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接於上一篇的對於自己和Zeiss鏡頭的起源,the Zeiss: Zeiss 28mmF/2.0
這回總算要來公開最後所選擇的這顆Zeiss 25mm F/2.0。許多人總是會問,在這AF鏡頭當道的世代,為什麼要回過頭去接觸手動鏡頭,既便是Zeiss的威名?
誠如我在前一篇所言,基本的Canon L鏡頭已經摸過一輪,對於L頭的色彩感到有點膩,再加上有部分L頭的表現實在乏善可陳,近年來一次又一次的被Sigma在光學表現上所超越,因此開始轉往探究Zeiss。

在選擇焦段時其實經歷過一番掙扎,衝著對於光學和畫質的追求,理當挑Otus 55mm F/1.4,但手頭上有重複的Sigma 50mm F/1.4,且Sigma 50mm Art在即將上市,而Otus 55mm一顆要價12萬台幣大元,實在令我難以下手。
稍微回顧手頭上現有的鏡頭
35mm: Sigma 35mm F/1.4 Art
50mm: Sigma 50mm F/1.4
85mm : Canon 85mm F/1.2 L II
135mm: Canon 135mm F/2.0 L
認真想想自己近期的拍攝習慣,大於50mm以上鏡頭的使用率比過去下降不少,因為目前大多數時間反而集中在室內拍照,且別忘了,相機仍然是APS片幅。
目光自然就轉往小於35mm的廣角鏡頭做挑選,原本最後是在Zeiss 21mm和Zeiss 25做挑選,Zeiss 21是攝影史上相當有名的廣角鏡頭,最後會選擇Zeiss 25主要在於害怕自己無法駕馭Zeiss 21,尤其在邊緣的控制上,再加上Zeiss 25的光圈大了一級,更有助於我在室內拍攝人像。

Zeiss 25重達600g,對於我而言是個恰恰好的負擔,拿在手上是Zeiss傳統的金屬冰冷手感。

鏡頭本身是德國Zeiss設計,委託日本Cosina幫忙代工。

Zeiss 25是於2011年時Zeiss所推出的新鏡頭,當時Zeiss最強調的新技術是浮動鏡片設計,基本的原理在於強調每一片鏡片或鏡片組之間的軸向距離有所不同,藉此來改善常見的光學缺點如色散等問題,以期能達到更好的畫質和光學表現。

傳統上來說大部分的鏡頭廠所選擇的會是24mm,Zeiss算是標新立異的創造25mm這焦段作為選擇,也算是讓我當初想入手這顆的小推手。


最初的幾張照片和之前使用的Zeiss 28mm F/2.0很相近,果然都是係出同門Zeiss之手,對於一張照片中的暗部和亮部處理,有別於過去所使用過的日系鏡頭。

Zeiss慣有的微對比不僅讓畫面更顯得扎實,卻也不會讓畫面變得太過刺眼。


柔順的階調讓畫面很舒服,對於物體反射光的捕捉也依舊存在,往往會使得畫面稍帶一些油潤。



整顆鏡頭的色彩表現也相當好,即便是些複雜的光線也不會太過刺眼的畫面產生。飽和度的控制不會過分濃膩卻保持恰恰好的色彩濃度。




認真說起來,這鏡頭最大的缺點,我想還是手動對焦的問題了。然而,也幸好是顆廣角鏡,在取景中距離以外的景物時,對焦環轉到底之後再稍微回推一點,通常對焦提示音都會逼逼響起。
此時不得不推從Zeiss對於對焦環阻尼的控制,有助於你在手動對焦時,能夠更方便的確認對焦位置,滑順的阻尼卻不過於失控,適當的對焦行程不會讓你一下就跑過了頭。


再加上即便手頭上是老機種450D,卻也剛好是第一台搭載Liveview的機種,用LV取景然後搭配五倍或十倍放大,在拍攝人像或近距離到中距離的景物時相當好用,缺點自然是慢,但如果習慣了速度能稍微增快,優點自然是準確,不用像過去用大光圈AF鏡頭時,擔心因為機身對焦性能不足,無法駕馭大光圈而導致對焦失誤。

Zeiss對於散景的控制和呈現一直頗富盛名,即便如25mm這樣的廣角焦段,也不會有太過雜亂的散景。而對抗光源的逆光拍攝,Zeiss的鍍膜也確實發揮了效果,減少光源對於整體畫面有太多嚴重的影響。




很難去說服身邊的攝影朋友一同來體驗Zeiss,畢竟手動這巨大的壕溝多少已經嚇退了不少人,我當初也是在此躊躇不前,但一腳踏入後就此著迷,也藉藉更推廣自己對於攝影的認識。



如今,一機一鏡搭配著Zeiss 25也往往會變成我的日常組合,尤其是當天的拍攝主題不需要特別趕時間或掌握瞬間的時候。




對於Zeiss 25mm的滿意,我想會反應在照片的數量上,第二輯的Zeiss 25mm,或許也不遠了。






同文刊登於我的網誌
五號愛用鏡: Zeiss 25mm F/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