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機身防手震的功能,除了Canon與Nikon兩家數位單眼廠商還死守著鏡頭防手震不放以外,各家廠商在這塊領域都已經做得很先進了。最有名的大概就是Olympus可以搭配鏡頭做到6.5級、手持8秒鐘的超可怕穩定性,Sony則是早從接手Minolta後就開始在單眼上做機身防手震,Panasonic也在近期的中階機身也能做到5軸防手震,就連Pentax的K-1系列也有五軸五級。反倒一直有許多死忠粉絲的Fujifilm卻遲遲沒做機身防手震。我們過去也就逐漸認定這就是他們的風格了,所以X-H1推出之際還真的讓許多人都嚇了一跳。
這篇會花一些篇幅介紹防手震與對焦功能,然後在文章的最後面,小編會介紹近期替汽車板拍攝的照片是如何用X-H1拍的,內容豐富,錯過可惜喔!
◆外觀介紹

X-H1最重要的重點,就是搭載了富士唯一的手震補償系統,感光元件的周圍有三軸加速器、三軸陀螺儀與專門處理手震的雙處理器,在補償系統運作時,會以每秒一萬次的速度來運算。就算是裝上無防手震的鏡頭,也能達到5軸、最高5級(搭配35mm f/1.4的測試結果)的補償效果。

回到感光元件,X-H1採用了2430畫素的X-Trans CMOS III以及X-Processor Pro影像處理器,這樣的組合被廣泛的運用在富士絕大多數的機身中,例如X-Pro2、X-T2、X-T20、X-E3、X-100F,新一代的機種除了X-A5是拜耳式感光元件,富士所有的機種全部都搭載這樣的組合,所以精確地來說,如果你在乎的是畫質,富士絕大多數機種都會有相同的表現,只是差在機身性能上而已。

X-H1有相當厚實的握把,儼然是中/高階數位單眼的握感。


快門鍵也有相當值得一提的地方,X-H1搭載了「輕觸式快門按鈕」。第一次使用時,你會覺得從半按到全按快門這個距離相當的短,以至於你會常常覺得一不小心就按下了快門。富士認為過深的快門按鍵會導致震動,所以縮短了按鍵的深度。

另外,快門的音量也是小編見過所有相機中數一數二的小,X-H1的快門頂板內部做了用來吸收震動的懸架,有兩個目的,第一是減少快門葉片所產生的震動,第二是降低音量。
關於快門聲響,小編拿X-H1與Nikon D850做了個簡單的比較:
在這次測試中我有一個非常深刻的體會。我帶著X-H1拍攝一場大約100人的小場演出,曲目的風格是小清新,樂器也只有斑鳩琴與吉他,只有兩個演出者的小型演唱會。旁邊的攝影拿著大概是D7500類的Nikon相機,按一下快門現場大概1/4的人會聽的很清楚。我手上的X-H1拿在座位前用每秒五張的速度連打,我還問坐旁邊朋友會不會吵到他,結果他是根本沒注意到我在拍照。不唬爛,X-H1的實體快門聲就是這麼安靜。我不敢說各位攝影師可以拿這台去拍演出,但我可以說以實體快門來看,這台相機所產生的音量可能沒有太多的對手。

優秀的機頂液晶螢幕

X-H1就像是X-T2搭載了GFX 50S的機身,機頂除了X-T2系列有的雙轉盤以外,最右側是顯眼的機頂螢幕。在無反光鏡相機中有機頂螢幕是相當罕見的,小編目前想得到的大概就是Leica SL,以及最近剛上市的Panasonic G9。
- 白底
- 黑底
- 夜光
而且在大太陽底下也能顯示得非常清楚,請各位看我用手機拍的照片:
- 大太陽下白底
- 大太陽下黑底
- 錄影資訊顯示

▲顯示的內容與順序也可以任意更改,上圖就是一個我亂設定的例子。
小編個人非常喜歡這片液晶螢幕,我是說「非常喜歡」,因為它能顯示非常多資訊,而且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易讀。如果要我說最喜歡X-H1的地方,肯定是這個機影螢幕,而且,是的,我覺得它設計的比任一台數位單眼的機頂螢幕都來得更棒。
能顯示多少呢?常見的拍攝設定如RAW/JPEG、白平衡、ISO、曝光補償等等。但它錄影也可以顯示,例如畫質/幀數/高速攝影(還包含速度倍率)、色調、剩餘錄影時間、儲存位置與備份、F-LOG等等。而且上面的字夠大,解析度也很好,也能夠依照自己的喜好與需求排列。如果你有機會一定要體驗看看。

半側翻式螢幕是自X-T2以來的特技功能,它除了可以上下翻轉以外,還可以讓螢幕朝右翻轉60度,小編自稱它為半側翻式螢幕。絕大多數的時候,這個功能是讓你直幅拍攝時也能使用低角度,但這次在拍攝時讓我發現了一個可以發揮的地方:

在車內拍模特兒,但因為機頂裝著觸發器,導致相機非倒過來用吸盤裝在前檔玻璃上不可。由於我真的不想要用Wifi傳畫面到手機來遙控(耗電緣故),一時之間發現螢幕可以側翻,這真的是及時雨啊!如果螢幕沒側翻的話,這裡的照片就拍不成,或者的電力根本不夠拍完當天的內容。
其實也還好,因為最後也沒用到這組照片。

