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o wrote:(2)更重要的是 現在數位時代 相機再演算時會找出"邊緣"強化之(就是調控中的銳度之類啦),不純粹是相機光學與電子上的差距... 其實我現在很少用DPreview的測試頁面當參考這種局部放大的檢視方式有很大的盲點偏向機身銳化高/NR抹除較重的手法,會讓你誤以為畫質較佳當你實際開大圖出來時才知道原圖銳化過頭造成影像乾澀扁平NR抹除過重造成強烈油畫感還是抓imaging resource的原寸大圖下來看,參考價值比較高而且還同時提供JPG與RAW檔可以自行嘗試比較不同解RAW軟體造成的差異
補充一下如果我們看的東西是 [光學]+[電子]+[軟體]的綜合處理結果==> 倒也不能說是被[矇蔽], 很可能 Panasonic 的技術較能達成"目標"但是小弟還是再"非主流的"說一下: (如上面前輩補充的,說到我心裡了)或許攝影很高度依賴科技的表現, 但照相的成果是[圖像] 這一點是永遠不變的一張圖給您的感受是最真實的 (一些比不完的細節能增色但絕對不是主角)
dpreview做的笑笑就好,我寧可多相信imaging-resource一點,總之多比較各網站實拍結論才會客觀 ! 在dpreview看 G3,GX1打遍片天下連全幅都不是對手,實際呢 ?dpreview來到N家終於被內行人質疑了,拍拍手 !糊很大哪來的銳利度 ? 10萬的當小三,一萬多的當正房可能嗎 ?GF3 ISO 3200D700 ISO 3200http://shop.15fun.com/expert/article.php?aid=4239&redirect=1http://trendy.nikkeibp.co.jp/article/pickup/20110905/1037589/?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