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os84292 wrote:
那NIKON原廠的1...(恕刪)


Nikon 的 DX 12-24mm ? 我比較想要 Canon 的 10-22mm,一吋廣一吋強阿。
當初就是這隻讓我很猶豫要不要進 C 家,到現在還是很期待 Nikon 出這隻,結果只好買 Sigma 10-20mm。
seanlam1234 wrote:
相對差的好像有17-40和24-105
不過
這兩顆小三元
畫質也算非同小可了
當然要跟老大哥比是不可能的(產品定位的問題)
話說這兩顆
也是Nikon用戶很哈的規格以及價格
marklin888 wrote:
鏡頭確實不是拆開就學...(恕刪)


其實小弟知道的只懂基本的光學而已,近場光學完全沒學過,有聽過一些present,外行.不好意思見笑了.

奈米鍍膜是CVD做的? google下nano coating glass會有一些資料,不過看不懂就是了,所以才寫CVDPVD蒙混一下.有興趣上ISI查國際期刊收穫應該會比我道聽塗說好很多吧.

蛾眼結構這個結構70年代就有paper了,學弟有拿去作太陽能電池抗反射不過好像不怎麼有效,這種週期結構是不是叫做光子晶體,之前好像有看過類似的paper.

台灣機械加工不算差,不是有一堆OO光學和XX精機嗎?都能代工了,應該算合格的機械加工吧.
有一種猜測,也許是因為鏡頭接環就是一種綁標,所以雜牌鏡頭廠根本無法參予競爭.加上大廠的歷史口碑佳,雜牌鏡頭難以自立門戶.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應該是不會仿製品.(鏡頭市場口碑效應蠻重的),不過台灣的相機代工倒是方興未艾.

而鏡頭設計有一些Zemax, with OpTalix輔助軟體設計,應該是走出閉門造車的時代.
在知識流通快速的時代,要隱藏鏡頭的奧秘可是十分困難的.

基本上不同波長對玻璃的射率都不同,加上透鏡的幾何形狀對入射光夾角影響很大,熟知光學的大大,都明白用玻璃來聚焦怎麼設計都難盡善盡美,所以各種像差總是有一好,沒兩好,非球面鏡也一樣.那問題來了,不管者麼設計總難完美,那這些大廠到底在設計啥東西呢?而什麼樣的品質又是公認的平衡點呢?也難怪究竟誰光學技術好的文可以回很久.

jamesbond_z8 wrote:
話說這兩顆
也是Nikon用戶很哈的規格以及價格

規格倒還好,廣角大光圈其實不是那麼吸引人
不過價錢倒是真的…17-35mm F2.8的價格真的是要人命

綜觀C家小三元,我個人比較有怨念大概只有小小白IS和17-40
不過我得講一句心裡的話...
17-40的性能似乎有點……差強人意?是我剛好看到不怎麼樣的作品?還是……
專有名詞只是嚇人用的!令人感動的畫面和用語,才是最真實的
不曉得我這樣講對不對

我們都同意電腦是高科技

但在我踏入單眼的世界, 我才發現光學工業才是高科技

一台三十年前的電腦, 我想連小學生都不想用, 更不用說會有誰想買
就算真的有人想買, 三十年前的電腦也不見得會動

如今, 一顆三十年前的鏡頭, 可能賣得比三十年前貴, 結果大家還是搶破頭去買, 買來居然還能用, 真是奇怪
買不到三十年前的鏡頭時, 我們都會自我安慰, 因為科技進步, 所以現在的鏡頭比較好?

我很難去想像, 有個東西比我老, 結果大家還用搶的, 這種狀況, 大概只有古董才能相比擬啦

如果科技真的進步, 為何做鏡頭的就這幾家公司呢?

