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4/9也就是昨天Canon EOS M3已經正式在台發表並宣布開賣!手腳快的經銷商或消費者可能昨晚就已經入手了,當然也有不少玩家選擇直接在網路或日本當地購買,至於價差當然是免不了的,但想要有公司貨保固以及繁中介面的話,還是得多付出點代價,這點我想各位都很清楚。Canon跨入微單眼領域的時間並不長,但為什麼從EOS M開始就能夠引起大家的關注呢?首先是EF-M鏡頭的光學品質都不錯,再來是方便的觸控螢幕讓入門玩家很容易上手,最後就是EOS M、M2接二連三的降價,使得Canon微單眼的用戶大幅提昇,同時EOS M系列高C/P的優勢也在攝影圈口耳相傳開來;更因為EOS M/M2的破盤價已經深植消費者心中,EOS M3要再創新局也或許不是那麼容易,但從小編的角度來看,會買單的還是願意出手,畢竟大家考量的點不盡相同,而且以EOS M3的規格來看,也並非一年就會被淘汰的機種,該怎麼選消費者心裡都有一把尺,比較可惜的是沒有販售單機身,這可能也讓EOS M、M2用戶少了升級的理由,希望Canon可以聽見台灣消費者的心聲啊。

過去EOS M強調以簡單、易用為出發點,身為Canon EOS系列的第三款產品,「M3」打破以往的產品定位,逐漸向專業機身靠攏,強調高畫素/高畫質、對焦速度以及操控性,我想Canon也已明白與時俱進的道理,如果機身等級永遠停留在EOS M、M2的話,不論是銷量或是市場規模都很難再有突破,尤其是亞洲以外的國家,因為微單眼在歐美用戶的眼中總是少了吸引力,因為機身太小不好握,不論是哪個品牌都遇過相同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中階以上的微單眼機身尺寸也會跟著變大的原因。「M3」的機身也是這次的改款重點,更細膩且富有設計感的造型,同時加入蒙皮握把,另外提供曝光模式轉盤、曝光補償轉盤以及雙指令轉盤的設計,再來主打的還有可上掀180度的自拍螢幕,用這點來跟家中的財務大臣請款或許有點幫助

☆ Canon EOS M3‧拍攝樣本(點縮圖後可檢視原始大圖) |

































☆ Canon EOS M3‧外觀暨規格介紹 |

輕量化依舊是微單眼必須要考量到的要素,所有M3維持EOS M系列的塑膠機身,但質感可沒有因此打折扣,而且黑色塗裝一直以來都是我的最愛,霧面帶有磨砂的質地,不僅止滑效果更好也不容易髒污,我想男性朋友百分之九十九應該都會選黑色機身吧?!另外還有白色外觀可選擇,那類似鋼琴烤漆的塗裝想必會受到女性玩家的青睞,而且針對M3白色機身原廠還特別推出銀色版本的EF-M 22mm f/2.0 STM鏡頭,做為台灣的雙鏡販售組合之一。
M3的機身尺寸為110.9 x 68 x 44.4(mm),機身加上電池與記憶卡的總重量為366公克(淨重約319公克),若機身走向專業化,那麼體積勢必會受到影響,因為握感與操控性都必須向上提升,從上圖我們可以見到M3有著凸出且覆蓋大面積橡膠蒙皮的握把,握把的凹槽深度適中,搭配其下四顆EF-M鏡頭都還是可以穩定的單手握持並拍攝。

就算是女孩子拿在手上也沒啥負擔,對小編來說更是如此。

過去Canon常見的APS-C感光元件畫素都停留在1800萬,今年Canon不僅將全片幅畫素提升到5060萬,就連APS-C也全面更新至2420萬,目的就是希望可以同時帶來高畫素與高畫質雙贏的局面,而這片感光元件當然也是由Canon自行開發製造,過陣子也會在台發表、販售的760D/750D,也採用相同的架構,對DSLR比較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可以先參考本篇的測試報告。M3採用新一代的DIGIC 6影像處理引擎,對於雜訊抑制能力、影像處理速度、連拍速度、對焦速度都會有幫助;再來M3的感光度範圍跟M2是一樣的,標準感光度從ISO 100~12800,當感光度擴展選項開啟後,感光度可提升至ISO 25600。


