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S-H片幅的1Dmark4像素比APS-C像素7D低,這有意思!!

最近剛好拍了幾張測試比較圖
1D2N vs 50D
鏡頭 135L 光圈固定F5.6 拍牆上的日本地圖
套用DPP內建標準風格檔(對比0 飽和0 色調0 銳利+5)
NR降噪全部關閉

1D2N是100%原圖size
50D是1500萬畫素縮到跟小兔一樣的800萬

左邊小兔N 右邊是50D

雖然這兩個產品差了整整三年
但還是看的出片幅跟機身等級的優勢

點圖可放大!!

#ISO100


#ISO200


#ISO800


#ISO1600


小兔N的雜訊其實沒有很嚴重...
XTR-tang wrote:
最近剛好拍了幾張測試...(恕刪)

小弟我認為這應該是對焦系統精度的差異

ISO..還好
crade wrote:
小弟我認為這應該是對...(恕刪)


小弟倒不認為是AF的問題,因為之前才試著比較過7D跟MKII N的解像力,發現畫素密度較高的7D在細節表現上並沒有明顯勝出。反而是老MKII N仗著片幅優勢,在階調跟立體感上較有贏面。
之前日本的DC WATCH有一篇50D的測試,測試者故意在-2EV下拍攝三種大小的RAW,然後用+2EV轉檔,有趣的是標準RAW的色調竟然跟較小的兩個RAW不同。顯然CANON為了降噪,在CMOS讀出訊號階段就進行了處理,所以才會連RAW檔都會因大小而改變色調。
連結在底下:
実は画質が違うRAWとsRAW
wonly wrote:
要強調是"點測光"和對焦點連動喔!!
如果只是"測光"與對焦點連動的話, 最低階的1000D的評價測光就有啦!!...(恕刪)


一:權衡測光對焦點連動.....小弟有蒐尋網路所有文章,,,,http://forum.canonfans.biz/viewthread.php?tid=43658

二:小弟也有下載5D2的228頁的電子說明書....
.....1~開船:使用說明....好像不到228頁.....故障排除較複雜便是...
.....2~開飛機:應該也不用到228頁....飛航安全及故障排除較具專業.....
.....3~飛彈、大砲的操作說明:更是非常精簡.........故障排除倒有一百多條,也不到200條啊?

.....4~

三:曾幾何時....咱們拿相機比開飛機還要複雜....

四:相機...畫素、對焦、穩定性....FULL HD錄影....等才是重點~

五:尤其"對焦":只要有可靠的中央重點測光??%+測光及對焦點連動.....如同1系列的對焦系統才是CANON改款的重點....

六:其他...."後製"吧~
http://blog.xuite.net/kimber999/salehouse/25976373
nagasitori wrote:
小弟倒不認為是AF的問題,因為之前才試著比較過7D跟MKII N的解像力,發現畫素密度較高的7D在細節表現上並沒有明顯勝出。反而是老MKII N仗著片幅優勢,在階調跟立體感上較有贏面。
...(恕刪)

是嗎? 我看過你的圖覺得是7D全面勝過1D2N耶
也有不少人回了, 1D2N對比過高 (我承認這樣的確比較"討喜", 但不代表它能保留更多色彩資訊)
還有細節的部份, 你把它放大到400%看就會知道, 1D2N只是銳利化程度比較高而已, 細節還是7D贏
meridian wrote:
是嗎? 我看過你的圖...(恕刪)


畢竟兩張圖的時間相差了一年,變因實在太多了,所以只能當作參考。小弟自己是覺得7D的畫面很平,拍解像力圖會佔上風,但拍立體的東西就未必了。

*兩張圖雖然拍攝的環境不同,但是DPP轉檔時的設定是一模一樣的,對比高低的問題應該是兩台機身本來的調性就不同。
marcowuu wrote:
驗證了什麼呢?...(恕刪)

驗證了G11也應該比G10早出~
XTR-tang wrote:
最近剛好拍了幾張測試...(恕刪)

比配備永遠比不了,機身保值性很低,iso只是一項技術指標,好好練控光比較實在,iso再可麼高好用反而有雜色的問題,光修一張照片要花更多功夫,光線本來是攝影很重要的一環,你必須在乎他,他是引響畫質最重要的關鍵........
7d and 1d2N 都是好機子, 比較本來就是購買時一項重要的參考指標,但如果過度去比較他沒有實質意義,畢竟
你要用過才知道他真正優缺點在哪裡...如我最近借朋友的5d2玩一段時間才知道原來5d2高iso還能保持不錯的潔淨度,還有錄影功能很強大,這都是這代科技吸引我的地方,但吸引的程度還不到要我馬上換機,畢竟5d2和7d canon 再功能上都有不錯的躍進這點到值得鼓掌
其實個人覺得是受限於Dual Digic 4資料處理速度與1D4市場定位不得不的考量
以1D4 主力訴求每秒10張的連拍速度,以1600MP的RAW檔約30MB一張來算
對資料處理來說將高達300MB/sec, 且對比7D的連續可拍攝張數:
1D4 26張(RAW), 7D 15張(RAW)顯然1D4的BUFFER更大
故看起來以Dual Digic4的處理速度300MB/sec似乎是極限了

所以在產品定位的及技術的考量下,Canon才會定出這樣的規格吧!
這有啥好比的,1系列的機身定位為專業機,不是最好的技術,不是最成熟的技術
(如以前的eos 5 的眼球對焦),是不會放到機身上的。1系列的耐操與抗環境能耐
、信賴度都不是消費級機身可以相提並論的...
文章不到十五字不得po,其實是一種作生意的的方式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