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看著窗外逐漸陰暗的天空,慶幸自己還真是運氣不錯...一早出門時還是陽光普照的呢~
整理著照片,編輯著開箱文,不時回頭看看新伙伴.. 寧靜的午後,一股滿足感油然而生!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沒有攝影棚,沒有棚燈,沒有專業相機,沒有技術. 有的,只是想分享新機的喜悅~
我該怎麼表現這篇難得的開箱經驗呢? 這問題問了自己二個星期..
在欠缺專業設備與素養的前提下,決定請老天爺幫忙; 
找個好天氣,好地方,悠閒的在大自然下表現出 Leica 的到來. 這是我所想的到比較好的方法了.

將思緒倒回到六個小時前....
=======================================================

週末一早起床,陽光普照,也該是時候了,等這天等了二個星期了!
驅車直往華府,在河畔旁找了個環境清幽的地點,慎而重之的迎接 Leica R9 與 28-90/f2.8-4.5 的加入.
註:確實是沒人打擾,但正位於雷根機場跑道頭,吵的很!一點也不清靜~

在波多馬克河畔旁,依稀可見華盛頓紀念碑在身後,Leica R9 的銀色外盒在朝陽下閃閃發光著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開箱!第一時間印入眼簾的,是保證書,背帶,二顆電池,與厚厚的說明書 (前半為德文,後半為英文)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與老對頭 Zeiss 相同,附有一張品管人員的簽字. 或許有人覺得多此一舉,這種閉著眼睛簽一簽的東西
要多少有多少  不過至少人家願意這樣做,某些程度上也反應出對產品品質的信心吧.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Leica R9 使用的是兩顆 CR2 電池.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將上盒取出,內裏裝的是一個厚紙板材質的紙盒,上面有類似浮雕效果的 Leica R9 圖樣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此刻,Leica R9 總算展現在你我眼前!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自從 UPS 在 5/1 將機身送到我家,5/8 鏡頭送到,直到今天 5/12,一直說服自己要開箱就要開的有誠意..
總算是忍住沒有在家裏先拆開來把玩後,故意放回去再開一次箱. 我一直覺得若這樣實在很做作
Leica R9 原封不動的安置在 Leica 原廠封裝內..我對 Mobile01 的各位朋友們夠有誠意了吧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一償夙願,總算親手握著這部 Leica 135mm SLR 最後的榮光. 一時間覺得有點沉,有點重.
原廠公佈的數據,機身重量為 790 公克.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迥異於日系機種喜做突起的機頂,平滑的頂部線條是 R9 外觀上的特殊處.
畫面中的是電源開關,同時也是曝光模式轉盤. 一旁的小按鈕則是避免誤觸,一定要按下後才能撥動轉盤.
最右邊的則是底片迴片桿.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大大的快門速度轉盤 (中央為快門按鈕) 佔據了另一側,轉盤前方則是三種測光模式的選擇鈕
後方則是一個小小的LED視窗顯示底片張數,及底片過片桿. 在過片桿根部,則可以看到多重曝光的按鈕.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機頂照,不過很可惜,沒有附熱靴的蓋子. 不知是什麼金屬材質,說不上來的感覺..冰冰的,滑滑的..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站上許多朋友們應該只接觸過 DSLR,對於 5D,30D,D200,D80 等等機器的外觀甚至功能都能朗朗上口;
即使是同樣身為底片機旗艦,EOS 1V 與 F6 電子功能之強大,操作之繁複相信也不用我多說.
初看 Leica R9 你可能會覺得平平無奇,甚至覺得這種老古董老掉牙的設計怎麼還能存活到現在
或許這就是普遍認為德國人具有的務實價值觀吧~ 以最簡潔的設計達到使用者該有的需求!

