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nderbird wrote:
引用這裡一張圖片ht...(恕刪)
鏡頭焦段的變化,不單單只是視角的變化,由於光路的不同,透視感也會不同,
透視感是前後物體的距離感,用廣角鏡拍出來的,就是有前後距離感,望遠鏡頭就是有壓縮感,
就算是用廣角鏡裁切出一小塊相當於用200mm所拍的,二者視感還是不同的。
HOBA 的第一個測試,有點疑問,他所謂的”構圖相同”是指?
當換成APS時,他有後退到涵蓋相同內容物,左右二側所拍到的物體都相同嗎?
我看aps圖左側的耳機跟右側的書桌,還有上下都被截了,二者的構圖,並沒有一樣。
假如真的要比,就不需要後退,一樣的物距,讓同一顆17mm鏡頭,由FF與 APS 比成相,
看看aps得到的畫面是不是等同於ff下的裁切。 是的話,就是單純的裁切,
表示二者得到的鏡頭投影是相同的,取的範圍不同而已。
或是後退到整個畫面涵蓋的畫面都一樣,這樣子整張圖涵蓋的範圍都不一樣了,不好比吧。
第二個測試不是太好,拿了太接近的焦段, 差異性太小,
其實很明顯的 25mm 的散景已經比 17mm的要散了,同時也比較有壓縮感,
我個人是看得出來由17mm的截圖與25mm圖相比,透視感已經有不同了,
拿太接近的焦段做實驗差異性有點太小,若能拿17 跟 50應該就會很明顯。
第三個測試圖我看到都是xx~
由您的意思是說,由廣角鏡裁切出來的小部分影像等同於望遠鏡頭的影像,
所以我用50mm的鏡頭去拍,就可以利用裁切得到85mm的散景,
拿105mm 拍,可以藉由裁切得到 200mm 的壓縮感?
拍攝距離不變下,透視感不會因為焦段改變(您的紅字那行),這是很明顯不對吧~
鏡頭焦段的變化不只是影響視角的變化,也是影響透視感,這是很基本的鏡頭投影特性吧?
300 mm 的成相等於 200 mm 鏡頭成相的裁切,這也是很明顯的不對吧~
同樣,用50 mm拍的照片,若改用17mm廣角鏡頭靠近到涵蓋範圍相同的照片,
這二個的成相透視感結果也是大不同的,這也應該很明白的吧,鏡頭的焦段不是單純影響視角而已,
還有物體的前後遠近感,也就是透視感~
您所引用的Mr. OH 網址,他用廣角鏡的截圖來”模擬”長焦鏡的效果,其實是錯誤的!
Mr. OH 重點在解釋焦段與視角的關係,說明望遠鏡頭是看到角度很小的範圍,
這是一個簡單的講法來引導初學者認識焦段對視角的關係,但是真正使用鏡頭,
事實上廣角鏡與望遠鏡的透視與壓縮感是截然不同的,出來的成相是不同的,
不只是單純的視角變化,這是基本的。
攝影是一個”鏡頭看到的世界”,了解各焦段鏡頭的投影特性,才能夠在構圖之外,
還可製造適切透視感的畫面。
































































































