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新訊】Nikon主管:「如果做無反相機肯定是全片幅」


alexander1027 wrote:
簡單的說就是尼康一...(恕刪)


要出全幅無反的話,先把LV對焦技術搞好吧....
現在Nikon單反的LV對焦實在糟糕。

還是說Nikon已經有好的LV對焦技術,但堅持不放在單反上?

piyopiyo765 wrote:
要出全幅無反的話,先把LV對焦技術搞好吧....
現在Nikon單反的LV對焦實在糟糕。
還是說Nikon已經有好的LV對焦技術,但堅持不放在單反上?...(恕刪)


看看nikon1的對焦速度就知道啦

其實算是很快的.....

當初看到Sigma sd Quattro,我直覺這就是Nikon未來無反的樣子,只是觀景窗會對正光軸,所以像X1D那樣有一個類似五稜鏡的突起曲線。活動式屏幕應該會加入,所以後方不會這麼平坦,為了操作性,實体按鍵、搖桿撥盤等安排應該也會如同現今旗艦,當然觸控或許能取代一些。

類似F4S的弧形底部線條似乎是在保有本家特色及瘦身普世價值間取得平衡的好辦法,或許缺角會移到左邊,垂直手把內建。

(圖片取自網路)
無反單眼我個人認為最大的優勢就是重量還有體積

性能要要求到跟單反一樣的話
以目前狀況是不太可能的
就算可以做到接近
難以降低的高價位也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

無反微單 體積跟CANON M 系列差不多大
右手單手持的手感不錯
(微單重量還是一定比卡片消費型DC重
所以右手手把沒突出是很難用的)

螢幕必須要是可上下翻種螢幕 (跟現在的D750 D850一樣)
並且對焦一定要可觸控選對焦點
片幅為全片幅
畫素2400萬以上
電量有現在的單反電量一半

價位
這應該是最大的重點
定價3萬~5萬
單機身公司貨比較多人可以接受吧!
要是第一台全片幅無反微單眼 就破台幣 5 萬
推廣會慢上許多喔? (除非牛肉夠大夠多)

比如CANON 的第一台微單眼 M1
單機身公司貨12000 水貨9000
降到這個價位時,
造成推廣速度跟數量非常快
加上後續新機改進跟鏡頭補齊
才幾年就從完全沒名次到現在的第二名了

---------------------

鏡頭方面我會覺得先出兩顆
24 或 35 加上85
光圈2.0 左右就可以
體積小單鏡頭價為一萬內為優先
這樣子就可以把輕便優勢發揮到極致

主打入門族群
畢竟
目前市場狀況讓沒接觸相機的族群
比目前現有的族群有更大的潛力

依照目前隨身相機的最多人需求標準
(消費型數位相機或是類單眼)

就是體積小重量輕以外
因為鏡頭不可換
大多數標準配置都是35mm 配大光圈(1.8-2.4)

當初CANON 微單眼M1 也是配上 22mm F2.0 (等同全片幅35mm)
這顆拆鏡價格當初全新才2200元 就可以買到
可謂便宜好用畫質好光圈大
加上餅乾鏡體積小 完全發揮出微單眼的優勢

-------------------
第一顆大光圈便宜的畫質好定焦鏡頭讓大家入門快速後
接著就應該要補齊焦段了
16-35
24-70
70-200
小三元也好 大三元也罷

有小台全片幅隨身機的人 很難不入手這三個焦段吧??
如果是我的話
會拿全片幅單反配合標準焦段到超廣角拍攝
隨身微單FF 則裝上望遠端當第二台隨身攜帶
因為正常來講
微單眼加上70-200
還是比全片幅的70-200 2.8 單顆鏡頭還來的更小更輕

這樣就可以開啟人人全片幅雙機流的時代啦!!!!


