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 AF-S NIKKOR 105mm f/1.4E ED 開發者訪談(前篇)- 描寫 & 結構【翻譯】

Nikon AF-S NIKKOR 105mm f/1.4E ED 開發者訪談(前篇)

中文翻譯

Nikon AF-S NIKKOR 105mm f/1.4E ED 開發者訪談(前篇)- 描寫 & 結構【翻譯】

前篇中的內容:
- Nikon 100周年紀念的「100mm F1.4」的構想作為出發點
- 與AF-S NIKKOR 58mm f/1.4 G的關係是?
- 採用了超遠望鏡頭的結構
- 與虛化效果有關的收差不止一種
- 透過光圈值來改變三次元的描寫

Nikon AF-S NIKKOR 105mm f/1.4E ED 開發者訪談(前篇)- 描寫 & 結構【翻譯】
(從左到右分別為:鏡頭實施設計負責人 山下雅史、鏡頭基本設計與光學設計開發團隊負責人 佐藤治夫、商品企劃負責人 石上裕行、鏡頭機械機構負責人 曾雌功)

Nikon 100周年紀念的「100mm F1.4」的構想作為出發點

-- 首先,想請您先談談這個做這顆鏡頭的時候,企劃案當時的目標到底是什麼。

石上:第一目標是「想要一顆虛化量大的鏡頭」。從這點出發,我們想要讓焦內銳利、讓焦外有循序漸進地變化來做出美麗的虛化效果。也就是說我們希望做出有自然的立體感、有延伸感的描寫效果的中遠望定焦鏡頭。

佐藤:從當時在開發AF-S NIKKOR 58mm f/1.4 G的時候,Nikon就設立了一個全公司性質的「銘鏡解析團隊」,讓我們重返做鏡頭的初心,利用我們的OPTIA測定裝置來鑽研包括別的廠家在內的過往的銘鏡的收差特性。

這個項目不止有影像事業部的人,也有核心技術開發團隊的領秀參與,還集結了本公司圖像處理、物理學、光學、軟體工程、攝影團隊的專家們,為的就是要研究「如何平衡收差來達到最合適的畫質」、「什麼樣的描寫特性討喜」等等多方面的設計與評價手法。

而這個研究的成果剛好趕上了Nikon創立的100周年(2017年),所以大家就討論要不要做出「100mm F1.4」這個規格的鏡頭。

我們把這個研究成果在公司會議報告的時候,就有人提議「如果有這麼優秀的鏡頭就不要等到100周年,直接開始做吧」也有人說「雖然能理解100mm是為了100周年的設計規格,但是按照Nikon的傳統來說,比起100mm我們不是應該設計成105mm嗎」。所以我們就按照105mm來重新搞了,也就成就了這次這顆鏡頭的原型了。

在這之後的具體工程雖然是從企劃者的石上作為起點的,但是這顆鏡頭到真正誕生為止,其實是由我們的銘鏡解析團隊縮領軍的很多人、是跨部門的研究成果。

-- 最近把100mm、105mm規格當成微距鏡頭來設計的廠商非常多,為什麼你們現在要做一顆大光圈105mm的鏡頭呢?

佐藤:我覺得,拍人像的人大概分為喜歡85mm的「85mm」派和喜歡100~105mm的「105mm派」。經過我的調查,85mm派的人更傾向選擇35mm、85mm、135mm、200mm這樣比較有區分的焦段。

但是105mm派的人,在35mm和105mm之間還會選擇50mm、55mm、58mm等等的標準鏡頭。我其實也是105mm派的人,從以前就喜歡用58mm F1.4與105mm F2.5等等的鏡頭。

與此同時,我們與其他廠商同時都有許多85mm的F1.4、甚至更大光圈的這種規格的鏡頭,但是把105mm做成F1.4的這種「王者之鏡」是包括他廠在內都不存在的。把當年MF時代的F1.8 NIKKOR鏡頭在AF時代做成F2是不能得到滿足的。

能把105mm規格的鏡頭做到有AF的F1.4就能完成世界首次的壯舉。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從開發一開始就特別考究要做成F1.4了。

