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changes......如何說服一個專業攝影師叛變?

panest wrote:
濟州島嗎 期待您的...(恕刪)


今年要換地點喔~!!P大要不要預支明年的旅遊預算一起衝呢?
看您1D4用得這麼順手,小弟為了追隨您的步伐,不小心預支了明年的軍備預算...
君不知 Nikon 的行銷已經進步很多了! 我 2009 前往韓國首爾拍攝 首爾航展, 在記者中心, 登記一下, D3, AF-S 400mm F2.8G, 500mm F4G, 600mm F4G 都可以借去體驗使用! 更神的是 Nikon 在廣場擺了一台改裝貨車, 有記者證或是與記者同行的友人(包含 Canon 用戶也可以!) 都可以到車頂拍攝, 居高臨下, 不用去萬頭鑽動的會場卡位, 真是讓人窩心又有效的的行銷手法!!
就因為他是pro,所以就值得大大們去討論轉會的原因??

假如,真的是假如,以下的是假設,並非有甚麼真憑實據,假如轉會的原因,是東家給的條件不吸引,而西家在這時候剛巧招手,因此而轉會,這還有討論的價值嗎?

大知熱烈參與討論的大大有多大機齡,說些陳年往事給大家知道。

六十年代,N家推出大F系列,美國記者人手一台,原因是N家送他們每人一台大F,自此以後,N家是美國PRO的唯一選擇(135機)

在EOS系統推出以前,N家跟C家的專業用戶比例,N家佔了絕大多數,說是九比一,也絕不為過,N家由大F,F2,走到F3,都是一家獨大,F3初期型號,外閃要接到左方底片回卷器的上方,如此麻煩及不方便,用家也甘之如飴,後期再推出High Eye Point,繼後再將外閃接口改回艦橋位置,舊F3用家雖然不滿,但對N家的專業地位,絲毫也沒有動搖,小的朋友為此,就前後購入了三台F3,對!是三台,一台原祖,一台HP,一台F3Ti。F3系可以說是N家的搖錢樹。

到八十年代中,Minotla將舊接環全部取消,換新接環後再首先推出量產型的機身自動對焦系統,從此一雷天下響,N家其後亦推出機身自動對焦,但保留舊接環,C定推出鏡身對焦系統,放棄FD接環,接出全新EF接環,所以C家跟N家,各取M家的一項改進。N家要機身對焦,C定祇放棄舊接環-----有趣的是,各取一項的,仍然老神在在,兩項同時間改變的,卻已經退出市場,由他人接手了。

當時普遍認C家是自取滅亡,那有一個用家,因為自動對焦的原因,會將已經擁有的鏡頭放棄,再花費大筆金錢,重新購買一組鏡頭回來使用?N家明顯是比較照顧現有用家的利益,認為C家非常不智,小的當時真的身受其害哦!我那可愛的T90跟所有FD鏡被迫退役。

當然,現在回想,原來放棄舊接環,推新接環,才是最英明的決定!!

當鏡頭推出以後,在短焦上兩家的對焦速度分別不太明顯,感覺當然是鏡身對焦的C家比較快,但一到長焦比拚,機身對焦的N家一敗塗地,N家的的PRO大量出走C家,想想也會明白,如認為用機身那支牙籤,去推動300 F2.8到800mm等巨炮,會跟C家度身訂做的鏡身對焦一樣快,那是一個大笑話。

所以各位要明白,在眾多體育新聞照片中,看到一大片的白鏡海,並非一朝一夕之事。

到91年波斯灣戰爭中,N家的頂級機F系(忘記了是F4還是F5),由於機身太多按鈕及開關的原因,風沙吹到機身給卡住了,F系全員陣亡,最後剩下C家的EOS-1給大家拍下珍貴的照片,自此以後,又有大量非長炮控的Pro轉到C家,自此,防塵成為一個極大的賣點。

比起因為一個寫手轉會所引起的震撼,以上歷史事實所引起的生態改變,甚至市場逆轉,不是更加有趣嗎?
nagasitori wrote:
今年要換地點喔~!!...(恕刪)


剛剛跟苦力大哥講了半小時的電話才知道您是哪位前輩
是還負擔的起, 只是時間還橋不定
不然猛禽的魅力還真是迷人
Photos: www.flickr.com/photos/panest
panest wrote:
剛剛跟苦力大哥講了...(恕刪)


苦力才真的是前輩啦...拍個海鵰還一齡一齡的拍,真是神人
跟這位神人去拍猛禽很好玩,因為一面等鳥還可以一面上猛禽課,比一般LDS等鳥收穫更多。不知道NIKON有沒有興趣贊助苦力一套器材,這樣一起出去時就可以借來玩玩。
坦白說以他的拍攝需求 -- 類似國家地理頻道。

那我會推薦他 D3S ...


一個攝影人不應該有品牌情節,應就他所需要拍攝的主題更改器材。

以它拍攝的主題,都是需要一定程度安全快門的情況下...

理所當然 ISO 的畫質就成了決勝負的關鍵。


如果我專拍夜拍,老愛往不好拍照的環鏡鑽,假使又有點閒錢,那也一定是上 D3S 。

1D, 1Ds 說它可靠?我可重來都不這麼覺得...

