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只是瞭解一些業界的製程 皮毛而已
碳纖維的正統熱壓法 是先以編織好的碳纖維編織布含浸單液型分醛樹酯後再放置到冷凍室 需時8~10小時讓表面附著的分醛樹酯膠化
在一層一層堆疊在模具中 施加真空熱壓;用180度以上的溫度讓編織布表面膠化的樹酯融化並使其充分滲透其中
在經過幾個小時待樹酯硬化後才可讓成品脫模,以利後續加工
若是航太工業等級更是使用壓力釜設備,將數10層的高模數碳纖維編織布以超高壓將其壓至幾mm的厚度,做出來的組織結構早就超越金屬製品的強度
大家認為金屬很堅固,但若是只有2mm的金屬片你們認為會很難折彎嗎?
若是以超高壓壓製出來的2mm碳纖維片,硬度會硬到你難以想像;而且到達臨界點時還是帶有些許彈性,重量又非常輕
不要說碳纖維,就算只是一張白紙;幾十層疊起來在用超高壓壓製後,拿去蓋房子也沒有問題
但是碳纖維製程就是要花很多時間,產能很難提高 所以價格非常的高昂
至於散熱的問題;金屬製品就真的要看材質了,有的金屬導熱快當然散熱也快,若是鈦合金又非常隔熱
以太空梭為例,它的外殼是由鈦合金組成;主要是進出大氣層時可以有效隔絕高熱,保護內部的人員安全
碳纖維是由碳絲編織而成,碳絲可以導電'導熱;但問題是製程中和樹酯混合後(表面被樹酯包覆),就沒辦法導電'導熱了
合成碳纖維所使用的樹酯可以耐到150'160多度,某些耐熱型的樹酯甚至可以耐到300度以上的高溫;是熱的不良導體,當然沒有散熱的功能,但是可以有效隔熱
ms61aki wrote:
d大真是專業啊 應...(恕刪)
恩!
材料部分反正都是一直接受各方面考驗,很快就會知道是怎樣!
對外在機殼其實沒什麼在意,比較想知道,NIKON打算怎樣去打造D4旗鑑機內在性能!
歷年來NIKON旗鑑機,大概都會帶來一個世代的創新,數位時代最大優點是可以短時間就可以欣賞到各世代NIKON想法設計!
照NIKON數位旗鑑機更新週期,應該是明年D4就會出現,而NIKON旗鑑機身通常都需要一段測試時間!
看最近CANON更新砲鏡卻價位上沒有比NIKON還高價位和以往模式不同,可以感覺到當年大小三的出包的影響力非常嚴重,旗鑑機這方面標準都是很高!
D4照NIKON標準為高速高性能機種,而且身為FX機種在應用上廣泛很多,照現在高速連拍技術,D3機械性能就已經可以達到11FPS極限,但當年D3有如機關槍的聲音,雖獲得一些人熱血讚賞,但同時也有對於聲音過大而感到不滿,後來D3s D300s就有針對改善這個部份!
D4連拍如要再加上去,對焦間隔又變短些,而且反光鏡震盪緩衝變的更麻煩等問題都會延伸出來,而1D4也還維持10FPS速度,相信以這樣速度去改善對焦性能是比較有用!
對焦性能部份可能是會改成近乎全十字狀態,但這樣就和1D4類似,而從D1 D2到D3之間跳要速度變化,現階段還是難以預測NIKON想法!
其他像在D3提出場景辨識系統來整合自動白平衡,對焦與測光部分概念,使得對焦和測光部分較為完善,自動白平衡也不斷進步!後面D3X則是帶來色彩管理改進,以及在軟體部分也都可以感覺到在修正過去一些不足地方!
在這樣背景之下,D4要如何來製造出新世代話題,特別是NIKON 對於下面準專業機的定位也都是相當優厚!
以現在NIKON D7000謠言感覺,似乎後面鎂合金機身已經是次等機身使用而非高階專用,最高階機身則是用更加高級的材料,這樣塑造出NIKON DSLR地位!
diffusionless wrote:
恩!材料部分反正都是...(恕刪)
以現在NIKON D7000謠言感覺,似乎後面鎂合金機身已經是次等機身使用而非高階專用,最高階機身則是用更加高級的材料,這樣塑造出NIKON DSLR地位!
最後這一句看來會是Nikon新一代機皇的研發重點:怎麼樣做出更耐用的機身。
在看過D200摔破的畫面後,發現若是機殼的配重往機身底部移動的話,那是不是可以在機身落地時自動旋轉讓機底朝下(像貓在空中自動轉正身體一樣)?當然機身若是架在腳架上那就無效啦。
到目前看來,大D系列的標誌之一的背帶環造型,將會是整台機身中承受應力最大的部位,而機頂LCD又剛好在旁邊挖出一大塊空間,所以這塊區域就變得更不耐撞擊,若是不改變原造型,那就只好研究如何讓機身在墜地前避開最大衝擊力的方法吧。
也許配重往機底移動,然後機底增加可以吸收更多衝擊力的材質,這樣在機底開始承受衝擊時,先由吸震材質吸收大部分衝擊,之後機身有再彈起時的二次衝擊力道也就變得更低,而不會對機身造成傷害。
Canon EOS 500N + EF 35-80mm F4-5.6
Canon EOS 300D
EF 28-105mm F3.5-4.5
EF 5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