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著照片,編輯著開箱文,不時回頭看看新伙伴.. 寧靜的午後,一股滿足感油然而生!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772d29a6ac285d4a63a61266325b3005.jpg)
沒有攝影棚,沒有棚燈,沒有專業相機,沒有技術. 有的,只是想分享新機的喜悅~
我該怎麼表現這篇難得的開箱經驗呢? 這問題問了自己二個星期..
在欠缺專業設備與素養的前提下,決定請老天爺幫忙;
找個好天氣,好地方,悠閒的在大自然下表現出 Leica 的到來. 這是我所想的到比較好的方法了.
將思緒倒回到六個小時前....
=======================================================
週末一早起床,陽光普照,也該是時候了,等這天等了二個星期了!
驅車直往華府,在河畔旁找了個環境清幽的地點,慎而重之的迎接 Leica R9 與 28-90/f2.8-4.5 的加入.
註:確實是沒人打擾,但正位於雷根機場跑道頭,吵的很!一點也不清靜~

在波多馬克河畔旁,依稀可見華盛頓紀念碑在身後,Leica R9 的銀色外盒在朝陽下閃閃發光著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5e18d14cae4f435a0cc1dec97d27c113.jpg)
開箱!第一時間印入眼簾的,是保證書,背帶,二顆電池,與厚厚的說明書 (前半為德文,後半為英文)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eab5f025c681f998b1215751f629afef.jpg)
與老對頭 Zeiss 相同,附有一張品管人員的簽字. 或許有人覺得多此一舉,這種閉著眼睛簽一簽的東西
要多少有多少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7422ae936ae41a6fd544eb23ad76fe97.jpg)
Leica R9 使用的是兩顆 CR2 電池.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ff96f1724984177baf9b611a988cd967.jpg)
將上盒取出,內裏裝的是一個厚紙板材質的紙盒,上面有類似浮雕效果的 Leica R9 圖樣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203b5baf90fcc98db224cfa2f7854893.jpg)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9543b908c5b47b8f3026e999fc844e1b.jpg)
此刻,Leica R9 總算展現在你我眼前!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2dadf82584c698a4b1557b3e0778a17d.jpg)
自從 UPS 在 5/1 將機身送到我家,5/8 鏡頭送到,直到今天 5/12,一直說服自己要開箱就要開的有誠意..
總算是忍住沒有在家裏先拆開來把玩後,故意放回去再開一次箱. 我一直覺得若這樣實在很做作

Leica R9 原封不動的安置在 Leica 原廠封裝內..我對 Mobile01 的各位朋友們夠有誠意了吧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01e0df700ca9cf7821fb065b2d8a2924.jpg)
一償夙願,總算親手握著這部 Leica 135mm SLR 最後的榮光. 一時間覺得有點沉,有點重.
原廠公佈的數據,機身重量為 790 公克.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af7729b4c287a00bdf417040ae182589.jpg)
迥異於日系機種喜做突起的機頂,平滑的頂部線條是 R9 外觀上的特殊處.
畫面中的是電源開關,同時也是曝光模式轉盤. 一旁的小按鈕則是避免誤觸,一定要按下後才能撥動轉盤.
最右邊的則是底片迴片桿.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ae32e2925c9315c54c68e65223f922a8.jpg)
大大的快門速度轉盤 (中央為快門按鈕) 佔據了另一側,轉盤前方則是三種測光模式的選擇鈕
後方則是一個小小的LED視窗顯示底片張數,及底片過片桿. 在過片桿根部,則可以看到多重曝光的按鈕.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63a74fd86975c572203a6f9186cb4fba.jpg)
機頂照,不過很可惜,沒有附熱靴的蓋子. 不知是什麼金屬材質,說不上來的感覺..冰冰的,滑滑的..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33f603cd7596f080aeb0456c7cebcc4c.jpg)
站上許多朋友們應該只接觸過 DSLR,對於 5D,30D,D200,D80 等等機器的外觀甚至功能都能朗朗上口;
即使是同樣身為底片機旗艦,EOS 1V 與 F6 電子功能之強大,操作之繁複相信也不用我多說.
初看 Leica R9 你可能會覺得平平無奇,甚至覺得這種老古董老掉牙的設計怎麼還能存活到現在