做成105mm的理由,是因為我們的大前輩脇本善司先生所啟發的。他當時在我們把Nikon S卡口轉移到F卡口的時代重新整理焦段的時候,覺得「當我們把50mm(實際上是51.6mm)作為中心把量的時候,只用數字來區分鏡頭群的焦段其實蠻奇怪的。我們應該要以人的感覺作為出發點來考慮視角的變化程度。」,從那時候開始我們就把以前有50mm、35mm、25mm(28mm)、21mm的鏡頭群停了,把這些變成了50mm、36mm(標記是35mm)、28mm、24mm、20mm的鏡頭群。

一樣的把量方式在遠望鏡頭方面,就變成了85mm和105mm了。我們繼承了以前的思想,也就延伸到了現在這顆鏡頭了。

與此同時,作為我設計的、與銘鏡解析團隊設計的成果,當時大家並沒有強求設計成它AF的時候能高速合焦。

在那時候,我不得不能夠讓鏡頭AF能高速合焦,就把鏡頭結構重新設計了。

還有,這顆鏡頭不但繼承了原型的105mm F1.4的收差補正和描寫特性,還活用了當時AF-S 58mmf/1.4 G的特性方針來改良了一下。在這之後我也把量產為止的設計部分轉交給了山下來負責了。

Nikon AF-S NIKKOR 105mm f/1.4E ED 開發者訪談(前篇)- 描寫 & 結構【翻譯】
(AF-S 58mmf/1.4 G)

-- 剛才您提到的原型「100mm F1.4」是什麼樣結構的鏡頭呢?

佐藤:基本上是Gauss結構的。對焦方式則是後鏡組對焦{*}。我們也要考慮不同的鏡頭結構和對焦方式。甚至也有考慮讓全鏡組浮動來對焦。

*譯者注:後鏡組對焦的鏡頭通常是為了重大類鏡頭而設計的。目的是讓體積更小的後鏡組來浮動對焦,而不用耗費更多力氣來驅動更大、更重的前鏡組。

與它有點類似的鏡頭就是85mm F1.4 G了。不過當然它和這顆85mm有不同的收差平衡。為了要考究描寫特性和畫質,我們設計的方向一定會往讓AF越來越難、鏡頭越來越重的方向走去。正因為如此,如何折返找到平衡點成了一大難點。

-- 雖然Nikon就我所知並沒有105mm或者100mm做到F1.4這種規格的鏡頭,其他廠以前有過嗎?

佐藤:我也做了許多調查,但是在35mm可換鏡頭相機的規格里好像是沒有100mm、105mm做到比F1.4更亮的鏡頭了。不過我聽說過以前本國的廠商做過135mm F1.4規格的產品。

-- 這顆鏡頭與AI AF DC-Nikkor 105mm f/2 D在設計上有什麼不同嗎?

Nikon AF-S NIKKOR 105mm f/1.4E ED 開發者訪談(前篇)- 描寫 & 結構【翻譯】
(AI AF DC-Nikkor 105mm f/2 D)

佐藤:雖然我也有參與AI AF DC-Nikkor 105mm F2D的開發,但是當時研究適合的收差平衡的人並不是我,我沒有辦法整理開發者們大家的嗜好,所以我也沒有辦法回答你個比較好的答案了。最適合的應該還是用戶們所選擇點子吧。

在這裡面有許多人喜歡柔焦鏡頭,我們就把收差平衡設計成了能夠調節到柔焦鏡頭的領域了。

在這之後的AF-S NIKKOR 35mm f/1.4 G和AF-S NIKKOR 58mm f/1.4 G等等的開發里,我們把研究三次元Hi-Fi類型的描寫和適合的收差平衡的研究成果,作出了「大概這種程度收差平衡會得到喜歡吧」的定量結論。

這次的鏡頭,雖然是我們利用收差平衡的研究成果所製作的,但是根據用戶們的改良意見,我們會在今後的產品來更加活用的。還請大家多多提供各種各樣的意見。

與AF-S NIKKOR 58mm f/1.4 G的關係是?

-- 發布新聞里提到的「新產品繼承了AF-S NIKKOR 58mm f/1.4 G所追求的三次元Hi-Fi」,可否請您告訴我們具體是如何繼承的嗎?