機背照. 這裏有另一個 LED 視窗. 將後蓋打開有按鈕可以選擇 ISO,調整 EV,設定自拍時間等等
進階功能. 當然啦,看著那個 Made in Germany 的字樣,比起許多人在意的 MIJ,
套句 Mobile01 的術語,更讓我爽度直線上升!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機背打開,不折不扣的底片機! 不過我真的很想把它拆下來...因為可以換裝某種東西上去
大白天的,還是不要做白日夢好了...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機身左右照各一張.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機底的電池室開關. 不同於日系機設計,Leica R9 的電池是把右手握把的前蓋拿起來裝在裏頭的.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最後,原廠附的背帶細細的,看起來有點小家子氣  在 ebay 上買了這條背帶來用.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初步把玩了機身,那麼,也該來迎接我替 Leica R9 選的好伙伴了:28-90mm/f2.8-4.5 ASPH
既沒有大光圈,也沒有定光圈,為什麼選這隻焦段光圈值乍看之下平平無奇的鏡頭呢?
我想對 Leica 有多點認識的朋友,自然瞭解這隻鏡頭的優點吧.
由 www.leica-camera.us 下載的PDF,內有鏡片結構圖,各焦段 MTF 圖等等技術資料,
我就不貼一堆規格圖表了,留待讓有興趣的朋友自行參考.
註:圖片背景為雷根機場塔台.
附加PDF文件檔: 200705/mobile01-696994f11e3638ebcfc568f70b4271f8.pdf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另外,這顆鏡頭仍然保持著由德國原廠生產,Made in Germany!

與 Zeiss 同樣的,包裝內有著品管人員的親筆簽名.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一個黑色軟質的布桶,鏡頭正等待著大顯身手的一刻.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由下到上依序排列著光圈環 (f2.8-f22),變焦環,與對焦環. 初握在手上,很沉,鏡身冷冰冰的..
原廠公佈數據,此鏡重量 740 克.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將最上面的外蓋拿起來,裏面才是真正的鏡頭蓋.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低調的 67mm 口徑卻擁有著兩片身價不凡的非球面鏡 ASPH,Leica 精心打造出這顆畫質直逼定焦鏡的
Vario-Elmarit-R 28-90mm/f2.8-4.5 ASPH! 同時,這也是鏡身中唯一找的到 Leica 字樣的地方.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鏡後的電子接點. 另外由於不是大光圈定焦鏡,自然也就沒有 f1.2 或 f1.4 的那種大鏡頭大眼睛.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如前面的鏡身照片所示,焦段 50mm 時鏡身是最短的,28mm 時則是最長的.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從 28mm 到 50mm 到 90mm 三張圖片,各位有注意到嗎,Leica 硬是在鏡身內替鏡頭插入了一片
內建的遮光罩! 你可以把遮光罩拉出來用,也可以壓回去不用,一點也不顯眼,也不用擔心遮光罩
佔地方或忘了帶. 個人很喜歡這種設計!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拿著銘鏡在手上把玩,有什麼體會? 變焦環緊緊的,但卻能感覺出一絲齒輪咬合時滑行的順暢感.
若從 28mm 一口氣轉到 90mm,則能在 50mm 時感覺出有個停頓點,似乎是可以幫助你快速找到標準焦段!
至於對焦環,那種手感比變焦環更難形容~ 滑滑的,油油的,但偏偏不會讓你覺得鬆鬆垮垮的. 
我比較想把整隻鏡頭把玩在手上的感覺,稱做是一種工藝技術..在電子化,自動化濫觴的現代,仍然堅持
手工品質的 Leica 工藝技術!

將機身上的保護蓋取下,在朝陽下閃閃發光的 R 接環與清晰可見的反光鏡.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當機身遇上鏡頭,在波多馬克河畔,終於跟我的新伙伴見面了!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同時,這篇開箱分享也即將告一段落. 我相信,這個新伙伴會陪我很久很久,會陪我去許多地方,
也會紀錄下寶寶的成長歷程,甚至在他長大後交給他~

在數位狂潮下,我毅然跳脫了對電子性能的追求,逃離了 CCD/CMOS/雜訊的無止盡大戰..
不再回頭望所謂的 DSLR 或紅圈鏡金線鏡...因為它本身就是王者,傳承著 Leica SLR 旗艦的地位.
它是 Leica R9 + 28-90mm/f2.8-4.5 ASPH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後記:
文末感謝 Panasonic FZ-30 為本篇開箱文所作的拍攝. 為什麼用它? 很簡單,因為它有近拍功能,
在大太陽底下 ISO 80 的成相品質非常不錯! 只不過回來才發現居然相片中央有一個大塵點,真它XX的
掛著 Leica 認證的鏡頭,也不枉替真真正正的老大哥留下開箱身影.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Leica 不是神話,本站有相關文章討論過,Leica 的售價也不時被提及..
但不容否認,Leica 對光學品質的要求,對玻璃原料的選擇,乃至於鍍膜,都有值得日系廠商互相觀摩之處.
我很清楚的知道,拿著 Leica 不會變大師,拿著神鏡也不會變 XX 獎得主. 
選擇 R9,選擇底片機,說攝影創作太沉重我也擔當不起...不如說是收藏吧!
就當成是一個對攝影有些許興趣的人,在主客觀環境,經濟條件都允許的情形下,一圓 Leica 夢吧!
我的夢想,真的起飛了!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