或許這就是普遍認為德國人具有的務實價值觀吧~ 以最簡潔的設計達到使用者該有的需求!
機背照. 這裏有另一個 LED 視窗. 將後蓋打開有按鈕可以選擇 ISO,調整 EV,設定自拍時間等等
進階功能. 當然啦,看著那個 Made in Germany 的字樣,比起許多人在意的 MIJ,
套句 Mobile01 的術語,更讓我爽度直線上升!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29aa05f39db16f46628142f49bfdb0ca.jpg)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016f37be85d0f8f2a9a52ae9f2375afc.jpg)
機背打開,不折不扣的底片機! 不過我真的很想把它拆下來...因為可以換裝某種東西上去


大白天的,還是不要做白日夢好了...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643ab6106e3b31dec1ca1a80644d9cac.jpg)
機身左右照各一張.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4b5fa472306b69b7a9413a15e8fc234f.jpg)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2396f423b8245d67511f910f62c00ad4.jpg)
機底的電池室開關. 不同於日系機設計,Leica R9 的電池是把右手握把的前蓋拿起來裝在裏頭的.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25121a0c17c48c45d002c6a1308ced75.jpg)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58c54948548e781de46d04f24ec29f34.jpg)
最後,原廠附的背帶細細的,看起來有點小家子氣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a1a9b98137dbbff246a569ea99681ec2.jpg)
初步把玩了機身,那麼,也該來迎接我替 Leica R9 選的好伙伴了:28-90mm/f2.8-4.5 ASPH
既沒有大光圈,也沒有定光圈,為什麼選這隻焦段光圈值乍看之下平平無奇的鏡頭呢?
我想對 Leica 有多點認識的朋友,自然瞭解這隻鏡頭的優點吧.
由 www.leica-camera.us 下載的PDF,內有鏡片結構圖,各焦段 MTF 圖等等技術資料,
我就不貼一堆規格圖表了,留待讓有興趣的朋友自行參考.
註:圖片背景為雷根機場塔台.
附加PDF文件檔: 200705/mobile01-696994f11e3638ebcfc568f70b4271f8.pdf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aa38e988c6570c1b3c35882891de91c2.jpg)
另外,這顆鏡頭仍然保持著由德國原廠生產,Made in Germany!