佐藤:這次的鏡頭雖然繼承了AF-S NIKKOR 58mm f/1.4 G的三次元Hi-Fi理念,但是我們根據口味還是多少改變了收差平衡。

我們聽取了公司內外用AF-S NIKKOR 58mm f/1.4 G的印象,得到有認為這樣的特性就很好的回答,但也聽到了有人覺得它最近對焦距離時的銳度很差。

所以這次,我們改變了一下,讓最近對焦距離有偏向二次元的描寫,也就是說,合焦點會變得更銳利了。比起作為出發點的AF-S NIKKOR 58mm f/1.4 G,現在這顆新鏡頭會更偏向銳利一點。

對於想要一顆比較正常的鏡頭的用戶,會覺得我們這顆新鏡頭更好用了。相反的,對於想要和AF-S NIKKOR 58mm f/1.4 G有著一樣特性的客人來說,可能還是會有人說它變得不好了吧。還有,或許也會有人說這樣變得好一點點了吧。

總之,用AF-S NIKKOR 58mm f/1.4 G和這次的AF-S NIKKOR 105mm f/1.4E ED一起拍攝對比之後的感想,還請大家不吝嗇多多告訴我們。

我們會儘力聽取大家不同的意見,讓用戶自己定奪,並讓我們來考慮從今以後的NIKKOR應該以何種畫質作為目標、以及什麼樣的畫質更適合我們的NIKKOR鏡頭。這會讓大家參與到我們次世代的NIKKOR鏡頭的製作。

Nikon AF-S NIKKOR 105mm f/1.4E ED 開發者訪談(前篇)- 描寫 & 結構【翻譯】

-- 現在,包括別的廠家在內,很多大光圈鏡頭設計成了全開光圈就非常銳利,我們注意到了NIKKOR的這些宣揚三次元Hi-Fi的鏡頭,包括無限遠在內的距離下全開光圈的時候還是會偏軟誒。

佐藤:對於主要拍攝人像等藝術類的照片的攝影師們,他們所要的不能只是二次元描寫就好的鏡頭。

像素是二次元、是平面的,被攝物是三次元的,所以如何把三次元轉換到二次元是我們必須考慮的一點。就算如此,很多人考慮光學還是只以二次元的特性在考慮的。

我覺得這樣是不充分的。只提升二次元方面的特性其實是相對簡單的,畢竟單純把收差做到為0這樣就好了。

我所說的三次元Hi-Fi,是把三次元的被攝物壓縮到二次元里,但是壓縮根據方法還是會有不同畫質你懂得對吧?就是這種概念。

比如說吧,無限遠的時候畫面基本上是平面的,因為這和像素扯上關聯,二次元配合二次元只要對應良好,我們就能適當地提升MTF。但是在有限的距離下,被攝物就會變成三次元了,焦點的前後就會變成焦外(虛化)的領域了。這部分的描寫如果很差的話絕對是不會得到好的畫面的。

重點在於,我們不能只在乎焦內如何把MTF拉到天花板的二次元特性,我們還得考慮如何把與三次元特性的平衡照顧到。這就是三次元Hi-Fi的根本了。

換句話說,三次元Hi-Fi就是把合焦部分做到銳利但是不要過度銳利,然後把餘力放在前後虛化的描寫性、過度、和立體感方面。

比如說,我們把焦點對到眼睫毛上,就算銳利無比,耳朵上的耳環和后發之類的也會迅速地融入到焦外里,頭髮的一根毛在焦外變成三根甚至是四根等於就是看到了原來沒有的東西。

這樣的描寫是不自然的。而且,這樣焦外的變化和過度會是生硬的。再比如說,從焦內的部分開始到焦外突然有超大量的虛化、以及比較沒有虛化的部分過去之後突然間變到了大量的虛化這種情況(也是不自然的)。

這樣的虛化特性,我們經過了長年的研究雖然知道是因為收差殘存的性質所產生的,但是到現在為止我們一直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最適合的平衡性。

我們知道這是定性的,但是一直很難做到定量。這就是現實。

這種定量研究出來之後,我們第一次把它極端地放到了AF-S NIKKOR 58mm f/1.4 G這顆鏡頭上。不過我們也得到了有點做過頭了的意見,那這次的AF-S NIKKOR 105mm f/1.4E ED的收差平衡會如何呢?就這樣了。

