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廣角鏡頭一直是風景攝影師的最愛,甚至會為了追求廣角端而棄守原廠鏡頭,Canon過去所推出的超廣角變焦鏡,其廣角端停留在16mm已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說真的16mm實在很難滿足重度玩家,也難怪Canon選擇在CP+2015前來個大爆發!一口氣發表了五千萬高畫素數位單眼相機5Ds/5Ds R、760D/750D、EOS M3以及世界最廣的超廣角變焦鏡「Canon EF 11-24mm F4L USM」,如此驚人的廣角端很難讓人相信這竟然是為全片幅相機所打造的鏡頭,據官方高層透露11-24mm可是集Canon所有光學技術於一身的大作,首先就屬前玉那片87mm的非球面鏡片,不僅口徑傲視群雄、就連這片非球面鏡片的直徑也是世界之最。

再來f/4的恆定光圈也讓攝影師擁有更靈活的光圈值可運用,重點是當焦段延伸到最望遠端24mm時,光圈還是能維持在f/4,在高感光度設有上限、安全快門不足時,更能體會到恆定光圈的優勢,可適時的犧牲景深將光圈調到最大;良好的桶狀變形控制能力亦是11-24mm迷人的地方,只要維持平行視角來拍攝,幾乎可以無視桶狀變形的存在,沒錯!我指的就是用11mm廣角端來拍攝,各位稍後看到變形測試的項目時相信就能深刻瞭解小編所說的。以下我們先來欣賞幾張小編搭配5D Mark III所拍攝的範例。
☆ 5D Mark III + EF 11-24mm f/4L USM‧拍攝樣本(點縮圖後可檢視原始大圖) |

▲f/5、1/125s、ISO 1600、11mm。原本以為這類超廣角鏡頭拿到美麗島站的光之穹頂底下會很好拍,但其實我反覆拍了十張左右才選到滿意的照片,因為是仰拍的緣故,稍不留神透視變形就會搞垮一張照片。

▲f/6.3、1/125s、ISO 500、17mm。朝霧碼頭拍日出槓龜後,就沿著碼頭步道一直走,這張是趁著天色稍亮的時候俯拍朝霧碼頭旁停泊的船隻。

▲f/4、1/500s、ISO 100、11mm。平日的彩虹眷村雖然少了點人氣,但似乎更適合三五好友到這裡拍照唷!看到許多外國遊客一到了這裡都很High。

▲f/4、1/100s、ISO 400、23mm。用這顆鏡頭拍人的時候,建議還是用望遠端來作業比較保險。

▲f/4、1/1250s、ISO 100、24mm。駁二特區最醒目的地標之一,每次來高雄都很愛來這裡繞繞,出站後原本想租個Citybike,但每輛輪胎都沒氣...

▲f/4、1/160s、ISO 1250、11mm。圓山花博園區的川廊,看似不起眼但透過11mm來詮釋,畫面馬上就變得有張力。

▲f/4、1/3200s、ISO 200、11mm。(HDR:鮮豔藝術效果)其實平日的高美濕地應該跟畫面中一樣,遊客應該寥寥無幾才是,不過這天遇到高中生畢業旅行,其實我身後有上千位學生塞滿了木棧道。

▲f/4、1/100s、ISO 1000、24mm。這是全球第一輛三輪「汽車」,在1888年8月由賓士夫人首次完成長距離的路試,這輛三輪車搭載世界上第一顆單缸四行程954c.c.的引擎,馬力約0.75匹、極速最高來到16km/h。

▲f/8、1/50s、ISO 100、13mm。車埕火車站小編還是第一次造訪,從這裡可以搭火車坐到集集火車站,各位有時間的話可以規劃個半日遊也不錯。

▲f/4、1/250s、ISO 500、24mm。中正紀念堂靠近杭州南路那一面,裡面種滿了吉野櫻且盛開,雖然是陰天不過還是吸引不少攝影迷前往朝聖。

▲f/8、1/125s、ISO 160、16mm。(HDR:鮮豔藝術效果)以前每次經過東海大學都沒機會進去走走,這次總算有機會一窺路思義教堂這座偉大的建築,不過造訪的這天內部似乎正在整修,然後外頭的天空也灰灰暗暗的,這時就只好施展5D3的大絕招「HDR:鮮豔藝術效果」。

▲f/4、1/1600s、ISO 800、24mm。上次來清境農場已經是2008年的事情,這裡唯一沒變的事情就是羊兒永遠吃不飽...

