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網站有公佈或測試SLR/DSLR的快門遲滯時間?

太棒了!! 一直對"DSLR的快門遲滯普遍比DC短很多"這種說法抱有很大的懷疑,因為實際使用上還真的感覺不出來(不包括對焦時間),可惜的是自己也沒有能力去做測試,今天終於有人出來說話了,希望有朝一日這種說法能有更完整正確的解釋。

不過我想關鍵所在應該還是在有沒有包含對焦時間吧,有包含對焦時間的話的確大多數小DC會比較慢,不過如同上面大大說的DSLR可用不同鏡頭,以NIKON來說小小黑70-210和目前的鏡頭相比對焦速度可以說是十萬八千里,跟鏡頭有很大的關係,而且光線亮暗和對焦距離也是變數所在,所以這樣很難客觀測試吧,所以如果真的要做測試的話我也是站在不包含對焦時間這邊的~
攝影新手的家 http://easyshot.mytw.net
rice7361 wrote:
而且可以延用十年前的標準
其實就是"完全按下快門的時間和快門釋放的時間差"

可是問題就在於,完全按下快門之前是否已經完成對焦了??

而且小弟認為這個這個定義也怪怪的,一般大眾使用相機可能是快門一次按到底沒錯,可是對於攝影玩家來說,通常對焦與曝光是分開的,也就是先半按快門對焦好之後再完全按下快門(事實上說明書也會這樣教),那"完全按下快門"這種說法又是哪一種呢??

albert0722 wrote:
一般拍照不需要對焦?
不把上面的對焦Lag算進去
光是shutter lag數字接近又有什麼意義?

不是不需要對焦,別人是怎樣我不清楚啦,我的話通常對焦跟完全按下會分開,albert0722大大是一次按到底嚕??不然分開來的話把對焦時間也算進去就沒什麼意義了,因為你可能會對焦之後停頓一下才拍(像說等快門時機)。



說了這麼多重點還是在有沒有包括對焦啦~~如果有包括對焦,那一些不用對焦的泛焦小DC不就很吃香了??(Autofocus Lag=0,0耶...一台幾百元的小DC的Autofocus Lag比任何一台十幾萬的DSLR還要強啊~~)
攝影新手的家 http://easyshot.mytw.net
看看樓上某位仁兄原PO的連結:

Shutter Lag - What is it?
One of the most frustrating problems some people run into with digital cameras is the characteristic known as shutter lag. How many times have you waited for the right moment to take a shot, only to spend the next second waiting for the camera to take the picture, if at all? Meanwhile, your perfect shot has vanished from view. This is shutter lag.

The time from when you press the shutter release button (ie. the trigger) until the camera actually takes the photo is known as total shutter lag. Total shutter lag is the combination of two processes at work: the autofocus lag and the shutter release lag.

在國外的定義Shutter lag就是含自動對焦和快門釋放2個步驟
以上提供大家參考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幾個月前就曾有關於快門遲滯的討論,有興趣的可去看看: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164&t=363051&p=1

先定義何謂【快門時滯(遲滯)】(Shutter Lag):
http://en.wikipedia.org/wiki/Shutter_lag

快門時滯,指按下快門釋放鈕觸發行程,到快門簾幕啟動讓感光元件曝光(實際拍到影像)之間的時間差。一種計算方式是略過第一段半按快門進行AF/AE計算的時間不計,只計算後半段的機械動作時間遲滯;另一種比較嚴格的是把第一段快門鈕所進行的AF/AE運算都包括在內。所以手動對焦相機的快門遲滯數據,因為沒有AF的行程,所以數據會比電子化相機要短。當然,要是沒有自動測光(AE)的話會更短。


半按快門 AF驅動(如果AE開啟的話,還有AE、AEL運算)
反光鏡上翻動作啟動(black out....觀景窗影像消失)
光圈葉片縮至定位
快門第一簾幕啟動(以焦平面快門簾幕為例)
感光元件曝光
快門第二簾幕啟動
反光鏡復位(black out 結束....觀景窗影像出現)
快門充電、光圈葉片打開
準備下一張拍攝作業


其實從使用者觀點來看,快門遲滯應該包括自動對焦的時間。因為你按的那個鈕叫「快門釋放鈕」(Shutter Release),而現在的電子相機都把自動對焦、自動曝光的運算機制和快門釋放紐綁標,所以快門釋放紐還分作2個階段,第一階段觸發自動對焦與自動測光,第二階段觸發快門簾幕,讓CCD感光。測試快門時滯時也會分開測量S1和S2的時間。總時滯則是加總計算。



