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萬物靜觀皆自得, 改成"近"觀, 十分能說明微距鏡的有趣之處! ( 老樣子, 不算開箱, 是一點小心得 )
在小弟買 100mm F2.8 時, Canon 有幾支微距鏡, EF-S 60mm, 180mm L, 以及 100mm F2.8, 當時雖然用的是 400D, 不過早知道自己遲早會買全幅, 所以 60mm 就不考慮了, 180mm L 太貴, 也不在考慮範圍內, 所以 100mm F2.8 就是唯一選擇了. ( 最近又多一支有防手震的 100mm F2.8L IS, 要買微距的朋友倒是可以考慮, 畢竟有 IS 好用許多 ) 那時雖然羨慕 Nikon 的 105mm 有 VR, 不過沒得選, 所以就買了這支 100mm F2.8 Macro.
這支的放大倍率是 1:1, 即是可以在感光元件上, 拍出和原來的東西一樣大的影像. 如果被攝物是 1 cm, 那麼在感光元件上成像就會是 1 cm, 以一般底片來說, 約是 2.4cm * 3.6cm, 所以 1cm 的東西就能拍到影像高度的 40%. 如果是 Canon 的 APS 大小, 那麼 1 cm 即能佔住畫面三分之二的成像了!
不只如此, 數位相機的好處, 就是可以任意裁切, 如果拍到 100% 大小, 再加上局部裁切, 可看到的東西就更大了! 在放大倍率更高的情形, 每樣東西和我們熟悉的樣子都不同呢!
(近拍)

(你可以近一點)

(你可以再近一點)

東西要拍得大, 就得離被攝物近, 100mm 的焦段, 加上極近距離的拍攝, 如果加上開放光圈! 長焦段, 近距離, 大光圈, 完全符合散景的要求呀! 所以拍微距時, 後面的背景挑一下, 可以有很誇張的散景. 當然, 以下例子是誇張的散景, 要拍出"美"的散景, 小弟的技術還差遠了.

不過如同前段提到, 長焦段, 離被攝物近, 很容易有淺景深, 景深超淺也是個大問題的! 有時被攝物大一點, 就會發生只有一小段清楚, 其他部份都在景深外的情形. 雖然大家常說淺景深, 不過有時候只有淺景深的時候, 也是十分頭大的.
為解決景深太淺的問題, 只好縮光圈, 可是光圈一縮, 快門時間就會變長! 拍微距的快門若是不夠, 不只是手振的問題, 即使是上了腳架, 在戶外只要有一點點的風吹草動, 真的是只要一丁丁的微風, 在微距裡就是搖得亂七八糟了! 搖左右是糊掉, 搖前後大概是直接搖出景深外... 所以拍微距時, A 習慣拉高 5D2 的 ISO 值, 讓拍攝時能兼顧景深和快門, 當然, 架上環閃也是解決方法之一 .
另外, 對於對焦點不多的 5D2, 如果構圖時要拍清楚的地方不在對焦點上, 根本不能先對焦再構圖, 因為一移動相機, 景深範圍就不知跑哪去了! 所以拍微距時, 常要用手動對焦, 這樣才不受對焦點的限制. 雖然 5D2 有 Live View, 可以增加對焦精準度, 但除非上腳架, 不然小弟還蠻少這樣用的, 因為少了眼睛當支點, 光是手振( 在微距裡, 效果相當是手晃了... ) 就足以破壞對焦的準度.
以上是使用上的一些心得和遇到的麻煩事, 可是小弟覺得微距最迷人的地方, 不在放大倍率, 而是在拍照過程中意想不到的驚喜! 例如有次帶了微距鏡出門, 原來只是蹲下想拍拍路旁的小花, 沒想到拍了幾張後, 從小花後轉出一隻小蜘蛛開始吐絲, 要是平常站著走過, 或是沒貼得那麼近看, 是不會發現小蜘蛛, 也不會有機會看到蜘蛛吐絲. 所以帶著微距鏡到有小花小草的地方, 拍完花草拍小昆蟲, 拍完白花拍紅花, 拍完花草練散景, 一個不小心, 常常時間就這麼過去一早上或一下午了!
(有時是蜘蛛)

(有時是瓢蟲轉出來)

把東西格放十分有趣, 但是也不必一定得把東西拍到 1:1 或放大到很誇張, 有時候只是單純地拉近, 都有事前無法想像的小世界在等著我們!
以下和大家分享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照片,
(散景)

(質感)

(近拍)

文章和更多照片也發表在小弟 blog,
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