▲f/5.6、1/320s、ISO 800、11mm。老英格蘭莊園除了正門可以拍照以外,往上走還有一個公共空間讓遊客可以取景,真是一間漂亮的民宿,下次一定要來住體驗一下。

▲f/13、1.3s、ISO 800、18mm。這天因為等光之塔那邊天色微暗才能拍,結果走回愛河之心時天空的藍色色溫就消失了,純黑色的背景看起來似乎沒那麼討喜。

▲f/9、1/125s、ISO 320、11mm。

▲f/13、1/160s、ISO 125、11mm。

▲f/11、20s、ISO 100、11mm。剛落成不久的國家歌劇院,近來也是台中的人氣景點之一,但當天因為舉辦台中燈會,所以人潮都被吸走了,科科!

▲f/8、1/60s、ISO 400、19mm。(HDR:鮮豔藝術效果)主建築的右方似乎是莊園主人的私人住宅,真叫人羨慕啊!眼前看到的柵欄全都是木造而非一般的鐵欄杆唷。

▲f/4、1/200s、ISO 1600、11mm。光之塔內部其實有旋轉階梯可以爬,爬到約五、六層樓高就可以從下方仰拍塔中心。

▲f/4、1/80s、ISO 100、11mm。用11mm廣角端近距離拍攝花叢我覺得比用特寫要來得有吸引力,但前提是花叢要夠茂密。

▲f/8、1/30s、ISO 100、11mm。

▲f/4.5、1/160s、ISO 100、24mm。從東海大學正門走到這個牧場距離並不算短,奇妙的是校園那麼大卻看不到有學生騎腳踏車,是因為有陡坡的緣故嗎?

▲f/4、1/800s、ISO 100、24mm。

▲f/8、1/125s、ISO 800、11mm。

▲f/8、1/500s、ISO 100、11mm。再過幾天天氣若轉晴應該就可以衝台北奧萬大了,上週過去拍的時候光禿禿一片什麼都沒有,不過工作人員表示,月中槭楓應該就會轉紅了。

▲f/8、1/1250s、ISO 1600、12mm。

▲f/8、1/250s、ISO 100、11mm。

▲f/4、1/640s、ISO 200、24mm。

▲f/4、1/40s、ISO 320、11mm。

▲f/4、1/20s、ISO 3200、11mm。

▲f/4、1/640s、ISO 100、16mm。

▲f/4、1/2000s、ISO 800、11mm。(HDR:鮮豔藝術效果)開啟HDR的鮮豔藝術效果畫面看起來就明顯討喜的多,比較有異國風情的感覺,印象多年前來的時候還沒有綠色圍籬,現在多了這圍籬實在很煞風景。

▲f/5.6、1/160s、ISO 200、11mm。

▲f/4、1/100s、ISO 100、20mm。

▲f/4、1/500s、ISO 100、11mm。

▲f/10、15s、ISO 100、11mm。

▲f/4、1/400s、ISO 200、24mm。

▲f/8、1/40s、ISO 100、11mm。

▲f/8、1/320s、ISO 800、11mm。

▲f/5、1/500s、ISO 500、22mm。老英格蘭莊園下方其實還有許多小路適合用來俯拍群峰,但這天在中午以前的天空都陰陰灰灰的。

▲f/4、1/320s、ISO 800、11mm。車埕木業展示館的屋頂,這種木造建築在台灣已經不多見了。

▲f/4、1/320s、ISO 640、24mm。

▲f/8、1/160s、ISO 100、12mm。

▲f/8、1/100s、ISO 800、11mm。向山遊客中心是由日本設計團隊一手包辦,特殊的環形曲面建築實在很迷人,建議到日月潭遊玩時可以順路到這裡參觀。
☆ Canon EF 11-24mm f/4L USM‧外觀暨規格介紹 |

