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tAF wrote:

重點不再等效焦長,或焦長之類的。

canon不是因為x1.6比nikon或sony多0.1才深受打鳥人士喜愛的。


唉呀,Canon的長焦鏡主要的優勢在於用戶多、產量大,銷售點多
且對焦快速,有IS防震,成像品質又好

這邊提到4/3+sigma 50-500只是在接上一位的話題罷了。

就算以後全片幅單機身售價降低那又怎樣...
鏡頭是一顆比一顆貴
我是覺得CANON有沒有優勢
決定於消費者

你有你的觀點(看你的帳號因該是N家的吧)

你這樣把研究CANON的心得全PO在網上
而且幾乎是批評的一文不值

在我們這些已經選擇CANON的人眼裡
只是酸葡萄心理罷了\

----------------------------------------------------------------
也許全片幅做的還不夠好
但也比那些還沒開發的強
小弟竊以為以C家內部FF與APS最大的差別在於對焦的精確度
因FF的AF感應的sensor較大
所以對焦點可以涵蓋的範圍比較大
因此對於對焦的精確度較高

至於觀景窗大不大,跟FF APS似乎不是有很大的關係吧!
N家的D2Xs也是APS對吧 觀景器畫面覆蓋率/放大率約100%

定焦鏡使用 跟FF APS有很大的關係
小弟以為這項目會討論到的是景深的部分啊
FF 50mm 1.4 相對於 APS 的30mm時 光圈需為F1.0....
其他變焦鏡景深也是一樣的
這算不算是FF的優勢哩???

您的推論實在很難讓人認同..........
nikkor wrote:
一、亮度基本上各家中階機(除觀景窗太小的例外, 如E-500)都滿意.

二、我指的是大家玩定焦鏡是沒有crop factor啦. 50/1.4或85/1.2等等變成80/1.4或136/1.4沒有問題,但在FF上24/1.4就是24/1.4, 1.6x的你去找支18/1.4給我看?

三、這在dpreview, dcview等等大網站上都有明證,20D/30D的高ISO表現及動態範圍與5D的基本一致, 即使5D的每點象素尺寸較大。

四、?? 請問...你即是看好FF還是1.6x?

五、切割使用率導致成本上升,但與1.6x的表現卻分別不大,就是我想指出的問題.


1+N+K+W﹥5

看到這樣的式子,正常是會去思考N、K、W在式子裏佔著什麼樣的角色,而不是直接推論1﹥5。這說不通的。
您在推論上,幾乎每一個都犯這樣的錯誤。而且咬死最後的結果是5,所以1肯定大於5。
抱著型錄或是dpreview上得到的5,然後直接推論前面的1肯定大於5。哇哩咧…

忽略其他相關因子的情況下,直接拿結果推論答案,以文學的話來講,叫做「片面」。
要非常小心,型錄和測試資料都是非常片面的東西,煙商連抽煙都可以做實驗証明和肺癌無直接相關性了,要以資料引導消費者思路根本不是什麼難事。
最早不斷的炒作畫素、再炒了一陣子LCD、後來小炒一陣子ISO、現在猛炒防手振…,不是說這些因子不重要,而是這些因素難道在公告之前都不存在嗎?為什麼炒作之後突然間就變得很重要了?想想唄。

型錄資料1對1比比玩玩尚可。拿來推論原始值,千千萬萬不可。
如果你能簡單說明N、K、W…都是負值,那麼您可大方的說1﹥5。網路不是寫論文,不用那麼嚴謹,說說大家懂即可,但缺東缺西的推法就差太多了。

其實不是很期待你會懂得我在說什麼,因為人性本來就是屬於直線型的思考,要不商業社會的廣告促銷就變成辦心酸的了,我也沒飯可以吃了~


一、是在提醒您:觀景窗的N、K、W…中,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子就是亮度。真的要說的話,其他還有重量,五稜鏡的重點、成本…。
這不是舉您反例來吐槽您,而是直接提醒您有這些因子要留意。
您也別告訴我1+P+W+Y=3,5﹥3,所以1﹥5也很合理。那個羊是羊、牛是牛,就是因為牛羊炒在一起會變成雞兔同籠,所以要更小心。