M3內建鏡頭像差校正的功能,可針對邊緣失光或鏡頭的橫向色差進行自動的數位校正,這功能我都會選擇開啟,此功能就算裝上轉接環也同樣支援EF/EF-S鏡頭的校正。我在M3的自訂功能中無意間發現「關機時收縮鏡頭」這功能,搭配18-55mm STM反覆測試並未看出任何變化,所以我自己推測這是否代表Canon未來有機會推出「電動變焦鏡」?不然實在猜不透這選項的用意。

M3內建立體聲麥克風,收音孔分別為在機身接環的上方,另外在上圖的最右邊可以看到對焦輔助燈,採用LED所以補光效果十分顯著,在暗部對焦時可以減少迷焦所耗費的時間。

這次測試的陣容十分龐大,包括了旗下的四顆EF-M鏡頭,另外我還多借了一顆Canon Speedlite 320EX外接式閃燈以及電子觀景窗(忘了一起入鏡拍合照XD)。

目前販售的三種Kit組其實都不是我的菜,上圖這樣的一機一鏡組才是我的目標,因為會購買這類微單眼圖的就是輕便,這樣不僅有大光圈加持,22mm換算等效焦長後也屬於常見的35mm標準鏡焦段,許多題材都可以發揮尤其是生活隨拍;如果要用其它焦段的話,我會建議搭配轉接環來使用EF或EF-S鏡頭,因為選擇更多、日後添購DSLR鏡頭也可以沿用,而且同樣支援自動對焦/自動測光。

目前EF 24-70mm f/4L IS USM是我工作時的主力鏡頭,雖然光圈只有f/4,不過內建微距功能實在太方便了,拍商品非常好用;像是它透過轉接環裝上M3後,便可以臨時充當我的工作機,在棚內拍攝一些靜態商品絕對是綽綽有餘,

在快門鍵的下方可以發現紅外線接收處,可透過紅外線遙控器進行倒數拍攝的動作,可搭配RC-6遙控器來使用。

機頂全貌一覽,由左至右分別是內閃結構、機頂熱靴、曝光模式轉盤、電源開關、曝光補償轉盤。

過去EOS M、M2都沒有內閃的設計,這回M3不僅加入了內閃,也支援手動打跳燈的功能。目前好像只有M3跟G1X Mark II這兩台是採用同樣的內閃結構。

內閃也支援手動朝上打跳燈這項技能,這裡順便提一下,將內閃下壓打跳燈的同時,請勿將內閃壓到底否則閃燈會無法過電,這是小編在測試內閃跳燈表現時發現的情況。


內閃的出力有自動與手動兩種方式,而手動出力也只有三種強度可以選擇,微光下在拍攝人像帶景時可以切換到慢速同步進行補光,可以同時讓背景與主題的受光平均,以下則是內閃補光前後及跳燈的範例。

▲內閃關:在光線充足的室內拍攝,膚色表現也傾向自然。

▲內閃開(跳燈):將內朝閃向天花板補光所折射下來的光線會變得平均且柔和,膚色與環境色溫顯得較為一致,而且還多了眼神光的加持,看起來更炯炯有神。

機頂熱靴主要當然就是用來外接閃光燈,但因為多了電子傳輸埠在內,所以支援的功能也有增加。

像M3就跟G1X Mark II同樣支援EVF-DC1電子觀景器,裝上後機身會明顯變得比較大台,但若是讓我選的話,有電子觀景窗還是比較利於構圖,因為這才可以專注在這小框框之內,以我為例用機背螢幕取景就是比較容易分心,而且水平常常會抓不準。

