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圖就是一個例子。。
基於當時距離和天氣不斷在變化中,有時連拍當中會有一兩張極端的例子。。
雖然,這會被懷疑是相機的問題,然而,別少看這種相片的距離變化——從起飛點到升空至1000尺以上,可以超過2公里距離的。
對於天氣變化有點點認識的,應該知道,2公里的距離,足夠遠離雨雲區或者從陽光進入雨雲區了。。
所以,此時白平衡變化肯定會很快速的,有時會快速過你按下快門測光並計算的時間。。
以下是完成圖和原始機身輸出JPG圖。。
有沒有發現除了白平衡相差有點大之外,還有曝光也完全不一樣了?
跟著下來,我就談談後期制作對於『曝光變化』的關系。
完成圖的效果。

機身輸出效果圖。

先看看這截圖,前面有提到極端環境之下,要矯正白平衡,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利用『分割色調』來調整,好處是你原來的拍攝參數不用改變就能達到目的。
留意,跟前面的截圖比較,這次我不單止『平衡值』調整成+100(極端的藍調),而且還把原來220色系的飽和度,從原來的10,修改成15。
因為原來的『慣例』已不適用於此圖極紅的畫面效果。
跟前面完成圖比較,這圖的效果跟前面完成圖基本處於一致的。
然而,為何機身輸出那麼光亮,但我完成圖卻把光亮細節都『修』回來呢?
除了我利用『色調』當中的光、暗細節修改參數而讓『過曝』的細節『找』回來之外,還有另一個原因。。
一切曝光皆跟HSL和色調當中對光暗調整有關系。
就著下面這截圖,我們先來談談成品當中『曝光效果』和HSL的關系。
留意圖片右邊操作板面的參數。
我在藍色的『明度』是處於負值的。
意思就是,藍色會較原來的暗一點。。
然後,原來,我們一般拍攝時,實際上畫面是有很多藍色的物件的——白色、藍色、綠色、灰色,其實都有可能滲雜了『藍色』色系(當曝光不正確時,又剛好曝光度跟那個顏色不符合時,原來白色就能看到藍調,灰色也會看到藍調!)。。
所以,以此圖為例,除了明顯的藍色機身涂裝以外,還有深、淺灰色都會受到『藍色』色系的左右。。
但更不能讓人相信的是,背景的樹林其實也滲有藍色因子!(意想不到吧?)
所以,當我們調整藍色色系時,其實整幅圖也會受到影響的。。
(但如果樹林被陽光直射,此時樹林會更多的受到『黃、橙』色系的影嚮。)
所以,單從HSL的處理而言,就可以讓畫面更加偏暗或偏光一點(視乎是正值還是負值)。。
再加上色調的操作,後期處理完成後的曝光效果,可以跟原圖相差極遠的!
個人經驗是可以相差+/-3級EV。。
所以,當大家套用風格檔時,發現比原來機身輸出的光亮或過暗(甚至因而顏色不對勁),不用大驚,只需要在曝光值做出相應的操作即可。。
(這些變化,賣『風格檔』的開發人是不會告訴你的。)
由此,我亦提醒大家——很多不同相機之間,都會有曝光上的差別,但是不是就是測光表不準呢?
其實如果大家能理解上面的說話,答案已經是呼之欲出了!
要問為何不同相機之間會有曝光上的差異,是不是測光表的問題,還不如問問各廠到底做了甚麼手腳吧。。
至此,我再進一步提出各廠各型相機之間的性格,其實是『運算後的結果』,如何運算?
不就是我前面所講的種種樣樣嘛。。
然後,還有人繼續堅持『直出』就不是有『後製的因素』嗎?
還是問問原廠開發人員吧。。
最後,現在大家知道為何我的原圖是過曝,完成作品卻曝光正確的原因了嗎?(我沒動過曝光值哦。)
其實,不用害怕這會是一件耗時失事的操作,初初不懂亂摸,的確需要花很大心力,然而,當你熟手以後,一Lot過千張圖片的操作,可能就只是十多分鐘的事情(含校對),反而是電腦做轉檔時,可能這個數量的圖片需要花費一兩小時了。
順便推薦一下小弟的作文,文章說的是如何找回光、暗細節。
還有另一編關於HSL的操作。
如何找回相片中的光暗細節
如何操作HS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