關於這裡要拍的內容,小編會在文末實拍照解說。

基礎的翻轉角度是上90、下45度。

側面是機身連接埠:
- USB/HDMI
- 麥克風/遙控
另外,分布在上下的3.5與2.5mm尺寸分別是麥克風與線控插孔,但X-H1沒有3.5mm耳機輸出,想要拍影片的朋友要監聽聲音只能從單薄的機身小喇叭。或你可以另購增能豎拍握把(就是電池握把),3.5mm耳機接孔是做在電池握把上頭。

機背操作與X-T2非常相似,但多了獨立的AF-ON與AE-L鍵。

機背螢幕終於可以觸控了!可以用來在播放時做雙擊或雙指縮放,也可以移動相片,但選單時依然無法使用。
螢幕解析度為3吋104萬點。

觀景窗為0.5吋369萬點OLED,使用EVF時依然可以用手指觸控螢幕來指定對焦點。

機身側面有雙SD卡插槽,兩槽都支援UHS-II規格。

根據CIPA的協會標準,單顆電池可拍攝310張照片,比X-T2的340張還低。根據小編的使用經驗,這個數據可以說是低估了。我連續拍攝兩天汽車板的照片,動態跟車拍攝+靜態,連續兩天都差不多是700-900張沒電,然後連續兩天到最後半小時都是要拍到一半關機,然後趕快用USB充電5分鐘,再繼續打幾張。相機設定都是除了犧牲螢幕亮度以外盡可能省電的模式,也沒開Boost Mode。
各位如果要拿X-H1來工作,還是最好多準備一顆電池。

小編已經差不多把市面上所有無反光鏡相機都摸過,X-H1大概可以說是前三名的大尺寸了,一個185公分的成年男性可以全部手指包住握持,握起來的感覺很像小編自己的Nikon D610,至少在手指握持的高度上幾乎完全相同。小編手上的Nikon D850的手掌區域高度還是要來得高一些。
但如果要跟市面上的無反光鏡相機來做比較的話,大概就像是Olympus E-M1 MarkII、Panasonic G9或Hasselblad X1D這樣的等級,手大的人可以不用擔心。
至於重量的部分,機身+電池+記憶卡約673克,根本是與數位單眼差不多,在體積與重量上都沒有優勢,但我想這台會吸引到的群眾,應該也不是很在意重量才是。
◆功能介紹
● 自動對焦表現 |
X-H1搭載了325個自動對焦點,能覆蓋畫面上下75%、左右50%的畫面,同時鏡頭的最小光圈要求可達到f/11,但比較可惜的是最低自動對焦亮度只有-1EV。