這具EVF-DC1電子觀景器內建感應裝置,當肉眼準備靠上時它會自動以它來顯示畫面,同時關閉機背的畫面。


如果有外接閃光燈需求的話,我會建議搭配320EX而非270EX或90EX,因為320EX是這個尺寸中唯一支援左右擺頭、可以執行跳燈,而且內建LED補光燈的外閃,雖然單價比較高但卻十分符合M3的體積搭配使用。

M3曝光模式轉盤上最重要的就屬手動曝光模式,當然除了手動曝光模式之外還有創意輔助、場景模式、濾鏡效果、錄影模式可以選擇。獨立的曝光補償轉盤我覺得非常實用,而且支援M模式+AUTO ISO時使用,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固定光圈或快門的數值,然後將感光度設為自動,透過曝光補償的增減來改變進光量。

快門鈕的外圈本身就是一具指令轉盤,撥動時的手感明確而且階段分明,裝轉盤整合在快門上好處就是可以節省空間,讓本來空間就有限的機頂更能夠有效被利用。機頂的M-Fn按鍵就像是M3唯一的自訂鍵,但其實位在機背的錄影鍵與刪除鍵也擁有同樣的功能自訂能力,而我將機頂的這顆M-Fn設為相片風格,好讓我快速在彩色/黑白間的顏色做變化。


雖然機背的錄影鍵與刪除鍵也都支援功能自訂,不過它們原本的功能都很重要,所以我只有設定機頂的自定義鍵,我將它設為「相片風格」,因為我會依照拍攝題材的不同,而在彩色/黑白風格上切換。

機背採用一片三吋104萬點的電容式觸控螢幕,有五級亮度可以自由調整。
▲【Canon EOS M3】觸控靈敏度及按鍵轉盤操作示範。

M3同時還支援多點觸控,也就是說你可以像操作智慧型手機般的操作它,兩隻手指頭可用來快速放大或縮小螢幕上的畫面。

過去EOS M、M2都是搭載固定式螢幕,而M3首次搭載翻轉式螢幕就支援自拍,可說是誠意十足啊!

當螢幕上掀180度準備進行自拍時,M3並不會出現任何的自拍優化提示,也看不到美肌、柔膚或是倒數自拍的選項,比較接近美肌功能的選項只有創意濾鏡內的「柔焦」功能,建議可以拍攝完畢後再以JPG來套用。

M3的翻轉螢幕支援上掀180度、下傾45度的功能。

當你將相機高舉拍照時,可利用螢幕下傾45度的功能來檢視畫面。

從上掀螢幕的背後可以見到原先應該藏於機底的標籤,M3的產地是來自於日本。

機背的實體按鍵明顯有增加,像是多了曝光鎖定鍵、感光度按鍵、手動對焦切換鍵...等等,另外播放鍵移到機背右上方還真不習慣。


透過機背的INFO按鍵可以切換螢幕上的顯示資訊,其中可以看到左圖M3終於加入了「電子水平儀」的設計,這是EOS M、M2都未配備的功能,當初在測試那兩台相機時都只能倚賴內建的構圖格線來抓水平,好在M3終於加入這實用的功能,拍風景也輕鬆多了。轉盤中央的「Q」SET鍵按下後,便可以喚出右圖,用來即時調整一些常用功能,此時可以直接用觸控來切換或選擇。

機身左側可以看到內閃的實體開關,3.5mm的麥克風插槽以及Mini USB的傳輸埠,再來就是Wi-Fi傳輸晶片的位置,很可惜M3依舊沒有提供電子快門線的插槽,若有長曝需求的話我會建議直接用Wi-F來遙控拍照。

