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 Strix 家族早期一直以獨特的電競感設計、粗壯的設計風格擄獲我的歡心, 而後來推出的新款像是SCAR 15 G533 ,上頭的半透明元素也獨具特色,因此相當期待這次開箱。
產品外箱:這次外箱改走暗黑風格,黑灰色系加上金屬光澤 ROG Logo 點綴

機身本體:新的 SCAR 機種從先前的 G533之後有著很大的變化,秀氣不少,不過還是可以看到一些氣流優化的設計。A件上蓋取消了點陣風格元素,取而代之而是以類似ROG logo警戒線斜貫穿的風格。

機體後方則是可以看到兩側主要的散熱器出風孔,可以看到其中一邊寫著 “MMVI”,這是以羅馬數字來記錄 ROG 部門成立的年份 2006 。中央則是有 RJ-45 Lan port、HDMI、帶有 DP MODE 的 USB 3.1 Type-C,以及 DC JACK,另外加入了 Thunderbolt 4 技術的 Type-C 接座。另外機身上預載的半透明銘牌,銘牌透過磁鐵與小卡榫的方式來進行固定,在包裝箱內可以看到兩支可以更換的機身銘牌,附贈的兩組為黑色、銀灰色。除了贈送的兩款以外,銘牌其實也可以透過 3D 列印的方式,透過 ROG 提供的範本來修改自行設計出自己喜歡的樣子並製作出來。



與 SCAR 15 G533 相同,右側僅有 ROG Keystone 插槽:

左側配置也相對簡單,只有兩個 USB Type-A,以及 3.5mm Combo 耳麥孔:

本體與操作區一覽:半透明的部分利用那條警戒線元素斜切貫穿了 C 面以及機身側面,不管是有沒有燈效照射都相當的吸引人眼球。熟悉的的粗壯絞鏈設計依然是有著滿滿安心感。



機身指示燈:當然同樣隱藏於半透明的區域下,因此沒辦法有圖示提示的問題就還是稍微影響著使用者。

螢幕採薄邊框設計:

機身背面的設計元素:左側用了 "For Those Who Dare" 標語,右側配置的超大橡皮止滑塊上充斥各種說故事的元素,右下角的數字 18-15-07 06/06 是代表著 R-O-G 英文的排序,以及 ROG 部門的成立年月 2006/06。model number 後的奇怪圖騰,也正代表著這台機器的型號 733



啟動之後的關燈照:A件 ROG LOGO、底蓋、鍵盤營造出來的 AURA 燈效以外,還有我們先前見過的 Bezel Glow , 氣氛滿滿




BIOS畫面:基本上維持 ROG 主題配色,提供有限度的開機相關設定


開機動畫:

待機時的巡弋燈效果:

Armoury Crate 軟體部分:機能上大致相同,提供了各式大小調整、以及底層更新的入口;從基本的系統狀態、電源設定檔,到負責 RGB 燈效的 Aura、Aura Sync,同時也提供了AI 降噪針對線上會議的通話需求變多而加入的語音降噪優化功能;插入 ROG 鍵鼠週邊後也可以在此一次調整、韌體更新等功能自然也是必須的。











G733 的 Keystone可以在 Armoury Crate 調整場景與行為,另外 Keystone 2.0 加入了 Shadows Drive 加密儲存的功能。綁定後也可以自動在其他機器上自動載入習慣的 profile。當然每次插入 Keystone 也都會有一個轉場燈效。



機器的 Aura 燈效配置功能為完全版,自身就可以分區作 Sync 作不同的場景編排,另外Armoury Crate 的 UI 在先前的更新,加入了動態 Aura 桌布的新機能,除了讓桌布會有動態的流光特效以外,還可以讓桌布可以與 AURA Sync同步,在Aura Creator 內也可以作為編排的圖層,讓整個 Aura 體系可玩性 ROG Strix 等上位機種更加多樣。




節錄系統 AURA 部分提供的特效選項,以及動態桌布特效











性能測試的部分,使用幾種常見的權威測試軟體來進行測試。測試時插上變壓器,以預設電源計畫、極速設定檔來測試,室溫則是 27 度。
系統基本資料:
使用了 Core i9-12900H 核心配置為45W TDP 6P+8E 共 20 threads、GeForce RTX 3060 Ti Laptop 6GB,功耗為 80+35W,Dynamic Boost 能夠到 140W 但得視實際情形而定。記憶體為 DDR5-4800 8GB*2 共 16GB。散熱機構的強化也讓整個功耗設定相當充裕

LCD 使用 NE173FHM-NZ6,FHD 解析度,可達 360HZ,高更新率得以對應FSP導向的遊戲。

3DMARK:







PCMARK:



Cinebench:



PerformanceTest :


V-ray Benchmark:




Crystal Disk Mark:

遊戲測試以由於遊戲推出年代的緣故,改以更新的 Metro:Exodus 作為 Benchmark,同時記錄下 GPU 時脈、GPU溫度、CPU溫度作為性能持續性的依據。


Dirt 5:選擇了電腦自動判斷最佳值的 AUTO,以及全 Ultra High 配置測試



在預設值以外也加入了內建超頻設定檔的性能持續性測試,在同樣的環境下,選擇 Armoury Crate 內的”極速”設定檔,載入之後可以看到 GPU-Z 內的 clock 提升,另外 Fan Profile會比較積極,除此之外從 Log 得知 CPU 的 PL1、PL2 的上限會提升到 135W;GPU 部分的積極性也變多,測試前半段可以持續接近表定超頻規格 140W ,後面溫度提升以後的功耗也比預設值穩健很多,所以可以得知預設值較為保守。





配件的部分:Strix impact 滑鼠。變壓器配置為240W 變壓器,以及一個後背包。


一樣是 12代平台,多花的錢還是有影響,G733ZM 本身對應到實際上可以相當 Power Hungry 的 12代平台,還是可以有著不錯的表現,這點在 ROG STRIX 機種上一直做得很不錯,就算是已經沒有了 3D 風道,從性能圖表來看,在極速設定檔下的功耗持續性上就可以略見端倪,功耗 Throttle 的幅度不算大,而實務上出現機率很低的 140W 持續時間也比想像來的長,如果在實際使用在稍微調整機身角度優化進風,可能還可以持續更長。在性能以外的部分,與 G533 系列相同,整台機器有著相當多的故事細節元素佔據機身的每個角落,Maker 風的可拆換銘牌,都讓這台機器可以有更多的獨特性,也更具有電競風味。
一直以來不難看出我對 ROG STRIX 系列的喜愛,而這台跟 G533 同門的 SCAR 17 G733ZM 當然也不例外,相當的得我心。不過可以改進的地方也一樣的被繼承下來了,將指示燈區塊作在半透明的位置不利於辨識真的很可惜
以上就是 ROG Strix SCAR 17 G733ZM 的簡單開箱、測試,以及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