二、是在提醒您:焦段的N、K、W…中,含包含了市場、習慣、有效性、可替代性…。
開發焦段的需求並非單純對應,連今日我們常用的24、35、135…其實也只是一種習慣而已。沒一隻鏡頭的焦段剛好是帳面數值標示的啦,也沒有那種拍照要先補足焦段的屁話。
往日在暗房洗照片根本是去頭裁腳,請問那這樣焦段變成多少?雜誌廣告版面的空間難不成剛好3:2比例?不裁行嗎?裁成1:20都很常見喔!請問這焦段該怎麼算?拍照重點在你的透視位置,根本不在啥焦不焦段。
而您舉的24/1.4本身就是一個市場考量的直接例,買得起24/1.4的消費者,直接出手就可以買到135片幅機了,開發一個貴得要死的的1.6x 15/1.4要賣誰?
如果真的有廣角需求,那有EFS 10-22可以撐著。如果是抱怨10-22沒有大光圈,那135機種的使用者是不是也該抱怨14/2.8沒有如85/1.2的大光圈可用?做不到嗎?一切都是成本問題。
錢拿來,比照NASA幫您全手工打造一隻都沒問題。

三、是在提醒您,雜訊少,同樣有很多因子,可能來自很多方面天生的物理雜訊少、後天的韌體處理的好、最後的軟體去噪去得成功。FUJI F30雜訊奇少,幹嘛FUJI不乾脆拿F30的CCD貼到DSLR上就好。
感光元件單位面積越大,耐受性業界目前公認為正值,但何以總結果會是5D和30D差不多?顯然有其他雜訊相關因子被調低了。
如果CANON是去噪訊運算下得比較輕,為什麼它要下得比較輕?有什麼好處讓CANON這樣做?
但您今天是以不計其他因素的情況下,直接以結果來否定感光元件大小的正面優勢,我只能說您的推論真的是超前無古人。(以前老師說過,當有一個好想法卻前面找不到古人時,一種是天才想到沒人想過的;另一種是搞不清楚這是大家都知道不能這樣推的。HD裝滿40G不會變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四、?身上要先貼個標籤才能討論嗎?
呃,我看好APS,但是我慣用135,想有正方型,那我該算什麼?蝙蝠?

五、這一點你自己也指出來了,那為什麼不去想想這樣的切割對canon抑制成本沒好處、又切割了自己的市場,為什麼canon還是這樣做?
顯然和公司利益有矛盾嘛,那其中必然有「問題」!
重點是那個「問題」,而不是直接推1﹥5。這說不通的。
canon是做公益嗎?做心酸的嗎?或是這是公司精算下,介於1x和1.6x中間消費者所能接受的一個成本?或是有其他的N、K、W…
馬克蘇 wrote:
不知道為何是笑話?在popular DSLR裡面,135片幅的確是「全片幅」(FF)並沒有錯

把 135 當全幅的世界來看,只能說是討戰文。
APS 套專用鏡算不算它自己的「全幅」?Olympus 套 ZD 鏡算不算它自己的「全幅」?
換種說法
新的大兔預計畫素會達到2200萬

聰明的人應該看的出來
用裁切的就能跟30D一樣

那30D照出來的永遠不如大兔廣
---------------------------------------------------
這樣好像在打自己人

hcchen0014 wrote:

至於觀景窗大不大,跟FF APS似乎不是有很大的關係吧!
N家的D2Xs也是APS對吧 觀景器畫面覆蓋率/放大率約100%

...


觀景窗大小還是要看片幅喔..
講那麼多....倒不如直接去canon弄個 roadmap 來看
我原是使用120的用家
為了數位化今年購入了數位相機
考慮了使用機器的習慣 入手nikon的機身

個人看來片幅是造成爭論的一主要原因
而原因在於------景深

有一些可笑耶 只有景深能造成一張照片的可看性嗎? 淺到只有眼睛的上睫毛線條清楚其他完全模糊才算好看嗎? 真有需要造成這樣的效果才行嗎? 那為什麼不用大型的相機算了呢? 又或者是tilt/shift 類型的鏡頭. 不要用方便性來當唯一的藉口 當你很顧慮到畫質的時候再大的相機都會想要用
一般說來妳的光圈真的都用到最大光圈嗎? 最大光圈都能是可用光圈嗎?


全片幅 跟APS不過就是商品而已 隨人使用的
在基本上如果你相當的care "景深"問題 就上全幅
但是請考慮 "一般說來妳的光圈真的都用到最大光圈嗎? 最大光圈都能是可用光圈嗎?"
但是如果不是呢 APS 或其他更小的size 片幅都是很好的選擇
只要他的畫質跟顏色都能達到一般時下的標準就是好相機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