機身右側最重要的當然就是那厚實的握把以及HDMI輸出埠。

NFC近場通訊的感應晶片位於機底,各位可別搞錯位置囉!有了它便可以快速叫出行動裝置上的APP,同時進行連線配對的動作。

M3搭載全新的鋰電池LP-E17,因此無法與M、M2共用,而這顆電池在台的售價也不便宜,單顆就要NT$2,390元,以M3充飽電最多只能拍250張靜態照片的續航力來說,勢必要第二顆電池作為備用,且比較可惜的是M3並未支援機身充電,所以備用電池更顯得重要。儲存媒體方面支援SD、SDHC、SDXC的記憶卡,同時相容UHS-I高速傳輸介面。

這次同時也有借到M2,就一起來比較兩者的外觀吧!首先光是正面的體積就能明顯看出差異。

左邊的M3比右邊的M2還要多了內閃、手動曝光轉盤、曝光補償轉盤、自訂鍵。

M3的機背螢幕支援180上掀自拍,按鍵數量增加兩顆但擁有雙轉盤設計,右上方握柄的支撐面積也比較大。

機身右側相比之下便能立即看出兩者握把厚度的差異,M3不論在握感或是握持的穩定性上,都有很大的突破跟進步。

兩者的傳輸埠類型與數量都相同,只是M3選擇分散在機身左右兩側。
☆ Canon EOS M3‧拍攝樣本(點縮圖後可檢視原始大圖) |




























★ RAW+JPG 紀錄 |


★ 相片風格 |


兩個月前測試EOS M2的時候,我就已經習慣用「自動」相片風格來詮釋日常生活的景色,只有拍攝單色照片還有拍攝人像時,才會個別套用我自己的設定,像是拍人的話我會選擇用「中性」銳利度+7、色調-1,黑白就會套用「單色」銳利度+6、對比度+3;以「自動」拍攝的風景照,我覺得似乎有比M2稍豔的感覺,尤其是對藍色及紅色特別明顯。

▲自動風格。

▲單色風格:銳利度+6、對比度+3。

▲中性風格:銳利度+7、色調-1。
★ 高光色調優先 / 自動亮度幽化 |


「高光色調優先」啟動後自動亮度優化功能會被關閉,且感光度會從ISO 200起跳,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保留較多高光細節,像是白紗之類的題材就可以開啟這功能。「自動亮度優化」會依照選擇的優化程度為影像做適度的修正,但修正的效果有限,我平常是將這功能設為「標題」,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減少照片的反差,至少讓暗部的細節能多一點。

