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幅的相機較重先不提,
價位來說最便宜的
Nikon D700單機身就要近7萬
規格來說,如果不談片幅
4萬左右的D7000有著不輸D700的規格(還多了錄影+錄影追焦)
較為明顯的差異只剩下觀景窗跟機身質感

鏡頭的選擇
FX的鏡頭在同焦段同光圈上硬是比DX貴了很多
有些都貴到2倍了...
這點讓人,極度不能接受!

而且DX機身可以裝上FX鏡
FX機身又不能裝上DX鏡
相比之下能選的鏡頭少了很多,又貴了很多

望遠端,FX硬是短了1.5倍,這1.5倍相差真的太龐大
DX 200mm變300mm多好用,FX200mm就是200mm
FX 要更望遠 就必須使用 200-400 F4這個價格等同大三元合體的鬼鏡...
DX 用70-300 還能到450mm
FX 用DX格式 畫素掉一半,還不如不要

廣角端
FX廣角鏡最廣的就是Sigma 12-24那隻
但DX鏡卻有8-16可以用,價格還更低,
X1.5倍=12-24焦段完全相同!
DX魚眼鏡還有4mm的超大廣角,一樣只適用於DX
這樣一比
FX連廣角都沒優勢了...

FX在焦段上根本處於極度劣勢的狀態
偏偏又那麼昂貴,別說買不起就別用這種話...
我覺得貴的東西必須要有貴的東西的價值
就像錢要花在刀口上一樣,這點DX機身真的佔了很大的上風


請問FX機到底貴的價值在哪?
畫素?高ISO? 這樣的差異性,
有辦法讓人一眼就看出哪個是DX拍的,哪個是FX拍的?
如果沒有"明顯的差異"那就沒有買的價值了不是嗎?
為什麼大家還會那麼喜歡全片幅呢?
因為機身扎實看起來比較專業?
說出為何要上全片幅理由吧
文章關鍵字

glee0512 wrote:
全片幅的相機較重先不...(恕刪)


只要想一個問題就好了

同樣是拍照用的機身
換鏡頭和周邊容易
還是換感光元件容易

看不出來差異表示不用升FF
等以後看得出來 有需求自然會去追求

glee0512 wrote:
全片幅的相機較重先不...(恕刪)



留給懂的人!!
留給需要的人!!

1. 大片幅系統,景深的控制範圍比較大

2. 達成同樣的畫面視角,小片幅系統要用更短焦距的鏡頭
例:APSC上的16mm=135FF的24mm,但16mm與24mm的畫面變型與透視感,絕對不一樣

3.大片幅系統有可能雜訊抑制表現較佳

glee0512 wrote:
說出為何要上全片幅理由吧...(恕刪)


沒什麼理由
就是為了1:1的片幅, 還有更乾淨的畫質
第一台是D300用一年多,直接換D3
沒有打鳥的望遠需求,習慣廣角視角及立體感
還有就是,想要更輕更可靠的機背(D300+MBD10大又重了點)
D3就順手多了

我想,還是自已爽就好~前提要口袋夠深就是了
平安喜樂
大片幅相機的景深比較淺(等效焦段時,景深表現約差一級光圈)
廣角大光圈的表現差異更大(這是APS機身很難表現出來的地方)
而變形及透視感,其實沒什麼差
等效焦段時,全幅機光圈小一級,看起來就跟APS表現差不多了

感光元件方面,主要是差在高ISO的部份
低ISO的表現,APS的表現目前已經可以跟FF平起平坐,甚至更好
但高ISO的雜訊/動態範圍/色深表現,仍比不上全幅機
雖然目前還沒邁入全片幅的世界
不過對我來說最大的誘因除了天生的淺景深優勢之外

更重要的是"廣角大光圈"這個部份
FX神鏡的24/1.4裝在DX身上馬上降到36mm
而DX較多人用的廣角大光圈不外乎正副廠24.28.30.35這幾個焦段
目前DX鏡並沒有16/1.4等效24mm這種鏡頭

因此想要嘗試廣角大光圈的我只能持續努力跳入全片幅囉...
http://www.facebook.com/itsIKARI

glee0512 wrote:
全片幅的相機較重先不...(恕刪)


1) DX鏡裝在FX機身上,一樣可用!
2) DX VS FX , 1.5倍??? DX 200mm變300mm??? 我無言了... 所謂的1.5倍,是指可視範圍差了1.5倍,不是焦段變長了1.5倍! 200mm裝在DX機身上,依然是200mm... 但拍出來的畫面,FX機身,就是多了1.5倍的畫面!

FX所表現出來的 透視感/立體感/散景 , 是DX無法比擬的!
test
以過去的底片機35MM規格的定焦鏡頭來說,50MM的鏡頭為標準鏡,同光圈下它最便宜,焦距往上就越貴,焦距越往下也越貴

即使到現在不少數位機身是APS-C規格,標準視角鏡由50MM變成35MM,但是35 F1.4的鏡頭價格,從未低過50MM F1.4的價位過,為何呢?留給高手回答

至於FF鏡可以裝在DX機,DX鏡不能裝FF機身??答案是都可以呀,只有DX鏡裝全幅機身後,觀景窗可能會有邊緣暗角或成相圈(有些變焦DX鏡在某些焦距之後會沒成相圈),拍出來的成品也可能會有成相圈,但全幅機可以做APS-C與FF規格做切換,也就是FF機可以變身成APS-C的機身,一樣能享受到APS-C的倍率加乘的效果(但缺點是畫素會變少),其實跟用全幅拍攝後再裁切,兩者似乎沒啥不同

如果老是拿感光原件的大小規格來比較,那麼中判機背機身不就早該被K到滿頭包

反向思考的話,DC的感光原件更小,鏡頭加乘的效果更優,而且還很早開始就可以錄音錄音玩遊戲,還比APS-C機身便宜更多,鏡頭還附加給您,不用拆換鏡更不用擔心入塵,有些已經能在水下3~5公尺內進行拍攝,反觀DSLR到2008年才開始有錄影功能,甚至錄影對焦能力都遠差DC許多
比較起來....DSLR只剩景深的優勢了(那表示買DC或類單就夠了嗎??)
全幅機也可切換成APS的片幅模式...例如D700就可變換FX 36-24或者DX 24-16模式來拍攝...所以全幅機除了較重與價錢較貴之外...iso純淨度...畫質..景深控制範圍...廣角大光圈...機身質感與品質...可以說全部攝影的選項,,全部都有比較好!...但較重和較貴倒是真的!!但我覺得值得啦!至少不會亂想..且品質及各方面都較好也是真的~~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