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 NIKON 卡口的過去、現在、未來;機身與鏡頭的頸部會是尼康的瓶頸嗎?

昨天讀到一本由大陸攝影師所寫的討論從底片時代的各品牌單眼相機及鏡頭

看到這本書時, 一定要先翻到我最喜愛的NIKON篇, 提到NIKON 過去越戰的神機 F2還有旗艦機F4
才曉得原來大家對於NIKON 堅固耐用的印象是從過去就建立了, 也發現版上一些玩攝影的大哥, 為何他們身邊永遠會有一台F2

之後再去看看CANON, 他們在還沒發現瑩石之前就開始有L鏡了, 我還以為是有瑩石才有L鏡的;還發現他們為了自動對焦更改了卡口設計(反而NIKON 對自動對焦沒下功夫), 之後對焦迅速,寧靜成為CANON 的招牌。

重點來了, 最近乳摸上說D600 將是NIKON 新一代的平價FF, 從不搭載機身馬達,到現在說會有,光這點就讓多少的NIKON 用戶士氣大振,如果我是工程師,我一定立刻加裝, 因為似乎有裝馬達, 一定能多賣好幾台;

但昨天讀了這本書,讓我有了一點想法, 是不是NIKON為了照顧舊鏡頭的持有者, 而無法拿掉機身馬達;或者殘酷點說,因為F卡口, 而導致NIKON在鏡頭設計上, 或機身性能上無法提升。說穿了我對鏡頭運作原理根本不瞭解,雖然有一顆很舊的鏡頭,但裝上D7000也無法自動對焦XDD(所以搞不懂有機身馬達到底有多酷),有了機身馬達, 就能使用過去光學品質很好又很便宜的D鏡,但現在NIKON已經不停的推出G鏡,而且有的品質更甚D鏡;

可是我才踏入泥坑一年的使用者, 無法瞭解支持NIKON 已經超過十年以上的使用者, 對於D鏡的喜好,但是就現實客觀不帶有對F卡口有感情的想法, 純粹針對技術面來說, 是不是NIKON 一定要更改機身或鏡頭的卡口設計, 才能使得NIKON再跨出超越對手的一大步?

過去,NIKON 有輝煌的歷史;現在,NIKON努力照顧舊用戶,但也不停的推出新鏡;未來,???
其實 Nikon 一直也有對自動對焦做改善啊,
不然 AF-S, Silent Wave Motor 哪來?

還有我覺得 Nikon 是很重視機身的對焦系統的.
所以Nikon的用家一直都以 Auto Focus及追焦功能為傲的.

至於 F-mount有沒有 cripple鏡頭的技術我就不清楚了,
還是留 Diffusionless大詳細的回應吧.

angoboy wrote:
昨天讀到一本由大陸攝...(恕刪)


Nikon 的鏡頭群不會比Canon 差,尤其是最近出N鏡!除了更新速度比較慢之外!

Nikon 照顧老玩家的用心,大家都知道,不會之前買的D 鏡 ,AIS ,AI 鏡變成廢物!
以前Nikon 300mm F2.8 ED AIS 的手動鏡在博愛路要賣到30萬,民國79年的30萬!
玩家還是可以沿用


至於說機身的可靠性.Nikon 比 Canon 好太多,也耐用很多,規格的下放也不手軟!!

小弟覺得
[您把簡單的[東西]想複雜了] 但是同時
[您又把複雜的[問題]想用簡單的方式二分法]

說是簡單的[東西], 是指相機設計上的結構, 不管難不難, 只要做的出來能用好賺錢就會有廠商推出
工程問提就留給專家吧

說是複雜的[問題], 是要不要這麼做? 好處壞處在哪裡? 對廠商或使用者的利益在哪裡, 這是判斷的問題,
留給經營者跟消費者的反映吧

如果您真的拉大來看, 就好像問[未來的車子會飛之後還需要輪子嗎....]
我也不知道....似乎不用...但現在大部分的飛機還是都有輪子吧....

我覺得未來應該不會有太大轉變了!
目前卡口除了固定鏡頭以外,還有傳遞資料與電力的功能!很類似飛機的線傳飛控!

就是把功能都做到鏡頭上(對焦馬達、防手震...等等)!中間靠接點來"溝通"!
(C家與N家之間好像差了一個光圈控制,N家還是機械式的)

未來有新功能,只要增加接點數量,應該就可以有更多應用了!

