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蛙今年的重點產品之中「Laowa FFII 12-24mm f/5.6 C-Dreamer」這顆超廣角想必是其中一員,維持全金屬外觀、全手動操作以及緊湊鏡身的特性,變焦可調焦距來到 12-24mm,擁有 f/5.6 的恆定光圈,5 枚光圈葉片所帶來的五角造型散景與十道星芒效果也讓人印象深刻,雖然是 12mm 的超廣角卻能搭配 77mm 的濾鏡使用,共推出 Canon RF、Nikon Z、Sony E 與 Leica M 這四款原生接環,其中 Leica M 接環支援疊影對焦,而吉姆本次借到的接環為 Canon RF-Mount,正好也是 RF-Mount 欠缺的 12mm,畢竟 Canon 最廣的就是 RF15-35mm F2.8L IS USM,期待 EF11-24mm F4 L USM 能回歸無反系統!
/// 外觀與特色介紹
- 金屬鏡身

- 旋入式鏡頭蓋

- 內建遮光罩

- 外接式遮光罩

- 金屬材質

- 前玉

- 內建遮光罩


前玉雖然有外凸但倒置時倒也不用煩惱刮傷前玉,因為外圈有內建基礎的金屬遮光罩作為保護,另外原廠隨鏡也一併附上外接式的金屬遮光罩,除了遮蔽多餘的光線射入之外另一個用途就是轉接 77mm 的濾鏡,例如偏光鏡、減光鏡...等等,畢竟後置濾鏡的選項有限,且偏光鏡肯定是不支援的,因此前掛濾鏡的友善度還是相對高的。
- 對焦尺/焦距/光圈

- 最遠對焦距離

- 最近對焦距離

- 鏡尾

- 金屬接環

- 安裝範例

- 握持範例

- 最近對焦距離|24mm ISO100 f/16 1/250s

- 實際拍攝距離

/// 變形測試
官方特別強調 Laowa FFII 12-24mm f/5.6 C-Dreamer 的零畸變特性,但想也知道不可能...才兩枚非球面鏡片又沒有機身的數位校正輔助,如果真辦得到的話一線的日德鏡頭廠應該也不用混了,話雖如此此鏡在 12mm 的桶狀變形抑制表現是真的挺不錯的,24mm 時不僅抑制了桶狀變形的問題甚至還出現輕微的枕狀變形,這也是我意想不到的部分。
- 12mm

- 24mm

/// 各級光圈的散景差異
其實當我看到 Laowa FFII 12-24mm f/5.6 C-Dreamer 的規格資料時,就對它那五枚光圈葉片感到好奇,五角形的焦外散景也顯得格外有趣,隨著光圈越縮越小,散景的邊緣也越加銳利。- 5.6

- 8

- 11

- 16

/// 各級光圈解像力比較


這裡就開門見山的說了,雖然 Laowa FFII 12-24mm f/5.6 C-Dreamer 內含 2 枚非球面鏡片與 3 枚 ED 低色散鏡片,但是不是光有特殊鏡片就贏啊!研磨技術才是關鍵,這也是為什麼原廠鏡頭敢賣高價的原因。本篇測試與實拍樣本均搭配 4500 萬畫素的 EOS R5,測試過程中均放大檢視來完成對焦,但畫質卻是差強人意,12mm 縮到 f/8~f/11 的表現會稍微理想一些,但邊緣畫質是個悲劇;24mm 在 f/8~f/11 時的中央畫質比較能被接受,邊緣畫質的表現也差不多。說實話文末拍攝樣本的表現,比這部分的測試要好。
- 12mm中|5.6

- 8

- 11

- 16

- 22

- 12mm邊|5.6

- 8

- 11

- 16

- 22

- 24mm中|5.6

- 8

- 11

- 16

- 22

- 24mm邊|5.6

- 8

- 11

- 16

- 22

/// 各級光圈色散表現
接著來看看內含 3 枚 ED 低色散鏡片的 Laowa FFII 12-24mm f/5.6 C-Dreamer,在面對高反差環境時的表現,此鏡的最大光圈雖然只有 f/5.6,但並沒有小光圈該有的表現,可說是整段光圈範圍都存在明顯的色散;影像邊緣的橫向色差倒是好一些,但也有可能跟反差的高低有關。
- 中|5.6

- 8

- 11

- 16

- 22

- 邊|5.6

- 8

- 11

- 16

- 22

/// 各級光圈抗耀光表現
官方資料中並未提及 Laowa FFII 12-24mm f/5.6 C-Dreamer 的鍍膜技術,從實測結果來看也可以發現此鏡從 f/5.6 開始就有明顯的耀光及光斑現象,當然在最小光圈 f/22 時尤其明顯。- 5.6

