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過年前帶小朋友去華山玩,去三創底下吃點東西,逛到華碩的旗艦店,又遇到了這台ROG STRIX HERO II,腦波一弱,稍微問一下價錢,就把機器搬回家了…
姑且就說是種「遇見」吧,有些東西看了喜歡,就會想帶走,底下拍些照片當作紀念。 紀念噴了一堆銀子的一天…
開箱
外包裝,就是一個精美,有提把的紙盒,外面有個ROG大LOGO。

包裝外面有型號貼紙,型號GL504G,規格就跟下面列的一樣,更下面有序號就不拍了。

掀開之後,才知道包裝蠻厚實的,裡面也有ROG的LOGO,HERO II包在防塵套內。

防塵套上面也印了ROG的字樣。

附贈的變壓器、滑鼠、還有一些手冊之類的,放在下一層,一樣給你滿滿的ROG LOGO。

防塵套其實不厚,只能防塵,但看起來就爽。

然後就是HERO II了,很喜歡上蓋這種髮絲文的感覺,很好認。

角落的的地方,看不到毛邊或是縫隙,看得到的細節都處理過的感覺。

筆電的後方有兩個散熱開孔,可以看到散熱片的紅色。

機身上有「ROG STRIX」的字樣,個人覺得只刻「ROG」會更好…

近距離拍一下後面出風口的地方,邊緣細節都收得很好,沒有毛邊什麼的。

整台機器的右邊,有另外一邊的出風口、USB界面、讀卡機。
有時候花錢只是為了乾乾淨淨的爽度。

雖然之前看別人開箱就有看到鍵盤墊,但自己打開看到還是覺得感覺很尊榮不凡。

前面有LED的燈條,其實拍照的時候不知道,開機才知道這裡有燈…買的時候驗機根本沒注意到…

前方左邊刻有ASUS的字樣。

機器的左邊,從左邊到右邊可以依序看到各種界面,DC輸入/RJ-45/視訊輸出都做在上方,打遊戲不會手被一堆東西卡住。

這個角度可以看到上蓋的肌肉感,遠遠地就可以看到,讓人很難低調(?)

打開螢幕之後,整體感覺就跟照片一樣,第一眼會注意到窄邊框的螢幕。還有那個大到不行的ROG LOGO。

螢幕最大的開啟角度,大概是135度。

鍵盤的配置大概長這樣。

HERO 2的QWER案件是特別做成比較醒目的,跟SCAR 2做在WASD不同。上面多一排快速按鍵,可以調整音量大小、靜音,還有開啟ROG的控制中心,後面再講。

觸控板的面積很大,長寬比例跟螢幕一樣,然後左右鍵的觸感是比較深的,跟一般筆電的按壓感覺很不一樣。

鏡頭在前面下方靠右的地方,這個位置如果直播用的話,應該螢幕調整的角度反而可以比較小。

拍照的時候剛好出太陽,就沒開機拍了,窄邊框的比例大概就這樣。

雖然是窄邊框,不過邊緣也是有做加強處理,上方跟側邊都真的很窄。

BIOS部份
看人家都測試遊戲,我沒太多時間,所以把BIOS裡面畫面貼一貼。
開機的時候會有ROG專屬的LOGO,同時會有音效,怕吵可以關掉。第一次開機的時候夜深人靜,有點嚇到 XDDD