我的推論, 光學技術真的是高科技

以前唸物理時, 在光學的課上, 老師就不斷灌輸我"大眼睛"的觀念, 他說好的鏡頭, 鏡片就是要大片, 大片的鏡片就像鑽石, 會閃閃發光, 顯露出光線多變的色彩. 果真, 在二十年後的今天, 我居然看到鏡頭跟鑽石般保值.

nikon是光學起家的, canon是機械起家的, 誰優誰劣, 不言可知, 畢竟是在國家的支持下所創建的企業, 擁有著比別人更多的資源與經驗, 是手工的經驗嗎? 若是手工的經驗, 五十年前的平板玻璃應該賣得比較貴, 因為那是手工研磨的, 所以問題不在人工, 而是原物料的技術.

我聽說, 大部份生產鏡頭的公司, 他們的玻璃是"聚硝子"的, 唯有nikon是自己的.

要說nikon很好, 我也不同意, 因為有人一樣用聚硝子的玻璃, 但是單用T鍍膜, 就能把nikon搞得心神不寧.

我聽過一個傳言是說nikon的鏡片技術是日本皇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自德國擄獲的, 而天皇御賜給日本光學工業株式會社使用. 甚麼叫光學技術, 呵呵, 玻璃才是.
威小豬 wrote:
17-40的性能似乎有點……差強人意?是我剛好看到不怎麼樣的作品?還是……
那看看我拍的好了
真害羞...

全沒掛CPL

機身5D II

這些照片是跟友人借17~40 L拍攝的

就我使用的感想:
1.對焦迅速安靜
2. 發色銳利度一級棒
3.F4就是可用光圈(最後一張的羊咩咩就是F4拍的)
4.防塵防滴內變焦
5.鏡身質感優
6.拍攝風景時的解像力相當犀利

我使用的感覺

這顆就夠我用了

不用到16~35 L

可惜已經玩不到了

因為友人已經賣出去啦





































不知道是解毒 還是放毒
要做出完美的鏡頭其實並不難, 用電腦都可以設計出完美的光學, 只是考量到價格成本. 不然nikon/canon的鏡頭變成像leica那種價格, 還會有多少人買?

我自己是認為Nikon鏡頭群是強在變焦鏡, 而canon是強在定焦 (24 f1.4, 35 1.4真的是很銷魂啊). 不過canon 35 f1.4竟然是塑膠鏡身..
umts 兄 :

那nano鍍膜是用準分子雷射作的! ArF excimer laser

如果只是用CVD或PVD上去,那最多也應只是一層nano膜,最多也是奈米線之類,應不會產生這樣結構!

kwang411 wrote:
我自己是認為Nikon鏡頭群是強在變焦鏡, 而canon是強在定焦 (24 f1.4, 35 1.4真的是很銷魂啊)
我也這麼認為
不過Canon的變焦白鏡也很厲害
85L 135L 200L也很銷魂喔
要做出完美的鏡頭其實並不難, 用電腦都可以設計出完美的光學, 只是考量到價格成本.
=>如是這樣簡單就好,像差修正比您想像棘手多,啟是電腦可以設計好完美鏡頭,電腦只是可以根據給定資訊計算光徑路線之類,可以參考鏡頭設計書籍!



為Nikon鏡頭群是強在變焦鏡, 而canon是強在定焦
=>小弟到不認同這說法,因為實際上並不是canon變焦差或是nikon定焦差,而是更新問題!

在過去nikon定焦鏡其實不少,但為何現今定焦數目感覺沒那樣齊全。可以看nikon鏡頭發表歷史,其本身產品發表更新本身就很慢,主要是80年代AF開始盛行產生出來,可以看一下光是AI AF-D鏡頭部分,NIKON就有許多還未更新AF鏡頭,這時期不只是CANON在轉EOS之後,陸續一連串市佔侵蝕,MINOLTA更是強不可言,這之中還保含鏡頭馬達本身優勢,相對使用機身馬達AF鏡似乎不利長久未來,而後來數位時代來臨,就整個鏡頭銷售與更新來說,變焦鏡較對市場攻佔較有效,所以看起來好像是NIKON偏變焦鏡一樣,但Canon變焦鏡少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