▲單一點 ▲廣角/跟蹤


▲區域範圍選擇
雖然不是像Sony A9一次要塞693顆對焦點、涵蓋畫面93%的區域,但325點其實也很夠用了。你可以使用機背的小搖桿操作,或者是直接觸控螢幕來選擇對焦點,不論是使用機背螢幕或者是使用EVF時都可以,但使用觸控來改變對焦點其實會明顯的lag,小編還是偏好使用搖桿(還是會有一點點lag存在)。
我們來看看搭配18-55mm f/2.8-4R這顆鏡頭(抱歉,目前沒辦法借到kit鏡16-55mm f/2.8R),以及50-140mm f/2.8R的對焦速度:
18-55mm f/2.8-4R對焦速度 | 50-140mm f/2.8R對焦速度 |
在使用18-15mm f/2.8-4R這顆鏡頭時,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對焦時會多花一點點時間在前後檢查,這可以理解,畢竟不是高階鏡頭,但速度都還算是快。而50-140mm f/2.8R的對焦速度就快許多,花在重複檢查的時間也更短。對焦速度依然與鏡頭的等級脫不了關係。
● 臉部自動辨識對焦 |
由於不管是專職拿相機工作,或者是如你我的一般人,拍照應該都會一定比例的人像拍攝。而且自從Sony好用的「眼控對焦」大起流行之後,我也漸漸習慣拍照時開啟相關的功能。這個部分我們要來看一下Fujifilm X-H1在人臉自動辨識的對焦表現上。
本次拍攝沒有特別找人像拍攝,但剛好我們之後會有一篇正成貿易提供的手持穩定器Freefly Movi測試,在拍攝現場有讓我們拍攝模特兒,所以在正成貿易與模特兒雙方同意的情況下做了一些X-H1測試與實拍,謝謝他們。
一般靜態拍照 | 拍攝時移動相機 |
在近距離,或者是模特兒的臉部佔畫面比例足夠的情況下,臉部偵測的功能可以正常運作無虞。順帶一提,臉部偵測只要辨識得到人臉,都會優先於任何對焦模式,所以如果你拍景物不想受到人臉辨識干擾的話,請先將這個功能關閉。
我們來看看模特兒如果在行走時,臉部辨識自動對焦會如何運作。以下影片的焦段大約是140mm(等效210mm),模特兒從距離我大約10公尺的地方走來。
拍攝時我使用「廣角/區」搭配連續自動對焦模式,你可以注意到一開始還是一小格一小格的對焦點,就算是在這個時候,模特兒臉上也永遠都有一個對焦點抓著。
隨著模特兒靠近,臉部辨識接手,就這麼一直到模特兒整張臉幾乎要蓋滿整個畫面為止。我們來看看拍攝成效如何:
照片總共67張,我取從臉部偵測開始的第一張起算,總共30張(我沒辦法每一張都截圖給各位看,因為敝網站最多只能一次做30張的圖片群組)。請各位檢查看看對焦成功率: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成功率如果以很嚴苛的標準來說大約是23/30,其中包含有1張嚴重沒對到焦,以及6張稍微不夠清楚的照片。以高階的相機來說,還不錯,不能說是頂級但還不錯。
然後還有一個部分,是剛好模特兒坐在旋轉木馬上,隨著機具轉動,畫面中也有非常多會干擾對焦的物體,例如其他人臉、木馬的固定管等等,這裡我們不測試,只是看看連續自動對焦框的反應:
平時沒注意,但把拍攝畫面拿來檢視,旋轉木馬還真的有非常多干擾畫面的東西。X-H1的臉部辨識在模特兒是側臉面對鏡頭時依然可以運作。但我還是希望富士能夠讓臉部辨識的距離做得更遠一點。
在模特兒距離稍遠的地方,臉部辨識可能是因為臉部過小,所以就沒辦法辨識,你只能等到主體靠近,或者是把鏡頭拉得更遠一點讓人臉變大。但如果人臉都已經夠近了,其實我用內建的區域對焦,或者是用自選對焦點也可以拍攝,人臉辨識的意義就沒有這麼重要了,我就是需要在充滿雜亂的環境,而且人稍遠的地方,讓相機幫我辨識出人臉,這樣人臉辨識才能夠真正發揮出功能。希望這個部分富士可以再多多精進。
● 手震補償 |
X-H1是富士第一台內建機身手震補償系統的相機,根據CIPA的量測,搭配35mm f/1.4R(無鏡頭防震)可以達到5軸5級的補償效果。 我們這裡來挑戰看看CIPA是不是說真的。但我們會先從常見的快門速度開始。
先從35mm f/1.4R以及50-140mm f/2.8R兩顆鏡頭的1/30s與1/15s開始,這也是小編通常能接受最低的快門速度。另外,50-140mm都是用140mm,也就是等效210mm在拍攝,同時也有開啟鏡頭手震補償功能。
- 35mm 1/15s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40mm 1/30s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看來35mm的1/15s與140mm的1/30s完全不是問題,成功率非常高。
我們再把快門速度拉到進階版,這一組的兩顆鏡頭都是1/5s:
- 35mm 1/5s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40mm 1/5s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雖然好像有些吃力,以嚴苛的標準來說大約有一半的成功率,而且在140mm端使用1/5s的快門速度居然也能達到相似的成果,所以手震補償最好還是同時機身與鏡頭同時都有才是最有效的辦法。
挑戰CIPA的1/2s,35mm換算成等效45mm,我們算50mm好了,再往回推就差不多是半秒鐘,這裡我們在一樣的地方拍攝,看看效果如何:
- 35mm 1/2s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成功率大約是10張中4張,也還算ok。別忘了,這可是半秒鐘呀...
那我們再來誇張點的好了,我們挑戰Olympus E-M1 MarkII搭配12-100mm f/4 IS Pro的組合,這個組合小編可以達到廣角端24mm手持8秒。不過他們是宣稱6.5級,可能有點難,我們打個折,用2秒與4秒拍攝,搭配的鏡頭是18-55mm f/2.8-4R,鏡頭也有開啟手震補償:
呃...看來不行。我現在還是覺得如果你想要業界最強的防手震,Olympus還是無庸置疑的第一名,手持8秒鐘並不是我在瞎扯。但富士也才第一台就能做到這樣也算是不錯了啦~
● ETERNA色調 |
ETERNA是富士的電影底片模擬功能,首次出現在X-H1上,不過小編這次並沒有特別以這個色調拍攝,無論照片或影片都是。不過我有拍攝人像照片,再用機身內建的RAW檔轉出各種不同的色調,讓各位做個比較:
● 提升動態範圍的兩種方法 |
有富士相機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動態範圍設定與感光度高低有關,例如200%必須要開到ISO400,400%必須要開到ISO800;新功能「D範圍優先順序」也一樣。[弱]與[強]也都必須要分別是ISO400與800。值得一提的是,當開啟D範圍優先順序的時候,「明亮部色調」與「陰暗部色調」兩個可調的功能會被鎖上,但調整「動態範圍」功能時不會。
雖然調整動態範圍功能的時候亮暗部不容易爆掉,但照片會看起來會較扁平,看起來會有些無趣。不過拍人像時,模特兒身上的反差看起來會比較小,拍出來會讓人感覺比較粉嫩,所以多數時間我都是以「自動」來設定。
● 各級感光度比較 |
X-H1的標準感光度為200-12800,延伸最低可到100,最高到51200。這裡我們以相同的環境條件拍攝各級感光度。