上圖是Canon EF 11-24mm f/4L USM專屬的鏡頭袋,表面材質類似麂皮,下方則有加厚的皮革底座藉此保護鏡頭遭受到碰撞,另外在底座還可以看到Canon的皮革壓印。

LP1424這個鏡頭袋最早是用在EF 70-300 f/4-5.6L IS USM與EF 8-15mm f/4L fisheye USM身上,這次Canon EF 11-24mm f/4L USM也使用同一款,裝上後大小則是剛剛好,不過這次帶Canon EF 11-24mm F4L USM出門時倒是都沒有用到,因為我都選擇將鏡頭直接裝在機身上,這樣這路上隨時想拍什麼就拍什麼,省下了組裝的時間。

Canon EF 11-24mm f/4L USM裝上鏡頭蓋與鏡頭後蓋的外觀一覽,各位有沒有覺得11-24mm的頭真的很巨大!

小編用過的超廣角鏡頭並不算多,但除了Canon之外似乎鮮少鏡頭蓋有提供卡榫的設計,我最早是在2011年介紹EF 8-15mm f/4L fisheye USM時曾見過,因為魚眼鏡頭前玉也採非球面鏡片設計的緣故,所以需要搭配特殊鏡頭蓋,不過我發現這個鏡頭蓋在頻繁的開闔下,會造成遮裝罩表面有輕微的磨損痕跡,使用時可以溫柔一些。

EF 11-24mm f/4L USM延續相同的鏡頭蓋設計,只不過口徑從當初的77mm擴大為87mm,在鏡頭蓋背面可以看到型號名稱:LENS CAP 11-24,同時這鏡頭蓋的產地也是來自日本。

上圖左邊的是EF 11-24mm f/4L USM的鏡頭蓋,適合口徑87mm使用;圖右的則是EF 24-70mm f/4L IS USM的77mm鏡頭蓋,相比一下各位就可以知道差異了。

許多專為全片幅相機打造的超廣角變焦鏡都有個共通點,只要廣角端在15mm以下鏡頭應該都是直接內建遮光罩,除了用來避免不必要的光線射入之外,另一個目的就是用來保護採用非球面鏡片材質的前玉,因為這類超廣角鏡頭無法安裝一般的UV保護鏡,所以在使用上得格外小心,一不小心敲到不只會想噴淚...荷包內的小朋友也會跟著噴掉...但我卻突然想到EF 8-15mm f/4L fisheye USM的遮光罩是可以拆卸的,且前玉採用的也是77mm的非球面鏡片,真納悶當初它的遮光罩怎麼不是採一體成型設計。

遮光罩的材質為塑膠,但內緣並未植上絨毛,而是採用傳統的消光螺紋,藉此降低光線在鏡頭內部產生繞射現象。

EF 11-24mm f/4L USM這顆鏡頭的外觀質感非常優異,組裝紮實且相當有份量,全金屬的鏡身當然也造就了1,180公克的重量,各位知道嗎?這重量甚至超越胖白(EF 70-300mm F4-5.6L IS USM)的1,050公克,是不是感到意外呢?難怪一整天的拍攝下來,右手還是會有疲憊的感覺出現;另外鏡身的長度約132mm、最大直徑來到108.0mm,鏡身共有多達六處的防塵、防滴設計,包括對焦模式開關,但當然還是不建議在大雨中使用,畢竟它不是防水只是防滴。
▲【Canon 5D Mark III + EF 11-24mm f/4L USM】各焦段示範。

