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uang3 wrote:LPF的確是破壞解析力的元兇。 Leica S2, DMR, M9, M8都沒有LPF,利度嚇死人。 請問phuang3兄為何Canon、 Nikon、Sony 、Olympus 等等...這些廠商不取消LPF 呢?感謝你...
toto0833 wrote:請問phuang3兄...(恕刪) LPF的目的是將高頻細節抹糊掉. 以避免產生磨爾紋和偽色的問題這是馬賽克CCD/CMOS的宿命Leica 之所以拿掉是他們有把握從軟體面去修正高頻干擾的問題至於結果表現如何?就看個人喜好
匈牙利文的文章, 解釋反鋸齒濾鏡的作用簡單的說, 在類比轉數位重新取樣的過程中完整重現一條線至少要兩個像素, 顯示一對線(黑白相間)至少要四個像素所以像5D2這樣的相機, 只需要39lp/mm就夠了不能達到此要求的鏡頭應該很少, 至少縮光圈都是可到的當然實際上看到的會"超過"這個值這是因為人類無法判斷與真實場景有些微差異的細節是否為真, 所以銳利化才會有其存在的價值
那為什麼還會有人說鏡頭解像力跟不上相機呢?當LPF限制了最大解相力的時候, 鏡頭就算無限銳利, 極限還是卡在LPF這裡但是若不巧的是鏡頭不是無限銳利呢?那影像先經過鏡頭模糊一次, 再經過LPF模糊一次, 就變的比設計需要的還模糊了不可能用一塊LPF就match所有的鏡頭如果有動態調整的LPF, 才能發揮所有鏡頭的極限
meridian wrote:那為什麼還會有人說鏡...(恕刪) 就我所知. LPF是用來對付高頻細節(例如高密度線條一類)的問題那要讓高頻細節問題減輕目前看來有幾個方式?1.增加解析力. 即增加總像素. 那這個高頻干擾的極限門檻就會跟著提高.像機最大解析力會提升只要鏡頭也追得上就沒問題這應該是這串討論原本想關注的重點?2.加大感光元件的面積. 這樣在相同的構圖視角下. 原本高頻的部分就不是高頻了例如數位機背也許總像素不一定抵得過現在的135 FF DSLR但感光元件面積加大本身就有這優勢3.就是Foveon X3的三層結構.避開bayer pattern所必須的差補點運算. 就沒有高頻細節的問題-
大家都在講高畫素卻沒去考慮片幅,5D2的單一畫素面積可是比40D還大,如果現在說5D2的畫素數L鏡無法負荷,那早在30D 40D時代就撐不住了,所以還是自己拍過最知道狀況啦,別人說什麼當參考就好24105在5D2一般都夠用啦,除非很重視4角表現24105+5D2100%裁切原圖(Firefox看會糊糊的 IE Chrome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