一樣基於三次元Hi-Fi考量的鏡頭裡,AF-S NIKKOR 35mm f/1.4 G、AF-S NIKKOR 58mm f/1.4 G、AF-S NIKKOR 105mm f/1.4E ED這三顆鏡頭雖然有著不一樣的味道,35mm是當時初期階段的過渡期產物、58mm則是人為的做過頭。那這次的105mm有沒有正是大家的穴位呢{*}?我們就是按照這樣來調整平衡的。

*譯者注:這裡的意思應該是有沒有命中大家的G點。

當然,我們看到了別的廠家做的平衡,那種「把合焦點做的銳利無比就是使命」的方向性我們也是能理解的。但是,中遠望鏡頭在全開光圈的近距離攝影下,一張照片能夠確實咬中目標的其實寥寥無幾。在那種部分把MTF比如說拉高個10%又有什麼意思呢。

與其這樣還不如考慮如何把虛化做的有過度感,也正因為這樣很難達成,我覺得還不如就把這個當成挑戰目標的方向來做比較好。

在攝像的世界也是如此,合焦部分和焦外的虛化也是連續地在被拍到,或許這種領域正是三次元Hi-Fi能夠活躍的場合呢。

如果攝像的全盛時期馬上就要來臨的話,我覺得我們不得不改變對於鏡頭的評價方式和設計方式。用現在的評價方法里得到很優秀的分數的鏡頭在新的時代里又會得到何種評價呢。我非常感興趣。

採用了超遠望鏡頭的結構

-- 從鏡頭的結構來看,我們所能看到的是凸凹凸的Ernostar以及Sonnar類型的利用後鏡組補正的鏡頭設計,或者也可能是凸型鏡片的後面放置了變形Gauss的主要鏡組的設計。可否請您分析一下。

山下:就如同您剛才所說的,正是后種的鏡頭結構。也就是說整體是凸凹凸來構成,前半部分的凸鏡組與凹鏡組作為變換鏡組來使用,後半部分的八枚結構的鏡組則是主要鏡組。結構的話,應該是比較接近超遠望鏡頭的結構。

Nikon AF-S NIKKOR 105mm f/1.4E ED 開發者訪談(前篇)- 描寫 & 結構【翻譯】
(AF-S NIKKOR 105mm f/1.4E ED構成圖。黃色為ED鏡片)

Nikon AF-S NIKKOR 105mm f/1.4E ED 開發者訪談(前篇)- 描寫 & 結構【翻譯】
(Nikon的超遠望鏡頭之一的AF-S NIKKOR 500mm f/4E FL ED VR構成圖。黃色為ED鏡片、紫色為螢石鏡片)

-- 確實前鏡組有兩枚碩大的ED凸型鏡片這部分很像超遠望鏡頭的前鏡組結構,在這裡放ED鏡片是因為它能夠有效抑制色差嗎?

山下:正是如此。ED鏡片在開發的當時我們就知道在前鏡組放入的話就能有效抑制色差,而這次也繼承了這點。

佐藤:這是源自當時札幌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時候為了攝影師所設計的Nikkor-H 300mm F2.8的呢。前鏡組使用兩片ED鏡片來補正色差是很有效的。從那時候開始Nikon的遠望鏡頭設計就都一脈相傳了。

-- ED鏡片分成兩片的理由是什麼?

山下:這是因為這樣會對於色差補正之外的收差補正也會很有效。只放一枚的話鏡頭的曲率半徑就會變小,鏡頭就會變得比較厚,這對於收差補正和重量方面都是不好的。

佐藤:為了抑制鬼影和眩光,研磨鏡片成了不得已的必要手段,但是它面數越少效果越好。相反的,如果是為了收差補正的話,面數越多則會越有利。

-- 後鏡組的ED鏡片是為了什麼樣的效果呢?

山下:光學的設計上,除了部分的抑制色差之外還要考慮到整體的平衡效果,這次的情況來說,在前鏡組放兩枚ED鏡片、後面的主要鏡組放一枚ED鏡片,可以有效抑制部分的色差也能優化和平衡整體的效果。

Nikon AF-S NIKKOR 105mm f/1.4E ED 開發者訪談(前篇)- 描寫 & 結構【翻譯】
(濾鏡口徑為82mm)

-- 中遠望鏡頭一般在光圈全開的時候就會有明顯的色差呢,為什麼在以前的中遠望鏡頭上不使用ED鏡片呢?