上圖是小編在CP+2015所拍下的EF 11-24mm f/4L USM剖面圖,可以清楚看到鏡頭內部結構、材質與鏡片的用料,其光學結構為11群16枚的設計,光圈由9枚光圈葉片組成,採用EMD電磁驅動光圈設計,且具備圓形光圈的特性。

上圖截自Canon日本官網,綠色鏡片指的就是非球面鏡片,EF 11-24mm f/4L USM共計有4枚,目的就是用來控制鏡頭像差,最常見的就是桶狀或枕狀變形;另外還有1枚Super UD超級超低色散鏡片與1枚UD超低色散鏡片,藉此確保優異的影像品質,主要用來抑制色散情形,遇到高反差的拍攝題材最能看出效果。

EF 11-24mm f/4L USM在鏡頭前玉與鏡後端的鏡片上均加入氟鍍膜,藉此減少水分與油污的附著。

這三枚分別是EF 11-24mm f/4L USM最重要的非球面鏡片,第一枚(前玉)是直徑達到87mm的研磨(ground)非球面鏡片,第二枚是玻璃鑄模(GMo)非球面鏡片,第三枚與未展示的第四枚鏡片均是玻璃鑄模(GMo)非球面鏡片。EF 11-24mm f/4L USM特別在第四枚鏡片表面加入ASC空氣球形鍍膜,其目的就是降低反射率來降低耀光及鬼影發生的機率,這是繼EF 100-400mm f/4.5-5.6L IS II USM之後第二次見到有Canon鏡頭使用這技術;另外在前兩枚非球面鏡片的內面加入SWC次波長結構鍍膜,這是Canon在2009年所開發出來的鍍膜技術,目的就是消除鏡片與鏡片之間,還有鏡片到感光元件之間可能會產生的鬼影及耀光,這技術首次是用在EF 24mm f/1.4L II USM這顆廣角鏡頭上,這也難怪改款後的EF 24mm f/1.4L II USM在畫質方面無可挑剔。

上圖是官方釋出的MTF圖片,首先看到11mm廣角端的部分,開放光圈時的畫質相當有水準,不過對比度的表現還是優於清晰度,但值得慶幸的是中央到邊緣的畫質衰退情形並不明顯;當光圈縮到f/8的時候,整體畫質遠比開放光圈時要好,且銳利度的表現也很優異,中央到邊緣的畫質幾乎無衰退。再來看到24mm望遠端的部分,開放光圈的畫質平均差了廣角端一些,尤其是銳利度方面,邊緣畫質掉比較多;當光圈縮到f/8時表現就穩定得多,整體畫質方面也有顯著的提升,稍後可以看看小編針對各項光學品質的測試。

鏡身上方為對焦環、下方則是變焦環,EF 11-24mm f/4L USM具備全時手動對焦能力,變焦時鏡頭長度會有極小的改變,但長度不會超過遮光罩的保護範圍,所以各位可以不必擔心,進行對焦時鏡頭長度不會改變亦不會旋轉為內對焦設計。內建USM環型超音波馬達,確保對焦時寧靜且迅速,這屬於L鏡的標準配備。

進行變焦時鏡筒的長度也會隨之改變,至於長度的變化可以參考上圖。

雖然EF 11-24mm f/4L USM未內建IS光學防手震,但其實以它的焦段來說,安全快門的理論值約在1/10秒~1/15秒,但實際上我都是用1/40秒在拍,目的就是盡可能的降低感光度,事後檢視照片也幾乎未出現手震的情形,所以各位不太需要去擔心沒有防手震可能帶來的影響。在鏡身的左側設有AF/MF的對焦模式切換鍵,不過EF 11-24mm f/4L USM在AF模式下依然可以進行手動對焦,只要半按著快門不放,同時轉動對焦環即可改變對焦距離。