這是 Canon 真的做的不好,會發生的必然現像。


不過我目前是用 5D2 ,因為目前就我拍攝的範圍和主題來說,它是 TOP 1 。
stylejohn wrote:
不過我目前是用 5D2 ,因為目前就我拍攝的範圍和主題來說,它是 TOP 1 。


插題一下
看到這,熊熊想到一句話

因为便携、一物多用款式多樣而新穎,深藏不露於民間,隨手可得、又能用來掩飾殺機,散落在民間的江湖俠士的酷愛,為十大武器之首,威力巨大,切不可小覷



所以說,就一般日常生活來說,我的TOP1是 手機
平安、健康最重要
stylejohn wrote:
不過我目前是用 5D2 ,因為目前就我拍攝的範圍和主題來說,它是 TOP 1 。

離題一下...

就收入和高速攝影
在台灣TOP1的是雷達超速照像機

fatpig06 wrote:
就因為他是pro,所以就值得大大們去討論轉會的原因??

假如,真的是假如,以下的是假設,並非有甚麼真憑實據,假如轉會的原因,是東家給的條件不吸引,而西家在這時候剛巧招手,因此而轉會,這還有討論的價值嗎?

大知熱烈參與討論的大大有多大機齡,說些陳年往事給大家知道。

六十年代,N家推出大F系列,美國記者人手一台,原因是N家送他們每人一台大F,自此以後,N家是美國PRO的唯一選擇(135機)

到EOS系統推出以前,N家跟C家的專業用戶比例,N家佔了絕大多數,說是九比一,也絕不為過,N家由大F,F2,走到F3,都是一家獨大,F3初期型號,外閃要接到左方底片回卷器的上方,如此麻煩及不方便,用家也甘之如飴,後期再推出High Eye Point,繼後再將外閃接口改回艦橋位置,舊F3用家雖然不滿,但對N家的專業地位,絲毫也沒有動搖,小的朋友為此,就前後購入了三台F3,對!是三台,一台原祖,一台HP,一台F3Ti。F3系可以說是N家的搖錢樹。

到八十年代中,Minotla將接環全部取消,換新接環後再首先推出量產型的機身自動對焦系統,從此一雷天下響,N家其後亦推出推出機身自動對焦,但保留舊接環,C定推出鏡身對焦系統,放棄FD接環,接出全新EF接環,所以C家跟N家,各取M家的一樣改進。N家要機身對焦,C定祇放棄舊接環-----有趣的是,各取一樣的,仍然老神在在,兩樣同時間改變的,卻已經退出市場,由他人接手了。

當時普遍認C家是自取滅亡,那有一個用家,因為自動對焦的原因,會將已經擁有的鏡頭放棄,再花費大筆金錢,重新購買一組鏡頭回來使用?N家明顯是比較照顧現有用家的利益,認為C家非常不智,小的當時真的身受其害哦!我那可愛的T90跟所有FD鏡被拍退役。

當然,現在回想,原來放棄舊接環,推新接環,才是最英明的決定!!

但當鏡頭推出以後,在短焦上兩家的對焦速度分別不太明顯,感覺當然是鏡身對焦的C家比較快,但一到長焦比拚,機身對焦的N家一敗塗地,N家的的PRO大量出走C家,想想也會明白,如認為用機身那支牙籤,去推動300 F2.8到800mm等巨炮,會跟C家度身訂做的鏡身對焦一樣快,那是一個大笑話。

所以各位要明白,在眾多體育新聞照片中,看到一大片的白鏡海,並非一朝一夕之事。

到91年波斯灣戰爭中,N家的頂級機F系(忘記了是F4還是F5),由於機身太多按鈕及開關的原因,風沙吹到機身給卡住了,F系全員陣亡,最後剩下C家的EOS-1給大家拍下珍貴的照片,自此以後,又有大量非長炮控的Pro轉到C家,自此,防塵成為一個極大的賣點。

比起因為一個寫手轉會所引起的震撼,以上歷史事實所引起的生態改變,甚至市場逆轉,不是更加有趣嗎?


前輩!!
請讓我表框起來
受小弟一拜
我覺得這歷史和心路歷程
實在是太棒了

不過我很好奇您為何會說當年CANON放棄FD接環全面改成EF接環是明智的選擇??

因為必須砍掉重練??


個人看法是:

對於USER來說這可是幹的要死的決策

但對公司來講

1.要有龐大的資源去設計新鏡頭,這點對於現在來看,CANON的研發能力確實是很恐怖,且也展現了這家公司的魄力

2.使原有的忠實用戶敗入新的EOS+EF系統,公司收益提升

jamesbond_z8 wrote:
前輩!!請讓我表框起...(恕刪)


我多嘴一句 : Canon FD 接環卡口太小, 而且接環的型式與 Nikon, Pentax K 接環不同, 基本上是機身卡口旋入鏡頭接環之內, 造成太多的限制, 很難實現 "機身馬達驅動" 的設計. 在決定更改接環之前, Canon 也曾推出過 T-80 : FD 接口自動對焦機身, 以及三隻 AC(AF) 鏡頭, 鏡頭內建對焦馬達, 由機身以電子接點控制, 不過不是成功的產品, 反而像是 EF 的先期實驗機型, 而另一款機身 T-90 的電子性能與外型則像 EOS 機身的先期實驗機型.
T-80 的資料 : http://www.mir.com.my/rb/photography/companies/canon/fdresources/SLRs/canont80/index.htm
http://www.mir.com.my/rb/photography/companies/canon/fdresources/SLRs/canont80/Canon_T80/index.htm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