佐藤:膠片時代開始,35mm相機作為基準開發的135mm左右到更長距離的遠望鏡頭都有很明顯的色差問題。比如說,當時用黑白膠卷拍攝的照片如果不用濾鏡的話,合焦部分就會顯得很軟,是會有這種損害的。

但是比135mm還要短的焦段裡面就算不用ED鏡片也能得到不錯的性能。所以,傳統而言,我們是按照135mm作為境界來區分使用或者不實用ED鏡片的。

還有一點的難題是因為Gauss結構的鏡頭是非常難放入ED鏡片的。Gauss結構的凸鏡組一般都是想要放有高折射率的鏡片的,ED鏡片這種逆道而行的低折射率的鏡片就成為了瓶頸。

設計的時候都會按照當時的色差補正基準來看需不需要使用ED鏡片,我們會選基準下比較不會發生色差劣化的情況的這個道路走。所以,較多以Gauss結構為基礎的85mm、105mm的大光圈鏡頭我們通常會選擇不放ED鏡片。

-- 這次沒有放入任何非球面鏡片呢,那沒有非球面鏡片也能補正彗星像差嗎?

山下:這種補正的難度是隨著焦段而改變的。標準鏡頭和廣角鏡頭裡,因為要補正視角所產生的彗星像差和畸變很難我們才使用了非球面鏡片,這次的鏡頭因為焦段相對遠望,比起視角所帶來的收差來說,色差會更難補正。

所以,我們就算不用非球面鏡片也能補正彗星像差和畸變,取代非球面鏡片的使用我們則是選用了三枚ED鏡片來重點補正色差。

-- 這次的鏡頭的對焦方式是?

山下:我們採用了鏡筒內、不伸出對焦的設計。

與虛化效果有關的收差不止一種

-- 有關於描寫方面,我個人喜歡光圈全開就銳利無比,然後焦外也要很漂亮,這與這次的方向性還有區別是嗎?

佐藤:這就比較相近我們這次的AF-S NIKKOR 105mm f/1.4E ED了。實際上AF-S NIKKOR 105mm f/1.4E ED的合焦部分就非常銳利了。

剛才我們說到了合焦部分方面的問題,其實不需要弄地特別軟甚至柔焦化這種程度,我們也能夠實現讓焦外有漂亮的虛化效果。

如果還對虛化效果有不滿的話,那就需要讓焦內稍微軟一點來增加味道了。

-- 關於增加味道的關鍵部分需要調整的收差是什麼呢?

佐藤:不止一種。和球面收差、彗星像差、非點像差、非點隔差之類的有關係。還有,不能只讓畫面中心好,周圍部分也需要有一樣的平衡。
剩下的就是色差影響虛化效果的關係了,我們在這顆鏡頭已經努力地來徹底去除色差了。

-- 我們的實際攝影結果是看到無限遠的距離在全開光圈下有一點球面像差,收個兩檔大概就能消去了,這和AF-S NIKKOR 58mm f/1.4 G當時的傾向是一樣的嗎?

佐藤:無限遠的收差平衡方面,AF-S NIKKOR 58mm f/1.4 G和AF-S 105mm f/1.4E ED是差不多的設計,是會有殘留球面相差的。

-- 是強行這麼做了呢。

佐藤:是的。在公司內部也有著許多的議論,有想要把F8那種銳利畫質在F1.4實現這種意見、也有來自很多用戶想要保留F1.4那種柔軟的氣氛感的意見,到底什麼才是正解我覺得包括其他廠家在內我們其實都是沒有正確答案的。