EF 11-24mm f/4L USM的最近對焦距離為28公分,放大倍率為0.16倍,這點小贏對手Nikon AF-S NIKKOR 14-24mm f/2.8G ED的0.15倍,不過各有千秋就是了,N家的特色還有f/2.8的大光圈,在夜拍時較有優勢,但若是要比超廣角的話,EF 11-24mm f/4L USM還是樂勝Nikon以及SIGMA 12-24mm F4.5-5.6 II DG HSM。

以上是EF 11-24mm f/4L USM使用24mm,並以最近對焦距離28公分拍攝的成果,同時還可以留意焦外的圓形散景。

EF 11-24mm f/4L USM在遮光罩最常接觸桌面或地面的位置,特別增設2公分左右的平整面,目的就避免鏡頭平放時滾動;另外在鏡身底部可以見到這顆EF 11-24mm f/4L USM的產地來自日本。

在前面小編已經介紹過EF 11-24mm f/4L USM不論在前玉或是鏡後端的鏡片均加入「氟鍍膜」技術,藉此降低水分與油污的附著,清潔方面比較容易,但建議還是少用拭鏡布之類的工具來擦拭,畢竟鍍膜就是鍍上去的,太過用力擦拭或頻率過高,鍍膜當然也會受損或消失。

看到EF 11-24mm f/4L USM那87mm的驚人口徑外加非球面鏡片設計,熱愛拍攝風景的你可能在煩惱濾色片或減光鏡該裝哪對吧?!像Nikon AF-S NIKKOR 14-24mm f/2.8G ED就必須外掛濾鏡環支架,說實話這真的很麻煩!但EF 11-24mm f/4L USM的設計可就聰明多了,原廠直接在鏡後端設有「後置濾鏡架」,可安裝插入式膠片濾鏡,EF 8-15mm f/4L fisheye USM當初也是採用相同的設計,不過這類濾色片或減光鏡似乎不好找,廣角端請勿使用因為會撞到濾色片,原廠建議是找軟式的濾色片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DIY裁切再裝上去。

目前5D Mark III還是C家市售DSLR之中畫素最高的機種(ps.5Ds/5Ds R尚未發售),相信用它來搭配EF 11-24mm f/4L USM進行測試各位應該足以發揮它的性能,原廠釋出的Sample照也都是搭配5D mark III拍攝。

機身加鏡頭這組合約2120公克,手持拍上整天的話對右手還是會有點負擔,但因為本人覺得腳架的負擔更重,所以還是寧願全程手持拍攝,除了夜拍需要長曝以及縮時攝影的時候才會帶出來。

這組合在小編手中的比例可參考上圖。

附加壓縮檔: 「廣角端原圖打包下載」
這次的畫質測試原本想拍85大樓作為測試對象,不過當天的霾害實在過於嚴重,從真愛碼頭拍向85大樓的成像只能用悲劇來形容,所以只好重回過去的測試環境,距離才十公尺左右且一早的空氣品質也不錯,我多數都是早晨在測試畫質,因為空氣中的懸浮粒子會少一點。緊接著要來看看EF 11-24mm f/4L USM在廣角端的畫質表現,從前面分析過的MFT圖來看,廣角端的整體表現應該是優於望遠端,首先看到開放光圈的部分,由於5D3內建的「周邊亮度校正」及「色差校正」功能尚未支援到EF 11-24mm f/4L USM,所以在光圈全開時難免會出現邊角失光的情形,但在縮一級光圈後即可獲得明顯改善;其實f/4的畫質我已經覺得很不錯了,從f/4~f/11的中央畫質都很出色,整體畫質從f/16開始有下降的跡象,若是以邊緣畫質來說,我覺得f/8-f11的表現最棒,用這顆鏡頭單純拍風景的話f/8~f/11應該是最佳的光圈工作範圍。

