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D3開啟的全片幅時代
NIKON APS-C規格的DX鏡群其實依然有它價值

DX鏡接在全片幅FX的機身上
廣角端所以會有成像圈的道理在
APS-C規格原本就是全幅的1.5倍CROP

同理反之在DX鏡在"最廣角端X1.5倍"的焦長以後
就會是在全片幅(FX模式)上無暗角的可用焦段

例如:18-200 可用的焦段就變成 27-200
17-55 可用焦段變成 26-55

所以一般人所說DX鏡接在全幅機身損失會廣角端其實是不正確的
因為以 18-200 VR 為例在APS-C廣角端18的等效焦長本來就是27
要說少了什麼應該是望遠端1.5倍的優勢被打回原本的焦長而已
從"27-300"的等效焦長
變成"27-200"的可用焦段
即使使用FX模式 18-200 VR 依然是隻好用的旅遊鏡
(先撇開邊緣的畫質問題)

[以上有大大證明是18-200 VR為誤論只有部分DX鏡頭可以適用,在此萬分抱歉]

在這條件下我覺得T124就比將要推出的T116來的有優勢
T124 接在全幅機上可用焦段是18-24依然是有著很大的實用性

所以NIKON的全幅機普及前的未來
DX鏡用在APS-C機種有著輕巧還有焦段適合的優勢
還是很值得購入的

[2008/6/2新增]
網友分享在全幅FX格式下還有一定實用價值的DX鏡
12-24 DX 約18mm之後沒暗角 可用焦段為18-24mm
18-55 DX 約28mm之後沒暗角 可用焦段為28-55mm
17-55 DX 約26mm之後沒暗角 可用焦段為26-55mm

文章關鍵字
亂說~暗角多大不一定啦~~
有的鏡頭全段從頭到尾都有暗角
反而最便宜的 18-55mm 那隻才向你說的那樣廣角有中焦段後面就沒有暗角~~
要一隻一隻試試看不是一定的哦~~
無聊中.........................................
C家哪裡比較不幸福????

C家沒APS-C? 沒EF-S鏡? 沒全片幅?
yamori wrote:
迎接D3開啟的全片幅...(恕刪)


買了全幅機
幹嘛還用DX鏡
只有中間的地方可以用

裁切這功能
只會在過渡時期出現
有點雞肋
Leica M240,21/1.4,28/1.4,35/1.4,50/0.95,90AA
perahia wrote:
買了全幅機幹嘛還用D...(恕刪)

裁切後影像比較小,Buffer 能塞比較多張圖這樣連拍會變快阿~~
無聊中.........................................
perahia wrote:
買了全幅機
幹嘛還用DX鏡
只有中間的地方可以用

裁切這功能
只會在過渡時期出現
有點雞肋 ...(恕刪)



你可以在更簡單的說,數位時代APC片幅根本就是過渡產品,有點雞肋....
總一天全部DSLR還是會回歸到同135片幅是這樣嗎?
入嘴砲國豈有不入境隨俗的道理?
perahia wrote:
買了全幅機幹嘛還用D...(恕刪)

+1
我就不相信,會有人花了許多錢買D3這種全幅機後,還用DX鏡接在D3上面用
那不過都是手上一堆DX鏡,還沒買D3的人在幻想而已
還真的相信NIKON原廠的說法勒?!
該拿去填海的就要拿去填海,不必捨不得...

emurom.tw wrote:
裁切後影像比較小,B...(恕刪)


直接把檔案規格調整成高壓縮JPG檔案..連拍到快門壞掉我看Buffer也還不會裝滿...不需要裝上DX鏡頭裁切中間部分來把檔案弄小吧..我覺那功能的實用性..
yamori wrote:
DX鏡接在全片幅FX的機身上
廣角端所以會有成像圈的道理在
APS-C規格原本就是全幅的1.5倍CROP

同理反之在DX鏡在"最廣角端X1.5倍"的焦長以後
就會是在全片幅(FX模式)上無暗角的可用焦段

例如:18-200 可用的焦段就變成 27-200
17-55 可用焦段變成 26-55


以上這段理論樓主有拿FF的相機來試過嗎??

我拿18-200mm接在底片機上,
從觀景窗望出去,至少到100mm都還有成像圈
更何況有些APS專用鏡是全焦段都有成像圈的

除非使用D3 CROP出中間APS的區域,
或是回家用軟體裁切,才能得到樓主想要的結果喔
http://tiersen.pixnet.net/blog
RVP100F wrote:
+1我就不相信,會有...(恕刪)


我也+1
不太認為拿FF的人會想要接17-55DX達到28-80的等效焦段
應該是直接上28-70或24-70吧
畢竟等效焦長與實際焦長還是有差異
要不然幹麻換FF

以目前的DX鏡看來
比較有用的應該是最便宜/輕便的那兩顆
18-55 VR 和 55-200 VR
在135等效的焦段上,沒有如此便宜,輕便又有VR的鏡頭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