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於上一篇的對於自己和Zeiss鏡頭的起源,the Zeiss: Zeiss 28mmF/2.0

這回總算要來公開最後所選擇的這顆Zeiss 25mm F/2.0。許多人總是會問,在這AF鏡頭當道的世代,為什麼要回過頭去接觸手動鏡頭,既便是Zeiss的威名?

誠如我在前一篇所言,基本的Canon L鏡頭已經摸過一輪,對於L頭的色彩感到有點膩,再加上有部分L頭的表現實在乏善可陳,近年來一次又一次的被Sigma在光學表現上所超越,因此開始轉往探究Zeiss。



在選擇焦段時其實經歷過一番掙扎,衝著對於光學和畫質的追求,理當挑Otus 55mm F/1.4,但手頭上有重複的Sigma 50mm F/1.4,且Sigma 50mm Art在即將上市,而Otus 55mm一顆要價12萬台幣大元,實在令我難以下手。

稍微回顧手頭上現有的鏡頭

35mm: Sigma 35mm F/1.4 Art
50mm: Sigma 50mm F/1.4
85mm : Canon 85mm F/1.2 L II
135mm: Canon 135mm F/2.0 L

認真想想自己近期的拍攝習慣,大於50mm以上鏡頭的使用率比過去下降不少,因為目前大多數時間反而集中在室內拍照,且別忘了,相機仍然是APS片幅。

目光自然就轉往小於35mm的廣角鏡頭做挑選,原本最後是在Zeiss 21mm和Zeiss 25做挑選,Zeiss 21是攝影史上相當有名的廣角鏡頭,最後會選擇Zeiss 25主要在於害怕自己無法駕馭Zeiss 21,尤其在邊緣的控制上,再加上Zeiss 25的光圈大了一級,更有助於我在室內拍攝人像。



Zeiss 25重達600g,對於我而言是個恰恰好的負擔,拿在手上是Zeiss傳統的金屬冰冷手感。



鏡頭本身是德國Zeiss設計,委託日本Cosina幫忙代工。



Zeiss 25是於2011年時Zeiss所推出的新鏡頭,當時Zeiss最強調的新技術是浮動鏡片設計,基本的原理在於強調每一片鏡片或鏡片組之間的軸向距離有所不同,藉此來改善常見的光學缺點如色散等問題,以期能達到更好的畫質和光學表現。



傳統上來說大部分的鏡頭廠所選擇的會是24mm,Zeiss算是標新立異的創造25mm這焦段作為選擇,也算是讓我當初想入手這顆的小推手。





最初的幾張照片和之前使用的Zeiss 28mm F/2.0很相近,果然都是係出同門Zeiss之手,對於一張照片中的暗部和亮部處理,有別於過去所使用過的日系鏡頭。



Zeiss慣有的微對比不僅讓畫面更顯得扎實,卻也不會讓畫面變得太過刺眼。





柔順的階調讓畫面很舒服,對於物體反射光的捕捉也依舊存在,往往會使得畫面稍帶一些油潤。







整顆鏡頭的色彩表現也相當好,即便是些複雜的光線也不會太過刺眼的畫面產生。飽和度的控制不會過分濃膩卻保持恰恰好的色彩濃度。









認真說起來,這鏡頭最大的缺點,我想還是手動對焦的問題了。然而,也幸好是顆廣角鏡,在取景中距離以外的景物時,對焦環轉到底之後再稍微回推一點,通常對焦提示音都會逼逼響起。

此時不得不推從Zeiss對於對焦環阻尼的控制,有助於你在手動對焦時,能夠更方便的確認對焦位置,滑順的阻尼卻不過於失控,適當的對焦行程不會讓你一下就跑過了頭。





再加上即便手頭上是老機種450D,卻也剛好是第一台搭載Liveview的機種,用LV取景然後搭配五倍或十倍放大,在拍攝人像或近距離到中距離的景物時相當好用,缺點自然是慢,但如果習慣了速度能稍微增快,優點自然是準確,不用像過去用大光圈AF鏡頭時,擔心因為機身對焦性能不足,無法駕馭大光圈而導致對焦失誤。



Zeiss對於散景的控制和呈現一直頗富盛名,即便如25mm這樣的廣角焦段,也不會有太過雜亂的散景。而對抗光源的逆光拍攝,Zeiss的鍍膜也確實發揮了效果,減少光源對於整體畫面有太多嚴重的影響。