X-H1 80mm ISO51200 f/8.0 1/200s
畫面以Photoshop裁切720 x 720像素原始尺寸,每一張都是完全相同的位置。
- 100(L)
- 200
- 400
- 800
- 1600
- 3200
- 6400
- 12800
- 25600(H)
- 51200(H)
X-H1在ISO1600時依然能夠有相當好的表現,其實X-H1與其他富士當代中階以上的產品都是使用相同的感光元件與處理器,所以理論上來說都有一樣的產出。而以富士過去的水準來說,雜訊表現一直都是有目共睹的。
● 4K影片實拍 |
X-H1不僅僅是在解析度上有少見的Cinema 4K 4096 x 2160 24P 200Mbps的解析度與流量,更有在其他地方領先其他富士家的產品。例如導入F-Log Gamma Profile,將畫面的動態範圍大幅提高(X-T2也可以經過韌體更新紀錄F-LOG)。這裡我們舉三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開關F-LOG最明顯,各位如果有拍過這種小型室內場地的演唱會也一定會遇到同樣的問題,背景的LED燈很亮也很近,歌手Pia穿白色的衣服,光線一打,要不是背景曝光ok衣服爆掉,不然就是衣服曝光ok背景一片死黑。這時後開啟F-LOG,雖然整體畫面亮度會變非常扁平、亮部與暗部的差距拉到很近,但對於後期製作來說多了不少能夠調整的空間,LOG檔對於專業製作來說真的是非常重要的功能。
然後我們還有兩組在亮度上沒有這麼大差異的範例:
標準 | F-LOG Profoile |
標準色調 | F-LOG Profile |
以下影片都是使用4K拍攝,有一些是4096 x 2160 24P 200mbps,一些是3840 x 2160 59.94P
200mbps。
X-H1也可以拍高速攝影,相機最高會以每秒120幀速率拍攝,影片會以24P速度播放,也就是5倍慢速影片,不過小編這次沒有拍就是了...
另外,由於最高畫質Cinema 4K 24P,最高流量可以高達200mbps,而且是MOV格式,所以檔案的大小非常驚人,C4K 200Mbps在小編的試用經驗裡,2分39秒的檔案就高達4.09G。
為何小編要特別提4.09G呢?因為X-H1會在檔案尺寸超過4.09G的時候紀錄第二個檔案。亦即X-H1的檔案格式最高只支援單檔4.09G的限制,超過這個大小就會直接切成下一個檔案,各位拍攝影片的朋友請特別注意。
4.09G | 1.42G |
雖然會因為檔案尺寸切檔案,但在錄製時不會停止,基本上你完全不會發現,小編也是在電腦上看時才發現檔案被分割開了。
X-H1沒有內建縮時攝影,但有間隔拍攝,下面影片是我用Photoshop做的:
◆使用心得與建議
●X-H1與X-T2有差別嗎?

雖然在感光元件與處理器上,Fujifilm一直都一視同仁,從中階到高階都是一樣的CMOS、一樣的處理器,所以機種的差別只會在機身的性能上,像是連拍速度、操作方便性、電子觀景窗或攜帶性等等。攤開規格表,老實說X-H1與前代機皇X-T2還真像!尤其是最近X-T2韌體更新之後也有了F-Log、可拍攝1080 120P影片、去閃爍拍攝與強化對焦能力,X-T2幾乎就是一台沒有防手震、沒有機頂螢幕、快門也沒有這麼輕巧的X-H1。
|
X-H1 | X-T2(2018韌體更新後) |
推出時間 | 2018/2 | 2016/1 |
感光元件 | X-Trans CMOS III | |
處理器 | X-Processor Pro | |
解析度 | 2430萬畫素 | |
感光度範圍 | 100-51200 | |
機身防手震 | 5軸5級 | 無 |
對焦點 | 325點 | |
最低對焦亮度 | -1EV | |
液晶螢幕 | 3吋104萬點 | |
觸控螢幕 | 有 | 無 |
電子觀景窗 | 369萬點 | 236萬點 |
實體快門範圍 | 30-1/8000s | |
電子快門最短 | 1/32000s | |
閃燈同步速度 | 1/250s | |
連拍速度(實體/電子) | 8fps/14fps | |
錄影最高規格 | Cinema 4K 4096 x 2160 24P 200Mbps |
4K 3840 x 2160 29.97P 100Mbps |
單顆電池續航力 | 310張 | 340張 |
體積 | 14 x 9.7 x 8.6cm | 13.3 x 9.2 x 4.9cm |
含電池記憶卡重量 | 673g | 507g |
上市時單機身售價 | NT$56,900 | NT50,900 |
●差異不在規格表裡

說真的,如果不是需要這些相當特定的功能,其實兩台相機大概有超過90%的內容是完全一樣的,325點自動對焦點、最短快門速度,閃燈同步速度,甚至連0.06秒的對焦速度、0.17秒的最短拍攝間隔、0.0045秒快門遲滯、14fps連拍速度、100fps電子觀景窗刷新率都完全相同,X-T2的0.3秒開機速度甚至還比X-H1快0.1秒!所以各位如果光看規格,其實很容易就獲得:「買X-T2就好」的結論,因為兩台相機的相似度實在是太高了。
但魔鬼藏在細節裡、記憶卡忘在老家裡,富士也不是不了解箇中差異。例如X-H1的機身防手震可以讓所有的富士鏡頭都能減少畫面震動,就算是最新加入的電影鏡頭MKX 18-55mm T2.9與50-135mm T2.9也是;又或者讓你隨時隨地都能清楚看到拍攝資訊的機頂螢幕、明顯更優秀的握持感、獨立AF-ON與AE-L按鍵,當然也少不了大幅降低震動與音量的快門,以及能夠在惡劣環境下使用的機身。對於絕大多數的消費者來說,X-T2與X-H1不會差很多,但對於更進階的專業使用者,有些功能真的非X-H1不可。
●機頂液晶螢幕一直是小編的最愛