試用了兩個小時,感覺出新朋友有二個缺點:
1. 整部機器的造型,特別是右手握把的部份,很明顯並不如日系機種來的舒服好握,造型上不是很符合人體
工學.而且可能東方人手掌較小吧,總覺得食指必須伸比較長才能按的到快門鈕
2. 鏡頭的光圈環檔次有點太密集,一檔一檔間隙有點小,稍用力就會轉很多檔.
上述兩個缺點,希望可以藉由日後的使用逐漸適應...
請問一部曲 就那樣結束 跳到二部曲了嗎???

怎麼跟拍電影一樣阿

哈哈哈

第三集會跟蜘蛛人三一樣比二部曲還精采嗎

個人喜歡r系列的造型比m系列多很多阿~~~
終於等到了,真是用心的報告啊...
搶到第二個回應。
先去加分,再回來寫感想。

===========================
回來了。我也覺得R系列比M系列好看多了。
最後一幕夢想起飛的照片,真是讓人羨慕。
也希望自己也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但在此之前,先欣賞樓主的第三部曲吧...
之前要買R8

朋友卻跟我說

買LEICA R8跟你買F5並不會差很多

要買就買M......

後來 有機會去碰到一次R

還是外出時碰到路人 去借來摸的

後來 發覺真的沒那麼好握

但是 那種 放在那邊的就是好看的造型

偁的算是藝術了
挖 沒想到Leica 的包裝那麼漂亮.

感覺他們真得很用心在做東西

等有錢我也要買一台M8

lin8810 wrote:
總覺得食指必須伸比較長才能按的到快門鈕


會這樣是因為你只買了一半機身:P,有了MD或DMR後就不再用食指按快門。



鏡身上的黑色物體是按RF鏡上的設計加的



50mm,28mm和135mm也合同。

APOMATT wrote:
買LEICA R8跟你買F5並不會差很多


有一個很大的分別,F5的外觀設計比較像設計好內裹的零件後再用一個殼包著它們,
而R8的設計則比較像設計好外殼後再設計零件的分報,比較沒有皮包骨的感覺(但有點肥,可能德國人手大),就一台相機而言這沒有甚麼意思,但整體來看可以給人用心設計過的感覺,而且R9的機身上是沒有外露的嫘絲和倒模的接口,可看到leica在機身上花了不少時間和心思。

恩 朋友說的沒什麼不同 不只是外觀上拉

而是說 整體的

這大概就跟造車功藝依樣吧

東西方也不一樣
買leica真需要一點執著
前一陣子也想給自己買一個底片機作為告別數位時代的代表作
選了老半天挑上M6 classic"新機"
序號查來是1997出廠
老闆珍藏貨拿出來賣
很難形容買一台未開封卻放了10年的機器
放測光錶電池時還懷疑會有電嗎
結果一切正常,驚人吧!

某種程度我絕得M系列的機械機是所有相機中把玩樂趣的極致
不拍照時光握著機身,轉轉鏡頭,享受那種質感就很快樂
我喜歡機械錶,就像我的機械錶有些也是拿來看高興的
DMR啦啦隊
來了

今天使用Kit鏡 28-70mm 3.4-4.5










100%


拍得不好請包涵
謝謝
樓主也不需給自己壓力,
開箱文不需要放上甚麼大作, 來證明LEICA是多麼的完美.
拍完顯像是一關, 底掃又是一關, 到最後能保留多少底片的特質,
實在是個問號, 就像有些前輩比喻, 既然 選LEICA就不要想用轉接環接數位機,
還是用底片吧, 畢竟終於原廠設定才能發揮原有的效果,
既然已經到頂, 接下來只是練習的問題了!

跟樓主推薦R F2.8/19mm , AME100, 雖然個人也用數位機,
不過, 之前在網路上看到有人用R機+AME 100拍出來的照片, 實在是令人心儀 (抱歉忘了圖出處)



F2.8/19mm
看完覺得 nikon 17-35mm 那隻老鏡表現不俗, 是所有變焦鏡中表現最優的一隻

LENS TEST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