很難去說服身邊的攝影朋友一同來體驗Zeiss,畢竟手動這巨大的壕溝多少已經嚇退了不少人,我當初也是在此躊躇不前,但一腳踏入後就此著迷,也藉藉更推廣自己對於攝影的認識。







如今,一機一鏡搭配著Zeiss 25也往往會變成我的日常組合,尤其是當天的拍攝主題不需要特別趕時間或掌握瞬間的時候。









對於Zeiss 25mm的滿意,我想會反應在照片的數量上,第二輯的Zeiss 25mm,或許也不遠了。














同文刊登於我的網誌
五號愛用鏡: Zeiss 25mm F/2.0
內容不錯 ,好評奉上

不過最後面寫上自己網誌連結可能會被鎖文 ,印象中之前有過這樣的案例 ...
感謝分享好文!蔡司的鏡頭真的很有質感,比起canon L鏡感覺就是不一樣,重點更是那畫質及出色就是美!我喜歡!而手動對焦這問題也是一開始困擾我,後來也是想拍景通常是無限遠在拉回一些,所以敗了2.8/15,希望克服對焦的恐懼我才能擁有更多菜頭啊
nthomas wrote:


承接於上一篇的對於自己和Zeiss



感謝N大分享

想請教您兩個問題

1.在選擇85mm焦段的時候,為什麼最後選擇原廠L?據說SIGMA 85mm CP值也很高,對焦也比原廠快。

2.小弟也有考慮敗135L,但有人說跟85L拍起來效果差異不大,想請教兩顆都有的您一些看法。


感謝N兄。
銳利又有高對比特性的鏡頭
用來手動對焦其實是很輕鬆的
但有個大前提是眼力要很好
可是,很多人用眼過度
手動對焦起來還是吃力

還有一方面是,AF為架構的對焦屏
本來就不利於手動對焦

可以換用傳統用裂像對焦屏試試
timy312 wrote:
感謝N大分享想請教您...(恕刪)


其實面對85L 和 S85
自己也是經過一些掙扎,S85確實C/P很高,畫質也優秀
主要我挑選是考量到,擔心過一兩年S85會有Art版本的更新(觀察從S50->S50Art的更新時間)
再者手上最近Sigma的鏡頭有點多,想說改給L頭一個機會好了
(結果在國外看到85L也有可能更新,這實在是....不太符合過去的慣例,如果真的有更新就再怒買一顆85L III)

至於135L vs 85L
其實我是先買135 後買85
135很優秀 畫質全開優良 對焦速度快 畫面我很喜歡
但最大的問題是泛用性
畢竟在APS上135等效是超過200mm的鏡頭了
所以幾乎只能在戶外使用

85雖然也是偏戶外鏡,但想到往後接上全幅機時,室內85mm約略接近我現在用50mm配上APS,室內也不算是完全不能拍的狀況(但要注意85L的最近對焦距離限制就是)
85L的缺點自然是貴 重
對焦雖然不快但我覺得堪用,比較大的困擾依然是大光圈下450D的周邊對焦點無法駕馭

至於85L和135L的畫面
我想從焦段上可以理解135L在散景上比較偏長焦壓縮所造成
85L就偏向稍微長的焦段加上大光圈 兩個元素的綜合體
色彩上85來得比135略濃一點點,但兩者的表現我都很欣賞
而且兩者間的差異也不是幾張照片就能輕易分的出來的
我的想法是,對已經有85L的你而言,或許135目前不太算是第一順位要考慮鏡頭
因為不可否認的,兩者確實有其相雷同之處,尤其135在泛用性又會顯得比85L來得低一些
大大拍的不錯!!

小弟也有這顆,目前是配上a7r

油潤的色澤每次都讓我覺得是不是調控檔弄得太飽和

I like it!
畫質好差!!!

450的關係?
nthomas wrote:
承接於上一篇的對於自...(恕刪)
nthomas wrote:

其實面對85L 和 S85
自己也是


感謝N大的回應

請教一下,您文中的照片有無後製?發色是直出嗎?

另,不考慮升級FF的理由是?

畢竟您L鏡幾乎都玩過了,甚至開始蒐集菜頭了,上全幅應該剛好才對,why?

Kang-Wei Tzou wrote:
畫質好差!!!450...(恕刪)


450D的高ISO就別要求太多啦!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