會不會覺得在做夢的感覺?
總覺得這次高層換人後
這種期待許久的夢想
有種會實踐的希望

---------------

跳槽到N家後 就真的回不去C 家了
機身的銳利度細節高 加上豐富的色彩
這麼棒的照片就可以用小台的微單來呈現
真是令人期待阿!!

nikon對於公開的訪問回答都是極度保守的

記得幾年前,無反剛剛出現於市場,各方面性能還很孱
弱的時候,nikon也被問到是否有做無反的打算,那時
他們的回答一概都是,我們會觀察這個市場,結果他們
出了nikon 1嚇傻眾人

前陣子nikon慘虧組織重整,好不容易上面的政策變成
專注於中高階單眼與無反,即使如此,還是會讓人害怕
會不會繼續搞nikon 1,後續的訪談又透漏,nikon的
無反會不同於其他廠家,會有壓倒性的性能。依舊不說
會做哪個格式。這次說,如果要做就會是FF,終於啊...

piyopiyo765 wrote:
要出全幅無反的話,...(恕刪)

自動對焦來說,對焦方式與對焦馬達是需要配合!


主要分
1.DSLR本身對焦馬達設計是以超音波馬達為主,他的對焦方式系統給合焦訊號,她可以一次到定位,所以適合搭配相位對焦方式。

2.另外一種是步進馬達,本身是對焦是一個定位一個定位移動,所以適合對比度對焦方式,系統用影像分析來確認對比最高位置,即是準焦位置,這個主要為一般消費相機等無反系統為主。




現行SONY 、CANON的無反或反光鏡系統,則是統一以超音波馬達為主,搭配感光元件的相位對焦,因此可以在LV或錄影時,可以獲得非常快速對焦。

相反,NIKON現行LV,是以超音波馬達,但是未使用相位對焦個感光元件,所以僅能以對比度對焦方式,兩種不同對焦方式,使得LV對焦顯得不搭與詭異對焦動作。
NIKON並不是沒有相位對焦的感光元件技術,這個在NIKON 1之所以可以有高速對焦,就是感光元件內含相位對焦模組




NIKON目前是打算另外推AF-P步進馬達鏡頭,主要是在於真正專業錄影用戶群是不用自動對焦,會需要錄影自動對焦,大多是因為家庭紀錄需求。




我覺得現在錄影自動對焦要好已變成趨勢
沒看GH5被人嫌錄影自動對焦不行
連Sony最近發表的錄影機也加入混合對焦


diffusionless wrote:
自動對焦來說,對焦...(恕刪)

ntsan wrote:
我覺得現在錄影自動...(恕刪)


錄影對焦快

代表的就是焦點變換的也快

這時對看的人不見得是好事

頭會暈.............................
Kyle凱爾 wrote:
會不會覺得在做夢的感覺?
總覺得這次高層換人後
這種期待許久的夢想
有種會實踐的希望 (恕刪)


個人也希望可以做夢,不過實際面還蠻殘酷的...

多數人對於無反機的機身與鏡頭會有體積上期待,
主要是由於最初的無反機是 m4/3 系統,感光元件片幅較小,
所以才能像 Olympus 或是 Panasonic 一樣做出小巧可愛的大三元組,

然而一旦片幅增加到 APSC 甚至全片幅,
同樣是身為大三元中流砥柱的類 24-70mm 焦段鏡頭,
在體積與重量上就逐漸往同片幅的 DSLR 產品靠攏了:

M4/3:
Olympus 12-40mm f2.8 382g
Panasonic 12-35mm f2.8 305g

APSC
Fujifilm 16-55mm f2.8 655g

Nikon 17-55mm f2.8 755g
Canon 17-55mm f2.8 645g
(富士比 Canon 略重,但輕 Nikon 約 100g )

FF
SONY 24-70mm f2.8 GM 886g
Canon 24-70mm f2.8 II 805g
Nikon 24-70mm f2.8 ED 1070g
(Sony 比 Canon 略重 80g,但輕 Nikon 約 180g )

同樣是標準大光圈,先不談景深的問題,單看重量來說,
M4/3 : APSC : FF,約略是 1 : 2 : 2.7

如果由 APSC 與 FF 來看,
無反機可能在機身體積上還能獲得一些優勢,
不過鏡頭設計受限於光學物理特性,
重量上和有反鏡相比其實佔不太到便宜。

所以...真的要靠無反在體積與重量上獲得優勢,
其實考慮相對小片幅的機器還是比較實際的,
不然就得像 EOSM 一樣用較小的光圈來妥協...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