附加壓縮檔: 「望遠端原圖打包下載」
再來就是24mm望遠端的畫質比較,望遠端在開放光圈時一樣會有邊角失光的情形,光看中央畫質感覺不出來,建議要看f/4與其它光圈值在邊緣畫質的亮度差異;雖然在MTF圖中所得到的理論值是廣角端畫質優於望遠端,但在EF 11-24mm f/4L USM這顆鏡頭身上似乎看不太出來差異,因為這就像是90分跟95分的差距,當畫質都很優異的時候,看上去都會感覺差不多,我覺得最佳工作光圈還是在f/8~f/11之間,望遠端f/16的表現還可以,f/22畫質才看得出來有明顯衰退。

附加壓縮檔: 「變形測試原圖打包下載」
相信有很多人把廣角變形、透視變形給搞混,以上都是以平視角度拍攝的成果,目的就試用來測試桶狀變形與枕狀變形,11mm廣角端有這樣的變形控制能力實在非常驚人,有些成本低廉的Kit鏡在等效24mm或28mm時的表現甚至還不如EF 11-24mm f/4L USM,至於24mm時的變形程度又更少了,這也得歸功於鏡頭內含的四枚非球面鏡片。
當你以仰角或俯角總而言之就不是用「平視角度」拍攝時,任何焦段的鏡頭都會產生「透視變形」,因為這是物理現象也是必然會出現的情形,尤其是拍攝方方正正的建築物最為明顯,當然越廣的鏡頭透視變形也越誇張;所以在拍攝建築或室內空間時,有些攝影師會選擇砸錢添購移軸鏡頭,利用Shift功能來修正透視變形,以下有簡單的範例讓各位參考。

▲f/10、1/80s、ISO 125、11mm。標準的透視變形,因為我是以仰角來拍攝,可以發現照片中的建築變得上窄下寬,但這並非超廣角鏡頭的問題,單純只是拍攝角度使得透視變形更明顯。

▲f/10、1/80s、ISO 200、11mm。當小編將拍攝角度改為平視,所有問題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呢?!請善用你手中的器材並掌握鏡頭特性才能發揮1+1大於2的威力,因為超廣角鏡頭是非常有趣的。

附加壓縮檔: 「星芒測試原圖打包下載」
上圖場景是在台中國家歌劇院測試的結果,真羨慕台中有那麼多大型的新建設,且蓋的真的很漂亮,來到現場我發現若使用一般24mm拍攝的話,要退到好遠才能將整個建築給拍進去,但EF 11-24mm f/4L USM在手可就輕鬆多了。光圈由九枚光圈葉片組成,以星芒公式換算來看,「單數」光圈葉片乘上二,就可以得到正確的星芒數量,各位看看上面EF 11-24mm f/4L USM的實拍範例,是不是有18道放射狀星芒呢?而且特別的是EF 11-24mm f/4L USM從f/5.6開始就有明顯的海膽星芒。

附加壓縮檔: 「耀光測試原圖打包下載」
EF 11-24mm f/4L USM內含一枚超級超低色散鏡片與一枚低色散鏡片,目的就試用來抑制色散情形,而最常見的色散情形應該就是紫邊,通常出現在明暗反差較大的拍攝題材上,通常鏡頭下得成本越重,也越看得出來效果,我說的是「通常」並非「絕對」...因為小編也遇過特殊案例。從上圖的測試結果來看EF 11-24mm f/4L USM不負眾望,在f/4開放光圈時也幾乎找不著紫邊產生,而光圈縮越小也越能夠抑制色散情形,所以結論各位應該很清楚,EF 11-24mm f/4L USM果真是名符其實的神鏡。

