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日內瓦搭火車沿著隆河(Rhône)河谷前進,大約2小時後抵達里昂。再換乘開往鄉間的普通車,40分鐘後到達L'arbresle,周邊有點荒涼。

走到旁邊的小旅館,想說先吃點東西,沒想到他們已經結束了,只好用破爛的法文加英文跟他們問路,再亂走進一家小bar,隨便點了杯啤酒和可頌果腹。

吃飽之後便往反方向走,沿著山路往修道院前進。當時的氣溫大約32度,背著15公斤的行李一路上坡,實在有點痛苦,可以感覺到大腿小腿不斷地哀嚎。

路上遇到的牛

走了約莫40分鐘,google map上的小藍點終於飄到修道院附近。不久,修道院的身影便出現在眼前。

於1954年完工的拉圖雷特修道院,屬於天主教多明尼克教會。這是現代主義大師柯比意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2016年也被登錄為UNESCO世界文化遺產。走到訪客辦公室,年輕的實習生以燦爛的笑容和我打招呼。簡單介紹一下環境之後,便將鑰匙和大門的密碼交給我,之後,便是屬於我與修道院的時間。

修道院提供住宿的旅客晚餐和早餐,這裡的菜餚稱不上美味,但與人對話的過程讓人回味。大家雖然都說著不同的語言,英文也不一定聽得懂,卻總有人能適時的翻譯。晚餐時,桌上原本只擺著蛋,麵包和酒,讓我驚嚇了一下,想說連吃飯都這麼修道院也太狂了吧。還好之後有繼續送其他的菜,其中一道遠看像義大利麵,沒想到竟然是豆子,害我還夾了一堆。同桌的是一對科隆來的建築師母女,正在進行他們的南法單車旅行。有三位法國老人,算是來度假的。他們說自從幾年前來過第一次之後,每年都會再來,享受這裡寧靜的空間氛圍。還有一位來自杜塞道夫,正在維也納讀建築碩士的女生,他在晚餐後為我進行了一次深度導覽,真的很棒。

所有跟修士有關的空間,全部被集中在住宿空間包圍的中庭,包括他們的會議室,更衣室,Oratorium,還有通往教堂的走廊。

修士們閱讀與討論的空間

夕陽下的會議室

小禱告室內部

從中庭仰望

整個修道院的立面據說是根據音樂設計的,垂直向的混凝土間距代表節奏,而玻璃不同的尺寸據說是不同的音高。科比意說看到這裡的地景,覺得應該充滿音樂性,於是特別找人來設計。現在想想,蘭陽博物館的立面參考貝多芬的交響曲,似乎也沒這麼荒謬。

窗戶的分割,與蒙德里安的畫作有幾分相似,應該是受到荷蘭風格派(De Stijl)的影響。

多明尼克教會認為他們跟土地有特別的連結,因此通往教堂的路是向下往地面走的。修道院的建築群中,也只有教堂直接與土地相接,其他空間都依照科比意的理論抬離地面。

形狀奇特的柱腳支撐著上方的量體,大概只有在沒地震的地方才能這樣玩吧!

往下走入教堂前的挑高大廳,窗的分割充滿節奏感。

通往教堂的走廊

修道院的教堂,是我最期待的地方。


面對西方的屋頂和牆面脫開,下午的陽光會從縫隙中射入教堂。

禱告區的光線,來自下面漆了不同色彩的高窗。坐在第一排的禱告椅上,貫穿教堂中軸的寬約30公分的鋪面,精巧的倒映著高窗的色彩。

純粹的光線與色彩

教堂外面三個像大砲般的採光井

那三個圓圓的天井之下,據說是教堂最美的空間。

原本是做彌撒用的特別小空間,但據說完工兩年後梵蒂岡更改了一些儀式方面的規定,那個空間從此之後就用不到了。

黑白的影像呈現出很不一樣的氛圍

聽修士們在教堂中禱告,聖歌的聲音迴盪在教堂之中。領唱修士的歌聲很美,聖歌的餘響充滿整個教堂,彷彿進到了錯置的時空。結束後和一位老修士小小聊了一下,他問我是不是從日本來,我說不是,是從台灣來的,可惜忘了問他知不知道范逸舜老師。直視他的雙眼,澄澈的藍色眼珠散發著睿智的光芒。

夕陽西下,坐在入口前享受當天傍晚最後的餘光。
住在修道院的一晚,十分安靜,適合與自己或是你信仰的神做深沉的對話。縱使經過了超過半世紀,仍然能夠體會科比意的處處用心。睡飽後,明天又要回到紛擾吵雜的大都市-里昂。待續。
歡迎來走走看看
我的部落格 https://fotoholiker.blogspot.tw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fotoholiker.tw/
[歐洲光影速寫-總覽]
01. 布拉格
02. 柏林
03. 漢堡
04. 阿姆斯特丹
05. 科隆
06. 史特拉斯堡
07. 巴塞爾/Vitra Campus
08. 廊香教堂
09. 洛桑/日內瓦
10. 拉圖雷特修道院
11. 里昂/土魯斯
12. 巴塞隆那
13. 高第的巴塞隆那
14. 畢爾包
15.塞維亞/哥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