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缺乏層次?什麼叫層次?

其實.....那個老闆可能是史瑞克偽裝的
層次....要有層次,像洋蔥一樣....

XD... 我是來亂的
hatter10_6 wrote:
所以我就反問他,請問你有看過現在哪台數位相機有很好的層次?他就show給我看他的一台Nikon。接著批評我的機身太低階,跟鏡頭太差。機身有差那麼多嗎?CMOS或CCD一代比一代強,大家比的好像都是noise,很少聽說在比層次的。鏡頭也有人在比distortion,sharpness,跟顏色;但是層次怎麼比啊?
...(恕刪)


也許是對比,或立體感吧,不過都是猜測那位老闆的話!!
沒錯,大家在比DSLR時,普遍都比noise,沒人在比立體感,或層次感!
如果要好的層次感,我個人認為最好的配備是正片與好鏡頭!
但是數位怎麼辦?所以sigma的感測器就用彷底片的方式,讓DSLR更接近底片,
或是4/3 o記的光直射的機身鏡頭!
可是如果要有好的立體感,或層次感,鏡頭也很重要,這絕不是大光圈或景深就可以製造出來的。
但是有些好鏡頭很難在一般數位機上得到應有的效果!
您可以多看看一些底片機拍的小光圈照片,人的前後站位,或風景,會有很明顯的差別的!
但是在數位上面,雖然可以加強對比,不過效果有限,感測器先天如果就是如此,那就是這樣而已
參考參考!
我覺得相機的好壞只佔一張好照片的一小部份
只要還是要看相機後面那個人的構圖能力還有對現場的判斷力
像之前也有個新聞就是小dc打敗大dslr的例子說
使用dslr只是讓你在拍照上的限制少粉多而已
它只是工具不是決定一張照片好壞的主要因素
我所以提到zone system只是在說明何謂階調

當然,它是以對於沖,拍,洗以極精密的計算與互相配合來達成豐富的階調

一張相片的拍攝到最後成項結果的過程中有許多變數

若把像機與拍攝設定這部分的變數固定

不同鏡頭對於階調的演譯能力自然對結果會有所不同

如果對鏡頭這部分的變數固定

機身(底片像機的話就是底片)的設定與後製部分就會對階調造成影響

對數位像機而言

在拍攝時如果曝光不準確

雖然可以後製

但是結果也好不到哪去

以樓主的照片看來

反差過大就會減少階調的層次

從肉眼看相同的風景是不會有這樣的影像

一張好的風景相片

就是要接近肉眼所看的的影像

就是要有豐富的階調層次

有豐富的階調層次

立體感就會出來

就像是安瑟亞當斯的相片

最黑的部分夠黑

最白的部分夠白

但是在最黑與最白的其他部分又可分出九種不同的深淺

這就是簡單解釋zone system

對數位彩色影像而言

無論你是如何拍攝或後製

能在你最後的影像上有各種豐富的深淺顏色

而非只是亮的很亮而暗的很暗

那就是階調層次

它不是影像銳不銳利,硬不硬,或是有沒有景深的問題

數位像機是容易讓初學者上手

但是若有心想拍好照片

還是建議去找一些介紹基礎攝影學的書先看看吧






tobymars wrote:
其實.....那個老闆可能是史瑞克偽裝的
層次....要有層次,像洋蔥一樣....

XD... 我是來亂的

看到大大這句我笑了
當我看到這個主題時 第一個也是想到Shrek用Onion跟Donkey解釋「何謂layers」

樓主下次去拍個洋蔥再給相機店老闆看看好了
overspeednet wrote:
我所以提到zone ...(恕刪)


那麼,階調跟層次,兩者是同義詞嘛??
但是您又提到 "階調的層次"
既然有 "的",那麼看來,階調與層次之間是從屬關係,並非相同!?

階調我可以理解,也就是Zone System中的Zone 或者Tone.
階調越多,代表由暗到亮之間,可以分出更多的差異性.
層次呢?

衍伸另外一個有趣的問題.
現在螢幕的色域越做越廣,從原先NTSC 60%到現在可以達到130%,但是我們電腦的RGB控制能力卻一直停留在8bit;當然,新的HDMI標準,可以以最高12bit的方式控制,但是相對應的,有這樣的顯示卡嗎?
這邊我不是要扯顯卡的問題,假設我們都只有8bit的顯示卡.但是色域越來越廣,那麼顯示出來的顏色,會有怎麼樣的現象?

某友站說: "在色域圖中,三角形的區域越大,那麼,該螢幕能夠表示的色域就越廣,通常也就能夠表現更多層次以及更鮮豔的顏色。"
色域越大,每一個RGB的數值的差異,會越大,也就是差異會越明顯.
這是不是就是指層次變多了!?當然我也不是指友站對於層次的用法是絕對正確的.


至於我認為階調跟層次是什麼?
仔細想想,階調與層次應該是不同詞:
階調指的是由亮到暗,可以分出差異性的數量.
而層次呢?我認為指的就是每個階調之間的差異性.
因此有所謂的"階調豐富、層次分明":
那就代表不只黑到白之間的可以分出多個階調(階調豐富),而且這個階調之間的差異又夠明顯(層次分明).
要做到層次分明是相對簡單的,以黑白暗房來說,加大相紙號數就可以了,但是階調會喪失.
階調如何豐富呢?沖洗的時候,底片濃度的是否恰當就相當重要.