比如說,又大又重的鏡頭在光圈全開下等倍放大來看就能看到超銳的銳度的這樣,只要能夠獲得人氣,大家都會覺得這樣就是正確答案吧。其實我是不這麼覺得的。

用戶所要求的不是等倍放大來進行觀察,而是實際上的畫面是否能帶來只有這顆鏡頭能達到的畫面感這樣的。

雖然NIKKOR的所有鏡頭都是按照這種平衡來考量的,但是三次元Hi-Fi的鏡頭更是別樹一格在考慮的。本來這其實是由石上的企劃團隊所發起的想法呢。

Nikon AF-S NIKKOR 105mm f/1.4E ED 開發者訪談(前篇)- 描寫 & 結構【翻譯】

山下:MTF確實是一種看評價很方面的量尺。客人在比較鏡頭性能的時候,使用本公司提供的資料來對比MTF也是對他們來說比較容易的事情。
但是這次的產品並不能單以MTF來做出分別,還希望大家來實際用它來進行拍攝。

-- 從AF-S NIKKOR 58mm f/1.4 G(2013年發售)以來有沒有什麼設計手法上的進化呢?

佐藤:設計工具是一直在進化的。之前所提到的銘鏡解析團隊現在也還是在繼續下去,還有我們的生產模擬和設計軟體也是和模擬技術一直在進化的。

這個成果則是成為了100周年紀念的鏡頭,也就是這次所開發的鏡頭了。

-- 從價格來看這顆鏡頭有點貴呢(含稅23萬3,000日元左右),定在這個價位有什麼理由嗎?

石上:與AF-S 85mm f/1.4 G相比,它有更大口徑,價格也壓倒了差不多程度了,與其他F1.4系列的鏡頭相比其實也不是特別高的價格。佐藤與山下適才也說明了,我們考慮到三次元的描寫性能方面的優勢,做出了與投資相符的鏡頭。

透過光圈值來改變三次元的描寫

-- 無限遠在光圈全開下算銳利,那如果縮光圈會不會改善MTF呢?

山下:縮到F2左右MTF就會突然上去哦。

佐藤:雖然縮光圈的話MTF會上去,但是還是更希望大家享受縮光圈所帶來的景深變化和三次元的虛化效果的變化,來找尋自己喜歡的光圈值。

Nikon AF-S NIKKOR 105mm f/1.4E ED 開發者訪談(前篇)- 描寫 & 結構【翻譯】
(AF-S NIKKOR 105mm f/1.4E ED的MTF曲線)

-- 根據光圈值,不止虛化會變多變少,三次元的描寫和虛化效果也會有變化嗎?

佐藤:是的。是根據光圈值隨時在改變的。

-- 那很有趣呢。

佐藤:大光圈鏡頭不止是讓大家說說能在全開下拍攝,根據人的不同,在F1.8和F2左右的描寫也會有不一樣的喜好。

-- 實際使用了之後,比起期待看到的大量虛化,我更注意到了我拍花的時候除了虛化量大還有一種單薄感。如果是這樣,那是不是這種透過光圈值來控制虛化其實是和包圍曝光差不多的機能呢。

佐藤:和AF-S NIKKOR 58mm f/1.4 G相比,這顆鏡頭確實更能靠光圈值來改變描寫特性,也有用戶反饋說比起全開,他們更喜歡F2所帶來的描寫表現。其實這也是這種鏡頭最為理想的使用方式,希望各位用戶能夠找到自己喜歡的光圈值。

佐藤:我認為這顆鏡頭是能在各種使用下,根據拍攝距離和光圈值,得到開心的拍攝體驗的。

-- MTF的30本/mm線中能看到,比起中心,變焦靠中間的位置反而分析結果比較好,這是為什麼呢?

山下:我們確實可以繼續提升中心的MTF值,但是就剛才所提到的有關於二次元的描寫留餘力、配合三次元描寫的原因,我們選擇不這麼做了。

還有一點就是,人像攝影的時候其實是希望在中心和它的周邊部分有著均一化的描寫。這是因為,在拍攝人像的時候,主體不一定都會在中間,我們希望這顆鏡頭能夠對應在構圖上中心之外的偏一點點的部分的各種場景。

佐藤:剛剛有提到脇本先生的時代(S卡口的時代)的那顆105mm F2.5,那顆經過MTF的測定結果也是周邊值比中心更好,這變成了NIKKOR傳統的105mm鏡頭的特性也讓我嚇了一跳。

-- 是如何判斷三次元Hi-Fi這項目標的達成與否呢?