進去就是EZ Mode的BIOS畫面,有蠻多資訊的,而且有硬體監測的動畫,即時顯示風扇運作、CPU溫度,還有電池電量、USB裝置、開機裝置那些訊息。

大概是這種感覺:
也可以看到CPU內建、獨立顯示卡的訊息。

可以看到NVMe SSD用的是Toshiba的256GB M.2 SSD

上面UEFI的是EZ Mode,按下F7的話就會進入傳統感覺的界面。序號那些就抹掉不顯示了。
不過序號顯示還蠻讓人安心的,不用怕日後一些保固或是失竊的問題。

進階的部份就是一些細部設定,抓不到設備的時候,自我檢測用得到。

EZ Flash的界面,有空再來更新。

一些配件
變壓器,上面有印ROG的LOGO,反正什麼都有LOGO就對了,一次給你ROG中毒。

180W的變壓器,支援100~240V,所以帶去大陸出差也可以(悲情)。

隨機有送滑鼠,不是隨便給你來顆滑鼠,這是ROG STRIX IMPACT,有支援RGB燈光同步的,長得跟自家的SICA很像。

包裝內還有一些小東西,手冊貼紙之類的。

這一盒拿到的時候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原來是一個鑰匙圈,作工很細。

然後是給玩家貼家裡門口、貼筆電、貼各種地方的ROG金屬風貼紙。
認真說,我覺得做這個的設計師可能被產品耽誤了,
改行去做各種貼紙搞不好都能賺錢…

ROG GAMING CENTER
下面這一段是測試HERO 2裡面的一套整合軟體叫「ROG GAMING CENTER」,裡面把ROG的獨特功能全部整合成一個界面,要啟動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按開始裡面的GAMING CENTER,另外一種方式是直接按下ROG按鈕,軟體就會自動啟動。
界面打開來,就差不多什麼資訊都有了,主要就是提供一個可以放profile的地方,假設你很注重遊戲的環境設定,像是FPS的螢幕顏色要調、聲音要呈現方式要變、看影片要鮮艷、打即時戰略網速要快之類的,都能在這裡調整。

下面有一卡車的功能選單,每個選項都有對應的功能,因為這個沒辦法一一講(有些我也不知道是幹嘛的…),就看得懂的部份講一下…

這個是ROG Aura Core的部份,就是整個RGB的設定、同步都可以在此控制,有很多選項可以選。

簡單來就是,你爽要他怎麼亮,都可以調成你爽的形狀。

之前看別的開箱,有看到網友問說機身外部的燈光能不能關掉,那時只有摸過展示機,內心也有一樣疑問,不過後來試用的時候發現,Aura裡面有選項,可以在不同時間把機身外LOGO、鍵盤、前方LED燈條做個別設定,所以怕高調、或是打擾睡眠的的話,也可以關掉外面的燈光效果(不過買來不是就要蝦趴的嗎…關掉就不蝦趴啦…XD)。

第二個選項是風扇Overboost的功能,簡單說就是可以調整風扇轉速,可以設定成智慧控制、強制、靜音幾種模式。

這個GameVisual就是可以快速調整螢幕顯色的Profile,可以挑眼睛喜歡的感覺選。

下面這張圖是GameFIrst V的界面,就是可以針對不同的網路封包,做監視、調整、分配流量優先順序等等功能,這個功能因為太多,所以就拍幾張照片給大家參考,對於需要ping低的遊戲狂熱分子應該很好用。

我個人比較需要的是這個,就是流量監控、用量的部份,看一眼就知道自己上網都在幹嘛(默)。

這個則是網路設備的快速資訊表,不用下ipconfig /all指令也可以馬上看到個別網路的IP位置,如果是專業的玩家、或是家裡網路環境架構比較複雜的話,應該就很方便。

無線網路訊號的分析功能也有,是AP訊號差還是位置不好,大概抓一下也可以抓出來。

再來是SONIC RADAR III,這個是類似聽音辨位的外掛(吧),在執行遊戲之前開啟軟體,遊戲內就會出現OSD跟指示箭頭,來幫助玩遊戲的人分辨敵方的位置,還蠻炫的。

測試的時候大概是這樣:
然後就是針對這個功能可以用一些設定,這就不細講了,留給喜歡研究的人吧。

最後就是遊戲設定檔的部份,剛提到的那些功能,可以設定成幾個大的全域設定,設定一次之後,就可以快速切換一堆設定,差不多就跟高級車可以記憶幾組座位角度設定一樣(想不到更好的解釋了)。

燈光感覺
下面就把前面提到的一些燈光效果,剪個影片留念(?)一下:
感想

入手時間沒很久,大概講一下自己的感覺吧:
◎ 整個細節很好,手摸得到的地方都不會有廉價感,現場摸過幾個品牌的機子的直接感覺。
◎ 窄邊框應該是趨勢了吧,這年頭沒有窄邊框的應該都不考慮了,可視範圍大很多,機身卻沒很大。
◎ 燈光顏色很均勻,然後選項一堆可以玩,沒打電動都覺得自己正在打電動。
◎ 風扇切換幾乎是即時,軟硬體整合做的OK。
◎ 144Hz也很有感,滑鼠移動的時候都覺得動作很銳利。
遊戲那些就沒碰了,這台應該只會打些老GAME,拿來CUDA轉轉東西也爽。
總之花錢就是爽,沒了,謝謝大家聽我廢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