換到顯示器的問題上,當我們的bit維持在8bit(階調不變,永遠的256).
但是色域越廣,層次就可以越分明(每一個RGB值之間的差異越明顯)
各位認同嗎?

不好意思我認真了一下......


skyforce wrote:
假設我們都只有8bit的顯示卡.但是色域越來越廣,那麼顯示出來的顏色,會有怎麼樣的現象?...(恕刪)


12bit 轉成8bit, 看要四捨五入, 還是捨去, 轉成8bit, 顏色還是一樣的, 色階變化當然非常仔細看, 會看的出來有些顏色不見了!!
這要扯到CRT 跟 LCD 跟 Matorx 顯卡之爭囉!!
要來討論 SONY特麗霓虹. 三菱鑽石霓虹. Matorx. ATI 顯卡. EIZO LCD螢幕嗎??

坦白說~~ 啥層次感!! ..... 說穿了...就是愛吃重鹹!!
每次都要跟正片比, 大家也不是不知道正片顏色很假, 說正片就是好~~ 我從來就是不認同!!

要比修片偶可能輸大家, 不過偶客戶有人很強, 可以把很多張照片合成在一張, 用PhotoShop好幾百個圖層做
..... 那又怎樣!! 總之就是一個字...假!!
雖然偶是S家的... 我也覺得A100顏色太艷...也是有點假!!


負片... 柯達.富士
柯達拍起來比較黃, 富士拍起來比較藍.綠, 以前大家都說拍人像用柯達底片, 可是我就是覺得柯達顆粒比較粗又黃, 所以偶都用富士底片.柯達沖+相紙洗!! .... 就是不愛正片!!
講了那麼多數位的,來談點生物吧??

肉眼的色彩辨認,靠的是錐細胞,光線強弱的辨識,靠的則是柱狀細胞。

而每個人眼球裡面,這兩種細胞的比例是不同的。

錐細胞比柱細胞多,對顏色的辨識能力就比較強。

可是有一好沒兩好,我們眼球內的感光細胞數量有限,凡是色感好的,對明暗的辨識力就會比較差。(因為相對之下柱細胞就比較少)

這點各位只要用一個48格從 100% 到 0% 的灰階,讓兩個人畫出色階之間的分隔線,就知道誰對於明暗辨識力比較強。

再用一個 48 個同明度的色相環,讓兩個人畫出不同色相之間的分隔線,就知道誰對色彩的辨認能力較強。



所以,所謂的層次,其實也是要看人。

如果樓主的照片"經常性" 的被許多人說"反差過大",這很有可能是因為樓主是屬於明暗辨識力差的人,我們看的見階調,但是他看不見,所以他會不自覺的一直把反差拉高~~


所以,也不見得是相機的問題,也不見得是電腦的問題,很可能 . . . 是眼睛的問題。

www.cycliving.com
Lanxlot5475 wrote:
肉眼的色彩辨認,靠的是錐細胞,光線強弱的辨識,靠的則是柱狀細胞。

而每個人眼球裡面,這兩種細胞的比例是不同的。

錐細胞比柱細胞多,對顏色的辨識能力就比較強。

可是有一好沒兩好,我們眼球內的感光細胞數量有限,凡是色感好的,對明暗的辨識力就會比較差。(因為相對之下柱細胞就比較少)


您的說法,我個人認為有問題喔!
視網膜上的確有兩種細胞,錐狀感色,桿狀(柱狀)感光.
但是這不代表錐狀不感光喔:)

錐狀細胞的感光範圍是0.034~10^6 cd/㎡
桿狀細胞的感光範圍是3.4×10^-6 ~ 3.4 cd/㎡
中間是有一段重疊,也就是0.034~3.4 cd/㎡ ,兩種細胞都會有作用,叫做微光視覺.
以微光視覺的範圍為區隔, 3.4 cd/㎡以上是明視覺,只有錐狀細胞作用.
0.034以下是暗視覺,只有桿狀細胞作用.

暗視覺只有錐狀細胞,只能感光,完全不感色,但這是很暗的狀況下.一般的LCD不會有機會這麼暗的:P
以LCD的亮度範圍來說,完全落在錐狀細胞的範圍內,靠錐狀細胞感光及感色.
少部分很暗的顏色,是錐狀跟桿狀同時作用.多暗呢? 3.4 cd/㎡以下那麼暗.
3.4 cd/㎡有多暗? 大約是code在15左右(確切狀況還是要看螢幕亮度)
看到各樓大大精湛的說明"層次",另人感到攝影真是一門大學問....
不過想請問樓主:當您拿這些相片給週遭的朋友看時,是讚嘆聲多呢? 還是嚧聲多?
我想應是讚美聲多吧...至少小弟覺得大大已經拍得很OK呀.....
想想拍相片最終的用意不就是"為自己與週圍的人留下美好的回憶",還有還有..."自己高興"
所以小弟認為他人的技術建議可以多吸收,但可別太過份在意呀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