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 D3 vs. Canon 1D Mark III @ ISO 3200 捉對廝殺首部曲

thunderbird wrote:
引用這裡一張圖片ht...(恕刪)


鏡頭焦段的變化,不單單只是視角的變化,由於光路的不同,透視感也會不同,
透視感是前後物體的距離感,用廣角鏡拍出來的,就是有前後距離感,望遠鏡頭就是有壓縮感,
就算是用廣角鏡裁切出一小塊相當於用200mm所拍的,二者視感還是不同的。

HOBA 的第一個測試,有點疑問,他所謂的”構圖相同”是指?
當換成APS時,他有後退到涵蓋相同內容物,左右二側所拍到的物體都相同嗎?
我看aps圖左側的耳機跟右側的書桌,還有上下都被截了,二者的構圖,並沒有一樣。
假如真的要比,就不需要後退,一樣的物距,讓同一顆17mm鏡頭,由FF與 APS 比成相,
看看aps得到的畫面是不是等同於ff下的裁切。 是的話,就是單純的裁切,
表示二者得到的鏡頭投影是相同的,取的範圍不同而已。
或是後退到整個畫面涵蓋的畫面都一樣,這樣子整張圖涵蓋的範圍都不一樣了,不好比吧。

第二個測試不是太好,拿了太接近的焦段, 差異性太小,
其實很明顯的 25mm 的散景已經比 17mm的要散了,同時也比較有壓縮感,
我個人是看得出來由17mm的截圖與25mm圖相比,透視感已經有不同了,
拿太接近的焦段做實驗差異性有點太小,若能拿17 跟 50應該就會很明顯。

第三個測試圖我看到都是xx~
由您的意思是說,由廣角鏡裁切出來的小部分影像等同於望遠鏡頭的影像,
所以我用50mm的鏡頭去拍,就可以利用裁切得到85mm的散景,
拿105mm 拍,可以藉由裁切得到 200mm 的壓縮感? 
拍攝距離不變下,透視感不會因為焦段改變(您的紅字那行),這是很明顯不對吧~
鏡頭焦段的變化不只是影響視角的變化,也是影響透視感,這是很基本的鏡頭投影特性吧?
300 mm 的成相等於 200 mm 鏡頭成相的裁切,這也是很明顯的不對吧~

同樣,用50 mm拍的照片,若改用17mm廣角鏡頭靠近到涵蓋範圍相同的照片,
這二個的成相透視感結果也是大不同的,這也應該很明白的吧,鏡頭的焦段不是單純影響視角而已,
還有物體的前後遠近感,也就是透視感~

您所引用的Mr. OH 網址,他用廣角鏡的截圖來”模擬”長焦鏡的效果,其實是錯誤的!
Mr. OH 重點在解釋焦段與視角的關係,說明望遠鏡頭是看到角度很小的範圍,
這是一個簡單的講法來引導初學者認識焦段對視角的關係,但是真正使用鏡頭,
事實上廣角鏡與望遠鏡的透視與壓縮感是截然不同的,出來的成相是不同的,
不只是單純的視角變化,這是基本的。

攝影是一個”鏡頭看到的世界”,了解各焦段鏡頭的投影特性,才能夠在構圖之外,
還可製造適切透視感的畫面。

thunderbird wrote:
所以有人提到,用不同焦段透視感會改變,其實是在拍攝距離不變下,透視感不會改變,因為就是裁切而已
我的透視是指以前我學圖學的一點或二點透視,只有拍攝距離改變,透視點位置才會改變


因該不是這樣歐,長鏡頭會有所謂的壓縮感,注意看一級方程式賽車比賽,兩台賽車通過大直線的時候,前後車在長鏡頭的壓縮下感覺非常的貼近,但是從空中直升機鳥瞰拍攝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差了5個車身左右,那個壓縮感不是拿廣角鏡頭拍下來,然後格放主體那一區塊可以做到的,大約7年前我有從事過大約2年時間的商品攝影,大都使用的的是5X7...4X5相機..我們也是需要換鏡頭來拍照,不太可能因為片幅大,然後用格放的方式來取得所謂鏡頭焦距改變的視覺感...
您用400mm的鏡頭,接在aps上,它還是400mm,沒有變化,周邊被裁切,視角變小而已,
並沒有變成 600mm。就像您眯起眼睛,周圍看不見了,視角變小了,人眼是50mm,
眯起來後周邊被裁了,視角變小等同85mm,但您的眼睛有因此真的”望遠”了嗎? 
意思是一樣的,鏡頭是固定的,沒有任何光學投影的變化。
從APS換回FF,就像您眼睛睜開,被還回了被裁的周邊部位,看到更廣,您還是一樣那顆50mm 眼睛。

您從觀景窗看,其實也是不準的,那已經是稜鏡投影的結果,已經將APS的部位放大投影到觀景窗,
稜鏡的設計會影響看到的畫面大小,例如平平都是APS,D200 就比D70 的看起來的畫面要大。
在APS 裡,鏡頭成像周邊被裁切,主體比例變大,但稜鏡將此裁切畫面投影到一樣大的觀景窗裡,
所以有被放大的感覺,所以看觀景窗也是不準的,要看投影在底片上的大小才對。
實質上,在同樣條件下,物距相同,同一顆鏡頭在FF或APS的底片上成像絕對大小二者是相同的。
就像眼睛眯起來,眼前的事物還是一樣大。