與 Zeiss 同樣的,包裝內有著品管人員的親筆簽名.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e5783bbe96af814e186bc03437a9fd58.jpg)
一個黑色軟質的布桶,鏡頭正等待著大顯身手的一刻.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c5f1999330a389583b282e07c8ff96bc.jpg)
由下到上依序排列著光圈環 (f2.8-f22),變焦環,與對焦環. 初握在手上,很沉,鏡身冷冰冰的..
原廠公佈數據,此鏡重量 740 克.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32e4586d507fb8a054fef2fab149f787.jpg)
將最上面的外蓋拿起來,裏面才是真正的鏡頭蓋.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da7a9b1ecad022f5260d3b5caa577bb2.jpg)
低調的 67mm 口徑卻擁有著兩片身價不凡的非球面鏡 ASPH,Leica 精心打造出這顆畫質直逼定焦鏡的
Vario-Elmarit-R 28-90mm/f2.8-4.5 ASPH!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a70694d376f89e16cd96741f4971730d.jpg)
鏡後的電子接點. 另外由於不是大光圈定焦鏡,自然也就沒有 f1.2 或 f1.4 的那種大鏡頭大眼睛.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aceed85ac24fc4d6df7fe3ed4eea9f80.jpg)
如前面的鏡身照片所示,焦段 50mm 時鏡身是最短的,28mm 時則是最長的.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012a01840b53cc9925ca14f70ffefa6d.jpg)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bfe576dc64941840c94755afff6b66d4.jpg)
從 28mm 到 50mm 到 90mm 三張圖片,各位有注意到嗎,Leica 硬是在鏡身內替鏡頭插入了一片
內建的遮光罩! 你可以把遮光罩拉出來用,也可以壓回去不用,一點也不顯眼,也不用擔心遮光罩
佔地方或忘了帶. 個人很喜歡這種設計!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a0f8e2cc45126bae78e50c8eca1af903.jpg)
拿著銘鏡在手上把玩,有什麼體會? 變焦環緊緊的,但卻能感覺出一絲齒輪咬合時滑行的順暢感.
若從 28mm 一口氣轉到 90mm,則能在 50mm 時感覺出有個停頓點,似乎是可以幫助你快速找到標準焦段!
至於對焦環,那種手感比變焦環更難形容~ 滑滑的,油油的,但偏偏不會讓你覺得鬆鬆垮垮的.
我比較想把整隻鏡頭把玩在手上的感覺,稱做是一種工藝技術..在電子化,自動化濫觴的現代,仍然堅持
手工品質的 Leica 工藝技術!
將機身上的保護蓋取下,在朝陽下閃閃發光的 R 接環與清晰可見的反光鏡.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e205e38cb3ef0d7f89b3328bc7d79dd1.jpg)
當機身遇上鏡頭,在波多馬克河畔,終於跟我的新伙伴見面了!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fc56664638fea7a78b5a5a0a9a1e223a.jpg)
同時,這篇開箱分享也即將告一段落. 我相信,這個新伙伴會陪我很久很久,會陪我去許多地方,
也會紀錄下寶寶的成長歷程,甚至在他長大後交給他~
在數位狂潮下,我毅然跳脫了對電子性能的追求,逃離了 CCD/CMOS/雜訊的無止盡大戰..
不再回頭望所謂的 DSLR 或紅圈鏡金線鏡...因為它本身就是王者,傳承著 Leica SLR 旗艦的地位.
它是 Leica R9 + 28-90mm/f2.8-4.5 ASPH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5069ebf39acfe2af16406a9b4cf3c635.jpg)
後記:
文末感謝 Panasonic FZ-30 為本篇開箱文所作的拍攝. 為什麼用它? 很簡單,因為它有近拍功能,
在大太陽底下 ISO 80 的成相品質非常不錯! 只不過回來才發現居然相片中央有一個大塵點,真它XX的

掛著 Leica 認證的鏡頭,也不枉替真真正正的老大哥留下開箱身影.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be8d2844851a0e455b2b7542108be471.jpg)
Leica 不是神話,本站有相關文章討論過,Leica 的售價也不時被提及..
但不容否認,Leica 對光學品質的要求,對玻璃原料的選擇,乃至於鍍膜,都有值得日系廠商互相觀摩之處.
我很清楚的知道,拿著 Leica 不會變大師,拿著神鏡也不會變 XX 獎得主.
選擇 R9,選擇底片機,說攝影創作太沉重我也擔當不起...不如說是收藏吧!
就當成是一個對攝影有些許興趣的人,在主客觀環境,經濟條件都允許的情形下,一圓 Leica 夢吧!
我的夢想,真的起飛了!
![[開箱分享] 懈逅 Leica R9 於波多馬克河畔 (5/22 新增相片於第29篇回覆)](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05/mobile01-806fda00fb7cca116b8705249bd511cd.jpg)
試用了兩個小時,感覺出新朋友有二個缺點:
1. 整部機器的造型,特別是右手握把的部份,很明顯並不如日系機種來的舒服好握,造型上不是很符合人體
工學.而且可能東方人手掌較小吧,總覺得食指必須伸比較長才能按的到快門鈕

2. 鏡頭的光圈環檔次有點太密集,一檔一檔間隙有點小,稍用力就會轉很多檔.
上述兩個缺點,希望可以藉由日後的使用逐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