再強調幾次都不為過,這片液晶螢幕可以自訂黑/白底色,可以在極亮的環境中使用、不會閃爍、字體夠大、可改變資訊位置、可更換內容、內建冷光等等,都是小編前所未見,好的機頂螢幕就該如此,這也是專業使用者會需要的功能。
但這台相機也不是沒有缺點,你能在X-T2上找到的小問題X-H1也都有,例如有時從休眠中叫不醒,要多按幾次快門"搖"醒它,通常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是直接關機再開機。又例如雖然強調錄影能力、流量最高可達200Mbps,但單檔大小最多4.09G,大約兩分半就要切一個檔案,假設有拍攝時間稍長的需求,對於整理檔案的人來說會有些麻煩。還有移動對焦點時會有小lag等。另外,電池續航力只有310張,雖然小編實際使用情況遠高過如此,但一台旗艦機種沒有明顯勝出的電池續航力,可能較難以說服專業使用者買單,我認為這些都是富士需要考慮的面向。
整體來說,X-H1植基於X-T2優秀的基因,再加上專業的功能,變成僅次於中片幅GFX 50S下的旗艦機種。消費者若是有職業用需求可以直接選擇X-H1,而若你是中階或半職業用戶,其實X-T2也已經有非常強大的表現了,X-Pro2、X-E2等機種也都能有相同的畫質水準,其實看各位需求選擇就可以,不需要貿然攻頂。但如果你喜歡富士的畫質與色彩表現,或者是想要有最好的操作性,還是尋求最厚實的握持手感,更強的錄影畫質表現等最高階的功能,當然還有富士唯一的機身5軸5級防手震,我還是會推薦X-H1給大家。
Fujifilm X-H1表現不錯的地方:
▶機頂螢幕明亮清楚、字體大小足夠、且能自訂內容,是相機界數一數二優秀的機頂螢幕
▶快門音量與震動極小,在戶外除了攝影師本人以外幾乎聽不見
▶瀏覽相片、放大相片速度極快
▶EVF反應速度明快
▶對焦能力優秀
▶雙記憶卡插槽皆支援UHS-II記憶卡規格
▶內建藍牙可自動將照片傳至手機,只需連線一次。
▶翻轉螢幕除了可上下翻,還可側翻
Fujifilm X-H1表現需要加強的地方:
◀錄影單檔最高4.09G
◀單顆電池續航力僅有310張(但小編實際拍攝約能撐到900張)
◀移動對焦點時會有一點點lag
◀休眠喚醒速度明顯比開機慢
◀暗部對焦能力僅有-1EV...
◆實拍照片
本篇文章風景照片皆使用標準色調,人像則是Pro Neg. High,但新的ENTERNA都沒試用到有些可惜。但可以確定的是,除了最後一個部分,其他照片都是機身直出,完全未修圖。

X-H1 55mm ISO12800 f/4.0 1/105s

X-H1 55mm ISO2000 f/4.0 1/80s

X-H1 55mm ISO3200 f/4.0 1/125s

X-H1 35mm ISO1000 f/1.4 1/125s

X-H1 55mm ISO2500 f/4.0 1/125s

X-H1 18mm ISO400 f/5.0 1/680s

X-H1 35mm ISO400 f/2.8 1/680s

X-H1 35mm ISO400 f/2.0 1/400s

X-H1 35mm ISO400 f/2.0 1/950s

X-H1 35mm ISO400 f/1.4 1/340s

X-H1 35mm ISO400 f/2.0 1/200s

X-H1 35mm ISO400 f/1.4 1/3000s

X-H1 35mm ISO400 f/1.4 1/1800s

X-H1 14mm ISO100 f/8.0 1/34s

X-H1 16mm ISO320 f/5.6 1/320s

X-H1 18mm ISO250 f/7.1 1/120s

X-H1 38mm ISO250 f/7.1 1/105s

X-H1 35mm ISO250 f/1.4 1/3000s

X-H1 35mm ISO250 f/1.8 1/1900s

X-H1 140mm ISO200 f/8.0 1/400s

X-H1 140mm ISO200 f/2.8 1/1800s

X-H1 140mm ISO200 f/7.1 1/850s

X-H1 91mm ISO200 f/5.0 1/480s

X-H1 140mm ISO200 f/6.4 1/1600s

X-H1 15mm ISO100 f/9.0 1/200s

X-H1 17mm ISO400 f/8.0 1/750s

X-H1 59mm ISO200 f/8.0 1/1300s

X-H1 140mm ISO400 f/6.4 1/300s

X-H1 140mm ISO320 f/7.1 1/210s

X-H1 140mm ISO200 f/8.0 1/450s

X-H1 33mm ISO200 f/7.1 1/180s

X-H1 140mm ISO100 f/9.0 1/85s

X-H1 75mm ISO100 f/7.1 1/220s

X-H1 111mm ISO100 f/9.0 1/140s

X-H1 50mm ISO100 f/9.0 1/160s

X-H1 140mm ISO100 f/7.1 1/40s

X-H1 140mm ISO100 f/7.1 1/180s

X-H1 50mm ISO400 f/2.8 1/600s

X-H1 88mm ISO400 f/2.8 1/680s

X-H1 75mm ISO400 f/2.8 1/950s

X-H1 140mm ISO400 f/2.8 1/850s
雖然這個部分的人臉偵測功能飽受干擾,但依然能夠獲得清晰的照片。

X-H1 111mm ISO400 f/2.8 1/750s

X-H1 130mm ISO400 f/2.8 1/550s

X-H1 111mm ISO400 f/2.8 1/750s

X-H1 106mm ISO400 f/2.8 1/550s

X-H1 140mm ISO100 f/2.8 1/160s

X-H1 16mm ISO400 f/4.0 1/750s

X-H1 88mm ISO400 f/4.5 1/950s

X-H1 140mm ISO400 f/4.0 1/640s
下面四張照片都是攝影棚內拍攝,拍攝狀況如下圖:

拍攝時我將X-H1用USB接上iMac拍攝,但接上時才發現Lightroom CC與我的Capture One 10不支援連線拍攝。我必須要先安裝Fujifilm X Acquire,讓電腦把檔案接收到特定的資料夾,再用Lightroom的「自動讀入」功能讓檔案自動進Lightroom中顯示,不是非常直覺。但這也不能怪富士,因為不論是Lightroom CC或Capture One Pro 10或11都不支援富士的相機連線拍攝。
富士有官方的連線拍攝軟體HS-V5沒錯,但那僅限於Windows使用。那如果你真的想要使用富士的相機對Lightroom連線拍攝,則要花79塊美金買一個「連機插件」軟體,讓Lightroom可以辨識X-H1並且進行拍攝。如果不想花錢的話,就使用我上面的方法吧!
這次是協助拍攝同事要評測的鑽石。鑽戒是一種拍起來很麻煩的東西,因為戒台是完全反光的銀色,是一面鏡子,而且是圓弧形的鏡子,它會把所有畫面中的東西全部反射進去。所以你要用一個能夠完全包覆住的東西來拍攝,並且在外面打光。

X-H1 80mm ISO100 f/22.0 1/200s
拍攝時搭配的鏡頭是80mm f/2.8R微距鏡,等效120mm拍攝這種小商品算是剛好,但就算是縮到f/22依然會有景深過淺的問題,如果你在乎的話,可以下載X-H1的新韌體來做包圍對焦。

X-H1 80mm ISO100 f/22.0 1/200s
戒台中間黑色的部分是鏡頭,這就真的沒辦法,需要靠後製來消掉它了。另外,請注意我的光圈,就算是f/22,戒台的另一側依然是模糊的。另外,上面照下來的光線似乎爆掉了,如果再拍一次,我會稍微把燈拿遠一點,讓光線不會那麼集中,而是會變成中間往外擴散的漂亮漸層。

X-H1 80mm ISO100 f/22.0 1/250s
如果想要有夠深的景深就需要把相機拿遠一點,但2430萬畫素拿來做上圖的裁切實在是有點不夠,這也是攝影師在拍攝時常會面臨到的難題。

X-H1 80mm ISO100 f/20.0 1/200s
以上都是JPEG原圖直出,完全未後製。
----------------------------修圖分隔線---------------------------------
這條線以下,每張圖都有修,從Lightroom調調白平衡、動動曝光的,到一張圖進Photoshop修8個小時都有。但小編覺得應該還是有一些參考價值。
本篇文章我花了最多的時間在這裡。這是小編與汽車板合作的企劃,我們試想這是一組替Volvo XC90 T8 Inscription官方拍攝的廠照,拍攝的成果會用在汽車板上公開。我也用這個機會當作商業攝影師實際上場拍攝,來測試Fujifilm X-H1的能耐,我想這是最接近專業使用的測試方法了:用專業器材,然後毫不保留的大修一波!除了可以看畫質表現以外,也能夠看X-H1的檔案可以承受多少的修圖軟體調整。但不管如何,這些都是小編自己粗淺的經驗,跟大家交流,如果覺得做得假,也歡迎批評指教(畢竟拍的次數不多)。
根據我的了解,拍汽車要打光,如果不是在攝影棚內,而是On Location的實地拍攝的話,照片都很難是一張完成的,而是汽車每一個部位分別去打光,最後用數張照片去合成的,做起來其實相當麻煩。也因為如此,我沒辦法給各位看每一張照片後面的每一個圖,因為Photoshop裡面圖層有20層,我其實已經不知道到底哪一張是哪一張了。所以如果找不到的話,我就會打包下載給你,裡面一定有全部的照片,只是我不知道是哪幾張。不過會出現這種狀況的只有兩組照片。也就是第一與第二組。
為什麼要用合成的?如果汽車是在攝影棚拍的話,車頂上大約2~3公尺會有一面超大的布,大約是10 x 10公尺以上,然後在上面有許許多多的閃光燈,從上方打出一個非常均勻的光線,白色的地板也會因此反射,所以整台車都會亮起來,在棚內是可以一張照片就拍成的。但我們在戶外不行,我們既沒有這麼多燈,上頭也沒有這麼大一塊布可以蓋。
而且車子通常都是高反射面,所以你光一打,燈的本身就會被照出來,而且會是一小撮極亮的光,我們需要塑光配件讓光線柔化。但依然沒有這麼大的布來柔化光線,所以我就一次拍一小區,光線一次只打一小塊區域,拍一次就移動一點,這樣圍繞整台車子,就可以打出「類似」在攝影棚的光線了。但燈還是需要人拿、要燈腳,最後還是要靠後製把這些東西修掉。
實際在拍攝時,會有大量這樣的畫面:

X-H1 92mm ISO1000 f/7.1 1/30s
這是我請同事特地打光在車前鈑金肌肉線條的位置,同樣的,我也會請他打光在其他地方。我習慣先從水箱罩開始,因為水箱罩是弧形的,為了讓亮的地方不能斷,所以你要分成水箱罩左/中/右來打。Volvo的logo如果從上方照不會亮起來,所以要請同事蹲低平著拿,對著logo打光,再來前方下面的進氣壩左中右、輪框、輪胎上方、輪胎前方,然後車前鈑金的肌肉線條、A柱,還有車內的前座與後座都是用這種方式分開打的。
接下來所有人與燈撤開,用包圍曝光拍一張基本構圖,剛剛所有的打燈後面都要加在這張照片上頭。最後再加上模特兒。例如下面兩張圖。