同時您也講到了一個很實在的重點,不管成像原理,FF 跟 APS ”實質上”多少人看得出來,
差異有多大? 我個人也是覺得還好.除了刻意玩大光圈淺景深的,才有比較明顯一點。
實質觀賞上,這麼淺景深的照片,也很難有什麼內容,觀察了5D出來了這麼久,
看各方作品,很多不少的好作品是5D拍的,視感很棒,但更多還是APS機器拍的,
而由5D拍出的好作品,也很少在玩淺景深的。


神薙真珠朗 wrote:
小金啊,你講的真是深得我心啊QQ

我真的不懂為什麼要去執著於APS是FF裁切來的,事實上接上同一鏡頭,在APS上看主體的確是比較大呀…

如同我上面講過的,今天是要拍望遠,你只有一支400MM的鏡頭,但你要拍的東西得要600mm才好拍,難道你要拿台FF去打,然後才回來一張一張裁嗎?

光想到要怎樣構圖,就覺得很詭異呀…

而且400mm接上APS的視角等同於600mm,這是千真萬確的事。

說真的,我不太常用到淺景深,我真的感受不到FF和APS的差距。

不曉得若我用FF和APS出去拍同一個景,有幾個人能分辨出是FF還是APS?
(恕刪)
想不到這麼多人有疑問,若是還有人有疑問我想另外開一篇講解,到時候要給我加分
一般長鏡頭會有所謂的壓縮感
是指同構圖下長鏡頭比廣角有壓縮感
相機在手邊,自己拍一下就知道

80mm端


80mm裁切成200mm端,我大約裁的,不是很準


200mm端


將80mm裁切成200mm端與200mm端做成GIF檔,因大約裁的有點抖動,你認為透視感有跑掉嗎?


其實APS與FF也可以用這樣解釋

有人對構圖相同不瞭解,之前我高估你了
現在是每個人都忘了這篇的 title 是什麼了嗎?
"Nikon D3 vs. Canon 1D Mark III @ ISO 3200 捉對廝殺首部曲"
不惑之年移居美國,該買什麼車?
lin8810 wrote:
現在是每個人都忘了這...(恕刪)


先跟 title 對不起一下.

先來算算 120,135,APS-C 數位等系統的標準鏡頭的片幅與鏡頭視野.

120 (6x6) 系統的 80mm 鏡頭對角線視野 52.67 度. (以 56x56mm 計算,感光面積對角線 79.2mm)

135 (24x36) 系統的 50mm 鏡頭對角線視野 46.79 度 (以 24x36mm 計算,感光面積對角線 43.27mm)

Nikon 數位相機 APS-C (15.6 x 23.7mm) 50mm 鏡頭對角線視野 31.68 度 (以 15.6 x 23.7mm 計算,感光面積對角線 28.37mm), 感光面積對角線 31.68度, 故 31.68mm 為 APS-C 的標準鏡頭.

在看看 Nikon 數位相機 APS-C (15.6 x 23.7mm) 與 30mm,35mm 的片幅與鏡頭視野.

Nikon 數位相機 APS-C (15.6 x 23.7mm) 30mm 鏡頭對角線視野 50.62 度 (以 15.6 x 23.7mm 計算,感光面積對角線 28.37mm)

Nikon 數位相機 APS-C (15.6 x 23.7mm) 35mm 鏡頭對角線視野 44.13 度 (以 15.6 x 23.7mm 計算,感光面積對角線 28.37mm)

註: 以上 30mm 與 35mm 不用裁切去解釋,純以視野角度解釋.

為什麼要特別計算 Nikon 數位相機 APS-C (15.6 x 23.7mm) 30mm 與 35mm 數據 ?

因為有很多人是考慮買 30mm 或 35mm 當數位相機 APS-C 的 [標準鏡頭]. 因 30mm 或 35mm 裁切後相當於 50mm 所拍成像.

而可能就出在上面這句 數位相機 APS-C [標準鏡頭]的 [觀點]上, 以 30mm (30x1.5=45mm) 或 35mm (35x1.5=52.5mm) 當 [標準鏡頭] 是以 135 (24x36) 習慣上為觀點, 而為什麼要以 135 (24x36) 習慣上為觀點, 因為很容易意會那個視野感受.

如以 APS-C 感光面積對角線 31.68mm 而言, 28mm ~ 35mm 都是 APS-C 的標準鏡頭.

而 28mm ~ 35mm 在 135 (24x36) 相機上是廣角鏡. 就如 120 系統的 50mm 在 120 系統上是廣角鏡一樣.

結論 : 50mm 無論在任何相機上, 50mm 終究是 50mm, 這是以鏡頭而言. 但就因各系統感光面積差異, 將產生不同的視野角度.

而討論這些問題時, 有的網友著重在鏡頭的觀點上, 有的網友則著重在鏡頭加感光面積的觀點上..................................

(很報歉,第一時間回覆內容後半部弄反了)
https://www.flickr.com/photos/aquamojo/sets/
希望這次nikon人的膚色可以粉嫩一點.這樣拍人後製就簡單多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