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PXHOME連結:24h.PXHOME.com.tw/prod/DHAS8G-A900HNEUV
CPU→ AMD Ryzen AI 9 HX370
記憶體→ 16GB x 2 = 32GB
硬碟→ M.2 NVME 1TB
LCD→ 16吋 2560 x 1600 240Hz OLED Nebula Display
獨顯→ NVIDIA RTX 4060 8GB 100W+MUX
無線網路→ Wi-Fi 7 802.11be + 藍牙5.4
電池→ 90WHrs
變壓器→ 200W
重量→ 1.85公斤

研究電競筆電有一段時間,
但礙於預算跟獨顯機單價問題,
遇到礦潮、疫情等等,遲遲沒有出手,
直到前波做一點小投資才多了點私房錢才下定決心帶回家。
從原本TUF開始看,看到i9+4060的STRIX,
最終入手的卻是Ryzen AI 9 HX370+4060的新版G16,
繞了好大一圈

選的時候在16吋跟14吋之間想了一陣子,
但知道Ryzen AI HX370款要出,
雖然有價差,但14吋還沒用到HX370,
比較之後之後就直上了G16了。

16吋機身,兩側看起來很寬大,連觸控板都超級大片。
鍵盤按鍵行程算好打,如果方向鍵能更大一點會更好。

前一台筆電還是Intel 8代的U系列處理器,重灌幾次都還是能用,
不過整台機器很重,螢幕邊框又厚,
G16這螢幕一比,真的會覺得升級有感,瞬間想把前一台丟了。

G16這代燈光沒有上一代浮誇,但低調一點也不錯,至少省電。

螢幕是OLED的Nebula Display,整個顏色很濃,背光可調範圍很大,
但下載AIDA64發現要序號才能用,所以沒有看到面板是哪一塊,
有前輩手邊也有機器可以分享面板型號?在想未來要不要弄調色玩玩看。
轉軸大概可以往後到45度左右,計畫日後外接27吋的螢幕用看看。

界面那些訊息官網都有,所以就不多花時間打字了,
大部分界面都在左邊,右邊是讀卡機跟1A1C,機身輕薄也是很有感。
原本怕打字手感會因為機身薄而偏硬,
但實際用一個禮拜覺得已經上手。

自己手掌部份容易出油,所以要比較勤擦,
可能之後再找個保護貼來貼放手掌的地方。

新機來已經是24H2的Windows 11,
中間有經過幾個更新,不需要登入就可以用Copilot功能,
有時候工作要跟外國供應商吵架,
拿來翻譯Email回噴還蠻方便的。

記憶體CPU那些前面已經有列,所以只拍工作管理員的內容。
據說AMD Radeon 890M內顯有3050的程度,不知道是真是假?
可能等之後外接螢幕再來測試看看,
個人會比較在意輸出的時候內顯能不能支援2K 165Hz Type-C傳輸之類的規格,
4K高Hz的螢幕太貴了買不起


黑神話悟空剛出就買了,不過都是在桌機上很破的2060玩,
手機紀錄一下HX370+跑起來的變化
2560 x 1600 畫質:高
1920 x 1200 畫質:高
就用廣智來當範本

2560 x 1600、畫質「高」的話,大概是80張以上,
切到1920 x 1200、畫質「高」的話,大約是100張上下,最低至少都有90幾張,
原本以為4060跑這樣的遊戲可能小喘,
不過實際上畫面流暢度都是可玩的狀態,2060都可以直接丟了。
影視級的2.5K開下去大概就60張左右,個人最後是選2.5K+畫質高繼續玩下去。

因為從TUF一直看到G16,
一直想著加一點就有更輕的機身、更大更亮的螢幕、更好看的外型等等,
不得不說ROG真的是很勸敗的產品,
中間也考慮過對岸找,
不過從對岸買東西回來,人品一直都不太好(缺東西、南方下大雨包裝沒防水之類鬼事…)
不想冒險,所以還是台灣入手。
打遊戲的時候極速模式風扇轉速會高一點,噪音一定會有,
原本買之前有查到這台TGP是100W,不是之前狂打的140W,
但看跑分跟遊戲測試都在4060機種裡面領先,實際跑起來遊戲也順暢,
不知道是不是CPU比較強的關係,
當然CPU速度也是快得有感,這點必須推一下AMD,
靠GG真的不用看I家車尾燈了。
純個人角度分享,請不要戰我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