▲自動亮度優化:關閉

▲自動亮度優化:弱

▲自動亮度優化:標準

▲自動亮度優化:強
★ 對焦速度 |


M3雖然支援連續自動對焦,但速度還有待加強,我個人是不建議開啟,否則正當你要拍攝近物時它正好朝遠景對焦,反而浪費時間在重新對焦上面。


內建峰值對焦功能,切到全手動或半手動對焦模式時,只要在合焦範圍內就會以高光在輪廓上顯示作為提醒,右圖我選擇的就是用紅色作為提示,看起來比較清楚。


當初EOS M的對焦速度讓許多人無法接受,EOS M2則做了明顯的改善,AF速度是上一代的2.3倍,EOS M3搭載的第三代混合式CMOS對焦系統,讓它的對焦速度要比二代快了3.8倍(理論值),但實際上我覺得EOS M與EOS M2的差異似乎比較顯著,而且M3實在不適合用來拍攝移動中的寵物或小朋友,就算移動速度不是太快,要跟上還是有困難。我還是建議直接下放「Dual Pixel CMOS AF」到EOS M系列才有辦法顛覆市場,否則光靠討喜的膚色就想要一統江湖是不可能的,如果可以的話富士微單眼可能早就達成目標了,因為它們推出的時間比較早,但富士也有同樣的問題,那就是「對焦速度」!
| 搭配EF-M 18-55mm f/3.5-5.6 IS STM 自動對焦示範 |
在同環境下測試,我感覺M3與M2的對焦速度似乎沒有太大的差異,光源充足時的表現不相上下。各位可能都會發現M3在釋放快門後會出現黑屏現象,M2看似沒有黑屏出現,但可以發現M2在快門釋放之後,螢幕上方會出現緩衝的橘燈,在橘燈熄滅之前是無琺進行任何操作的,在仔細看會發現每次釋放快門要改變對焦目標時,畫面會有LAG的情形,但M3完全沒有這問題,M3只要黑屏消失就會恢復原狀。
▲Canon EOS M2
▲Canon EOS M3
| 搭配EF 40mm f/2.8 STM 自動對焦示範 |
透過轉接環搭配EF 40mm f/2.8 STM拍攝時,M3的對焦速度似乎有快那麼一些。
▲Canon EOS M2
▲Canon EOS M3
| 搭配EF 35mm f/1.4L USM 自動對焦示範 |
再來透過EF 35mm f/1.4L USM拍攝,M3與M2的對焦速度似乎又不相上下,其實可以發現高階鏡頭的USM馬達的對焦速度還是優於STM馬達。
▲Canon EOS M2
▲Canon EOS M3
| 20秒內連續釋放快門 |
這個比較特殊的測試項目,更可以看出M3的反應比較靈敏,在20秒之內M3共拍攝20張,M2只有15張,而這之間的差異就在於對焦速度與影像處理速度所帶來的影響。
▲Canon EOS M2:15張
▲Canon EOS M3:20張
★ 連拍速度 |

附加壓縮檔: 201504/mobile01-acca396988cf7e5309e927c562b537c9.zip
M3在單次對焦時,每秒可連續拍攝的張數為4.2張,相較於M2的每秒4.6張其實是退步了,不過M3的畫素比M2多了約六百萬,想必這也是數據微幅下滑的原因;實際測試連拍的時候,其實拍攝到四張要進入第五張就會開始卡彈,接著就是一秒約一張的連拍速度在進行,搭時我當配的是Sandisk Extreme class10 UHS-I記憶卡,但Canon想做出的區隔就是有別於它廠給10張連拍,但十張拍完機身就無法再進行任何操作這類的窘境。
★ 各級感光度表現 |






M3雖然搭載一塊全新的感光元件,但感光度的範圍依舊沒變,標準感光度從ISO 100~12800,選擇擴展的話便可以提升至ISO 25600;ISO自動可以搭配M模式使用,因為使用者可以自訂光圈及安全的快門速度,同時利用M3獨立的曝光補償轉盤來增減EV值,這功能其實不要說是EOS M系列第一次加入,其實連EOS單眼相機也只有EOS-1D X這機皇等級的機身有支援,像小編的5D3想用還沒有呢!

附加壓縮檔: 各級感光度打包下載
當NR設為標準時ISO 1600勉強可視為工作值,堪用值約在ISO 3200-6400之間,當「多重拍攝消除雜訊」的功能開啟後,高ISO的整體表現會向上進步半級至一級,效果十分的顯著,我覺得M2在高ISO方面的表現有小贏M3,但幅度大概只有1/3EV左右,如果不是100%檢視的話,可能不會有感覺。
★ 創意濾鏡 |


創意濾鏡拍攝時可套用的項目多達八種,Live View模式下可以同步顯示濾鏡的效果,若事後才想套用濾鏡特效的話,M3也支援後製的功能,但要注意!只限用JPG拍攝的檔案,因為機身後製時是不支援RAW檔的唷,以下小編分享幾張拍攝時即選定濾鏡效果的照片讓各位參考。