附加壓縮檔: 「色散測試原圖打包下載」
我反覆試過好幾種光線射入的角度,發現當點光線放在中央以外的畫面,才有可能導致光斑及鬼影的產生,從f/5.6開始畫面中央即有不明顯的鬼影出現,f/8開始慢慢明顯,f/11~f16應該就不用小編贅述,各位看圖應該就有答案了。可能這樣的表現各位不是很滿意,畢竟EF 11-24mm f/4L USM同時有「ASC空氣球形鍍膜」與「SWC次波長結構鍍膜的加持」,或許要完全無鬼影、光斑的出現才肯入手,但我只能說這是不可能的,畢竟這不像寫程式不是0就是1,很多時候技術人員只能盡力做到最好,但卻無法給予絕對性的承諾,不過以小編拍攝約2000張的經驗來看,這顆鏡頭的抗耀光能力已經非常出色,不然也不會讓我花了好一會兒功夫才試出耀光現象。
☆ 5D Mark III + EF 11-24mm f/4L USM‧整體感受與使用心得 |

為了這顆鏡頭小編幾乎全台灣跑透透,在台北拍了兩天就已經快崩潰,因為拼命在下雨...要下也請下對位置,水庫缺水嚴重啊

過去我最常用的超廣角鏡頭就屬16-35mm這個焦段,而且都是在測試鏡頭時才有機會用到,沒想到這次那麼快就可以進行EF 11-24mm f/4L USM的測試,台灣Canon手腳之快讓小編還挺驚訝的!用這類超廣角鏡頭最擔心的就是無法駕馭它,同時發揮不了超廣角應有的氣勢及視覺張力,但我發現自從去年測過EF 16-35mm f/4L IS USM之後,似乎真的中了超廣角鏡頭的毒,後來用一般的24mm來拍攝風景就會覺得不過癮,總覺得少了一味,我想應該是自己胃口被養大的緣故,而這次全台跑透透加上2000張照片的洗禮,相信應該可以更詳盡的描述這顆鏡頭的特性給各位。

EF 11-24mm f/4L USM的鏡頭質感絕對沒話說,對焦速度及手感都維持L鏡一貫的水準,用11mm廣角端拍攝時,最要留意的就是畫面的平衡,盡可能的左右對稱否則就是要留意水平線,通常只要水平掌握得當,超廣角鏡頭也可以輕鬆駕馭,還有拍人物的時候請維持中央構圖且平視拍攝,否則透視變形會搞垮你。再來要談論到整體畫質的部分,若滿分10分的話我會給它9.5分,因為EF 11-24mm f/4L USM不僅是世界最廣的變焦鏡頭,同時中央及邊緣畫質都非常出色,就算開放光圈也有一定的水準;色散的抑制能力、廣角端變形控制的表現、抗耀光的能力我個人都覺得很不錯,以超廣角鏡頭來說絕對稱得上是神兵利器!Canon沈寂了多年才打造出EF 11-24mm f/4L USM,想必應該圓了不少Canon EOS用戶的夢,如果預算不是問題又偏愛超廣角鏡頭的特殊視野,那麼EF 11-24mm f/4L USM肯定是你的首選,畢竟超廣角鏡頭只要差1mm就是勝負的關鍵,相信它不會讓你失望的。
☆ 【Canon 5D Mark III + EF 11-24mm f/4L USM】Time-Lapse |
▲【Time-Lapse 清水高美濕地】 這是小編第二次來到高美濕地,上次來的時候已經是2012年的時候,而巧合的都是測試Canon產品,上次我帶去的是EOS-1D X這台機皇,出發前有計畫要拍攝縮時影片,所以特別準備了多功能快門線,畢竟5D Mark III不像7D Mark II或最新的5Ds/5Ds R內建間隔計時器及縮時攝影功能,剛抵達高美濕地的時候天氣還不錯,但越接近日落時間雲層卻漸漸變厚,陽光也完全被遮蔽,所以我最後只拍了600張左右的照片,最後再透過影片剪輯軟體來製作。
▲【Time-Lapse 日月潭朝霧碼頭 】上次來日月潭不過是去年六月份的事情,對朝霧碼頭的印象也還挺深刻的,重點就是要來這裡拍日出,但我只能說本人跟日月潭日出真的很無緣,因為一共來過三趟卻全都槓龜,真是太幸運啦