- 8

- 11

- 16

- 22

/// 各級光圈星芒表現
Laowa FFII 12-24mm f/5.6 C-Dreamer 的光圈葉片為 5 枚,單數光圈葉片乘 2 就能得到星芒的射線數量,因此「5 x 2 = 10」就是此鏡的星芒樣式,共計有十道星芒而這造型在市場上也比較少見,屬於細長型的樣式且在光圈 f/5.6 時就很明顯,如沒有長曝需求也無須刻意縮光圈就能拍到有星芒的夜景照。- 5.6

- 8

- 11

- 16

- 22

/// Laowa FFII 12-24mm f/5.6 C-Dreamer 使用心得與結語

老蛙耕耘手動鏡市場已行之有年,吉姆過去測試的 Laowa 85mm f/5.6 2x Ultra Macro APO、Laowa Argus 45mm f/0.95、Laowa Argus 35mm f/0.95 與同級的 AF 鏡頭相比,先撇開畫質不談,在體積、重量、光圈值與售價上都存在一定的優勢,當然也是因為規格與競品之間存在足夠的差異性才有機會切入市場。
以 Laowa FFII 12-24mm f/5.6 C-Dreamer 這顆超廣角鏡頭來說,12mm 的超廣角不僅是 Canon RF 與 Nikon Z 所欠缺的,對 Leica M 來說又何嘗不是,目前市面上也僅有 Leica Tri-Elmar-M 16-18-21mm f/4 ASPH. 這個選擇,且售價是老蛙的 8 倍之多,如果真的想體驗超廣角的話,Laowa FFII 12-24mm f/5.6 C-Dreamer 的確是比較不傷荷包的選擇,同時也支援疊影對焦。

Laowa FFII 12-24mm f/5.6 C-Dreamer 的對焦行程約 1/4 圈,好處是 MF 的效率高但犧牲的就會是精準度,特別是面對高畫素機身時有沒有精確合焦一眼就能辨別;變焦行程近 1/4 圈,至於光圈未提供 1/3 級控制我的推測是,最大光圈不過 f/5.6 搭配超廣角的確比較難表現出淺景深,光圈縮 1 級跟 1/3 級應該沒差?所以才給出這樣的設定。
而我用 Laowa FFII 12-24mm f/5.6 C-Dreamer 搭配 Canon EOS R5 時,多數時間都是用「f/8 + 12mm」這組合加上「2m-∞」的對焦距離來拍攝,幾乎 10 公尺以外的建築跟風景都無須確認合焦與否,拍攝時也省事不少,且說真的如果很計較「合焦精準度」的話,奉勸你還是不要玩手動鏡,既然是手動難免會有誤差,這點在入手前要有覺悟啦!最後就是實拍樣本的部分了,懷念當時的好天氣,拜託北台灣快點放晴吧~已經發霉很久了!!!
|
|

Canon EOS R5 ISO100 1/160s

Canon EOS R5 ISO800 1/80s

Canon EOS R5 ISO100 1/200s

Canon EOS R5 ISO640 1/60s

Canon EOS R5 ISO100 1/60s

Canon EOS R5 ISO640 1/80s

Canon EOS R5 ISO800 1/80s

Canon EOS R5 ISO800 1/8s

Canon EOS R5 ISO100 1/60s

Canon EOS R5 ISO800 1/60s

Canon EOS R5 ISO160 1/80s

Canon EOS R5 ISO640 1/80s

Canon EOS R5 ISO3200 1/40s

Canon EOS R5 ISO500 1/60s

Canon EOS R5 ISO3200 1/20s

Canon EOS R5 ISO3200 1/640s

Canon EOS R5 ISO100 1/100s

Canon EOS R5 ISO100 1/125s

Canon EOS R5 ISO1600 1/30s

Canon EOS R5 ISO800 1/80s

Canon EOS R5 ISO100 1/320s

Canon EOS R5 ISO250 1/60s

Canon EOS R5 ISO100 1/320s

Canon EOS R5 ISO200 1/40s

Canon EOS R5 ISO100 1/160s

Canon EOS R5 ISO320 1/60s

Canon EOS R5 ISO100 1/200s

Canon EOS R5 ISO200 1/250s

Canon EOS R5 ISO800 1/60s

Canon EOS R5 ISO800 1/40s

Canon EOS R5 ISO800 1/8s

Canon EOS R5 ISO800 1/10s

Canon EOS R5 ISO800 1/50s

Canon EOS R5 ISO800 1/30s

Canon EOS R5 ISO1600 1/40s

Canon EOS R5 ISO1600 1/60s

Canon EOS R5 ISO100 1/100s

Canon EOS R5 ISO100 1/400s

Canon EOS R5 ISO500 1/60s

Canon EOS R5 ISO3200 1/30s

Canon EOS R5 ISO800 1/13s

Canon EOS R5 ISO400 20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