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辛苦了,翻譯得真好,難得一見的原廠內部開發故事,從當中學到很多知識現在的我們已經不做試做型的鏡頭了,因為已經可以達到只把設計值輸入機器就能達到描寫性能評價的程度了。也就是說,我們只要稍微調整輸入的數據,照片的結果就會出來了。這讓我們可以做很多的嘗試。 這意思是,軟體已經強大到無須把鏡片實際研磨組裝上去,光靠模擬就可知大概效果了嗎? 如果是,我是覺得還蠻正常的,軟體應該早就能做到這種程度。但正因如此,相信現在的人更能對無軟體輔助的前輩們感到無比崇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