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只是小弟在爬文時看到前輩們所說的解決方法, 加上自己試過之後,覺得方便的做法,本人不介意後制的, 畢竟以令照片更好看吧, 嘿嘿,但可以在拍攝時, 拍出比較好的照片,後制時間可以小很多唷,如有更好的方法,請指點一下或更正, 好讓我也可以學點東西

相信大家都知道,400D拍出來的照片,在正常ev值的情況下照片會出現偏暗的情況(高反差背景不算唷...)

方法1 . 通常在拍攝時, 把ev值提高1/3 - 2/3格, 出來的結果會令人比較滿意,但千萬別高出一格或以上, 因為...會過曝的...

方法2 . 又可以用曝光補償, 把內閃調作+1/3 - 2/3, 出來的結果也令我滿意的

方法3 . 如果記憶卡夠大, 那就好辦多了, 自動包圍曝光可以完全解決這問題, 因為自動包圍曝光會同時拍下標準
曝光量、減少曝光量和增加曝光量的照片(記得先要在設定頁下設定自動包圍曝光+2/3), 分別是+1/3 , +2/3 和+ 1 三張照片, 回到家時可以慢慢選唷,3選1..不會選不到吧, 要是選不到, 要多爬文和練習了>.<, 但比較吃記憶卡....

方法4 . 後制...這個就不說了, 爬文會比較快

小弟也是剛敗400D不到兩星期的新新手(可能一個星期都沒有呢),希望這些能幫到一些跟我一樣新敗400D的朋友
文章關鍵字
我也是400D,基本上我是+1/3格就夠了,有時候也不加,回家用光影做補光一次就夠了。
這是測光系統的差異,尤其是矩陣測光(多區評價測光)...通常各等級機身都存在些許誤差,但也可能是廠商刻意設計。

像在下之前使用的KM D5D,正常環境下,+-0EV就可以達到不錯的曝光效果。 而您說偏暗的問題,在N家的D70上也有類似情形,但是在下使用的D80在戶外則常常需要-0.7EV才不會過曝,但是在傍晚、室內則又不需要-0.7EV,夜間則大多數+0.3EV比較恰當(當然以上都不是絕對)。

所以各廠牌、甚至各機身的測光系統都有一定的差異,適當的+-EV是必須的。 但是偏暗還是有好處的(當然不能差太多,一般偏暗0.3~0.7EV還OK),偏暗來說...後製上比較救的回來(細節上),但是過曝時,細節上就很難挽救了!

所以摟....習慣機身的特性,適當的+-EV是增加拍照成功率重要的一環。
Canon 5D3+Canon 24-105 F4 IS+Canon 35 F2+Canon 70-200mm F4 IS=破產
我的400D , EV都是加1

外閃也是加1

然後銳利度+7

這樣拍出來就可以不用後製了....

加1/3,2/3覺得太少....
http://senmingkao.blogspot.tw/
對的,ev+1/3 - 2/3...千萬不要多過1...以免過曝~_~因為偏暗比過曝好...方便後制...
我也是400D,

一般我是+1/3格

不更的就留給後製

但大部分是滿意的
要更新 新的 firmware....

不過我通常也是 + 1/3
bioycy wrote:
我也是400D,一般...(恕刪)


一般環境+1/3 Ev剛好,需要針對環境較亮/暗時
會先預想Ev值先拍一張測試,再斟酌加以拍不同Ev數張決定最佳...
色飽和和銳利都是+1格而已
ps.小弟主要用的是400D+17-85 IS
我上週才剛買, 發現如果在室內, 其實亮度還滿剛好, 就跟眼睛看的一樣.
但如果是在戶外拍, 反差特別大的時候
就會偏暗. 但亮度就有保留嚕. 好處是可以後製的時候, 讓暗的地方細節更清楚, 亮部確還有保留.

在室內一點點偏暗有個好處, 就是他安全快門會高一點, 我試過拍 0EV, 快門差不多 1/50,
如果加到 2/3EV, 快門就到 1/30, 雖然比較亮但有手震.
0EV 我用 RAW 拍, 事後調亮 發現照片比較成功喔!

閃燈的話, 就真的要調高閃燈的出力了, 不然真的會太暗.

一點新手的小分享....
小弟先前覺得內閃出力不夠,結果花錢敗入580EX II
補光的效果真的很讚,室內再也不怕光線不足
不過燈皇( 鏡頭叫鏡皇,N家SB800稱作神燈,那C家就.....)加個5000就能再買一個400D機身了好貴

上週親師觀摩會,忘了帶外閃,結果只好內閃補光1+1/3後直打老師的面孔(距離約5~6M),亮度足足有餘
別忘了機頂閃燈還是可以應急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