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by EOS R5 / EF 24~70mm F2.8L II /
Sigma 50mm F1.4 Art / Sigma 85mm F1.4 Art
CR3 轉 DNG 再用 Lightroom 解檔
從大學時代開始接觸攝影差不多20年,也當了至少15年的 Canon 用戶。
這一路走來讓我覺得神奇的機子沒有幾台,比較有深刻體認的大概就是 Contax AX 讓手動老鏡能自動對焦、Sony A7 系列的萬用香爐。
一路走來用的就是SLR、DSLR、645、Leica M、再回到 DSLR。
撇開一些手動對焦的系統不談,用AF系統長年的經驗與習慣就是反覆的半按快門對焦B、B、B確認對焦無誤
或是買了大光圈鏡頭卻得刻意地縮光圏以求得較深的景深來 Cover 餘弦差、跑焦等問題,
當然免不了的還要多拍幾張來買個保險。
買了一堆強大的 Sigma Art 定焦,卻總要碰運氣賭一張準焦的作品,導致實用性質大降。
大概10來年沒有外拍了,R5入手的第一天托好友的福,能以戰養戰來熟悉新的戰友。
雖然早耳聞 DPAF 或是相位對焦的神猛,但還是在親自上陣以後不自覺驚呼"這根本就是作弊!!!"
只要進入射程範圍,除了廣角取景人眼比例過小的情況之外,人眼追蹤便黏著Model的眼睛不放。
完全不用再去想跑焦、景深不足、對焦誤差、餘弦差等等問題、甚至連對焦點都不用再自己選,只要把握 EVF 裡的構圖以及輕鬆地欣賞 Model 的表現,簡簡單單就能產出令人安心的產品。
原來,這才是正常的光學鏡頭該有的素質,原來過去這麼多年都被反光鏡給荼毒了。
R5 這樣的對(追)焦表現,真的讓我開了眼界,也在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就輕易贏得了我的信任。
戰友,就該是讓人有這樣的信任感與可靠度。
(看看防潮箱裡的5Ds和Df,可能從此就難再見天日了)
更何況,R5的IBIS更是沒讓人失望,
搭配沒有IS的鏡頭從EVF看出去,那畫面的黏著度已經跟有光學IS的鏡頭相去無幾,
網路上許多網友已經開始手持拍夜景的挑戰,我想對於外拍人像或是日常使用,這就不用再多擔心什麼。
搭配自動ISO和提升有感的高感光畫質表現,拍,就對了。
2020是一個注定在歷史上留下很多印記的年份。
Kobe的離去、COVID19的影響、TSMC的股價、Kodak起死回生的希望以及其他更多值得大書特書的事件,當然還有 R5 的上市(包含過熱話題),都讓這個年度與眾不同。
而 R5 或是後來更新的科技,一定也會對所謂攝影的"形式"帶來巨大的改變。
以上,只是一個現有SLR用戶對於 R5(或者說無反)的驚嘆以及簡單分享。
其實整場都在測試(熟悉、確認)大光圈的準焦和對焦方式。
所以幾乎都是這類糖水~沒啥變化,勿見怪。
若對於大圖有興趣,可以參考我個人的 flickr,都有留 exif 可查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