要再進化下去,就是無線化了吧!連接點都不用!
然後鏡頭可以拆下來放到特定角度去攝影!資料傳回機身上.....欸...這樣好像有沒有卡口都沒差了!也不用機身,一台PDA就可以了....
對焦方面我個人認為nikon 真的有其獨到之處 若您用過canon的機子就會知道 尤其是動態追焦 至於機身馬達和f-mount方面我覺得nikon 這樣做是很好的 對於nikon 的用戶我可以有很多選擇 想要玩玩舊nikon鏡也可以 想玩新鏡也可以 自由度很高 我個人的感覺是nikon的新鏡光學素質還是有比舊鏡好 尤其是n鏡 個人認為新鏡發色鮮艷對比高 舊鏡清淡但耐看 都很好玩 若無f卡口的堅持 就只能看著那堆老鏡興嘆了
別人我是不知道但我自己就是十年前當兵時買的鏡頭還能用,才繼續買Nikon,
試想你現在手上的鏡頭過了十幾年後還能用,不覺得這廠商很貼心嗎?
(雖然很機車一定要買中階以上相機才有機身馬達)


我還是很希望Nikon能這樣繼續照顧老玩家

為愛護老玩家的Nikon說聲 加油!!
angoboy wrote:
昨天讀到一本由大陸攝...(恕刪)


1. 以我所以, 相機廠商改變卡口的做法是很少的, 其實改變卡口並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提升分水嶺, Nikon由non-AI --> AI --> AF --> AF-S, 都是用同一個卡口, 其實並不覺得有什麼限制之處, 科技的提升, 使到一些技術可以在鏡身內提升, 而令到相機系統對於卡口的依賴性大大降低. 好像non-AI --> AI, 可以用磨屁股的方法, AI --> AF, 加個機身馬達就行了, AF --> AF-S, 馬達回歸到鏡頭上, 使卡口反而變成更簡單了, 更加看不到有換卡口的理由. 其實, 卡口真的對相機的技術影響不大, 並沒有樓主所說"鏡頭或機身性能上無法提升"的問題

2. F卡口是Nikon的招牌, 沒記錯是最久的一個dslr 135格式的卡口(不計RF及其他格式), 那是一種傳統的繼承, 沒有了的話就沒有了Nikon愛護傳統, 尊重歷史的一種堅持

3. 機身馬達, 是遲早會被逐漸淘汰的事. 現在很多朋友都在使用沒機身馬達的, 老實說, 機身馬達的Nikon朋友反而是佔了巿場一半以上的人數吧. 再過多十年, 當AF經已停產五年左右, 機身馬達的移除就會到了中階的地方. 我覺得機身馬達是Nikon長遠想移除的目標, 儘管卡口上多了個馬達也不是什麼一回事. 我相信, 日後可能同一中/高階機種, 會有分有馬達/無馬達的型號讓玩家選擇也說不定

4. 很久以前有人說卡口的大小及跟sensor距離的問題, 其實也想趁這個機會澄清一下, 的確, Nikon鏡距長, 幾乎容不下別廠的鏡頭, 但Nikkor鏡群歷史攸久, Nikon就是先靠鏡頭起家的, 而且總有一家會較長, 盲目鬥短並非理智, 而且, 兼容別鏡的優勢不是很重要, 最重要的是, 鏡距長了, 對鏡頭設計反而有利, 因為邊緣成像會較好, 所以你會看到Nikon的鏡頭由中至邊都可以銳利, 但Canon鏡頭就只有中央最利, 尤其是一些大光圈的所謂的L鏡, 邊緣成像簡直是零分, 也就有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 而卡口大, 也是一面兩利刃, 設計可能彈性大了, 但輕巧性卻犧性了, 你可以看到一些入門機種, Nikon是較Canon為輕身的(中高階的機種Nikon較重, 只不過是Nikon用料及造工明顯肯下放而已). 有時候你會看到Canon有些鏡頭會用到82mm的口徑, 而Nikon最高的通常只是77mm, 在購置filter及輕巧性上也有一定的優勢

5. 最重要的是, 無論哪個卡口大, 哪個鏡距長, 兩家總有一些鏡頭, 別人是暫時做不了的, Canon有85.2(雖然邊緣成像超差), 而Nikon有經典的14-24等等. 公平來看, 到目前為止, 還沒有一間副廠因為技術問題, 只能對某廠做出該鏡, Sigma / Tokina / Tamron / Zeiss 同時都能為兩廠甚至三廠以上做鏡頭啊, 你看到有一支副廠鏡頭, 因為卡口的限制的關係, 而只有一廠才有嗎?

看到這裏, 你是否覺得卡口的影響, 其實根本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 好好的沒問題的但走去換掉, 反而是沒事找事幹, 我只看到嚴重的負面影響, 完全看不到有任何一絲正面的幫助

angoboy wrote:
但裝上D7000也無法自動對焦XDD(所以搞不懂有機身馬達到底有多酷)...(恕刪)


D7000 不是也有機身馬達嗎? 您那顆應該是純手動鏡吧? 那跟機身馬達沒關係的.

Nikon 的 F-mount 對目前的 D 鏡 G 鏡也沒什麼功能上的缺失
老實說小弟看不出有什麼好挑的
難不成要像 Intel/AMD 一樣, 插槽年年換嗎...
個人積分: 87, 不能再高了 www.flickr.com/photos/inunu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