有些DC相機只公佈了第二階段的快門時滯,單從數據上看很驚人,但實用上還是比DSLR要差(有些畫面你硬是拍不到!)。Nikon的某些DC型號有一個特殊的「Release Priority Mode」,公佈的快門時滯數據是0.005秒,比所有DSLR的數據都漂亮。不過要在半按快門下才能使用......。
carl3104 wrote:
albert0722大大是一次按到底嚕??不然分開來的話把對焦時間也算進去就沒什麼意義了,因為你可能會對焦之後停頓一下才拍(像說等快門時機)。


那一個用DSLR的人一次按到底? 當然我也是不例外
但半按快門到最後的快門釋放
一般人都可以在很短時間內順暢的完成兩個動作
DC也是,只是因為對焦時間長了些(相對來說)
所以會覺得用DC拍照的時間慢了些

用一個簡單的說明好了
如果從台北坐飛機到東京
比如要3個半小時(去跟回的時間不一)
真正在空中飛的時間大概只要2小時50分鐘(左右)
那我們可以把在機場起飛和降落等待甚至到停好飛機的時間省略?
不行吧? 因為下機的時間就真的差不多要3個半小時

銀牙兄都已說明清楚整個Shutter lag的過程
加上樓上的老兄也提供了一個連結
國外的Shutter lag的認定就是如此

我是看到有人用"迷思"或是十年前的標準...
覺得該把正確的資訊還原
以免動不動有人為了破解"迷思"
而傳遞了錯誤的觀念
所以才跑出來講話
如有得罪尚請見諒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albert0722 wrote:
那一個用DSLR的人...(恕刪)


那麼既然DC的快門遲滯會比較慢主要原因在於對焦,那直接說"小DC的對焦速度慢於DSLR"會更貼切吧?

總之我覺得把對焦時間算進去非常不客觀也不貼近實際使用上的想法,怎麼說呢,為什麼我們需要知道快門遲滯,就是希望知道按下快門到真正拍照間隔了多久,而這種需求又特別常出現在運動場合,像說拍一個跳高的選手騰空飛躍的畫面,這時候通常事先對焦好再抓那一瞬間的畫面,由於已經對焦好了,抓那一瞬間的快門遲滯自然就不用算對焦時間了。

albert0722 wrote:
國外的Shutter lag的認定就是如此

那個網站有同時列出包含對焦時間和沒有對焦時間的數據,並非都有含對焦時間喔~ 所以他們應該也知道有這些容易誤導的地方,所以把它分開來列出。
攝影新手的家 http://easyshot.mytw.net
albert0722 wrote:
如果從台北坐飛機到東京
比如要3個半小時(去跟回的時間不一)
真正在空中飛的時間大概只要2小時50分鐘(左右)
那我們可以把在機場起飛和降落等待甚至到停好飛機的時間省略?


如果要這樣比喻的話那我覺得分成"台北坐飛機到東京"的時間是3個半小時和"台北坐飛機到東京的飛行時間是2小時50分鐘"會比較好,因為在機場可能有經驗的旅客很快就辦完手續,沒經驗的可能問來問去才弄好,簡單講就是這個時間不固定,算進去比較沒那麼客觀,就像是同一台DSLR裝不同鏡頭時對焦速度也不一樣啊~
攝影新手的家 http://easyshot.mytw.net

albert0722 wrote:
在國外的定義Shutter lag就是含自動對焦和快門釋放2個步驟
以上提供大家參考


請看仔細一點喔~

Total shutter lag is the combination of two processes at work: the autofocus lag and the shutter release lag.

翻譯就是...總快門遲滯是兩個程序的總和:自動對焦遲滯快門釋放遲滯

所以要包含自動對焦的話至少要加個"總",看起來國外是分的很清楚,我們口耳相纏的結果常常是有誤導的可能。
攝影新手的家 http://easyshot.mytw.net
carl3104 wrote:
那個網站有同時列出包含對焦時間和沒有對焦時間的數據,並非都有含對焦時間喔~ 所以他們應該也知道有這些容易誤導的地方,所以把它分開來列出。...(恕刪)


看起來又是名詞之爭了。「快門時滯」在定義中本來就包括了兩個行程:「自動對焦時滯」+「快門釋放時滯」。記得有位Turborick兄還整理出4段快門時滯的行程,不過那可能是相機製造業比較關心的分類方式。

和手動對焦機種相比,當然應該列出沒有對焦(或預先對焦)的測試數據。10多年前這樣作有他的道理,原因是有很多手動對焦的相機。到了現代,大多數自動對焦的相機的快門時滯,是必須考慮自動對焦時的時滯在內的,因為這才符合大多數人使用相機的習慣。

單單只強調後面的快門釋放時滯,是某些DC相機廣告宣傳的作法。實際拍攝時,能發揮多少效用呢?
carl3104 wrote:
如果要這樣比喻的話那我覺得分成"台北坐飛機到東京"的時間是3個半小時和"台北坐飛機到東京的飛行時間是2小時50分鐘"


老哥,去跟回的時間不同是因為地球有公轉(自轉)
跟機場通關時間沒關係啦!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