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ent.feng wrote:
那是因為價格的問題, 而且你的比喻有點偏差了. 一台三菱的車子vs 雙B的價差多大啊?? 怎麼能跟相機差個幾萬塊的東西比??


車子一臺就幾十萬起跳~當然價差更大~相機才幾萬的~價差當然不可能那麼大~你要買幾十萬的東西當然價差大是可以接受~越便宜的東西~價差能接受的範圍就不可能越大~
一個鏡頭幾千塊就會變成考量的問題~何況是一堆~而且我也說過aps可能會萎縮~但不代表他沒有他的市場

其實...全片幅才是過渡機種

要不是CMOS遇上工藝困難提不上去,C/N才不願出全幅機...這根本就是用空間換成性能

這跟INTEL和AMD要出多核心處理器沒兩樣,既然單一核心無法透過工藝大幅提高單核性能,那就多造幾個,和增大晶片所佔面績解決散熱問題

C/N呢?在全幅上把,CMOS的層數降低,把光感測器 、放大器及A/D轉換電路的距離加大,降低電路過熱的程度和影響,從而達到更優的雜訊性能表現,也有空間塞進更高速的傳輸通道提升連拍速率

(整個電子產業的主流都是這樣,現在都被工藝受制了,不像以前...P4只要透過工藝進步,就從1.3GHZ提到3.8GHZ,而這不過是短短3年的時間,而C/N等廠,現在也是使用CMOS作為感光器的,同一光學性能表現下,CMOS性能的提升就最能直接代表機身性能的提升度)

再過幾年,45及32NM引入的特殊材料有把以上情況大幅改善的能耐,但還沒到完全解決

再過十幾年吧...CMOS就會因以下技術有新的突破

引入鑽石底半體散熱[這技術算台灣之光喔!台灣政府怎麼不投資一下~]
(增加CMOS散熱效率至幾近100%...現在...大約是10%-_-...熱嘈點和雜訊再見了)

引入全碳積體電路
(同一樣的電路,矽跑4GHZ的話,它跑40GHZ完全沒問題[理論值是百倍以上]...更重要的是它沒漏電但又有高誘電...即使代表同一面績下你可再加幾倍...至幾十倍的電晶狀體...即幾倍幾十倍的解像度提升,但各方面散熱不成問題,漏電也不會提高...因為是0,那光電感應和轉換電路的過熱就解決了,雜訊的主要來源也被解決了)

這個時候...全幅肯定又被停產了,因為已無需要再透過加大CMOS面績就能做到極佳的效果...更可能會再縮(DXs?DXX???DX2???)...畢竟整個只要有關電子的產業...主流就是縮小部件,除了逼於無奈...才會變大
可見樓主沒親自試過DX裝到135片幅機身

18-55 DX 約28-30mm之後沒暗角..成立
18-70 DX 全程有暗角
18-200 DX 135之後還是有些微暗角

所以未必*1.5就無暗角
這點需要修正一下..^^

xos84292 wrote:
其實...全片幅才是...(恕刪)


大大這樣說 還真的是有這種可能性耶
不過最快也要過個十年吧

畢竟3C 這種東西 本來就是越做越 "小"
如果一直堅持全片幅 發展到後來 就算畫質等同底片機
也只是把換底片的動作 變成換記憶卡而已

希望有那麼一天啦 不過現在還是百家爭鳴的時期啦!!
看需求啦 畢竟科技(騙錢)有限 潘仔無窮
前面有看到網友講到...該填海的還是要填海....

此時心中的感覺是...

DX鏡難道拍不出好照片??

FF普及後DX鏡就是廢柴的感覺....

老實說...小弟的眼力真的不怎麼好...

但我還是看到非常非常多相常棒的DX鏡+APS-C機身所照出的作品...

因此..DX鏡無用論...小弟是不怎麼認同的...
xos84292 wrote:
其實...全片幅才是...(恕刪)




這個論點真妙
不過....我不覺得3c產品就一定越做越小
否則,一堆四五十吋的螢幕不啟是在做心酸的?
不同的商品,不同特性,不能蓋而論之
甚至有的東西良率越高,反而可能越做越大

這牽扯到不同的使用層面或是呈現效果
市場才是決定產品大小的關鍵

我相信那些製造片幅更大機背的廠商....
不會是因為雜訊表現太差,只好把感光元件搞得那麼大
看到xos大的發文
其實真的是蠻有意思的
小弟剛剛在網路上隨便看了一下SOD,SOI的簡介
真的深感不管是電腦或是相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呀

不過不知道用SOD的技術做感光元件和現在的方法生產的
在成本上差多少
畢竟是鑽石結晶,應該蠻貴的吧

所以小片幅高畫素高畫質低雜訊指日可待囉? XD
~抓住感動的瞬間,按下心中的快門~Nikon~
tom_999 wrote:
不同的商品,不同特性,不能蓋而論之


正如大大所說的 "不同的商品,不同特性,不能蓋而論之"
不過小弟是把相機歸在 幾乎都是帶出門的
通常不會有人把四五十吋的電視帶出門吧 假如說大投影機那還說得過去
你說電視越做越大 但現在大道這個境界
也有好幾家推出電視的時候 會特別廣告厚度只有幾公分厚
E410 E420 不就主推是最小的DSLR嗎?

所以不管如何 都是商業考量啦!!

PS.不過這算是大部分的趨勢啦 不算是什麼規則 所以當然會有不以小為考量的3C
(當然是指不是在家裡用的喔 不然又有人以為我在說筆電的喇叭 以後會比真空管好)
例外的有像 汽車啦 雖然他現在只有一些車子進化一半成3C 不過就是以做大為目的
tom_999 wrote:
這個論點真妙不過.....(恕刪)


誰說電視不追求輕,細??

你看sony的新型LED LCDTV,有那台不是比之前薄?都快要比紙薄了...

它們追求的小,不過是去了其他方面... 現在30"的LCD比以前30"的CRT,整體是大了還是小了?
xos84292 wrote:
其實...全片幅才是...(恕刪)

可是為了達成等效淺景深的目的
只有兩個選擇
小片幅 + 超大光圈 (F1.x)
大片幅 + 普通光圈 (F2.x)
不管片幅怎麼變, 機身如何小, 鏡頭尺寸都會把小的優勢抵銷掉
看看olympus 14-35mm F2的重量與體積就有感覺了

所以還是看開點好了
半導體再怎麼進步, 總不會連物理限制都打破掉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