X-H1 92mm ISO1000 f/7.1 1/30s X-H1 92mm ISO1000 f/7.1 1/30s
把所有的照片合成起來,就變成前天Mobile01的首頁圖片了:

X-H1 92mm ISO1000 f/7.1 1/30s
以下是未修的原始圖片們:
[模特兒]
[汽車本體]
[車身夕陽倒影]
[水箱罩上方左/中/右、Logo、車牌、進氣壩左/中/右、左前輪框/上方/前方、肌肉線條、A柱、左後輪框/上方/前方、右前輪側面、前座、後座、整體亮度]
對,你沒看錯,就是這麼麻煩...

X-H1 99mm ISO200 f/8.0 1/125s
[模特兒上半身] [下半身]
[水箱罩上方左/中/右、Logo、車牌、進氣壩左/中/右、左前輪框/上方/前方、左後照鏡、A柱、左後輪框/上方/前方、右前輪側面、整體亮度、天空]
上面這張照片特別的地方在於,模特兒的上半身與下半身是分開的,因為現場風超大,我沒辦法得到表情ok但同時裙子又飛的漂亮的模特兒,多數的照片都是風把模特兒頭髮吹得像肖婆那種很可怕的畫面。
如果你放大圖片來看,可以發現模特兒下半身是模糊的。我發現X-H1會有非常少數的,對焦的不穩定,拍這組照片中,模特兒的照片會有大約10張且連續的沒有對到焦,我確定每一次都有半按快門對焦,也有聽到合焦聲才按,沒開臉部辨識、就只是把對焦點定在模特兒身上。但還是獲得模糊的照片。不過不得已,就只有那張模糊的裙子漂亮,但我們網站圖片寬度是720px,縮圖肯定看不出來,就硬著頭皮做;但相機版這裡要上傳大尺寸原圖逃不過各位法眼,所以各位點開照片就能夠很容易看得出來。

X-H1 15mm ISO1000 f/5.0 1/160s
[模特兒與汽車本體] [殺手]
所有拍攝的起點都是從這張照片的構想開始。我幻想模特兒是被殺手騎重機追逐的特務,她開著Volvo XC90奔馳,隨著殺手掏槍準備按扣板機時,她瞬間方向盤左打要主動展開攻擊。
照片是兩張圖合成,模特兒、汽車、現場環境光一張、殺手獨立打光一張。合成難度就沒這麼高。但這張照片拍攝是完全在靜止狀態下,開車的流動感、模特兒方向盤左打產生的動態模糊都是我用Photoshop做的。

X-H1 31mm ISO1000 f/3.2 1/250s
[原圖]
殺手背著衝鋒槍追逐女特務。這張的確車子有在前進,只不過時速大約30。流動感也是用Photoshop做的。
為什麼不開快點造成真的流動感呢?欸拜託三台車(拍的人也需要一台)同時前進,出差錯很危險的,開慢一點還可以繼續安心混口飯吃啦~

X-H1 20mm ISO400 f/4.0 1/60s
[原圖]
這張照片就沒合成,只是原圖是橫幅,後來發現不喜歡所以裁切成直幅,然後把色調調得冷一些。

X-H1 81mm ISO100 f/11.0 1/250s
[模特兒與汽車本體]
[天空] [Logo] [車門線條] [水箱罩左邊] [水箱罩中間] [水箱罩右邊]
這張也有使用前面介紹的技巧打光。

X-H1 40mm ISO200 f/5.6 1/250s
[原圖]
這張照片用了兩支燈,只有一張照片,當然也是在靜止的環境下拍攝(所以我們當下都忘了請模特兒繫安全帶,以至於在車版那篇被正義網友圍剿),不信的話你可以看原圖。
我很喜歡這張是因為左上角那道光源是閃光燈而不是太陽,我刻意請同事放燈在C柱的邊邊。我加了一片1/2濃度的橘色色膠片,它是用來騙你這是在夕陽下拍的照片,實際上那天根本沒太陽,但我非常喜歡模特兒頭頂跟肩膀,還有A柱、B柱,以及照片最下面的金黃色光線,看起來很像真的太陽。在我的右方則有一盞裝了Beauty Dish與1/4濃度橘色色膠片的閃燈,負責模特兒正面的光線。
窗外的風景就加色溫,然後做流動感,搞定。

X-H1 27mm ISO400 f/8.0 1/30s
[原圖]
這張照片調過色溫,然後那些光線全部都是假的。但流動感是真的。1/30s要拍出流動感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且我跟許多車友是定點拍攝不一樣,我是在另外一台車上,跟著這台XC90一起前進,所以車子的晃動也會全部傳到我手上來。這時候你就會知道機身防手震有多重要了。

X-H1 27mm ISO100 f/8.0 1/210s
[原圖]
這張照片沒車,只是下一張圖左邊的風景照。用Lightroom修的,我相信各位可以做得比我更好。
10

X-H1 38mm ISO640 f/8.0 1/1000s
[原圖]

X-H1 59mm ISO200 f/22.0 1/30s
[原圖]
這張照片的流動感也是真的,我調了亮度,並且把背景樹叢中奇怪的東西修掉,然後加尾燈的飽和度。
接下來我們進到車內:

X-H1 15mm ISO200 f/11.0 1/5s
[車內] [車外]
車內這張花我最久時間,我們在五分山雷達站拍,風景很好,但那是道路外的風景,道路其實並不怎麼好看。所以那天我先拿相機對著道路外的大景拍幾張,留著備用。後製的時候就知道可以派上用場了,各位請點開車內的原圖看看,有夠醜,中間窗外還過曝爆掉。
把車窗挖掉換成另外一張圖片很簡單,但我特意留下最右邊那面窗戶外的景物,也就是有路的那面。因為我發現如果所有的窗戶都是山景的話,整台車看起來要不是像在飛,就是正要摔下懸崖,所以就留下馬路,看起來車子比較像在地上了。
然後,車內的椅子全部都用降低飽和度塗過,因為車頂天窗是墨綠色,光線透過天窗照下來之後,拍起來整台車會"青筍筍"。廠照通常都是白白淨淨的,所以刷一下讓椅子呈現白色。
另外,車頂天窗為了保護車內的人不會曬,所以實際上拍起來是深綠色,但為了畫面漂亮,我將車窗與車外的天空做了混合,讓天窗看起來比較透,但依然保留著中控台的倒影,整張照片看起來也比較有一致性。
如果你要找這張照片的破綻,可以從左邊的後座玻璃來找。先轉頭看,右側的玻璃下方有Volvo字樣的原廠隔熱貼字樣,但左邊的沒有,所以單看那片玻璃窗感覺有點假假的,我暫時還找不到Volvo與隔熱紙說明的字樣素材來用,所以就算了。
但我依然非常喜歡這張。

X-H1 15mm ISO200 f/9.0 1/20s
[原圖] 還有一張+1EV的會再另行補上
這是兩張照片合成,一張正常曝光與另一張+1EV的照片,正常曝光就是車內與車外,+1EV的是中控臺的螢幕與時速表的位置。由於時速表那裡就算是+1EV還是非常暗,所以我還是要透過Lightroom去刷亮,加上銳利化之後雜訊看起來有些明顯。
油門位置與副駕駛座放腳的地方,是用Lightroom陰影調亮去拉的,看起來很自然也不會有雜訊呢。

X-H1 19mm ISO400 f/9.0 1/50s
[原圖]

X-H1 33mm ISO200 f/11.0 1/13s
[曝光正常區域] [亮部]
依然是兩張圖合成,至少別讓車外的部分一片死白。

X-H1 15mm ISO200 f/16.0 1/15s
[原圖]
後座區域的正照,這張的天窗就比較接近真實的亮度了。不過這都是一張照片所完成。當然,汽車座椅也全部用Lr刷白。我很喜歡皮椅本身的紋路,還有太陽光照在上頭很硬中帶軟的質感,會讓人想要伸手去捏一捏。

X-H1 36mm ISO200 f/5.6 1/850s
[曝光正常區域] [暗部]
由於車內的照片完全是用自然光拍攝,所以陽光下來的時候,自然有反差極大的地方,所以就還是要用包圍曝光再合成去解決。上圖雖然是拍前座扶手位置,但腳踏空間不能一片死黑。所以我還是用另外一張+1EV的照片去補回來。

X-H1 38mm ISO200 f/5.6 1/750s
[車外] [車內]
XC90 T8有搭載Bowers & Wilkins的音響系統,當然要拍一下這個舉世聞名的高音喇叭。它的位置在前擋玻璃的正下方,但車外有一條非常醜的鐵竿,然後前擋玻璃有亂七八糟的車內反射,於是我就索性把車外風景換掉了。但沒有反射看起來一點也不像玻璃,所以我就照著原圖,用非常淡的灰色去畫玻璃下方冷氣出風口的倒影,如上圖右上方那一排很奇怪的東西,雖然我可能畫得不太像就是了...
拍完複雜的照片,我與同事也準備回公司,但在下山的途中發現了不錯的攝影點,我就請同事往下山開2分鐘的路程讓我拍一些情境,修圖動手的地方就很少了。

X-H1 75mm ISO250 f/5.6 1/220s
[原圖]

X-H1 210mm ISO250 f/5.6 1/640s
[原圖]

X-H1 75mm ISO250 f/5.6 1/220s
[原圖]

X-H1 75mm ISO250 f/5.6 1/500s
[原圖]
這張照片也是本次拍車的最後一張,現場的光線並沒有那麼金黃,但太陽的位置夠斜,所以我用Lightroom拉高色溫,並且用漸層工具調亮左上角、同時降低對比度來達到耀光的感覺。而我最喜歡的地方是畫面的右上角,原圖那個地方是爆掉的,但X-H1的寬容度還可以讓我拉回來,看得見微微的山巒重檐疊嶂,讓這張照片有非常棒的視覺引導,我也非常喜歡這張照片。
各位如果想看這台車的介紹,請移駕《Volvo XC90 T8 Inscription 兩全其美的旗艦風範》
---------------------------------------
特別感謝:
拍攝助理: Issac, Mark, Jones,Amy,
特別感謝: Ivan, Rick Li, Ason, Linus
正成貿易提供模特兒,該篇文章是介紹手持手機穩定器Freefly Movi,對產品有興趣,或者對模特兒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點連結欣賞精彩的評測文章!

Freefly Movi 三軸穩定器實測|iPhone用戶的新選擇 穩定性高且支援多種拍攝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