佐藤:具體的我們什麼都不能說(笑)。只是,以前在談關於」OPTIA」的時候,我們談到了有關於模擬照片的事情。現在的我們已經不做試做型的鏡頭了,因為已經可以達到只把設計值輸入機器就能達到描寫性能評價的程度了。也就是說,我們只要稍微調整輸入的數據,照片的結果就會出來了。這讓我們可以做很多的嘗試。

經過各種研究,我們得出了「如何的數值可以得到如何的結果」等各種定量方面的解析數據。這讓我們也可以具體知道如何設計才能得到所希望的鏡頭特性,我想,這就是評價與三次元Hi-Fi特性相符與否的方法了。

-- 那就是說這次的鏡頭是三次元Hi-Fi經過不斷錘煉之後,讓你們得到能與所設定的性能相符的產品咯。

佐藤:在說到58mm的部分時我就提到了,三次元Hi-Fi的開發還未完成,還有進化的餘地,這次的鏡頭也只是其中的一種提案。

能做到100個人裡面100個人都喜歡的鏡頭相當不容易。比如說,對於一個只翻牌新聞紙的人來說,這樣的鏡頭可能不大好吧。相反的,如果想要拍攝柔嫩的被攝物的話,可能會適合更柔的設定,用58mm的話也許會更好。


(之後會公開後篇,會更加詳細地討論三次元Hi-Fi的理念,也會刊登有關於鏡頭在機構上下的功夫)


譯:Chiaki_Insignia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chiaki_days/

Blog:http://insigniachiaki.hatenablog.com/

原文出處:http://dc.watch.impress.co.jp/docs/news/interview/1017554.html

譯者的中文是在台灣小學沒有畢業的水平,希望讀起來還不算太拗口。不是專業翻譯,如有出錯,敬請見諒。

翻譯花時間,轉載請註明,謝謝。

Chiaki_Insignia wrote:
(從左到右分別為:...(恕刪)


辛苦你了
先加五分,沖個手工曼特寧咖啡,再仔細閱讀
原來一顆鏡頭的發想到誕生如此戲劇,但這顆太貴了啦!7萬多囉....(〒︿〒)

Chiaki_Insignia wrote:
(Nikon的超遠望鏡頭之一的AF-S NIKKOR 500mm f/4E FL ED VR構成圖。黃色為ED鏡片、紫色為螢石鏡片)
...(恕刪)


辛苦了!!! 5分奉上!
收差平衡可以改譯成差平衡, 另外上面少了紅色字眼 500
^^A 請多多指教~

MUS wrote:
辛苦了!!! 5分...(恕刪)


謝謝指正。500mm已補上。
很棒的文章+翻譯


105 1.4E確實是一顆好鏡頭
之前看開箱文表現超棒
樓主辛苦了
原來老尼還有銘鏡團隊
很喜歡這種理念
不以世俗評定方式造鏡
而是真正用心下去設計一隻優秀成像的銘鏡
看了這篇文章真希望有錢能入手58+105.4
之前看成果就很心動了~~
但如果有加上 MAcro 就更棒囉~~
原來是這樣的發展歷程~~

不過就是價位不夠親民~~
樓主辛苦了!

不過,似乎對岸色影論壇已經先拿去用了!



痞子雲 wrote:
之前看成果就很心動...(恕刪)


微距鏡頭的設計是和一般鏡頭是完全不一樣起點。


一般鏡頭是以無限遠像差修正作為基準,微距鏡頭是以近距離像差修正為基準,通常是定義在1:10放大倍率距離,兩種修正是會互相影響。

如果是放大倍率有受限,像是ZEISS makro-planar 50 F2和100mm F2只到0.5,那倒是有較大可能性。
只是就算這樣,遠近修正還是需要取捨,近距離來說,50 F2那顆是比較好,但遠距離是100mm會比較好,這就是其中取捨問題。





如果一顆105mm F1.4都這樣貴,那麼一顆結合105 micro的鏡頭,難道會便宜?
Chiaki_Insignia wrote:
Nikon AF-S...(恕刪)


太強大了 這麼好的文章 不推不行

可惜礙於媒體尊嚴無法置頂 不過大大的熱情真的要好好鼓勵

5分奉上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