▲高動態範圍模式。

▲魚眼效果。

▲油畫藝術效果。

▲水彩畫效果。

▲模型效果。

▲玩具相機效果。

▲柔焦。

▲粗糙黑白。
★ 全手動錄影 |






M3具備自動曝光與全手動曝光兩種錄影模式,後者在錄影途中可以任意改變曝光補償、光圈、快門、感光度...這些參數,能肆意控制景深的深淺,所有的曝光調整也無須透過按鍵,利用觸控螢幕便可以無聲完成各項設定。影片的最高品質為1920 x 1080 29.97fps,採用MPEG-4 AVC/H.264編碼,內建雙聲道的收音孔而且支援外接式麥克風。M2原有的「數碼變焦」功能,在M3身上卻被取消了,其實這功能對於只帶EF-M 22mm f/2.0外出的用戶來說是相當實用的,因為變焦倍率有三到十倍。
▲【Canon EOS M3】1920x1080 30fps / 實拍A
▲【Canon EOS M3】1920x1080 30fps / 實拍B
▲【Canon EOS M3】1920x1080 30fps / 實拍C
▲【Canon EOS M3】1920x1080 30fps / 實拍D
▲【Canon EOS M3】1920x1080 30fps / 實拍E
▲【Canon EOS M3】1920x1080 30fps / 實拍F
▲【Canon EOS M3】1920x1080 30fps / 實拍G
★ Wi-Fi傳輸 / 遙控拍照 |






連線成功後用戶可選擇照片檢視或是遙控拍照,這裡我們先看看遙控拍照的部份,「EOS Remote」支援全手動曝光,這也算是彌補了M3不支援電子快門線的遺憾,想要長時間曝光或執行「B快門」都可以由這個程式來完成;各位還可以看到左圖那豐富的參數調整列,舉凡快門、光圈、感光度、曝光補償、對焦模式都可以直接透過觸控來完成。


檢視檔案的同時也可以將照片下載到手機,切換檢視方式便可以看到更詳盡的拍攝資訊,例如檔案格式、感光度、光圈及快門...等等;另外我發現有趣的地方,那就是就算我只拍攝RAW檔,透過手機觀看下載的話,會存給我一張約300萬畫素的JPG檔,這對記者朋友來說其實相當方便,大可不必拍RAW+JPG,要小圖即時發稿或上傳粉絲團的話,300萬畫素絕對夠用!
☆ Canon EOS M3‧整體感受與使用心得 |

第一次摸到EOS M3實機就是在Canon總部內,從它進化的外型與規格來看,當時甚至想入手作為工作機,以為搭配電子觀景窗就天衣無縫,不過等到上週正式機拿到手,真正深入測試、拍攝、操作過後發現,M3進步的幅度並沒有我預期中來的大,我們先從外觀開始看起好了,全新的機身結構對M3來說絕對有加分,首先是大小適中的外型,而且還提供相當好握持的把手,表面還覆蓋了大量的橡膠蒙皮,握感與過去M2相比有非常大的進步。
機頂終於加入曝光模式轉盤,讓使用者可以快速在P/A/S/M之間切換,這是過去EOS M系列辦不到的,另外設置了獨立的曝光補償轉盤,M模式搭配ISO自動還可以增減EV值;雙指令轉盤加上觸控螢幕,親自操作時的確很實用,重點是光圈、快門可以獨立調整,這對習慣全手動曝光的用戶來說非常重要,可上掀180度的三吋液晶螢幕對男生來說或許不是重點,但其實這會是家庭購機或是情侶購機時的誘因,如果你不想拿自拍棒的話,內建可上掀180度的自拍螢幕我覺得會是更好的選擇,翻轉角度從180度到-45度,不論是錄影或拍照構圖都可以更靈活,這是我選購DC或微單眼必要的條件之一。

