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C280 wrote:
小弟的看法倒是:
如果 ISO 不是 Leica 著墨的重點是因為其他重要的考量,那小弟還可以認可;否則以電子產品來說,高ISO表現永遠是重要指標之一,這也是各家競爭的優勢和技術之差異所在,不管是從sensor design或演算法下手~此點永遠只會是加分作用.
以電子產品來說,高ISO代表高技術是沒錯
但以攝影工具來說,高ISO有加分效果,但並非必要條件
以前底片時代堪用的ISO不高
還是有許多攝影大師拍出偉大的作品
如果把相機定位成攝影創作工具而非單純紀錄生活的工具
就算只有ISO100也夠用了,對藝術創作來說器材的限制有時反而能幫助創作者思考更多本質的東西
當然Leica的電子研發能力不足是事實
但考慮到Leica的研發團隊以及市場規模遠小於日系大廠
這也是情有可原
M8到M8.2 CCD沒改進~最大差異是快門聲
但是M8到M9約3年如果只是APS-H換成全幅(有效區域23.9 x 35.8 mm)恐怕令人失望
我也保留觀望態度
原因有幾:
1.網路上不少評論家僅是對於M全片幅部分推崇~但是對於CCD原生畫質部分並沒有比日系幾家更優越~
2.KODAK對於這片全幅CCD並沒有像已往POST新聞資料來大力誇耀~個人臆測這片的CCD只是利用同等技術與製作密度將APS-H換成全幅! 開孔率/晶片內部結構沒有多少著墨~日系廠這幾年很努力把同樣密度開孔增大以及透光通道更短來提升收集光量效率~M9高感度部分沒有進步多少~
3.M9的確改進不少電子化的演算速度(雙CPU)/解決了早該想辦法的擾人紅外線曝光影像色偏(M9使用CCD濾鏡前置鍍膜)等等~但是因為使用運算來轉換摩爾紋等等~拍攝DNG檔速度顯然慢太多了(緩存記憶體以及CCD通道數似乎少了點才會這樣慢)~
4.M9將M8.2耐刮螢幕換掉(肯定是成本效益)~令人覺得開倒車~M9這價格顯然是LEICA狠撈一筆用的~
這裡有3篇EP的M9精闢見解大家細細閱讀吧~
我是有點失望~KODAK緩慢的進步和簽訂合作的LEICA讓我太失望了~
但是大家別指望M9下一代(M9.2?)會多早問世~至少2年吧!~忍不住就先進場吧~
angy2729 wrote:
4.M9將M8.2耐刮螢幕換掉(肯定是成本效益)~令人覺得開倒車~M9這價格顯然是LEICA狠撈一筆用的~
這裡有3篇EP的M9精闢見解大家細細閱讀吧~
我是有點失望~KODAK緩慢的進步和簽訂合作的LEICA讓我太失望了~
但是大家別指望M9下一代(M9.2?)會多早問世~至少2年吧!~忍不住就先進場吧~
等兩年應該只會出M9.2吧,就是把耐刮螢幕裝上去XD
以M8/M9的銷量,要讓Kodak真的肯跟日系廠一樣砸大錢研發新的感光元件技術應該是不太可能
Leica找Kodak合作感光元件,而不找日系廠商(如sony)
不知是德國人不願意拉下面子找日本人幫忙
或是日本人不願意賣感光元件給外國人
或是...Leica裡面的人該不會真的覺得柯達的感光元件比較好吧
說不定M系列在此就畫下終點,不會再出新型的M機了(紀念機除外XD)
畢竟換上全幅感光元件後,強調精簡,直覺操作的M還有什麼值得期待呢?用M機的人會想拿M來Liveview/錄影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