)


對厚...一時忘記了北橋都做在 CPU 裡頭了,哈哈...感謝提醒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