再來小編想跟各位討論一下M3最重要的影像核心以及對焦性能,首先來聊聊畫質的部分,M3與M2同樣都是APS-C感光元件,但有效畫素一下從1800萬提升到2420萬,對畫質勢必會有影響,簡單來說我覺得這塊感光元件還有進步的空間,戶外光線充足的時候,細節的表現我覺得不如過去的M2,至於高ISO的雜訊抑制能力則是小輸1/3EV左右,因為沒有實際比較只能用過去的經驗來判斷,但我想這也是高畫素帶來的必要之惡,畢竟在各廠都以24MP作為APS-C主力的情況下,Canon實在沒理由不跟進,當然以上談的都是100%檢視的經驗談,其實也就是9.5分跟10分的差別;但高畫素對於一些有裁切需求或是大圖輸出的使用者來說,還是有它的吸引力,只是希望Canon可以針對感光元件以及影像處理引擎再做優化。
在拍攝MD前其實有料到清明連假後天氣會有大幅度的變化,所以就安排在棚內拍攝,但這次在棚內拍攝時,九成以上的拍攝時間都是吃現場光為主,因為在無法後製的情況下,接機頂閃打跳燈的光線不夠均勻,再來還要將快門盡可能的保持在1/125秒,感光度難免會拉高到ISO 1600以上,所以當各位點擊麻豆大圖檢視臉蛋時才會有高ISO帶來的模糊感,因為M3畫素提升的緣故,高ISO與M2相比其實佔不到便宜,所以我會建議各位除了麻豆照之外,同時也檢視小編提供的風景照或是一些特寫的範例,這樣比較下來會更加客觀。

M3的自動對焦速度也是小編相當期待的項目,如果各位有看前面影片範例的話,應該可以明顯感覺出M3的進步,原廠表示M3比M2要快了3.8倍,對焦性能的確是提升了沒錯,但若是要拿來跟Sony E-mount相比,我想還有一段路要走,像我要拿來拍攝一歲多的小朋友,幾乎只能亂槍打鳥,因為顯示對到焦的時候我女兒早就跑開了,而且M3只要一遇到光線不足或逆光時,迷焦的頻率就會變高,因為M3的對焦亮度範圍僅有2~18EV(EOS M/M2:1EV~18),對焦速度是有變快沒錯,但工作亮度反而下降真讓小編感到納悶。以上談論的是比較嚴苛的環境,倘若你是一般用戶,主要目的只在於家庭記錄、生活隨拍的話,M3絕對可以滿足你的需求;而Canon其實也不只一次跟小編提到,EOS M系列日後不論事機身或鏡頭絕對會越來越豐富,M3的出現只是想要證明EOS M系列可以走向專業化,而不是定型在M、M2這類的機身上。至於日後會不會有M5、M7的出現,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值得讚賞的部份:
◎ 全新的外型與握把,握感非常好,單手可輕鬆握持以及穩定的拍照。
◎ 提供兩組指令轉盤,可獨立調整光圈及快門。
◎ 獨立的曝光補償轉盤,全手動模式搭配ISO自動,可增減曝光補償來改變亮度。
◎ 內建Wi-Fi傳輸與NFC近場通訊功能,可進行無線傳輸與遙控拍照,而且還支援B快門。
◎ 螢幕支援上掀180度自拍,而且還可以下傾45度,具備電容/多點觸控能力。
◎ 自動對焦速度有明顯提升。
◎ 內建閃燈並且支援手動改變角度打跳燈。
◎ 支援全手動錄影,可以手動調整光圈、快門、感光度。
可以改進的部份:
◎ 這塊感光元件的畫質還有進步的空間,在光源不足時雜訊較為明顯。
◎ 暗部對焦能力及連拍速度有待加強。
◎ 執行創意濾鏡、HDR背光控制、手持夜景拍攝時,拍攝完畢後皆需十秒左右的處理時間。
◎ 內建自拍螢幕卻未內建柔膚或專屬的自拍模式,其實有點可惜。
◎ 沒有快門線插孔,無法使用快門線。
◎ 希望可以推出單機身的販售選擇,讓M、M2用戶有升級的機會。
☆ Canon EOS M3‧拍攝樣本(點縮圖後可檢視原始大圖) |












































★ 場地協力:Zakka breeze & 3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