▲清境農場。
▲南投群峰。
▲蒙塔尼法式甜點。
▲車埕明潭水庫。
▲真愛碼頭對面的85大樓。
▲真愛碼頭這裡似乎要改建為流行音樂中心。
▲清水高美濕地。
☆ 5D Mark III + EF 11-24mm f/4L USM‧拍攝樣本(點縮圖後可檢視原始大圖) |

▲f/6.3、1/160s、ISO 800、11mm。(HDR:鮮豔藝術效果)

▲f/4、1/800s、ISO 100、24mm。

▲f/5、1/125s、ISO 125、11mm。

▲f/8、1/125s、ISO 1000、24mm。

▲f/5.6、1/160s、ISO 100、19mm。

▲f/16、2s、ISO 250、17mm。趁著通勤時間複習一下高雄景點,沒想到居然有「光之塔」這麼特別的再生裝置藝術,不過小編在這裡拍了一個多小時,經過的路人也不少,但只有我一個人是專程來拍照,是這個點太冷門了嗎


▲f/4、1/800s、ISO 100、11mm。

▲f/4、1/250s、ISO 200、11mm。(HDR:鮮豔藝術效果)

▲f/5.6、1/125s、ISO 800、11mm。

▲f/4.5、1/125s、ISO 200、24mm。

▲f/8、1/250s、ISO 400、11mm。(HDR:鮮豔藝術效果)

▲f/4、1/320s、ISO 500、24mm。

▲f/4、1/200s、ISO 1250、11mm。

▲f/10、1/50s、ISO 400、11mm。

▲f/8、1/100s、ISO 100、11mm。真愛碼頭倒處都是這種黃澄澄的雜草,好適合在這裡拍MV。

▲f/4、1/1000s、ISO 100、12mm。

▲f/8、1/80s、ISO 100、11mm。

▲f/6.3、1/160s、ISO 100、24mm。離開台中後才知道新聞報的風鈴木盛開地點就是在台中...

▲f/8、1/160s、ISO 100、11mm。

▲f/8、1/160s、ISO 200、11mm。(HDR:鮮豔藝術效果)

▲f/4、1/100s、ISO 1000、16mm。

▲f/10、1/125s、ISO 100、15mm。這天的霾害真的很恐怖,如果小編沒說明的話,可能有人還以為11-24mm的畫質怎麼會這樣。

▲f/4、1/1250s、ISO 800、24mm。

▲f/4、1/60s、ISO 800、11mm。

▲f/8、1/125s、ISO 500、11mm。

▲f/8、1/160s、ISO 160、11mm。(HDR:鮮豔藝術效果)

▲f/4、1/800s、ISO 100、24mm。

▲f/8、1/80s、ISO 1250、11mm。

▲f/8、1/200s、ISO 100、11mm。

▲f/8、1/250s、ISO 800、11mm。(HDR:鮮豔藝術效果)

▲f/9、0.8s、ISO 400、11mm。

▲f/6.3、1/125s、ISO 400、11mm。(HDR:鮮豔藝術效果)耶穌堂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黃色的外觀,若有藍天相襯的話看起來會更漂亮。

▲f/6.3、1/40s、ISO 800、11mm。

▲f/8、1/250s、ISO 100、11mm。

▲f/4、1/160s、ISO 160、24mm。

▲f/14、4s、ISO 400、14mm。到紙教堂拍照就要有餵蚊子的心裡準備,因為這個點晚上的景色才迷人,但又不能讓天空全黑,所以得耗上一個多小時的等待時間,但園區內的設備以及可參觀的內容又很貧瘠,所以你只能坐著餵蚊子...

▲f/5.6、1/80s、ISO 640、11mm。(HDR:鮮豔藝術效果)

▲f/4、1/250s、ISO 500、24mm。

▲f/6.3、1/160s、ISO 200、11mm。

▲f/4、1/1000s、ISO 800、24mm。

▲f/5.6、1/160s、ISO 100、24mm。

▲f/8、2.5s、ISO 800、11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